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杰毛泽东思想研究专题作业副本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8616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候选杰毛泽东思想研究专题作业副本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候选杰毛泽东思想研究专题作业副本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候选杰毛泽东思想研究专题作业副本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候选杰毛泽东思想研究专题作业副本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候选杰毛泽东思想研究专题作业副本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候选杰毛泽东思想研究专题作业副本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候选杰毛泽东思想研究专题作业副本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候选杰毛泽东思想研究专题作业副本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候选杰毛泽东思想研究专题作业副本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候选杰毛泽东思想研究专题作业副本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

《候选杰毛泽东思想研究专题作业副本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候选杰毛泽东思想研究专题作业副本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候选杰毛泽东思想研究专题作业副本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

本论文就是试图以毛泽东思想为主线,系统分析我国从革命历史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以及西藏地区民主改革时期的土地政策,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度发掘,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情下土地政策的不同,来探讨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土地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

土地政策毛泽东思想减租减息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起步于大革命时期。

经历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最终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西藏地区完成民主改革,中国共产党已经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土地政策。

1、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1949年10月1日,早在大革命时期,我们党的一些先进的领导者就已经重视起农民土地问题并提出了土地革命的任务和政策。

毛泽东作过调查,中国70%的可耕种土地被只占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官吏和高利贷者占有,另外15~20%的土地为农民占有,而占全部人口65%以上的贫农、佃农和雇农,却仅占有10~15%的土地,这种极不合理的占有关系,造成了农村中的贫困落后和动荡不安,同时也为毛泽东发动一场革命准备好了充足的炸药。

毛泽东在《湖南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

“目前我们对农民应该领导他们极力做政治斗争,期于彻底推翻地主权利。

并随即开始经济斗争,期于根本解决贫农土地及其他经济问题。

”在1927年4月国民党中央土地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言:

“所谓的土地没收,就是不纳租,并无需别的办法。

现在湘鄂农民运动已经到了一个高潮,他们已经自动不纳租了,自动地夺取政权了。

中国土地问题的解决,应先有事实,然后再用法律去承认它就得了。

”可以看出,当时限于国共合作大局着想,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土地政策就是发动农民不纳租,夺取地权,然后以法律形式承认既定事实。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1927年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开始将力量转移至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山区。

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作出关于实行土地革命的决定,指出“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中的中心问题”,是“中国革命新阶段的主要的社会经济的内容”。

要发动农民解决土地问题,规定要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强调贫农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

为了尽快发动农民起来革命、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前就拟定了一个土地纲领:

没收一切土地,包括小地主(实际是富农)和自耕农的土地在内,然后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贫雇农耕种。

为什么要没收一切土地呢?

毛泽东说:

“如此方可安民”。

因为仅仅没收大地主的土地,还不足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1927年秋,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开始了土地革命。

1928年党的六大讨论了土地问题,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和《土地问题决议案》,指出了土地革命的实质。

主要的敌人是豪绅地主,贫农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力量,中农是巩固的同盟者,故意加紧反对富农是不对的,但并不是说要放弃对富农、地主阶级的斗争。

”这是土地问题的原则,至此全党对土地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土地运动也更加广泛进行起来了。

1928年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

“没收一切土地。

”虽然有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归政府,而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这些原则性的错误,但《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依然是标志着第一步代表农民利益的土地法正式形成了,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样做,又出现另外的问题:

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这就把中农的土地也划在没收之列,等于连中农的命也革了,中农很不满意。

此外,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农民只有使用权,并且不允许买卖,中农、贫农都不高兴,出现“不安耕种“现象。

1929年4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又在赣南的兴国颁布了《兴国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的纠正,它明确了土地革命所打击和依靠的主要对象。

同时采取“抽多补少”和“抽肥补瘦”的办法限制富农。

这些办法最大程度地调动了一切革命因素,减少了革命的阻力。

毛泽东曾高兴地说:

“我看当时只有我这种办法是正确的。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还提出了很多关于调查研究、深入进行土地革命的著名论断。

后来毛泽东又亲自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查地运动,其中对地主、富农、中农、贫农按照剥削的时间、程度等来详细区分,又主持制定了《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这些实践和斗争为土地革命总路线的提出提供了翔实的实践依据。

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1930年2月已明确了土地革命的趋向,确定了以原耕为基础,以乡为单位,按照人口平分土地的原则。

特别是毛泽东经过一系列社会调查后,发现了农民感觉田产归苏维埃所有,自己没有支配权,不能安心种地这一情况后,着重解决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到1931年初形成了一条“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总路线。

有人称毛泽东为:

社会主义的工程师;

完全懂得农民的疾苦是什么,而且完全懂得这些疾苦怎样能够转化为行动。

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手段,农民称它为”命根子”。

有了土地他们就可以不饿肚皮,没有土地他们就得离乡背井,四处流浪、乞讨,成为“兵匪游民”或者欠下高利贷,沦为债务奴隶,永世难得翻身。

谁若能够满足他们的土地要求,他们就会不惜性命地跟着谁走。

毛泽东的办法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大问题。

农民从共产党手中接过土地,“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毛主席。

”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以后,就必须投身保卫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以免他们手中的土地得而复失。

3、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是建国前我国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主要以军事打击日本侵略者为主,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最广泛的力量,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文中提出“在全国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主张。

1937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用减租减息的方法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2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详细研究和分析了个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抗日根据地体地政策的决定》,确立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土地政策的三项基本原则。

该决定中“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这两项原则得到了明确,此外,新加入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原则”该决定指出了:

“承认富农的生产方式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富农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但其同时也是抗日与生产不可或缺的力量。

富农不仅有抗日的需求,而且有民主的要求,党的政策并不是要削弱富农阶级与富农生产,而是要在适当的改善工人生活条件的同时,奖励富农生产与联合富农。

但富农也有一部分封建性质的剥削,对富农的租息也必须减少”以上三原则阐述了减租减息的三个组成部分,即: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和奖励富农,发展生产。

决定的附件还规定了减租减息的具体政策和实施办法。

1945年3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仍然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4、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国内主要矛盾转化的实际情况出发,领导解放区的广大农民群众,及时转变了对封建剥削阶级的斗争形式,制定了与革命斗争形势相适应的新土地政策。

从1945年8月至1946年4月期间,中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人民要和平,解放区农民要土地,而蒋介石要的是战争。

在此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方针是:

争取和平,准备战争。

一方面,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力争在和平的条件下进行中国的社会改革;

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坚持内战、推行独裁统治,又必须做好自卫战争的充分准备。

根据该方针,中国共产党当时确定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仍然是减租减息。

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指出: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让了大步,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的政策。

这个让不是正确的,推动了国民党参加假抗日,又使解放区的地主减少了其对我们发动农民抗日的阻力。

这个政策,如果没有特殊阻碍,我们准备在战后继续实行下去,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减租减息,然后采取适当方法,有步骤地达到‘耕者有其田’”。

而对待日本侵略者以及汉奸的占有的土地,《论联合政府》规定“应当没收,并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毛泽东于1945年11月7日在《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中强调“目前我党的方针,仍然是减租,而不是没收土地。

再减租中和减租后,必须帮助大多数农民组织在农会中”。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地区实行的土地政策也不尽相同,明显带有因地制宜的特色,毛泽东在《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指出:

“在新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但是有领导的减租减息运动。

在老解放区,则应复查减租减息的工作,进一步巩固老解放区”。

  1946年5月至1947年6月这段时间,即从颁布《五四指示》到开始执行《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段时间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由减租减息转变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随着国内阶级矛盾的不断升级,1946年3,4月间,蒋介石违反停战协定,调动军队,加紧部署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为了发动农民支援革命战争,开始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1946年5月4日发布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但是,《五四指示》存在着一定的不彻底性,其过分强调照顾,而忽视了满足。

之所以产生这种问题,主要是《五四指示》发布时,全面内战尚未爆发,国共关系尚未破裂,为了争取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减少在变革农村土地关系中遇到的阻力,而过多照顾了各方面人员的利益。

  1947年9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彻底平分土地的政策。

随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开始,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加速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进程,中国共产党于1947年7月至9月间,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在全国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纲领性文件。

《中国土地法大纲》共16条,主要内容有:

①彻底消灭封建剥削,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

明确规定了四个“废除”,即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

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

②规定了分配土地的办法。

③确定了土地改革的执行机关:

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

贫农团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

区、县、省等各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

④规定了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经营,使之不受侵犯。

⑤组织人民法庭,从法律上保证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土地法大纲》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土地革命基本经验教训,其颁布实施以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政治觉悟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各解放区的人民群众普遍出现了积极支持解放战争、保卫胜利果实的热潮,这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有着重要的意义。

5、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政策主张和根据地“分田分地”探索在夺取政权条件下的一次充分的实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延续、扩展和深化。

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凡已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

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民团体,经过清出土匪恶霸、减租减息和分配土地等项步骤,实现耕者有其田”。

1950年6月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我国土地改革在全面展开。

到1953年春,除了中共中央决定暂时不进行土地改革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约700万人)外,中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已宣告完成,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获得了7亿多亩土地,免除了350亿公斤的粮食地租,实现了几代人“耕者有其田”的夙愿。

从新中国初期的历史文献看出:

“农民在分得土地以后,是作为小的私有主而存在的……”;

农民私有土地可以买卖、租佃,但要受一定的限制。

为保护农民土地私有财产权利,当时的县人民政府普遍给农民颁发了《土地房产所有证》,在这份全国基本统一法律文本中规定:

农民土地房产“为本户(本人)私有产业,耕种、居住、典当、转让、赠与、出租等完全自由,任何人不得侵犯”。

 1959年3月10日,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反动上层集团为保住政教合一的农奴制永远不改变,悍然发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的全面武装叛乱。

然而,这给国家和政府在西藏地区实现土地改革提供和绝好的机会。

1959年3月28日,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领导西藏各族人民一边平叛一边进行民主改革,这样,在党的领导下和广大农奴的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很快平息叛乱。

西藏的民主改革是分阶段、分两个步骤进行的。

第一步是开展“三反”(反对叛乱、反对乌拉差役制度、反对人身依附制度)和减租减息运动。

在农村,对于参加叛乱领主的土地实行“谁种谁收”的政策;

对于未叛乱领主的土地,实行“二八减租”(领主得二,佃户得八)。

同时,解放家奴,废除人身依附。

在牧区,对于参加叛乱牧主的牲畜,由原放牧的牧民放牧,收入归放牧的牧民所有;

对于未参加叛乱牧主的牲畜,仍归牧主所有,但减少牧主的剥削,增加牧民收入。

第二步是对参加叛乱领主的生产资料实行没收,分配给贫苦农、牧民;

对于未参加叛乱的领主,采取赎买的政策,国家出钱赎买他们的生产资料,无偿分配给贫苦农、牧民,农、牧主也分得一份生产资料。

由于这些政策、办法和措施,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因而得到了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争取了更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顺利进行。

到1960年底,西藏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这也就标志着土地改革在中国大陆最终完成。

土地改革产生的深刻影响在随后几年的农业增长中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

1952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由11318万吨增加到16392万吨,年平均递增13.14%;

棉花总产量由44.4万吨增加到130.4万吨,年平均递增43.15%;

油料由256.4万吨增加到419.3万吨,年平均递增21.17%。

毛主席曾经延安对斯诺说过:

“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解决了土地问题也就赢得了农民。

”从大革命到解放战争胜利各个时期的中国土地政策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体现。

由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深刻的了解中国农民和农村,并注重实地亲身去调查和研究,因此,共产党人能够根据当时的客观环境,矛盾变化,以及革命任务提出正确政策和方法,解决土地革命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当然,不容否认,由于当时共产党人自身的不成熟以及受到共产国际和“左”倾政策的错误影响,某段时期内贯彻和实行了一些错误的土地政策。

但这不能否定土地政策在当时斗争中的积极作用。

客观的分析毛泽东思想下的土地政策,对于当今的土地改革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3、石玉平,试论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7

4、毛泽东,毛泽东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1980年2月

6、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6页

7、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8、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3页

9、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5页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1、冯翠兰,《毛泽东与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党史文汇,2001年

12、王明前,《毛泽东土地制度边个思想探究》,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13、夏道汉,《试论毛泽东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历史教学,1987年

14、郭德宏,《毛泽东土地革命政策思想》,党史研究与教学,199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