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的易错易混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9486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的易错易混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活与哲学的易错易混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活与哲学的易错易混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活与哲学的易错易混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的易错易混点.doc

《生活与哲学的易错易混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的易错易混点.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的易错易混点.doc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史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但不一定都是科学的)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

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之科学”、“科学之母”等)

5、哲学是具体知识的基础,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颠倒说法了)

6、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哲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实践性,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是其中一个基本特征)

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

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

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0、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11、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1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15、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7、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18、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19、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

20、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认识论部分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科学理论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才是唯一检验标准)

4、学习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获得的途径,认识唯一来源是实践)

6、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7、认识的发展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认识的发展运动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8、客观要与主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10、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辩证法部分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观和矛盾观。

(总特征是联系观和发展观,矛盾观是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前对后错。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两种联系都是客观的)

5、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

(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

7、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8、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只有前进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9、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0、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11、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前对后错。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

1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前两句对后一句错。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4、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15、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

16、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7、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还包括场所的变更引起质变)

18、事物有了量变就有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引起质变)

19、发展的实质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扬弃。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0、质变就是发展。

(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只有上升、前进的质变才能叫发展)

2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22、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5、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6、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

(前对后错)

27、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

(前对后错。

后者是有区别的:

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30、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1、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32、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3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这是知识的混淆)

34、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缩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

35、辩证的否定是一种外部对自我的否定。

(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36、辩证的否定是彻底的否定。

(辩证否定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37、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不要相信书本和权威。

(要求我们既尊重书包知识,尊重权威,又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8、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矛盾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9、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0、矛盾的内容是联系。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41、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联系.(应该是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42、承认矛盾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43、承认矛盾普遍性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5、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所以对它的态度就是要坚持。

一切从马克思主义出发。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但也要与时俱进,对其态度应该是批评继承,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四单元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地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群众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实践观才是)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仍然是)

5、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

(在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阶级斗争史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6、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群众路线)

8、人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9、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多为社会作出物质贡献。

(也包括精神贡献)

10、只要符合客观规律的价值观就是正确的。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1、在我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总是一致的。

(有时也会有冲突的)

12、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不能追求个人利益。

(个人合法的正当利益也可追求)

13、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实现人生价值。

(太绝对了)

14、有的人对社会发展有作用,有的人对社会发展没有作用。

(都有作用,要分积极和消极作用)

15、价值观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是世界观的概念)

1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

19.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颠倒了)

20、贡献和索取是对等的。

(不一定)

2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2、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可贵。

(都可贵)

23、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

24、劳动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