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8481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庭教育的典型错误事例文档格式.docx

“我要努力,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行。

三、孩子写作业磨,该睡觉了,作业没写完。

(孩子作业多,孩子没磨,不在此列)错误做法:

“你气死我了,怎么又没写完,我一会儿不看着都不行,快点写!

我看着你。

孩子并不着急,依然慢慢悠悠,心里想:

“写不完有我妈呢。

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

“孩子,写作业是你的事,你要对自己的事负责,没写完不准写了,该睡觉了,明天自己去学校跟老师解释吧。

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后悔,心里想:

“这下完了,怎么跟老师说呀,看来明天写作业得快点了,不然还得挨批。

四、孩子作业写得潦草。

发火:

“怎么写的这么乱,你就不能写好点?

”脾气大的会三把两把把孩子作业撕了。

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

“孩子,我已经说过了,写不工整要重写,因为不工整,老师看不清楚,你看,这是规定不能破坏,所以你必须重写了。

你看,你可以应该这样写字(讲述写字规范,横平竖直,大小一致。

)孩子,你只要写得比你刚才的字有进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吗?

孩子懂得规定的重要性,心里想:

“比刚才的字有进步,容易。

”充信信心。

五、孩子见人不打招呼,没礼貌。

当众训孩子: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

连问好都不会,我平时是咋教你的,没出息。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损伤,觉得无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给孩子台阶下:

“我孩子有点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时也挺有礼貌的。

”举个有礼貌的例子。

孩子知道错了,心想:

“这次没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让父母失望啊。

六、孩子的袜子脏了。

家长:

“把袜子脱下来,我给你洗。

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里认为父母就是为自己服务的,正常,反正他们也不累。

和孩子商量:

“孩子,你把自己的袜子洗了,好吗?

妈妈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妈妈的袜子也洗了啊?

谢谢孩子啊。

孩子受到尊重,洗袜子去了,心里想:

“我以后要多关心一下爸爸妈妈啊,我也是家里的一员啊,他们越来越老了。

七、孩子问了个问题,大人不会。

不高兴:

“别瞎问了,把学习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点啥。

结果:

孩子心里想:

“哎,没劲,总说学习,烦死了,不问就不问。

”从此,遇到难题一概略过,不求甚解。

高兴:

“孩子,你能问这么难的问题,证明你动脑筋了,不错。

可是我不会,咱们一起研究吧,好吗?

孩子心里很高兴,以后遇到问题一定锲而不舍,非研究明白不可。

八、孩子早上不起床。

“你怎么还不起?

要迟到了!

”顺手打两巴掌,手忙脚乱地给孩子找衣服穿衣服。

下次依旧。

平静地说:

“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会迟到,会挨批,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处理好。

”孩子没及时起床,没吃早饭,还迟到了。

下次一叫就起床。

九、一直看电视不睡觉不写作业。

怒气冲天地把电视关掉,吼叫着叫孩子去写作业或睡觉。

孩子满肚子不高兴地去了,心里恨你,说你是暴君。

平静对孩子说:

“孩子你该写作业了,如果写不完会挨批。

你还想看多久?

”孩子:

“我再看10分钟行吗?

”家长:

“行,说话算数,到时间就关电视。

”双方各退一步。

时间到了,孩子主动关电视,去睡觉或写作业。

十、孩子正在写作业。

一边看电视一边监督孩子,嘴里不停叨叨:

“写快点。

”“别磨蹭。

”“不准看电视,好好学习。

孩子不高兴:

“凭啥你就能看电视,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大人也看书,不打扰孩子,家里学习气氛浓厚。

孩子心态平和,心思都在学习上。

十一、大人做错事了。

强词夺理或视而不见。

“凭啥你犯错误就不承认呢?

嗯,当大人好,有错也不挨批。

”正确做法:

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歉。

孩子以后做错事了,主动道歉,觉得理所应当。

十二、家长会老师告状,家长挨老师批评了。

一回家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又打又骂。

孩子没任何自信,要么学会暴力,要么胆小,一句话不敢说,学会撒谎,不敢和父母说真话,怕挨打。

先把孩子的优点讲讲,然后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励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十三、孩子的日常生活。

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见,孩子遵守就行了。

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动脑,被动执行。

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没自信,能力差,不会做家务。

心离父母越来越远,自闭。

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还鼓励孩子做家务。

家里有事和孩子商量解决,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认真听取。

培养了孩子家庭责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欢和父母交流,性格开朗,有自信,遇事有自己的主意。

以上观点,也有偏颇,仅供参考,教育要因人而异,灵活应用。

在我看来,孩子获得幸福,父母需要培养其四种能力。

一.自我肯定的能力

就是引导孩子相信自己,肯定自己,不会因为一时的挫败与困境而放弃对自我的信念其实,绝对爱自己是自恋,绝对爱他人是自卑,而当人能够爱自己也爱他人时,他就幸福了。

二.自我反省的能力

就是引导孩子勇于做自我批评,也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

在生活中,自恋的人不愿做自我批评,自卑的人不停做自我批评,自信的人不怕做自我批评。

因为自我批评不是自我否认,而是自我激励。

三.赏识他人的能力

就是引导孩子为他人鼓掌,分享别人的快了。

在生活中,欣赏自己而不欣赏他人是自恋,欣赏他人而不能欣赏自己是自卑,既欣赏自己又欣赏他人是自信。

四.理解他人的能力

就是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维,同感共情,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人只有先理解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理解。

在心理学上,儿童成长的历程,就是走出自我中心的里程。

父母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智,需要引导孩子与自我表现的懒惰,自私,嫉妒,懦弱做斗争。

由此而来,现代社会,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礼物莫过于给他(她)一个健全的人格。

在儿童阶段,健全人格突出表现为:

自信但不自恋,顽强但不偏执,谦虚但不懦弱,出色但不炫耀。

这一过程就是孩子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过程。

慢慢修炼吧。

与孩子情感交流的秘方

1、把这件事情讲给我听听.

培养孩子的关键,首先就是要懂得孩子内心的秘密.而孩子内心最大的秘密是什么呢?

是情感,或情感的焦虑.因此,如果父母想真正地理解孩子,就必须要掌握情感交流的秘方,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感情.从孩子的方面来讲,如果他遭遇了什么情绪上的问题或烦恼,首先求助的,无疑也是父亲母亲.因此,如果做父母的不善于与孩子交流,也就从一开始就阻断了孩子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可能.不幸的是,这往往是许多家庭的实际情形.因此,要达成和谐美满的亲子交流,做父母的也必须要对情感交流的技巧加以自觉的领会.做父母的如何才能架设好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桥梁”呢?

比较实际的做法,就是从克服自己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的障碍开始.通常而言,当孩子试图与你谈论他内心的烦恼时,如下反应方式,都有可能加速交流障碍的形成:

用命令、指示或指挥的语气,告诉孩子该去做什么事情,给他下命令:

“我不管别的父母如何做,你必须给我„„”;

用警告、责备或威胁的语气,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你知道好歹的话„„”;

用说教、教化或规劝的语气,告诉孩子他应该如何做:

“你应当„„”;

以提出忠告、方法或建议的方式,告诉孩子该怎样解决问题:

“为什么不用另一种方法来替代呢„„”;

用评判、批评、否定或指责的语气,对孩子进行负面的评判:

“你那样做太不应该了„„”;

以漫骂、嘲笑或羞辱的方式,使孩子感到自己犯傻,把孩子归入另类,羞辱他:

“你的行为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通过解释、分析或诊断的方式,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或者分析他为什么那样说,那样做.让孩子感到你在给他筹划,帮他分析:

“你那样说是想„„”;

用保证、同情、安慰或支持的方式,努力使孩子感觉好受一些.劝说他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尽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绪,否认不良情绪的影响:

“不要担心,情况会变好的”;

用探索、询问的方式,努力去找理由、动机和原因,获取更多的信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关于这件事情,你还和那些孩子说过了?

”;

以退缩、转移或迁就的方式,努力使孩子从问题中摆脱出来,自己也避开问题,分散孩子对问题的注意力,引导孩子把问题搁置起来:

“吃饭的时间咱们不谈这个”.而正确的反映方式则是基本不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评判和感觉,让孩子把自己的意见、判断和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给孩子打开一扇门,引导孩子去说话,使孩子在交流过程中发泄自己的情绪,理清自己的思路,进而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用这种态度来与孩子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以下一些回应方式是比较简单而又有用的:

“哦!

”“我懂了!

”“喔!

”“有意思.”“怎么样啦?

”“真的?

”“我简直不相信,真是这样?

”“是那样吗?

”其他一些反应在诱导孩子去讲、去说方面,更为有效:

“把这件事情讲给我听听.”“我想听听这件事情.”“讲下去.”“后来呢?

”“我对你的观点很感兴趣.”“听起来你对这件事情有话要说.”“这件事看起来对你很重要.”“咱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这件事你愿意谈谈吗?

2、看你的样子,今天的功课一定很重.十二岁的小莉是一个紧张而又爱哭的女孩子.她的表妹小珊来跟她住了一个假期.暑假快结束时,就要回家了.小莉非常舍不得,眼泪汪汪地对妈妈说:

“珊珊就要走了,以后又是只有我一个人了.”妈妈很轻快地说:

“你会另外再找到一个好朋友的.”小莉回答说:

“可是我还是会很寂寞的.”妈妈开始安慰她:

“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忘了.”“啊,妈!

”小莉说着就哭起来了.妈妈生气了:

“你都快念中学了,还是这么爱哭.”小莉狠狠地瞪了妈一眼,跑进卧室里,哭得更伤心了.照理说,这样一个场景会有一个圆满的收场的,结果却以一个小小的悲剧结束.原因在那里呢?

原因在于,孩子长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有了对于友情、亲情的渴望.他们会对自己的感情需求很在意的.然而,处于成人的世故与冷漠,他们往往对孩子的这种情感需求很不在乎.这样,他们就会忽视孩子的感觉,对孩子细小的情感波动表现冷酷.这样一种对待孩子的情感的反应方式显然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事实上,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我们对他的重视,哪怕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一点也不严重,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或许在故事中的母亲看来,女儿不应该因为与表妹的分离就流泪哭鼻子,但是她的反应却不应该没有同情.做母亲的应该这么想:

女儿很难过,我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她.尽量设法使她知道我明白她内心的感觉.如果这样想,她就可以用以下方式来安慰女儿:

“珊珊走了,教人觉得很寂寞.”“你们俩这么要好,真舍不得让她走.”“你会想她的.”这种反应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亲密的感觉.孩子的内心感受一旦被父母了解了,他的寂寞和情感创伤就会消失.父母对于孩子的了解和同情是情感的绷带,可以治愈孩子受了损伤的自我.这种策略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妈妈最好是能够在家欢迎他.这时,她不宜提出答案千篇一律的问题来问:

“学校怎么样?

”“很好.”“你今天做了些什么?

”“没做什么.”相反,妈妈所说的话应该表达出她很了解孩子在学校所受的考验和苦难:

“看你的样子,今天的功课一定很重,”“你一定巴不得赶快放学.”“回到家里很痛快.”如果妈妈不能在家迎接孩子回家,留一张便条说明自己在何处,对抚慰累了一天的孩子的情感来说,效果也很好.有一些父母喜欢以写信的方式,来加深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因为写信比较容易表现他们对孩子的爱和重视.也有一些父母喜欢用微型录音机,将要对孩子说的话录下来,孩子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听.总之,类似这样的留言方式,可以增进孩子与父母在心灵之间的零距离,让孩子真正的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安全的环境里.

3、像你这个年龄的时候,妈妈也曾痛苦过.许多成人在为人父母之后,就摆出一副长者的架势,试图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这真是一件奇怪而不幸的事情.他们认为自己必须有一种父母的模样,事事显得胸有成竹、有主见、有把握.没有缺点、没有烦恼是他们理想中的自我.他们甚至会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和孩子没有什么两样.他们会刻意地回避自己过去作为“凡人”的经历,根本没有勇气告诉孩子自己过去的真相和现在的真实感觉.也有一些父母,因为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就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自己是何感觉,只要孩子有需求,就那自己抛在一边,无条件地接受和忍受孩子,随时随地为孩子做出牺牲.这样的父母必定会做出虚假的行为、虚假地接受孩子的要求.然而,这样的虚假行为不仅使自己难受,当孩子感受到了以后,他就会因为父母发出的语言信息与父母发出的非语言信息的矛盾而倍感困惑.这时,孩子就会处于进退两难之境.如果孩子被频繁置身于这样的情景,就会使孩子经常蒙受“考验”,使他们承载沉重的焦虑与负担,导致不安全感的发生.另外一些父母则完全是另一种类型.他们通常会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感受.比如,当孩子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孩子会觉得紧张,很害怕.这时,这些父母就会坦然地跟孩子说:

“是啊,爸爸妈妈也很害怕.”、“是啊,爸爸妈妈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很痛苦过.”这样,孩子就会想,既然连大人都会害怕,也会痛苦,那我也不必因为害怕、痛苦就觉得难为情.孩子对一些不良的情绪就不再抗拒,而是坦然接受.大家都能想像,对于某件事物,如果是抱着抗拒的心理,一定是处理不好的;

相反,如果敢于勇敢地面对,才会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果父母不羞于承认自己的感受,就自然会解除孩子的抗拒心理.接下来,父母再讲一些自己是怎么处理这些事情的例子,孩子自然就有了榜样.这样的亲子交流,既消除了孩子的不良心理,又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做父母的为什么不大胆尝试呢?

事实上,与孩子作亲密的情感交流的另一个秘方,就是对孩子表现出自己的坦率和真诚,获得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成为孩子的挚友,把握孩子的内心,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应该从内心深处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的情感深度的、理智的人.虽然有些问题很难向一个不成熟的孩子解释清楚,但是,如果父母能够坦诚自己的观点,单单你的态度,就会赢得孩子的心.实际上,告诉孩子父母的真实体验,不仅能赢得孩子对你的信赖,同时,由于父母本人的真实生动的经历往往比起陌生伟人的壮举,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因而更具有独特的震撼力,孩子更容易从中学到面对困境与坎坷的方法与精神.

4今天有妈妈提到,自己孩子5岁,很爱撒谎。

尤其是在做错事的时候,就像前两天,打翻了一个玻璃杯子,他说是奶奶打翻的。

死都不承认是自己打翻的。

妈妈很生气,跟他说道理,做错事承认错误也是好孩子,妈妈也不会责怪。

但是不能撒谎。

我们说:

孩子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他想表达的信息。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说杯子是奶奶打翻的,而不是自己打翻的。

我们看到孩子有了自我保护意思,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会和孩子讲道理,事实上,0-6岁的孩子不需要讲道理,而是让孩子有尽可能多的体验。

比如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处理,看着地上打翻的杯子:

哦,杯子打翻了。

会扎到人的,我们把它清理了吧。

把事件描述出来,而不是一开口就问:

是谁打翻的杯子。

接下来,就引导孩子:

杯子是怎么打翻的。

是宝宝在拿苹果时,没注意到杯子,不经意打翻的。

让孩子回忆事件,是什么原因打翻了杯子,下次就要注意,拿苹果时,先把杯子放好,这样杯子就不会被打翻了。

孩子撒谎,从某种程度是,也是因为孩子的力量不够强大。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力量,也就是我们说的内心的强大。

这是《智慧父母课》的重点,有能力和能量两个核心。

对孩子来说,“传道”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这里的“传道”是指让孩子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

知识也许是可教的,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教的。

家长的“传道”只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

好的家长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他的孩子。

对孩子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重要的。

但是,无论知识和技能多么重要,它从来就不是孩子学习的全部内容。

家长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

让孩子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

xx说:

“知识就是回忆”。

我们现在无法简单地相信,人“先天地具有知识”,以至于光靠回忆就能够获得知识,但我们至少可以断言,人“先天地具有自由精神”,人一旦发展了这种自由精神,他就能够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命题“知识(学习)就是回忆”可以转换为“知识(学习)就是自由”。

家长的基本使命,就是让孩子因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而主动求知、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

曾经有过一个“父亲的脚后跟”的故事。

主动交流究竟有多重要,这个故事大体可以提供一些解释:

小时候我曾住在丰原东边的山里,父亲常带着我入城。

这条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

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

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我的步子还宽。

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我爬过去,或索性抱着我过去,但那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我爬过桥,抬头一看,他已经“失踪”了。

突然,我涌起一阵恐惧:

“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我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

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

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

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走失。

今天,很多家长在交流时,不告诉孩子“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

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孩子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里,以为这便是思考训练,这便是“交流”,其实这只是交流的一种机械的“形式”。

演示解题时也是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每写一行就问学生一句:

“对不对?

”孩子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

“对。

”这样热烈的交流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

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孩子素质不佳或教材不当了?

事实是:

孩子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她)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觉一片陌生。

家在何方?

路怎么走?

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

“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

”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

“我”必定在走过一趟,回到家之后便会十分熟悉整条路径。

如果父亲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头宁可随我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

这种积极关注该多好啊!

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仅能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城东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过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亲跑腿办事。

可是孩子不敢苛求,孩子仍该感谢父亲,毕竟他不会抱着或背着我走,使得我尚有一丝镇定,能在漫长的四五个钟头里守在同一个地方等着他与母亲回来找到我。

在今天的交流里,我看到孩子不敢或不知问出一句:

“爹爹,我们去哪里?

”总觉得父走在前头,一味要孩子“尾随”。

甚至有的家长是将学生“背着走”的。

要改良交流,或许我们今天该提出要孩子“带路走”的赶牛教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