政治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7926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政治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政治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政治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政治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政治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政治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政治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政治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政治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政治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政治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政治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政治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政治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资料.docx

《政治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资料.docx

政治资料

1、如何理解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就?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简称为中国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阐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道路是根植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土壤之中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既是客观发展的历史事实,也是理论的解读和诠释,历史的演进和理论的逻辑是一致的。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

“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不断接力探索、开创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彰显了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觉性和坚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强国富民之路、实现全面小康之路,它既体现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反映了谋求现代化的世界趋势和时代特征;又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坚持中国道路,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原因。

十八大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创和推进划分为四个阶段。

这是十八大报告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亮点。

第一阶段(1956年至1966年)。

这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阶段。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二阶段(1978年至1992年)。

这是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阶段。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阶段(1989年至2002年)。

这是江泽民坚持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阶段。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

这是十六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阶段。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所以说,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的根本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就。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旨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战略要求,并强调:

“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最鲜明、最直接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工程,是更好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客观要求,是更强奏响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旋律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支点。

当前,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通过深度的理论开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完备成熟地昭明于世;就是要通过丰富细致的教育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般地润人心田;就是要通过广泛深入的践履实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精神引擎的巨大作用。

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战略部署在当前阶段的基本蕴含。

不断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化、充分调动最广泛的主体力量、有效强化制度支撑、精细构建方式方法等,是落实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着力点。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理论研究的深度开掘,深化对“三个倡导”的研究

在当前,深化理论研究,首先要深化对“三个倡导”的研究。

“三个倡导”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所崇尚的一系列基本价值理念,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社会理想、行为准则,体现了对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要求,是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遵循。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主体力量的全面动员,凝聚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某一部分社会成员追求先进的誓词,也不是社会对某一层面群体的规范要求,而是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奋斗的价值目标,承载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理想追求,融含着对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价值规范与行为准则。

因此,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依赖社会成员中的每一个体、需要调动社会肌体的每一部分。

只有人人都成为积极活跃的建设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能够获得最具根本意义的主体根据;只有社会肌体的每一部分都成为自觉能动的建设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获得最富营养的培育沃土。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制度建设的融入贯穿,以制度的刚性确保社会实效

就微观而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支撑,核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制度化,以制度的刚性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常态推进、稳定展开、落到实处。

为此,需要认真探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探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各层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要内容并付诸实施的制度设计,探索确立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认真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培育职责的制度举措,使这项看似具有“软性”特点的建设任务有明确制度可遵循、依可靠制度而落实、为硬性制度所保障。

就宏观而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支撑,关键是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深层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社会主义制度、政策和规章体系的方方面面。

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的确立和巩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魂”与制度体系之“体”的深层融合、有机统一确立了根本的制度前提。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这一制度前提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在各种具体的制度安排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制度设计的规范、政策措施的导向、法律法规的权威等之间的整体通贯与互为呼应。

这种“魂”与“体”的有机统一,构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具有说服力、规范力与影响力的现实场域。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方式方法的创新建构,以有效的传播取得大众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善纳好行,离不开方式方法的创新发展、精细建构。

方法创新精细建构的重要方向,在于更新、更细、更柔、更活。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新的需求,唯有不断创新,才是提升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培育各种方式方法实效性的根本所在。

更新,就是要敏锐把握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新规律新特点,洞悉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趋势,利用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新工具新载体,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各类活动都能够展现鲜明的时代新风,以时代性提促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着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大道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气势恢宏的大命题,但要深深地入心入脑,大道理也常需浅解;要广泛地为人践行,大命题也常需细作。

更细,就是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大道理结合人们常思的问题、常见的事例、常用的语言讲透阐明,善于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大命题转换入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导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感知意义、体验崇高、增进认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旗帜鲜明、导向严正,但这并不排斥具体建设与培育工作中更加讲求方式方法的艺术性,让人们在如沐春风中高扬理想、升华境界。

更柔,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明确导向与要求的同时,注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注重情理交融、以情感人,注重循循善诱、久久为功。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营造环境、浓厚氛围,需要融汇进脑、传播入心。

更活,就是要更加讲究具体建设与培育工作的灵活多样,充分运用各种途径、载体,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注重各种宣传、建设活动中“形”与“神”的有机统一、深层融合。

伴随着方式方法更新、更细、更柔、更活的精细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便与每一位社会成员离得更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成效也便会愈加突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之所以作三层次的区分,是要阐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在社会与市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以及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在这三维一体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而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理想目标,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使得我们能够实现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不可逾越的中间环节。

这样创造性地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区分性表述,在理论建设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它作为简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层次,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包含的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价值承载着理想,理想内蕴着价值,理想追求本身就是价值追求,美好的理想也就是值得人们追求和拥有的价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凝结了一百多年来先进的中国人的理想与价值愿望,同时也是基于现实的理想,是13亿多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于现代化国家理想形态的价值表达,因此,它也可以说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包括经济与国力的富有强大、政治上的社会主义高度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追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这样一个四维的理想价值,有着强大的现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诉求。

社会主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起着凝聚我国各族人民人心的伟大价值作用,形成维系社会团结、民族和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

并且,在当今世界软实力的较量面前,鲜明地亮出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与个人之间。

以前我们把这一中间地带称之为“集体”,然而,在现代意义上,准确反映这一层面的社会形态,应当称之为“社会”。

把这一层面的价值诉求提升到核心层面,表明了我们党的理论勇气和智慧。

这一领域也就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所讨论的“市民社会”,黑格尔说:

“市民社会是处在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虽然它的形成比国家晚。

”黑格尔在市民社会的标题下所讨论的社会领域,也就是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民社会。

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是以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或发育为前提的,并且,市民或公民的活动是把市场经济的活动包括在其中的。

实质上,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是内在的,不可分割的。

自由、平等,以及公正与法治,都是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核心价值要求。

没有自由平等与公正法治,也就没有真正健康的现代市场经济,也就没有发育完善的市场经济。

现代资产阶级是从现代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生长出来的,资产阶级把“自由平等”作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只不过表明他们是从现代经济和现代社会中汲取了他们的价值观念,然而,由于资产阶级本身阶级利益的局限性,他们打着“自由平等”的价值旗号,但不过是维持着他们自身的利益。

不可否认,我们在社会与市场的意义上将自由与平等作为核心价值观,在观念史上,对于资产阶级的这一核心价值观有着借鉴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能切断历史,应当汲取人类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价值观念方面的优秀成果。

并且,社会主义制度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以往的社会制度无法实现的代表人类价值认识的真正优秀成果。

如果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也就不可能真正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培育现代市民社会。

同时,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雄辩地告诉我们,追求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如果没有以自由平等和公正法治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公民社会为中介,也难以成功。

同时,市场经济建设以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民主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与市场的公正与法治是必须的内在条件。

没有法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没有公平正义,也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的理想价值追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层次主要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这样几个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

爱国,作为个人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观,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爱国主义、近代以来的爱国志士、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壮举和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爱国要求的集中概括。

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是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强有力的体现。

敬业体现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爱岗敬业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粹。

诚信和友善,在诸多中华美德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承下来的诸多美德中的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

对于诚信,孔子曾经强调,民无信不立,只有诚实,才可在与人交往之中得到他人的信任。

友善,也就是待人善良,善良或友善的道德价值,是其他一切道德价值之本,它是个人道德的本源,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集中体现。

当每个公民有了诚信与善良的品格,也就不会在市场中为了个人的私利来进行欺诈,他就不会忍心在乳制品中掺杂对儿童的生命有毒害的物质。

如果亿万中国公民都有着诚信与友善的品格,中华民族作为讲道德讲诚信的文明礼仪之邦的信善就会重新在新的世纪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华古老的文明就会重新绽放出它的灿烂光辉。

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的诚信与友善是与我们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市场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运行内在关联的。

“三个倡导”之间是内在融贯的统一体,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行,哪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都不可或缺。

那么,这样三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怎样理解其相互关系呢?

我们认为,从国家层面来理解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所提倡的国家共同理想精神和核心价值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和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价值诉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说到底,是亿万人民的幸福之所在。

有了国家的强盛,才有全体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有了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政治,才可真正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有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才可实现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复兴,从而使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尊严;有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有安定团结有序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经济才可繁荣发展,老百姓才能真正享受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然而,这一核心价值观所表达的理想追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要通过市场、通过市民社会的发育来实现,因此,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就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最后,一个现代富强民主的中国,也必然是一个文明和谐的中国,一个公正秩序与法治的中国,而要实现文明、和谐与法治秩序,也离不开道德个体的支撑。

一个富强的中国也应当是一个复兴道德文明的伟大国家。

因此,这三者是内在融贯的统一体,哪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都是不可或缺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提炼和完善历史和实践表明,任何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需要经历一定的历史过程。

无论是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还是理论创新,或是两者间的相互转化与推动都需要一个过程。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企业应发挥作用

从培育路径看,企业需打通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企业价值观的现实通路,体现出培育的主动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三个倡导”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党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上作出的新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在价值建设上的高度自觉和强大自信。

同时,我们也应理性认识到,“三个倡导”的提出,只是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明确了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它以倡导的方式提出,本身就表明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为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进一步研究讨论、提炼概括更为简洁、更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留下了空间。

“三个倡导”的明确提出,为企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前进方向,现行企业立法的发展与完善,为企业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制度保障与强大动力。

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运营实际,主动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企业内化的渠道,注重打通主流意识形态向企业沉淀和企业价值观向上提升的现实通路,通过企业和社会的上下互动,凝练提升,探索出一条符合企业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从践行方式看,企业需综合运用普及教育、社会实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传播等多种方式,注重践行的社会实效。

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深刻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树立共同的价值追求,才会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就企业来说,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理论形态,更是一种能够让企业员工同心同德的价值指引。

因此,企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建设层面,而应该运用普及教育、社会实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传播等多种方式,实现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企业员工心理形态的转变,使其成为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共识。

践行的前提是认同。

企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层和员工要高度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理念和精神。

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理念都不是自发生成的,它需要经过教育引导,方能认知认同。

因此,在企业的践行实际中,就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教育引导,通过丰富宣传教育手段,达到增进认知认同的效果。

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的管理层也要率先垂范,在实践中强化以企业员工为本,紧贴企业员工的现实生活需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生产生活实际中,并最终通过践行的制度化建设、法制化建设,形成企业全体员工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3、如何理解“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统筹推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这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

我们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基础上,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成就与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新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社会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社会建设的重点位置,进一步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养老等问题,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百姓的衣食之源。

要贯彻实施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满足劳动就业人口的就业需求,特别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注重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注重提高就业的质量,增强就业的稳定性,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收入是民生改善的基础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要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前,我国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由政府主导、旨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但是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事业总体上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

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农村、贫困地区和针对困难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还未得到充分保障,体制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间制度设计不衔接、管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提供主体单一和提供方式较为简单、基层政府财力与事权不配以及监督问责缺位等问题还较为突出。

因此,必须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