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最新).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9417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最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最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最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最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最新).doc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最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最新).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最新).doc

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理解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能力目标

◆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结合典型事例,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收集具体材料,说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感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升华道德境界,自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新课教学

新课导入:

国内国外旅游不文明的行为,如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在卢浮宫内水池泡脚等。

从我们身边的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中我们得出: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公民素质十分重要。

(一)培育“四有公民”

◇课堂探究:

你认为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实施,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有什么意义?

◇探究提示:

扶贫接力计划的实施,使青年志愿者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素质;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1.为什么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

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材料一:

某村是改革开放初期有名的“万元户”村,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充裕的物质生活。

不久,打牌赌博现象出现,并愈演愈烈。

于是人们无心经营;家庭矛盾上升。

没过几年,原来远近闻名的“万元户”村变成了贫困村。

材料二:

以前,浙江温州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痛定思痛,温州人竖起“质量立市”大旗。

从2002年起,每年的8月8日为温州的“诚信日”。

经过几年努力,如今的温州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鞋都”。

材料三:

华西村的原党委书记吴仁宝说,我们不仅要让村民富“口袋”,而且要富“脑袋”。

如果只富“脑袋”,不富“口袋”,那是形式主义;如果只富“口袋”,不富“脑袋”,就会走偏了方向。

(它们分别比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拓展:

①社会主义社会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是“三个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

②正确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

这三者之间就其主要内容来说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侧重点上又有所不同,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来说的,精神文明则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拓展延伸: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足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每一项都包含着不同层次的内容。

有理想,是指在全党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有道德,是指在全社会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有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拥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有纪律,是指要遵守以维护全体人民共同利益为目的的行为规范。

“四有”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四有”中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

理想是人们的主要精神支柱。

有了革命理想,才能自觉运用道德和纪律约束自己,才能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强大动力。

道德与理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理想与有道德是一致的,理想的破灭也常常伴随着道德的沦丧。

纪律是理想和道德的表现,也是实现理想、遵循道德的保证。

科学文化知识是坚定理想、遵守道德和纪律的重要基础。

作为新时期培养人的目标,“四有”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制和纪律观念全面发展的要求。

◇点拨:

“相关链接”引用邓小平的光辉论断说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特别是强调了树立崇高理想的重要意义。

易错提示:

误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思想道德建设。

注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发展教育事业

(1)原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足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牛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大训。

(2)要求: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通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继续普及几年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对农村教育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等)。

材料一:

我国教育的“喜”: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政府通过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在农村实现了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的多项政策。

材料二:

我国教育的“忧”:

目前全世界人均教育经费已接近500美元,其中美国人均超过了3000美元,日本为人均2000美元,韩国人均1100美元。

我国人均教育经费还不足100美元。

研究表明,当一国人均GDP达到一千美元时,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下限为4.07%-4.25%,而我国长年的比重不足4%。

资料显示,日本在1910年就已经达到边远乡村教育普及的水平,当时的工厂企业管理人员中拥有本科学位的就已经达到47%。

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推动了日本的崛起。

2.发展科学事业

(1)原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拓展延伸: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

这个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要求:

①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硬实力)

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软实力)

③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两个科学并重)

◇课堂探究:

(1)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

◇探究提示:

观点一认识到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是其可取之处;但否认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作用,是片面的。

观点二既承认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又承认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是正确的。

◇课堂探究:

(2)在你看来,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探究提示: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人们提供关于世界总体特别是人类社会的知识和理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推动人类自身发展的思想武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毒义物质文明的强大动力。

《文化生活》中有关教育、科技的知识梳理:

资料P69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含义以及关系:

资料P6

(1)原因: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力的两大方面。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2)要求:

①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内涵丰富,无论是文化生产与创造,还是文化消费与享受,都是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所应触及的界域和所应指向的对象。

具体而言,就是人民自由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生产与创造,人民能够充分公平地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人民在文化生产和创造上有展示和发挥个人才能的权利,人民在进行文化生产和创造中所形成和产生的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文化成果不受损失与侵犯。

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③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义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实践性)

文化的源头是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改造社会的实践、人的自我改造的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

因此,正如江泽民旧志在“七一”讲话中所说: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2)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引领性)

2.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的形式:

  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例如,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等。

3.对当代青年的要求

  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拓展延伸:

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像孔繁森、张海迪、徐洪刚、韩素云、李国安、徐虎、李素丽等,在全社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提出的一些响亮口号,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单位做个好职工,社会做个好公民,家庭做个好成员”等,不断激励着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