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8447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李长春同志说,“电视行业落后其他行业20年。

”于是广电行业在改革的道路上努力追赶,先后进行了有线电视台和无线电视台合并,有线电视网和电视台的分离等重大改革举措。

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禁锢,改革的滞后,使广电行业的现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

与党和政府的要求相距甚远;

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三年的广电行业的产业化、集团化的讨论和尝试。

我国规模最大的新闻传媒集团——中国广播影视集团2001年12月16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拉开了广电集团化改革的序幕。

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的主要成员单位有: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广播电视传输网和中国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固定资产达214亿元,年总收入110亿元。

此举昭示了以广电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传媒力量开始了正式的集团化改革①.中广广电集团的成立,标致全国拥有广播、电视、电影、传输网络、互联网站、报刊出版、影视艺术、节目制作销售、科技开发、广告经营的大型国家级综合性传媒集团的孵化开始。

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在中广集团成立时指出,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的成立,是中国实施以打造传媒“航空母舰”为重点的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国家主力、亚洲一流、世界前列”的发展目标。

这样做的目标当然是与国际巨无霸企业抗衡。

广电改革正沿着两大主线——传输网络和媒体内容向前推进,把网络公司和中央的三个台合在一起成为广电集团,作为整体力量应对国际竞争。

中国广播影视集团和广电总局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政事一体。

由于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导致广电总局的政策招来了各地对公平性的报怨,加上广电总局自身几十年行业管理者的角色根深蒂固,面对市场一时难以适应。

2004年广电总局终于意识到政事一体化集团的不足,实现了中广集团与广电总局的分离。

2001-2004年期间全国各省陆续成立了广电集团,按照广电总局各自摸索的指导精神开始了“百花齐放”的探索,广电行业的集团化进入了新的高潮。

第三节广电集团现状

根据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的精神和国家广电总局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从2001年起全国广电行业在台网分离、三台合一的基础上开始了集团化改革,到2005年先后成立了18家广电集团,迄今为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内部机制上有所改进(组织构架有所改进、分配体制的局部变化、部分人员实行聘用制),但是从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和体制上看,多数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①内部资料8

只有少数台、个别频道(率)的体制在向市场转型。

广电集团现在改革情况和改革中所处的环境可以用以下几个特征进行归纳:

一、改革情况

(一)管理体制没有变化,集团内部事业体制与企业化管理冲突严重

各地广电集团组建三年来,虽然普遍采用事业集团,企业化管理的模式,但是由于人员主要来自事业单位,实际上凭经验照搬事业体制。

但部分试行市场化的频道、频率要求采取企业化管理。

企业化管理的要求与僵化的事业体制发生严重冲突。

(二)内部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广电集团与外部市场脱节

由于一直强调广电行业的喉舌功能,强调事业属性,广电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一个部门。

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强烈地冲击着广电行业,使刚刚成立的广电集团还来不及探索如何改变管理体制,就面临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内部机构与外部市场完全脱节。

随着节目、人力等生产要素逐步进入市场,广电集团的自己的节目生产不可能独自游离于市场之外;

在电视剧的制作上电视台逐步让位于民营公司;

僵化的人才机制使新的人才进不来,已有的人才在流失;

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而创新正是广播电视节目的灵魂。

(三)全国广电集团普遍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

由于广电行业的块块分割,使全国广电集团普遍规模小,若加上县县级台,电视频道可以达到2035个,其中能盈利的不到10%。

除中央电视台和上海文广集团等4个集团外,其他集团收入一般在10亿元以下。

市场竞争力弱,缺乏小而精、小而优的专业化频道,内容大而全,缺乏自己的特色,荧屏内容同质化严重,黄金时间播放的节目大多依赖外购②.

(四)广电集团基本完成政事分立

2001年12月中广集团成立时和广电总局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其后成立的集团也纷纷模仿。

广电局既是下属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又是行业管理部门,政事合一的体制既干扰了广电局作为行业管理者的执法,又作为利益获得者,妨碍了市场资源的配置。

正是全国广电行业长期政事合一的体制,妨碍了节目生产要素的自然流动,阻碍了外部市场的形成,反过来又延缓了广电集团的发展。

经过3年的实践,已组建集团和正在组建的集团纷纷认识到这个弊端,以2004年中广集团和广电总局分立为代表,标志着广电集团完成政事分立。

(五)节目质量有所提高,节目开始走差异化道路

在集团化改革后,针对观众对广播电视节目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对各个频道、频率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充分发挥各频道、频率的资源优势,突出频道、频率特色,办出一批质量上乘能适应不同观众和听众需要的广播电视节目。

中央电视台2005年调整了200个左右的栏目,占全部栏目的50%,力度之大是成立几十年闻所未闻的。

结果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不断提高。

各广电集团所属卫视也改变过去清一色新闻综合频道的定位,走向差异化。

如:

上海卫视走时尚路线,安徽卫视以影视频道为基础。

(六)部分集团开始重视利润指标,探索频道成本核算方法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要实现从扩大规模数量为主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

集团成立后,要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把现有资源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优化配置;

进一步控制节目数量,提高节目质量;

提高设备使用效率,提高资本运营效率,促进广电事业发展。

上海文广集团等集团先行一步,已经改变过去事业单位只计算收支的倾向,开始重视利润,并进行了频道成本核算方法的摸索。

(七)裁减冗员仅限于各部门聘用员工,在编职工和台聘职工依然是大锅饭

2004年,在各地广电集团的注视下,作为广电改革领头羊的中广集团下属的中央电视台首次对冗员开刀,裁员2000人。

裁减人员以7000多人的非正式台聘员工为主。

而所谓的“非正式编制辅助人员”正是中央电视台制作节目的主力。

据京城一家媒体报道,央视现有的400名主持人中,就有300多名属于没有编制人员。

中央电视台正式职工编制为2800人却没有动分毫,在小集体中大锅饭的局面没有改变。

二、广电集团改革所处的环境

(一)面临国外强势媒体的冲击

2001年11月10日,从卡迈尔在多哈轻轻一锤敲下去的一刻起,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那一刻意味着,中国传媒市场向世界敞开,中国广电行业从此将搏击于更广阔的商海。

国外强势媒体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节目制作技巧、运作模式、管理方法上都是初出茅庐的国内媒体所不能比的。

2004年全国广电行业收入总和近680亿,还比不上美国CNN新闻网一家的收入。

尽管2005年广电总局才有限制对外资开放节目制作公司合资资格准入,但是国外强势媒体早就通过出售节目,合作制作等各种形势进入中国市场。

尤其是2003年,广电总局批准凤凰资讯台、彭博财经、星空卫视、欧亚体育等媒体在三星级以上涉外宾馆和涉外小区落地的形势,更极大地增加了广电行业的压力和紧迫感。

(二)面临迅速发展的网络媒体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多媒体的发展普及和网络技术不断突破瓶颈,使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和成熟。

交互式电视网络技术2002年在法国取得巨大成功,占据80%的电视市场。

而技术上三网合一的趋势,在极短时间内就催生出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

新一代城市青年在网络时代长大的背景都预示网络媒体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传统媒体将受到的巨大冲击。

美国高科技市场调查公司福里斯特研究公司2005年研究报告表明,到2010年美国网上广告和促销市场可达260亿美元,将占美国各种广告市场的8%,有望与广播、电视媒体的广告市场规模大体相当。

调查还发现,84%的企业计划在2005年增加网上广告和促销开支,这将使今年的网上广告和促销市场达到147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3%。

78%的广告主和销售商认为,网络搜索引擎广告是比较有效的宣传手段,因此调查预计,网络搜索引擎广告2005年将增长33%,在2010年达到116亿美元,而网络页面广告今后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达11%,在2010年达到80亿美元。

在新技术媒体竞争的压力下,传统的电视广播媒体纷纷在内容形式上作了改进,在节目中更加注重与观众互动,但由于技术平台的限制,无法与网络媒体所能提供的个体性,交互性交流进行竞争。

组建广播电视产业集团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对广播电视媒体进行深度开发。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直播卫星电视、数字压缩技术、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崭新技术扑面而来。

电视传媒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电视传媒都在进行跨行业、跨国界的战略性重组和调整。

因此,南京广电集团只有牢记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深刻理会国务院关于广播电视的产业定位,组建广播电视产业集团,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使南京广电集团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面临电信和广电业务相互开放的竞争

伴随国家对信息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电信业务与广电业务开始相互渗透,目前地区广播电视的行业间竞争空前激烈。

与电信相比,如果说电信是老虎,广电行业就是羊。

无论是从规模、运营经验、技术水平、自有资金来说,从整体上讲,广电行业都不是电信的对手。

何况广电行业块块分割,实力又因此大大削减。

第二章广电集团现有问题的制度分析

经过三年来的摸索,全国成立了18家广电集团,其他省大多也成立了类似集团的总台。

集团化改革在人员激励、节目编排、内容选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像中央电视台2005年初一次调整了二十个栏目,荧屏形象确实有不少改观,对聘用人员的招聘进行了规范。

例如:

央视——赵化勇台长提出以10个栏目为试点,彻底进行制播分离的改革,除了保留新闻频道,其他频道将逐步全部成为商业经营的专业频道,全部采取市场核算,以广告收入决定栏目生存,也就是实现电视频道的商业化管理。

但广电集团全国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都还处于“百花齐放”的摸索阶段,因此改革显得有些混乱,存在不少问题。

从制度上分析现阶段广电集团的共同问题,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种:

一是认识不到位;

二是利益冲突;

三是组织机构设计存在冲突。

下面在各节详细分析。

第一节产业属性和事业属性的冲突

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近年来,广电行业不断推出改革重大举措,如地级市县台转换职能,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有线台无线台合并,集团化改革等等,认真考察,这些改革在基层几乎都发生“操作变形”。

特别是集团化改革,有多少个集团(总台)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构架和运行模式。

使得宣传部、集团(总台)、广电局、与台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尤其是在集团化过程中,产生了用行政手段解决市场、官本位、文化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究其根源是广电集团的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冲突。

广电集团作为事业型集团,是事业属性强些,还是产业属性强些?

那些资源算事业?

那些资源算产业?

事业与产业之间如何协调?

对广电集团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的清楚界定,才能解决广电集团改革中遇到一系列问题。

《焦点访谈》案例分析

一、栏目概况

1、《焦点访谈》是一个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以深度报道为主,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开办。

1994年4月1日正式开播,每天19点38分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次日8点22分在这套节目中重播。

2、栏目定位:

舆论监督

3、节目形态:

每期节目13分钟。

在节目形态上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结构模式为:

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新闻事实及陈述(10分钟左右)+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4、报道内容的比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8月20日,在《焦点访谈》播出的3000多期节目中,属于正面宣传报道的共有2150期,占71%;

属于舆论监督的内容,约600期,占20%;

5、节目的策划和实施:

选题原则:

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报道方法:

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性格经典语言化

6、制作群体

《焦点访谈》的制作群体由制片人、主持人、编辑、记者和技术人员构成,他们分为四组:

中心组是编务会的执行机构,负责节目的策划和协调。

记者一组、记者二组聚焦国内,记者三组聚焦国际。

《焦点访谈》在节目管理和制作上采用制片人制。

台里除了保留审节目的决定权,别的权都给了制片人。

制片人是栏目的管理者和节目创作的组织者与把关人,也是节目的第一责任人,对节目的全程制作、经费使用、人员调配具有决定权。

新闻评论部是国内将制片人体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焦点访谈》是这种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管理方法的第一批试验田。

7、用人制度

《焦点访谈》的用人制度主要是聘用制,被一些专家称之为“第二用工制度”。

具体岗位聘任由各个制片人实施操作,同时采用编外设岗的方式,扩展人才聘用的外延。

目前有正式人员30人、招聘人员40人、临时人员300人。

实行能进能出的活水机制。

8、成就:

在中国电视新闻界,《焦点访谈》可以说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面旗帜。

自推出后,一直受到观众的欢迎,长期以来平均收视率一直保持在16%左右,在央视节目中仅次于《新闻联播》。

2002年9月,获得ISO9001:

2000质量管理认证证书。

二、内容分析

1、栏目最大特点:

用事实说话

《焦点访谈》最初以“实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为节目定位语,在2001年4月1日节目开播6周年之际,将节目定位语改成更简明扼要的一句话--“用事实说话”。

这一定位语不仅高度概括了栏目的最大特点,而且公开倡导新闻的客观性,为更好的进行舆论监督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栏目的制作人员认为“用事实说话”,是事业成功的生命线。

在实施中,《焦点访谈》主要是从事实的调查、事实的选择和事实的表现三个环节上实现这一生命线的。

(1)“用事实说话”,首先是要对事实进行调查,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记者以“第三者”的身份调查事实,努力将事实的基本要素、基本数据核实准确;

第二、记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调查求证,调查求证的过程就是探寻真相的过程,就是挖掘事实本质的过程;

第三、调查的过程应该是完整的,过程越完整越有说服力。

(2)“用事实说话”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对事实的选择,在这里有“三要”-----要高屋建瓴、要敢于出新、要充分考虑效果。

(3)“用事实说话”的第三个环节是事实的表现,在这里涉及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真实性和真实感的关系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杨继红女士在她的讲座里详细地探讨。

真实是媒介的第一要务,是媒介的基础和生命线。

没有人在初衷上想忽略真实。

但所拍摄到的真实,并不等于电视屏幕上所展现出来的真实;

编导心中的真实,并不等于观众所相信的真实。

真实和真实感,也就是传播的出发点和落点之间有天壤之别。

这种差别的大小取决于电视人是否遵从信息传播的规律,是否在运用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方法来记录真实的东西。

《焦点访谈》一直在努力缩小真实感和真实之间的差距。

在《焦点访谈》的员工们看来,真实传达的规律是两个“不可替代”--不可替代的调查路径,不可替代的采访对象。

要把采访路径、采访对象的出场理由清晰地交待给观众,建立起一个台阶,让人物的出场顺着这个台阶一步一步顺理成章地走到电视屏幕前,让节目一步一步到达节目主题所要表达的高度。

人物的出场一定要有铺垫,每一个人物出现在镜头前都应该有理由。

如上图所示,这是一个同心圆。

内层的人是最不可替代的,是当事人;

其次是参与人,与事件相关;

再往外是目击者;

最后是知情人。

这个同心圆可以无穷地画下去。

到了最外一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街头采访。

要把采访对象层层逼近到不可替代,当内层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失去了之后,外层就会往里推进,发生地位的转换,从而实现其不可替代性。

要不遗余力地寻找最贴近圆心的参访对象,要不断逼近采访对象的身份感,交待他的权威,要把外层的人往里推。

在杨女士看来,电视人要想达到真实感,在操作过程中还应该有几个扪心自问:

一问你的态度是不是质疑的:

质疑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它代表了媒介的中立、客观、公立、冷静。

当你在层层剖析你的怀疑时,观众的疑问就被释放了。

二问你的方法是不是调查:

应该遵循一个调查路径,即从疑问开始,到疑问的释放结束,让观众带着悬念看。

三问是你的事实链是不是连续的:

事实链的完整与否决定着事实的说服力。

四问你的选题、采访对象是不是有来由的。

2、核心价值:

舆论监督

尽管属于舆论监督内容的报道在所有的报道内容中,比例只占到约21%。

但显然,《焦点访谈》之所以安身立命的最核心的价值,乃是其舆论监督的内容。

在观众心目中,它的批评性报道是口碑最好的,曝恶鞭丑是它的突出特色,观众多次谈到:

几年解决不了的问题,《焦点访谈》13分钟就解决了。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力丹的观点,“舆论监督”是一个主谓结构的词组,主语“舆论”,谓语“监督”。

意思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的形态,对权力机构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

表达看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渠道便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

表达的内容可以是赞扬、建议、批评,其中主要的形式是批评,因为这种形式比赞扬更容易引起关注。

“监督”并不意味着就是批评,而是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通过议论形成一种督促,使之在法治的轨道里活动,有益于社会和人民。

舆论监督是一种软性的监督,它的力量在于舆论的影响力,影响力不在于它拥有什么有形的权力,而在于舆论造成的一种道德压力。

舆论是一定范围内公开表达的公众的集合意见。

因而,舆论监督的特点与党和国家机关各个系统的“内参”、“要报”等不同,是公众以公开的、自然形成的集合意见的形态,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督促。

现在我国社会中流通的“舆论监督”,已经不是舆论学意义上的舆论监督了。

由于舆论监督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渠道,监督的形式又主要以批评为主,因而这个概念演变成了大众媒介的批评报道。

报道中包括公众通过媒介反映的意见,也包括不是公众反映的、由媒介自己发现的问题或表达的意见。

也可能媒介发表后产生影响,转变成公众的意见。

《焦点访谈》的成功就在于它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新闻界的一个难题:

如何既发挥新闻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激浊扬清,表达人民的呼声;

又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党性原则。

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度,也就是分寸感,是《焦点访谈》成功的一个关键原因。

具体看来,《焦点访谈》关于舆论监督的节目,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公开性

(2)广泛性

(3)报道及处理的及时性

(4)实名制

3、栏目招牌:

个性化的评论主持人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与号角,一个成熟的、有影响力的电视台必然会有自己的名牌新闻评论主持人。

观众需要的是个性化的主持人。

新闻深度报道要想占领更多的领地,必须要办出特色和个性,而个性化的深度报道栏目就必然少不了个性化的主持人。

主持人、记者个人的学识、风度、气质、亲和力及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成为新闻评论类节目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观众爱屋及乌,被主持人的魅力所吸引后,从而关注节目的内容。

《焦点访谈》一开始就有一个目标:

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中国第一代电视评论员。

尽管主持人本身是不能有个人观点的,他是以媒体的角度去传达的,所表达的观点是媒体的观点,但是,《焦点访谈》栏目始终提倡主持人的个性化表达,注重用主持人的人格魅力来塑造媒体形象。

九年以来,《焦点访谈》成功地造就了中国一批著名的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代表中国主持人最高水平的“金话筒”奖,历届获奖者当中都有《焦点访谈》的主持人。

《焦点访谈》目前的主持人有白岩松、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及柏杨、翟树杰、方静等。

他们专业背景不同,各有专长,主持风格各异。

白岩松看待问题深刻独到,有着强烈的表达欲,现场发挥常妙语连珠,主持时的激情和锐气能给观众深刻的感染;

敬一丹做过多年播音工作,有丰富的电视采编经验,女性角色使得她在主持时有一种有别于其他主持人的从容、冷静、大气和自如,对观众的亲和力强;

水均益学外语出身,作过多年的新华社记者,有报道国际问题的优势;

方宏进本科学物理,研究生读社会学,宽泛的知识结构使他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许多话题。

柏杨、翟树杰和方静是在《焦点访谈》的发展过程中加入进来的主持人,也各有突出的个性特点,柏杨是从记者一线成长起来的,有锐利有朝气;

翟树杰在评论时一般喜欢从大处着眼,视野站的较高,风格朴实、沉稳;

方静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毕业,做过CCTV-4《中国报道》的主持人,有年轻人的朝气、气质清新。

4、产生背景:

应运而生

《焦点访谈》的诞生,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