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8197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有精力,沉着平稳,行为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容易抑制,不外露,行为内倾明显,对兴奋行为改变容易。

适合从事科研,金融,保险,会计等。

4抑制质(抑制型)——神经过程弱,不均衡,不灵活。

对事物感受性强,体验深刻有力持久,敏感多疑,精力不足,忍耐力差,胆量小,行为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刻板,情绪易波动并持久,内倾严重,行为改造难。

适合从事制造业,金融财务,保密等工作。

通常人的气质不单一,多数是以某个为主,兼容其他。

性格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

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心理机能占的比例分:

(1)理智型——善于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

(2)情绪型——情绪容易波动还左右行动。

(3)意志型——目的明确,自觉支配行动。

(4)中间型——也叫混合型,没有明显的优势心理,以多种机能结合为主。

2按心理活动的倾向分:

(1)外向型——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行为、与人交往开朗活跃。

(2)内向型——不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行为,与人交往沉静孤僻。

3按思想行为独立性划分:

(1)顺从型——独立性差,容易接受暗示,不加批判的按别人的意图做事。

(2)独立型——独立性强,善于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容易受外界干扰,在紧要关头沉静自如,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

4按行为模式划分:

(1)A型——有不可以压制的雄心壮志,争强好胜的内驱动力特别强,喜欢竞争,醉心事业,整天忙碌,有时间紧迫感,性情急躁,容易激动,发怒,自信,对环境适应强,说话的时候声音大,语气肯定,语速较快,不喜欢与人合作,攻击性,对人有敌意。

(2)B型——不过分争强好胜,情绪温和稳定,乐观开朗,与人和善,遇事不耿耿于怀,拿得起放得下,善于对付挫折困难,有好的社会适应性,平衡有余,稍逊活力!

(3)C型——感情内向,勤于思索,注重人际和谐,忍让自律,不爱招惹是非,反应慢,容易生闷气,压抑孤僻,容易幻想,经常处于被动。

(4)D型——感情外向,积极乐观,活泼开朗,善于交际,与人和睦,有领导能力,粗犷有余,谨慎不足,缺乏计划性。

(5)E型——感情丰富,勤于思索,不善于人际沟通,较少攻击性,不爱找别人麻烦,情绪消极,经常逃避现实,悲观,不自信。

 

二、人格的基本特性教材52

(一)人格的整体性

一个现实的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

一个现实的人的行为不仅是某个特定部分运作的结果,而且总是与其他部分紧密联系、协调一致进行活动的结果。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布洛伊勒(Bleuler,1911)在提出精神分裂症这个术语时便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内部的分裂,他将统—性的丧失、精神的内部分裂视为此病的本质。

可以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与行为比喻为一个失去指挥的管弦乐团。

得了这种病,患者的感觉、记忆、思维和习惯这类心理机能虽然不至于丧失,却是乱七八糟的。

由此可见,一个正常人的心理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有机的整体。

(二)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

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格持续性首先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

每个人的自我,在世界上不会存在于其他地方,也不会变成其他东西。

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也是明天的我。

过去的我透过现在的我,影响着我的现在和将来。

虽然未来不能决定现在,但自我对未来的洞察力能决定现在的我。

这就是自我的持续性。

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

所谓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那些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特征。

例如,一个外向的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善于交往,喜欢结识朋友,在校外也喜欢交际,喜欢聚会,虽然他偶尔也会表现出安静,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除其发展和变化。

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指较为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型的东西。

人格变化有两种情况。

第一,人格特征随着年龄增长,其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如同是特质焦虑,在少年时代表现为对即将参加的考试或即将考入的新学校心神不定,忧心忡忡;

在成年时表现为对即将从事的一项新工作忧虑烦恼,缺乏信心;

在老年时则表现为对死亡的极度恐惧。

也就是说,人格特性以不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内在秉性的持续性是有其年龄特点的。

第二,对个人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如移民、严重疾病等,都有可能造成人格的某些特征,如自我观念、价值观、信仰等的改变。

不过要注意,人格改变与行为改变是有区别的。

行为改变往往是表面的变化,是由不同情境引起的,不一定都是人格改变的表现。

人格的改变则是比行为更深层的内在特质的改变。

(三)人格的独特性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观察到每个人的行动都异于他人,每个人都各有其需要、爱好、认知方式、情绪、意志和价值观。

我们强调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们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共同性。

人类文化造就了人性。

同一民族、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人们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征。

文化人类学家把同—种文化陶冶出的共同的人格特征称为群体人格或众数人格。

例如,许多研究表明,由于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华人都有不少相同的人格特征。

但是,人格心理学家更重视的是人的独特性,虽然他们也研究人的共同性。

(四)人格的社会性

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

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人格是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基础上形成的,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格是个体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所有属性相加的混合物,或者是几种属性相加的混合物。

构成人的本质的东西,是那种为人所特有的,失去了它人就不能称其为人的因素,而这种因素就是人的社会性。

其实,即使是人的生物性需要和本能,也是受人的社会性制约的。

例如,人满足食物需要的内容和方式是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因此,可以这样概括:

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体,显示出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

这种独特模式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第2节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格结构

1、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

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commontraits)和个人特质(personaltraits)。

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所有人都具有这些人格特质,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在这些特质上分别加以比较,如外向性,任何人都具备这一特质,个体之间的差异只在于不同的人具备此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已。

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

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视为一种组织结构,每一种特质在这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与其他的特质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

他因而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

(1)首要特质(cardinaltrait)是指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它在个人特质结构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

(2)中心特质(centraltrait)是指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的核心成分。

(3)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如偏好某种颜色的衣服,闲暇时喜欢收拾房间,等等。

显然,某种特质是一个人的首要特质,但在另一个人身上却是中心特质,在第三个人身上可能只是次要特质。

人们通常用中心特质来说明一个人的性格。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

模型分成四层: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1.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

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2.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在根源特质中可以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

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

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决定。

3.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

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和晶体智力;

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雷蒙德·

卡特尔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

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这16种人格特质是:

  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3)艾森克的三因素人格理论

人格结构

1、人格定义及其层次模型艾森克认为。

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体格稳定的持久的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方式。

性格是稳定持久的意动行为(意志)系统;

气质是稳定持久的情感行为(情绪)系统;

智力是稳定持久的认知行为系统;

体格是稳定持久的身体外貌和神经内分泌腺的禀赋系统(Eysenck,1970)。

艾森克的定义强调特质持久稳定的特点,这些特质群聚集在一起时便组成一些类型。

他主张人格结构受少数类型支配,这些基本的人格维度对行为有巨大的影响力。

他的人格理论主要属于层次性的,它包括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称为人格层次模型。

特殊反应(specificresponse简称SR)是个体对一次实验中的反应或是日常生活经验的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个体的特征,也可能不是个体的特征。

习惯反应(habitualresponse简称HR)是在相同环境中导致再次发生的特定反应。

特质是通过观察一些不同习惯反应而有共同联系的基础上得出来的。

类型则是通过观察一些不同特质而有共同联系的基础上得出来的。

类型最抽象,其次是特质,再其次是习惯。

例如,外倾是一种类型,是基于对观察到的社交性、活泼性、活动性、武断性、感觉寻求等特质的内部联系而抽象出来的.每一种特质又是从各种习惯反应中抽象出来的;

而每一种习惯反应又是从各种特殊情境中所观察到的特殊反应抽象出来的。

2、人格维度

(1)三个人格维度的行为表现艾森克认为,各种人格类型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

相反,人格类型包括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外倾-内倾、神经质-稳定性和精神质-超我机能。

每个人在这些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极少有单纯类型的人。

如,某人可能表现的非常外倾、又有些神经质和精神质;

某人可能非常内倾、又有些神经质和精神质。

大多数人格特征都在人格维度的平均值范围内,处于16%至84%之间,很少有人落于两个极端:

0%或100%,因而单纯的人格类型是很难找到的。

外倾-内倾(extraversion-introversion):

是人类性格的基本类型。

外倾的人不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难以形成条件反射,具有情绪冲动和难以控制、爱交际、喜社交、渴求刺激、冒险、粗心大意和爱发脾气等特点。

内倾的人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情绪稳定、好静、不爱社交、冷淡,不喜欢刺激、深思熟虑、喜欢有秩序的生活和工作、极少发脾气等特点。

神经质—稳定性(neuroticism-stability):

这一维度表明从异常到正常的连续性特征。

艾森克指出,情绪不稳定的人表现出高焦虑。

这种人喜怒无常、容易激动。

情绪稳定的人,情绪反应轻微而缓慢,且容易恢复平静。

这种人不易焦虑、稳重温和、容易自我克制。

最初艾森克认为这两个人格维度可以涵盖所有的人格特质。

各种人格特质都可以用人格维度图来进行表示。

精神质—超我机能(psychoticism-superegofunctioning):

高分精神质者具有倔强固执、凶残强横和铁石心肠等特点,这种人有强烈愚弄和惊扰他人的需求。

低分精神质者具有温柔心肠的特点。

艾森克认为所有精神质者的共性是思维和行为各方面都非常迟缓。

人们在三个人格维度上的表现程度可以通过艾森克1975年制定的人格问卷(EPQ)来测定。

当然人格维度远非上述三个,个体的人格也要更复杂。

艾森克及其同事曾多次提出过四、五个或更多的维度。

(2)三个人格维度的生理基础内外倾的生理基础:

A:

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

在早期,他从巴甫洛夫和捷普洛夫的著作中得到借鉴,提出外倾者的大脑皮质抑制过程强而兴奋过程弱,其神经系统属于强型,因而忍受刺激的能力强。

而内倾者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其神经系统属于弱型,因而忍受刺激的能力弱。

由于外倾者的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较强,其反应慢且弱,他们渴求刺激,渴求接触外界环境,参加聚会,交友和冒险等方式以寻求刺激。

而内倾者生来就有较高的兴奋性,大脑皮质对刺激的反应既强又快,仅能忍受微弱的刺激。

因此,他们总是避免从外界环境中获得刺激,用很多时间冥思苦想,愿意从事一些诸如下棋、读书、写作等安静的活动。

有不少实验证明了抑制理论。

在一项痛觉忍受力的研究,以同等程度的痛觉刺激(电击)作用于内倾者和外倾者,要求他们能忍受多久就忍受多久。

结果发现,外倾者更能忍受痛觉刺激,感到疼痛的被试少于内倾者。

他的解释是外倾者的神经系统更能抑制这些痛觉刺激(Eysenck,1965)。

在感觉剥夺实验中,把被试蒙住眼睛,堵塞耳朵,双手戴上硬纸板手套一直戴到指尖,单独置于一个小隔音室里,以限制其接受任何刺激。

一些研究表明,外倾者比内倾者忍受这种环境的时间短。

但另一些研究表明,外倾者比内倾者对这种情境的忍受时间更长,这是因为他们比内倾者过早地讨厌这种环境,于是通过做白日梦或不停地躁动来提高觉醒水平,因此看起来忍受的持续时间更长。

但不管时间长还是短,都表明了外倾者与内倾者不同的性格特点。

B:

反应抑制艾森克从霍尔的学习理论中引进了反应抑制的概念。

所谓反应抑制(reactiveinhibition)是指个体对某刺激重复多次反应后,即使连续强化,其反应强度也因多次反应而趋于降低。

艾森克认为外倾者比内倾者的反应抑制更敏感,因而更易于对给定的活动感到厌倦而转向另一项活动。

C:

觉醒(arousal)是指个体身心随时准备反应的惊觉状态,又称为激醒状态(或激发状态)(arousalstate)。

一般认为觉醒状态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有关。

艾森克认为内倾者大脑皮层的觉醒水平天生比外倾者的高。

因此当同样强度的客观刺激作用于内倾者和外倾者时,内倾者所体验到的强度就比外倾者要强。

神经质的生理基础

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nervoussystem,简称ANS)艾森克开始时,把自主神经系统作为神经质的生理解剖基础。

因为自主神经系统是控制情绪的,包括恐惧和焦虑等。

他预言,神经质维度上得分高者在心率、呼吸、皮肤电反应、肌肉张力、血压、瞳孔放大,甚至在消化方面反应都更为强烈。

但评论家们认为,这还缺乏相关证据,难以把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假设为一般的特质。

边缘神经系统(limibicsystem)艾森克后来提出边缘系统是神经质的解剖结构。

边缘神经系统与自主神经系统协同活动,与内外倾的生理基础——网状系统相邻,并与之联系。

高神经质者边缘系统的激活阈值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性较强,因此他们对微弱的刺激做出典型的过度反应。

精神质的生理基础精神质相对于前两个维度来说,提出的时间比较晚,至今尚未发现大脑中有关精神质的解剖结构。

但男性在艾克森人格问卷中精神质维度上的得分总是高于女性。

罪犯和精神病患者在精神质维度上的得分高,这些人往往也是男性。

女性(至少在停经前的女性)比男性较不易患精神分裂症。

艾森克根据这些事实提出精神质可能与男性,特别是与雄性激素分泌有关,但目前还缺乏系统的有控制的研究证据来支持。

(4)五因素人格理论

人格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但大五(BigFive)是最具说服力的分类方法。

大五人格理论几乎描述了人格的所有方面。

有人会问,为什么人格分类叫大五呢?

其实,大五就是五个英文大写字母:

N,E,O,A,C.每一个字母代表了一类人格。

-N代表neuroticism(神经质),它可以理解为情绪的不稳定性,易产生负面情绪。

-E代表extraversion(外倾性),它指一个人愿与他人交际的倾向和支配团队的倾向。

-O代表openness(开放性),它指人对待事物变化的反应和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

-A代表agreeableness(随和性),它指人与人之间愿意和谐相处的倾向。

-C代表conscientiousness(严谨性),它是指人对构建良好生活秩序的意愿和能力。

大五人格

大五人格(OCEAN),也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可以通过NEO-PI-R评定。

  ·

外倾性(extraversion):

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

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

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开放性(openness):

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

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

随和性(agreeableness):

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

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

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对人格特质回答

人格特质说

  包括:

1.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或特质有多少?

2.它们是什么?

如何解释它们?

3.这些特质是否是普适性的,是否对每一个人都适用?

4.这些因素以什么方式构成个人的人格?

大五因素理论的回答

对于第一个问题,目前普遍认同的是5因素的人格特质:

只要对人进行描述的题目足够广泛,具有代表性,无论是用他人评定法还是自我报告法,均可证实存在5个强健因素构成人格总体。

  对于第二个问题,被普遍认同的5个因素分别反映了人格的一般心理倾向(内外倾向性),人际关系性向(社交性),对规则认同与遵循倾向(责任感),情绪反应性(情绪稳定性)和智能性向(开放性或智能)。

  对于第三个问题,众多研究认为这5个广义的人格特质是普适存在的,不以语言、文化、种族等的不同而不同。

  对于第四个问题,各个特质的分数组合形态众多;

各种分数组合形态的意义和心理机制尚未被有效地揭示出来。

神经质

  神经质反映个体情感调节过程,反映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和情绪不稳定性。

高神经质个体倾向于有心理压力,不现实的想法、过多的要求和冲动,更容易体验到诸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

他们对外界刺激反应比一般人强烈,对情绪的调节、应对能力比较差,经常处于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

并且这些人思维、决策、以及有效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比较差。

相反,神经质维度得分低的人较少烦恼,较少情绪化,比较平静。

外向性

  外向性来表示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

这个维度将社会性的、主动的、个人定向的个体和沉默的、严肃的、腼腆的、安静的人作对比。

这个方面可由两个品质加以衡量:

人际的卷入水平和活力水平。

前者评估个体喜欢他人陪伴的程度,而后者反映了个体个人的节奏和活力水平。

  外向的人喜欢与人接触,充满活力,经常感受到积极的情绪。

他们热情,喜欢运动,喜欢刺激冒险。

在一个群体当中,他们非常健谈,自信,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

  内向的人比较安静,谨慎,不喜欢与外界过多接触。

他们不喜欢与人接触不能被解释为害羞或者抑郁,这仅仅是因为比起外向的人,他们不需要那么多的刺激,因此喜欢一个人独处。

内向人的这种特点有时会被人误认为是傲慢或者不友好,其实一旦和他接触你经常会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

开放性

  开放性描述一个人的认知风格。

对经验的开放性被定义为:

为了自身的缘故对经验的前摄(proactive)寻求和对的理解,以及对陌生情境的容忍和探索。

这个维度将那些好奇的、新颖的、非传统的以及有创造性的个体与那些传统的、无艺术兴趣的、无分析能力的个体做比较。

开放性的人偏爱抽象思维,兴趣广泛。

封闭性的人讲求实际,偏爱常规,比较传统和保守。

开放性的人适合教授等职业,封闭性的人适合警察、销售、服务性职业等。

宜人性

  外倾性是评估个体喜欢与他人一同出现的程度,而宜人性则考察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这些态度一方面包括亲近人的、有同情心的、信任他人的、宽大的、心软的,另一方面包括敌对的、愤世嫉俗的、爱摆布人的、复仇心重的、无情的。

这里所说的广义的人际定向范围。

宜人性代表了“爱”,对合作和人际和谐是否看重。

宜人性高的人是善解人意的、友好的、慷慨大方的、乐于助人的,愿意为了别人放弃自己的利益。

宜人性高的人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相信人性本善。

宜人性低的人则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别人的利益之上。

本质上,他们不关心别人的利益,因此也不乐意去帮助别人。

有时候,他们对别人是非常多疑的,怀疑别人的动机。

  对于某些职位来说,太高的宜人性是没有必要的,尤其是需要强硬和客观判断的场合,例如科学家、评论家和士兵。

尽责性

  尽责性指我们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

它把可信赖的、讲究的个体和懒散的、马虎的个体作比较。

同时反映个体自我控制的程度以及推迟需求满足的能力。

冲动并不一定就是坏事,有时候环境要求我们能够快速决策。

冲动的个体常被认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