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高考的历史一轮复习质量检测题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853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高考高考的历史一轮复习质量检测题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走向高考高考的历史一轮复习质量检测题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走向高考高考的历史一轮复习质量检测题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走向高考高考的历史一轮复习质量检测题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走向高考高考的历史一轮复习质量检测题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走向高考高考的历史一轮复习质量检测题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走向高考高考的历史一轮复习质量检测题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走向高考高考的历史一轮复习质量检测题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走向高考高考的历史一轮复习质量检测题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走向高考高考的历史一轮复习质量检测题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向高考高考的历史一轮复习质量检测题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走向高考高考的历史一轮复习质量检测题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高考高考的历史一轮复习质量检测题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向高考高考的历史一轮复习质量检测题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东城区联考)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科技奖励大会上指出30多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

下列各项能为温总理的讲话提供佐证的是(  )

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飞船

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④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和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1972年)是在改革开放以前。

4.(2013·

丰台区期末)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下列情境在电影中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

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

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

考场中张贴有“科教兴国”的标语

D.特写:

热烈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

[解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以后;

科教兴国是在1995年提出;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

因此B、C、D三项均错误。

1977年高考自然是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答案为A项。

5.(2014·

北京东城区联考)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旨在(  )

A.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B.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C.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D.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内容。

依据所学知识,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

主张在学术上百家争鸣;

艺术上百花齐放。

故选D项。

6.(2013·

莱芜一中测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解析] 本题考查双百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科研领域容许不同的学术争论,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不同的学派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

故选A。

其他各项错误。

7.(2013·

潍坊一中月考)下框内是新华社对我国某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发表的评论。

根据评论内容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科学技术成果应该是(  )

新华社电:

……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

C.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

D.中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解析] 本题考查文革时期的成就。

结合材料中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空间技术”,可以判断应为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

8.(2013·

天津一中月考)下图为天津电报大楼的楼顶建筑,钟表指针的脱落向众人说明曾经红火一时的电报事业离人们远去。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B.人们观念的更新

C.信息技术的发展D.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报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出现了更为先进的交流工具,电报业衰落下去。

9.(2014·

莆田模拟)2001年,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具有(  )

A.先导性、全局性作用B.历史性作用

C.统筹性作用D.阶段性作用

[解析] 材料强调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联系教育对科技、经济发展及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作用,可得出答案为A项,B、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10.(2012·

马鞍山质检)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

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A.“百家争鸣”的方针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解析]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主张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材料体现了学术上的“争鸣”。

11.(2012·

沈阳市重点联合体)张爱玲曾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

如果要给卡通“现代中国辉煌的科学”提供素材可以选取的是(  )

①“神舟”五号②“南优2号”

③月球漫步④“两弹一星”

A.①②③④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科技成果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③不符合新中国科技成就要求。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12.(2012·

衡水中学月考)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发展,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

①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②中共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④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  )

A.①③④②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D.④③②①

[解析] ①②④都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

③发生在1973年。

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3·

惠州调研)通过发明创造,人类不断地实现跨越,跨越了海洋,跨越了天空……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材料二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自制载人动力飞机试飞成功,轰动了全世界。

冯如誓言:

“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经过在美国10多年的实践和学习,冯如成为一名出色的机械师和发明家,1912年8月25日,广州燕塘人头攒动,天气晴朗,冯如驾驶中国人本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凌空而上,在天空中操纵自如,地面掌声不绝于耳。

——《中国航空报》2012年8月28日《苟无成毋宁死:

国航空之父冯如殉国一百周年》

材料三 1981年初,经过十年的研制开发,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终于建造成功,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用于在太空和地面之间往返运送宇航员和设备的航天飞机。

1988年11月15日,苏联于莫斯科时间6时在拜科努尔发射场使用“能源”号大型通用运载火箭把航天飞机“暴风雪”号送入太空。

这是苏联经过多年研制、试验后首次发射的大型实用型航天飞机。

——XX·

百科·

航天飞机

材料四 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012年9月25日正式入列海军。

辽宁号的启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现役航母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拥有航母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众所周知,辽宁号是从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的。

(1)材料一中指南针发明于什么时候?

简要说明它的发明与“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之间的历史关联。

(2)材料二中冯如发明制造飞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苏两国争相研制航天飞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给世界局势带来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中国拥有航空母舰的事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

辽宁号入列中国海军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答案] 

(1)北宋。

说明:

指南针发明后西传到欧洲,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

伴随着西欧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世界由分散、隔绝、孤立日益走向为统一的整体。

(2)背景:

内忧外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莱特兄弟的示范引领;

冯如“航空救国”的意愿;

内燃机的发明。

(3)背景: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

美国推出星球大战计划;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影响:

一方面加剧了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另一方面拖垮了苏联,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4)原因:

新中国工业科技落后;

中国“一边倒”遭到西方国家孤立、封锁;

中苏关系走向恶化:

近海防御战略思想的局限。

原因:

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863”计划实施;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中国海军(国防)现代化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

苏联解体,国际局势缓和。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判断时期;

理解从指南针对欧洲新航路开辟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2)问据冯如发明制造飞机的历史阶段,从国内国际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

第(3)问从二战后国际格局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角度分析背景;

影响从对国际格局和世界和平与发展影响角度分析。

第(4)问据材料四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及外交等角度分析不可想象的原因;

从新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局势的特点等方面综合分析原因。

14.(2013·

梅州模拟)生活幸福是古今中外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应是各国政府的施政方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

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

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荀子

材料二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国抱在怀抱里。

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

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材料三 以下为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表。

到斯大林逝世时,苏联粮食人均产量、肉类人均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时间(年)

粮食人均产量(千克)

肉类人均产量(千克)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材料四 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五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说,到今年1月26日止,第二批扩大新农保试点地区全部启动参保和养老金发放工作,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新农保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1.25亿人,其中3428万经确认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按月领取养老金。

——《京华时报》2011年1月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种幸福观有何不同?

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为实现民生幸福做出了哪些努力?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案] 

(1)不同:

荀子强调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或“国家安危”)统一;

彼特拉克强调个人的幸福与现世的幸福。

社会特点:

荀子处于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彼特拉克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基督教神学的束缚,要求个性的解放。

(2)现象:

苏联的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发展长期停滞,甚至下降。

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政治:

改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制定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

实行基层民主选举。

经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科技文化:

大力发展科技,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实行双百方针,促进文学艺术繁荣;

实行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4)途径:

协调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健全民主法治,稳定政局;

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政策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

(任答二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首先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然后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分析社会特点即可。

(2)问从材料三图表中数字变化可看出当时苏联的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发展长期停滞,甚至下降,结合时间可判断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第(3)问注意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回答“努力”时要注意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归纳。

第(4)问是主观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