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9650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政治文明考点.docx

西方政治文明(上)

技术是中性的工具,没有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的色彩。

(导弹、原子弹、神五神六)

科学(技术,世界观,方法论)

现代科学源于西方,在中国偶尔被歪曲成“政治上正确的观点”

西方民主的意识形态传统:

从柏拉图《理想国》到犬儒学派,从早期基督教到中世纪的基督教,从莫尔的《乌托邦》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再到马克思和当代的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等。

从古希腊的克里特、斯巴达城邦,到基督教早期的社团,还有中世纪基督教的修道院、日耳曼人的村社等。

无产阶级是西方工业革命造成的。

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西方文明的精髓和核心价值。

一方面,它承认个人的本能和欲求的合法性,另一方面,通过一种特殊的文化机制的调节使文明有秩序的生活仍然可能,就是把对个人欲求的承认、合法化,与建立有秩序的文明社会巧妙地调合起来——西方文明的正价值。

民主权利是对每个人的权利和欲望的承认和合法化。

例证:

基督徒非常富于献身精神,但他们的奉献最终是为了自己的赎罪和灵魂得救。

类比理解:

个人权利是宪政大厦的根基,也是它的目的。

宪政制度以个人为基点,只有个人成长起来,才会需要和要求宪政制度。

西方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满足个人对幸福的追求的基础上的,是个性的实现。

个人主义的内涵:

是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共同体的性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的一种本体论认识,它是一种政治哲学。

几个重要命题:

1,、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原和基础。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

个人主义观念将国家虚化了,个人才是实在的。

国家是一种人为的法律建构,是一种契约的共同体,不具有本体论的实在性。

而社会契约论的前提是个人自然的独立自由状态。

2、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

建立国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要求、利益、自由和权利。

整体本位在实践中必然表现为统治者本位,而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正是官本位的解毒剂。

3、所有的人都是独立、自由和平等的。

独立是人格的独立,服从整体权威只是外在行为的服从。

在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上,人人平等,我们把某些权利转让给国家是出于政治生活的最低要求,但对集体的风险不会否定我们的个体价值,对集体承担义务也不会牺牲我们的独立。

4、个人与他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界限。

(精髓)个人的私域与公域,个人的rights和社会、国家的power之间相互对立,在同一平面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严复:

群己权界)

5、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推己及人的利他行为,以个人为基点的公共道德。

如果人没有独立、自由、平等,没有对人格的尊重,也就不会有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的责任感,而社会建立的基础就在于以推己及人为基础的利他行为。

个人主义社会里的公共道德来自于每个人以个人为基点,认识到我和这个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义务感。

6、自制自律的人格,自组织行为,对抽象的公共权威的服从。

每个人的行为完全出于内在的义务感(康德“绝对命令”),由此产生的自制自律的人格。

自组织行为就是每个人都意识到大家的利益所在,于是大家会自发地组织起来产生自己的权威并愿意服从这个权威以采取集体的协调行动。

对抽象的公共权威的服从,不是对某个上级的服从,而是对某个虚化的职位的基本服从,因为这个权威是大家经过选举产生的,是公共意志的代表。

*个人主义文化对个人的尊重(墓碑上的数字和名字等)

个人主义的表现:

第一, 自由、平等和人权是个人的政治诉求。

个人在政治上的要求的集中表达。

第二, 民主是对个人的尊重。

要求尊重的政治心理,正是一个国家建立民主的动力,也成为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本能。

第三, 宪政是对个人的制度保障。

宪政是一种制度架构,其内在精神是个人权利的落实。

第四, 市场经济是对个人经济追求的承认与规范。

市场经济以对私有财产的保障为基础,它的基本预设就是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

第五, 基督教是个人的灵魂拯救。

基督教把犹太人的集体得救变成了个人得救,创造了个人对自己负责的前提。

第六, 文学艺术是个性的表现,是个人情感、体验、意志、理想等的表现或表达。

人文主义的思想:

古希腊的悲剧所表现的神与人的关系,人对命运的顽强抗争。

彼得拉克、人文主义之父、桂冠诗人。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第七, 科学是个人的求知活动。

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个性化的思考和满足好奇心的精神活动。

亚里士多德:

因为我无知,我感到愚蠢,要摆脱这种愚蠢,使自己变成视野开阔的人、见多识广的人、有教养的人,所以才从事科学研究。

第八, 生活方式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

 承认个人、解放个人、发展个人,对个性的种种展现表现出宽容和尊重。

个人主义是主干,衍生出来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市场经济、宪政制度、基督教、生活方式、自由的文学艺术等等分支。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成为强势文化的主要原因,它使西方文化能够重新塑造其他文明。

西方文化对其他文明的渗透和冲击主要表现在它瓦解传统社会的纽带,释放了个人,从而使社会越来越个体化。

 

民主

一、古希腊的直接民主:

古希腊的城邦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其产生条件时小国寡民的城邦。

(polis,独特的国家形式)

内部结构特征:

城邦是公民的自治团体、公民共同体。

城邦居民分为自由人和奴隶;自由人分为公民和外邦人;公民有成年男性和女性,成年男性是全权公民;公民又被分为贵族和平民。

城邦早期贵族主导政治,后期平民称为主导力量。

公民身份的三种角色:

 

第一, 他是城邦的政治统治者。

所有的公民都是城邦的主人,通过参加公民大会,担任公职等参与和管理城邦的公共事务。

(斯巴达的贵族或寡头制度——五个最高行政长官——监察官。

第二, 城邦的土地所有者。

土地是农业社会的最重要战略资源,城邦的主人才有资格占有城邦的土地。

第三, 城邦的保卫者。

希腊城邦时代大部分时期实行公民兵制度。

城邦早期根据公民的能力分配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普通公民能参加公民大会,贵族才能担任高级官职,富人能够担任普通官职。

(要让国民爱国,就要让国民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对国家事务能有自己的发言权,才能产生真诚的、自然的爱国。

希腊民主最发达时采取的两个措施,来创造条件让公民广泛地参与公共生活。

一个是公职津贴制度。

参与公共事务的人能领到丰厚的津贴报酬,吸引下层的民众积极地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

另一个是抽签选举。

除将军和财政官外,剩下的所有职务开放。

希腊民主的特征:

第一, 是直接民主。

公民以直接到场的方式参与和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

第二, 是狭隘性。

公民团体把奴隶、外邦人和妇女排除在外,使政治特权相当封闭。

启示:

在少数人内部实行了集体的统治,为后来全民的民主创造了一种现成的形式。

后来西方的民主继承了这种传统,通过扩大政治参与的范围,把少数人的民主变成了全民的民主。

它创造了一种集体统治的形式,在个人独裁和家庭统治之外,创造了一个民主的优良传统。

它为近代民主的出现做了实践与思想理论的准备。

二、古罗马的共和民主:

从狭义上说,共和制度与民主制度是有区别的,但在广泛意义上,共和制度是民主制度的一个类型。

基本含义:

一是最高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实行限选制。

国家的最高官员是由公民选举的,要定期重新选举。

二是贵族和人民共同行使权力,管理国家。

这是贵族拥有特权的民主,是有限的民主、温和的民主、贵族民主。

(特点:

到罗马城邦晚期,平民地位上升,在国家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但这正是罗马走向专制的起点。

以平民为基础的民主派埋葬了共和制度,在其支持下,罗马建立了个人独裁的共和国。

原始含义:

共和国Republic是人民的事物。

特点:

是一种混合政治。

如果单看执政官是一种强大的君主制;单看元老院,是一群贵族统治的贵族制;单看人民大会,是人民统治的民主制。

但罗马城邦是三种势力的共治,是三种政体要素的结合并且相互制约和平衡。

由王政到共和的转变,标志性事件是执政官代替国王。

三、中世纪代表制民主

西方所谓的封建社会,典型制度不是专制而是代表制民主的发生和发展。

包含要素:

第一, 社会共同体是权力的源泉的观念。

政治权力来自社会共同体,国王大于每个人但低于共同体的意志——早期是部落大会,后期是等级议会,以及体现共同体意志的法律——早期是习惯法,后期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第二, 民主的基本原则是“关涉大家的事要得到大家的同意”。

本是罗马私法的一项原则,后来在中世纪罗马法复兴后被引申到公法领域成为基本原则。

这项原则的具体落实就是混合政体,是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混合起来,即等级议会——它确立了民意至上的原则,培育和促进了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基本依据。

第三, 代表制民主的程序设计。

也叫间接民主。

中世纪民主的观念创新:

首先是代表制民主的出现。

罗马城邦后期,直接民主的可行性随着公民人数的增多而名存实亡。

其次是代表机构的概念。

全国的代表们组成的代表机构表达国家意志,需要社会有关责任、信任、委托、代理、契约等相应文化的成熟。

最后是表决技术。

从开会相互妥协到投票中的简单多数,即简单的数量原则。

四、现代民主

特征:

第一, 以民族国家为背景。

与城邦比,这是在更大规模的政治共同体中建立的民主制度。

第二, 以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人为基础。

人是国家的基本单元,也是政治权利的主体,构成现代民主的基础。

第三, 政治权利的普遍性与平等性。

现代民主在本性上、理论上、法理上注定是全民的民主。

*由少数人的民主到全民的民主演变的大致轨迹:

贵族垄断国家权力。

破除等级身份的限制,一些平民出身的富人跻身统治集团。

取消财产资格限制,所有的白种男人,

废除种族限制,黑人等少数民族。

取消性别限制,全体妇女。

第四, 国家的最高决策者由定期的、公平的、竞争型的选举产生,全体成年国民都享有选举权。

这是代表制民主的核心特征。

(民有,民治,民享的民治最重要。

by the people.)

第五, 与法治和对人权的保障相结合。

民主的基本含义是人民的权力,但按现代民主精神,人民的权力不是绝对的,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极权主义的民主比个人独裁还坏。

(多数的暴政。

第六, 以多党制、公民社会和自由的媒体为支撑。

这是现代民主的必要保障。

发展阶段:

17-18世纪诞生,19-20世纪初改革和发展,20世纪经历挑战和危机迎来繁荣。

三次民主化浪潮:

第一次是1828年开始。

第二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

第三次于1974年军事政变开始。

(经过三次,整个欧洲基本上是民主的大陆,北美洲和南美洲和澳洲也是,非洲民主国家超过一半,亚洲民主和威权政治平分秋色。

 

 

 

西方政治文明(下)

五.宪政文化

什么是宪政,是什么历史条件使西方形成了宪政文明?

(一)宪政的内涵:

     1.宪法

     2.确认了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区分与对立

     3国家的权利是有限的,是由人民授予和法律予以规范的

     4.人民的某些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二)宪政的多重历史渊源

宪政制度和制度后面的文化是什么?

亦即为什么宪政文明只有在西方才产生?

     1从古希腊罗马传承下来的法治传统。

     2日耳曼人的习惯法传统

     3中世纪的封建主义契约传统

     4英国的普通法传统

     5基督教传统

(三)基督教传统与宪政文明     

大背景上,基督教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母体。

具体而言,基督教为现代的宪政文明贡献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 价值观念的革命:

二, 全新的世俗权力结构

首先是价值观念的革命:

1超越主义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念的变革首先是一种超越主义的价值取向,超越人的有限性,凡俗的生活,有限的生命。

超越有限性:

对基督徒来说,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赎罪的,只有不断地自我超越,才能真正摆脱人的有限性和罪性,从而得到上帝的肯定进入天国。

超越凡俗的生活:

是指不满足于世俗层面的追求,要超越,使自己的整个灵魂精神境界实现一种升华和提升。

超越有限的生命:

人必有一死,基督徒们要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实现精神生命的永恒。

   上述信仰解决了什么问题?

1人生终极目标的确定 

2人的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的区分

        3人的精神生命凸显,精神价值提升

        4世俗社会政治生活不再是人生的归宿

        5相对于人的彼岸生命,国家只有工具价值。

2上帝选民的观念

基督徒认为,他们因为受洗入教,所以成了上帝的选民。

上帝在人群中选了他们,使他们爱上帝,信仰上帝,通过洗礼成为基督徒。

这样就等于他们和上帝定了一个约,上帝许诺在天堂给他们一个位置,他们将来是天堂的一个公民。

3对权力的不信任和双重忠诚

几个可以解释该信仰的命题

① 人的堕落与原罪

② 国家是对罪的惩罚和补救

③ “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耶稣)

④ 神圣的王权,世俗的国王

⑤ “在上有权柄的人,人人当顺服他。

”(保罗)

⑥ “服从上帝而不是服从人”(约翰)

总体来说,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具有消极特征。

这种政治价值观的影响是:

对政治现实的幽暗意识

仅赋予国家工具性价值

产生限制和规范国家权力的要求

4宪政文明的理论预设和心理基础(与基督教的价值观念相联系)

① 人性是自私的或人性是有缺陷的

② 政府是人性的耻辱

③ 国家是不可避免的祸害,建立国家是两害相较取其轻。

④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⑤ 无赖假设

⑥ 以恶治恶,化恶为善

⑦ 国家是工具

5二元政治观和二元化权力体系的影响

基督徒对世俗政府的一般原则“凯撒的物归凯撒,上帝的物归上帝”,就是把世俗权力和精神权力分开,各有各的权力范围。

在国家的powers和个人的rights之间三种基本模式

1极权制度:

国家权力无限

2无政府状态:

个人呢权力无限

3宪政制度:

以上两极端间取一平衡

二元化权力体系的具体表现

六.自由

(一)政治自由与个人自由

   政治自由就是政治生活中的自由或自治,指公民对公共政治生活的参与。

   该概念在古希腊和罗马就已经出现了。

自由人不服从任何具体的人,而是服从抽象的公共权威,这个公共权威是他参与其中的。

(二)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是“免于……的自由”

洛克的思想,自由包括三个要素:

第一是守法,法律之下才有自由。

第二是法律未禁止的事不受干预。

三是法律是人民立法机关制定的,其目的是保障而非限制和取消自由。

积极自由是“做……的自由”意味着个人具有实现某种目的的实力和保障,这种能力和保障也意味着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三)自由的历史发展

斯多噶派强调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自由,到基督教的信仰,良心,宗教自由

七.平等

(1)平等人之间平等,不平等的人之间不平等    取决于不同的身份团体

(2)斯多噶派的平等观:

人作为普遍抽象的类的概念出现   只要是人,就是平等的

(3)基督教的平等: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4)现代的各种平等

①人格平等:

是平等的底线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政治权利的平等

④政治权力的平等

⑤机会均等

⑥结果的平等

八.多元主义

1政治结构的多元

希腊城邦林立,罗马实行一国多制,帝国后期有国家二分,四帝共治。

中世纪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

2政体的多元 雅典,斯巴达,罗马城邦,罗马共和国。

到了中世纪,主要是混合政体。

现代社会,多元政体主要表现是三权分立与制衡和多党制

孟德斯鸠的思想要点:

(1)政治的目的是自由,对自由的最大威胁来自掌权者的滥用权力

(2)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3)防止滥用权力的唯一方法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方法:

(1)三权划分:

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2)三权分立:

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国王,法院来行使

(3)三权制衡:

三种权力相互间要制约和监督,相互平衡

多党制:

公民们按不同的利益和意识形态组成不同的政党,依据法律规定或民主程序和平地自由地竞争政治权力。

多党制的前提是,国家政治权力是开放的,可以自由竞争的。

3社会的多元

(1)多元的宗教

(2)多元的意识形态(3)多元的生活方式

 

 

西方公法文明

其实这章没什么东西,都是王人博自己的一些想法,知识性的不多,建议大家可以大概的看一遍,不会花很多时间。

西方公法文明的核心:

宪政

中西方文明最大的差异在于宪政,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

首先,宪政表达了一种对人的不同看法,西方人对人性普遍持一种悲观的看法,而中国人正相反。

中国没有宪政制度不是决定因素,中国人又自己的思维方式。

而宪政是一个道德伦理的标准,从这个范畴来看,宪政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属于为这个世界大家庭所接受的现代文明国家的概念。

而我们还不是这样一个现代文明国家。

制度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人,我们在心灵和道德水准方面没有发生变化,即使把制度复制过来,也照样不行。

所以中国不是一个宪政国家,我们的国度不是一个宪政的国度。

 

西方私法文明

一、 西方法律传统

西方私法的表现形式是二元的,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西方私法的精神气质是一元的

表现形式的差异,是由法律史自身发展的要素决定的。

如英国法律与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律存在差异是由历史上英国的法律职业团体的独立意识或者该国司法的某些要素决定的。

 

二、 公法和私法的区分

公法和私法的区分是西方当代法律体系中最基本的区分

调整对象上的差别是最有影响的公私法区分的一个标准:

私法调整的是纯私人利益,公法是要调整公共利益的。

宪法是典型的公法,它规定一个国家的政府组织形式,政府的组织、运作必须趋向公共利益,当然宪法也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它是放在了一个与国家相对的意义上,旨在为政府的公权力设置一些障碍。

民法是典型的私法,民法规范仅仅调整一个私主体与另一个私主体之间的关系,法的规范是第二位的,当事人自己的意志是第一位的。

私法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关系,都必须职能是没有公共权力为依托的普通的私人。

而公法关系的主体至少包含一方是以公权力的行使者的面目出现的。

而中国的传统法律着重刑罚、制裁,比较少在国家法的层面上去对私人生活的层面进行保护性的规范。

 

三、 法系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特点:

成文法律体系,用系统的法典规范私法。

无论是私法还是公法,它的法律体制是通过一个立法机构先制定出抽象的规范来,然后再由司法机构加以实施。

中国目前也属于大陆法系。

传播:

殖民传播

      他国的主动学习借鉴:

以东亚各国最为典型,这种传播渠道真正体现了文明的力量

英美法系:

特点:

非成文法律体系,即判例法的传统,并不是通过成文立法创制法律,而是通过案例判决。

尤其对民法、私法而言,可以说它是一个法官之法。

传播:

殖民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国家相对较少

这两种法系的差异主要是法律技术上的,并不是说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国家的处置就完全不同,或者说对正义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

近些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法的表现形式也逐渐趋同。

大陆法系国家也越来越强调法官的重要性,英美法也有成文的一面。

大陆法系又称为民法法系、罗马法系,英美法系称为普通法系。

 

四、 西方私法文明的价值基础

第一重要原则:

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尊重,即意思自治原则或私法自治原则。

主观价值论是西方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的价值基础,也是西方文明、西方法律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 西方法律的法律渊源

罗马法,在近代各国的民法典出台之前,它是在欧洲相当广泛领域被实际运用的一个法律体系,并被后人传为经典。

教会法,在法律技术上也曾经达到相当高的高度

封建法律,国王、领主金字塔层级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 罗马法

第一阶段:

作为古代罗马国家的法律体系,依托罗马政权发展出来的实证法律体系

第二阶段:

中世纪后期人们重新发现了古代法律文明的的这块瑰宝

罗马法的法源:

习惯法:

议会在私法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裁判官告示:

法官在法律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法学家的解释:

最重要的渊源,罗马是古代人类文明唯一一个孕育了一个法学家阶层的社会

 

 

西方科学

——西方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

一、 西方科学的历史根源

1. 史蒂芬·F·梅森的科学的两个历史根源说

1) 技术传统:

将经验与技能一代代传下去,使之不断发展。

2) 哲学传统:

把人类思想和理想传下来并发扬光大。

(特别是自然哲学)

2. 西方科学的两个维度(中国人缺少哲自然学,偏重于人伦哲学)

1) 技术维度:

往地下看,解决实际问题。

2) 哲学维度:

仰望星空,注重思考想象。

3. 由此,科学最伟大的两个意义

1) 哲学意义:

改变人们的宇宙观,要改变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例子:

达尔文的进化论,宇宙大爆炸理论

2) 技术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的生活,使人类的生活越来越趋于美好。

4. 两个历史根源

1) 需要(对应技术):

人们追求的是实用和功利。

2) 好奇心(对应哲学):

人们追求的是知识和理想。

 

二、 西方科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1. 推动科学进步的两个主要动因

1) 社会需要:

触及科学的技术层面,并与科学的技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人文背景:

触及科学的文化层面,并与科学的精神传统密切相关。

2. 近代西方科学的产生发展与发展的两个动因

1) 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其生产的发展

2) 包括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在内的人文背景

 

三、 西方科学革命及其主要成就(16—19世纪)

数学   笛卡尔1637《方法论》提出几何思想

       牛顿、莱布尼兹分别于1665、1675创建微积分

物理学 牛顿 1687《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

       19世纪上半叶 热力学创立

       19世纪最伟大的发现:

对电磁运动的研究。

奥斯特 1820 电流磁效应,法拉第 1864 电磁感应定律,于是有了发电机、电动机。

麦克斯韦 1864 电磁场理论、1865 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于是有了无线通讯。

化学   波伊尔 1661 《怀疑的化学家》定义了元素的概念

       拉瓦锡 1777 提出了关于氧的新燃烧理论

       道尔顿 1808《化学哲学新体系》创立了原子学说,之后在后人努力下发展为分子学说

       门捷列夫1869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生物学 施莱登 1837 提出植物的细胞结构理论

       施旺   1839 提出整个生物界都是由细胞构成理论

       达尔文 1859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

X射线,放射性,电子的发现拉开了这场革命的序幕

普朗克 1900 提出量子概念

爱因斯坦 1905 提出光电子即光子概念,1905 提出光速不变性原理和狭义相对论,1915 发表广义相对论,提出时空结构与引力的理论

德布罗意 1924 提出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1925到1933年,在多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创立了量子力学

贝塔朗菲 1945 一般系统理论

申农   1948 信息论

维纳   1945 控制论

 

四、 西方科学方法论的内涵、变革及其作用和局限

1. 近代科学方法论的内涵(所做的两件大事)

1) 在方法论上,经验科学与思辨哲学的分离

2) 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的确立以及两者的精密结合

A. 培根主张的是归纳的和实验的方法

B. 笛卡尔强调的是演绎的和数学的方法

C. 以上两人被列为“近代哲学的始祖”,两种方法在近代科学里紧密结合。

D. 以上两者的结合,确立了实证科学的方法论

特点:

强调实验的基础性,推理的数学化,检验的严格性。

2. 方法论的变革

1) 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叶:

带有浓厚的机械论色彩

2)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

带有历史论和演化论的色彩

3) 20世纪再次带有了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