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考试试卷.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9407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庐江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庐江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庐江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庐江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庐江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庐江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庐江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庐江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庐江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庐江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庐江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考试试卷.doc

《庐江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考试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江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考试试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庐江中学高二哲学期中考试试卷.doc

庐江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学科试卷

考试范围:

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1、2、3单元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5小题,共计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三国演义》中,为了除掉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了刺董之计。

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董卓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

曹操的机智体现了(  )

①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唯物主义的观点 ③形而上学的观点 ④辩证法的思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③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如同镜子对物的反映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④→② B.②→③→④C.③→②→④ D.②→①→③

3.马克思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毛泽东强调“实事求是,力戒空谈”,习近平告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这表明(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哲学能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C.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D.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4.有的人承认运动是绝对的,但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是(  )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5.“记忆和思维活动,要借化学过程来描摹;即便你我的喜怒哀乐,也是化学神出鬼没。

”这是北大校长创作的科普歌曲《化学是你化学是我》中的歌词,强调了人体化学过程所起的作用。

这句歌词体现了(  )

①意识依赖于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③思维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媒体上涌现出一些网络用语,如“土豪”、“厚德载雾”、“女汉子”、“且行且珍惜”等,网络用语引起的诙谐幽默被人们所喜爱,并广泛的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

这一现象说明(  )

①人们的认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意识决定于物质并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④网络用语是人们灵感的产物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7.中国气象局2013年4月28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进入5月份的雅安,是全国暴雨中心,也是四川降雨最多的地方之一,应高度关注5月至9月地震灾区次生灾害防范。

这说明(  )

①自然界的变化发展遵循固有规律 ②人的意识活动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③意识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8.“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以上三句描写荷花的诗句分别描述了荷花在不同季节的姿态,也反映了诗人不同的心境。

这反映出(  )

①诗句内容和形式的客观性、如实性

②诗人对诗词的创作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诗句是诗人主观情绪的产物

④诗人的创作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9.2013年12月4日是第十三个全国法制宣传日。

全国法制宣传日是适应普法深入发展要求、适应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需要而确立的。

下列说法与材料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B.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D.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0.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随着“玉兔”号月球车顺利抵达月面,中华民族的“奔月梦”又迈出了一大步。

中华民族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  )

A.“梦想”都能在人们的主观努力中实现

B.“梦想”通常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C.“梦想”源于奇妙的思维但却能引领现实

D.“梦想”往往能成为人类不断前进的明灯

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2.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因为(  )

A.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D.真理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13.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

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

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原有的真理性认识被推翻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③

14.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重新定义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对市场的作用的认识由最初的“基础性作用”重新定义为“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

①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②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

15.过分强调文化产业而忽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不少人看来是一种“分裂式的改革”。

下列选项与“分裂式改革”的错误相同的是(  )

①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②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③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④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6.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通过人工干预方式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雾、消云等活动。

人工影响天气的实践表明(  )

①尊重自然规律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前提 

②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在特定条件下外部矛盾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④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③④

17.2014年中国开启重典治霾元年,但治理雾霾天气,突破“十面霾伏”仅靠单方面的力量和措施是不可能完成的。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主要强调治理雾霾天气(  )

①必须立足全局,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

②需要调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③既要作好分类指导,更要坚持系统规划

④要尊重自然,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18.处在发展关键节点的中国,瞻前顾后、畏缩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只有迎难而上、勇攀高峰,才能柳暗花明、风光无限。

这启示我们(  )

①面对前进中的困难,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②必须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中国的飞跃和发展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积极推动事物的质变

④发挥顽强拼搏精神对事物发展的决定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9.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下列名言中与这副对联蕴涵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

A.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B.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0.2014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改革要做到“蹄疾而步稳”,主要体现了(  )

①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事物的变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C.②③D.①④

21.“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这体现了(  )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C.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D.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22.现代智能通讯工具方便使天各一方的人们相互交流,可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人们相聚时的无语和隔膜。

于是,有人感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玩平板电脑,我玩智能手机。

这告诉我们(  )

A.对事物的价值要具体分析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

C.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3.“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意志;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拓展了你的见识;感谢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智慧。

”这表明(  )

①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    ④矛盾普遍性离不开矛盾特殊性

A.①     B.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4.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因稳定而高速的经济增长被称为金砖国家,五国发展模式有所不同: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巴西是重要的“原料基地”,俄罗斯是“能源大国”,印度是“世界办公室”,新加入的南非则是“非洲的资源库”。

这一现象(  )

A.证明了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B.说明了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D.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25.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归’同‘生’)之。

”这句话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①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②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 ③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是无法存在和发展的④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计50分)

26.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安徽省H市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低能耗更环保的文化强市发展战略:

打造若干大型创意文化产业园和影视基地,全面发展音像业、影视业、演出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文化产业,力争5至10年使文化产业成为本市的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用3年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文化活动室500个,电视、网络全覆盖;加大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每年财政在教育的投入都超出GDP的增长速度;举办好声音、舞林风等形式多样、深受群众欢迎的文艺活动。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H市推出文化强市战略的合理性。

(12分)

27.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引起广泛关注。

学生围绕“发挥市场作用,激发社会活力”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同学们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市场地位的认识逐渐发生变化(见下表)。

时间

对市场地位的认识

党的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党的十四大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六大

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

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给我们以什么样的认识论启示?

(12分)

28.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必须抓住和用好的重要战略机遇。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一系列相关问题。

如城镇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功能问题,缺乏产业支撑和服务配套,转移到城镇的农民的就业和生计就难以保障;城镇化的速度和城市规模问题,城镇化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城市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要考虑城市承载能力,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说明我国应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2分)

29.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党在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上不断探索、深化和完善。

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十五大和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在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上不断探索、深化和完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什么道理?

(14分)

庐江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学科答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0分)

26.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H市推出文化强市战略的合理性。

(12分)

27.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给我们以什么样的认识论启示?

(12分)

28.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说明我国应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2分)

29.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在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上不断探索、深化和完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什么道理?

(14分)

第10页共1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