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小灯泡评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0174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亮小灯泡评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点亮小灯泡评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亮小灯泡评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亮小灯泡评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点亮小灯泡评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亮小灯泡评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点亮小灯泡评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点亮小灯泡评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点亮小灯泡评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点亮小灯泡评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点亮小灯泡评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

《点亮小灯泡评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亮小灯泡评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点亮小灯泡评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小电珠认识它的结构,知道小电珠中发光的位置是灯丝,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电珠才会发光。

2.能力目标:

学会用多种方法让灯亮起来。

观察、描述和记录让灯亮起来的实验现象。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情感目标:

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区分回路、短路、断路,以正确的连接方法让灯亮起来

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现象猜测电流的流向

学生让灯亮起来较为容易,但在此基础上要求寻找多种让灯亮起来的方式就是一种难度的提升,三年级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及现象,但是想象和猜测电流的流动路径将成为他们的难点。

五、课程资源

1.为每组学生准备:

一只小电珠、1节1.5伏的干电池、1根导线、实验记录表。

2.教师准备:

小电珠、电池、导线、双面胶、小电珠及电池的自制图片若干。

3.多媒体课件:

点亮我的小电珠。

六、教学策略

1、教学方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秉承这一要求,我将课堂还给学生,依照“仔细观察——简单描述——实验操作——大胆猜测——探究学习——得出结论”的方法,学生逐层深入地学习。

具体方法如下:

(1.)结构观察法

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的观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提倡的‘亦步亦趋“的观察,而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它包含2层含义:

一是无意观察,二是结构观察。

本课在观察小电珠的环节,采用了“结构观察法”。

(2.)自主操作法

科学学习与常识教学的不同之一是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头戏。

本课在设计上突出了“动手操作”这项技能的训练,切割10分钟的时间块用于学生连接小电珠。

(3.)对比理解法

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特色,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

本课教学中存在着多出对比:

首先,自我认知与活动结果的对比。

主要体现在本认为很容易接亮的小电珠在实践中却花了一大笔力气;

本认为很容易画的电珠,却没能自信地画出来。

其次,多种电路连接方式的对比。

这些对比是促成学生对电路认知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2、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亲自动手汇报实验结果相结合,起到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易于理解。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ppt出示美丽夜景照片

设计意图:

以美丽的灯光吸引学生注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小电珠结构

1、提问:

你了解小电珠的构造吗?

2、学生仔细观察小电珠,把它画在纸上,并汇报。

3、ppt出示小电珠,认识小电珠结构。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画出小电珠,认识小电珠结构,为成功让灯亮起来奠定基础。

(三)认识实验材料

让灯亮起来还需要哪些材料

2、学生明确实验材料还包括导线与电池,并简单描述它们的特征、用途。

设计意图:

简单认识让灯亮起来所需材料,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准备。

(四)让灯亮起来

1、学生四人一组,分工合作,让灯亮起来。

2、成功让灯亮起来的组,上台演示,教师同时贴出小电珠连接方法。

3、未成功点亮的组,上台演示,教师同时贴出连接方式。

4、分析让灯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提问:

能使小电珠亮起来的连接都连接到了电池和电珠的哪些地方?

5、分析小电珠内部构造。

为什么一定要连接小电珠上的这两个位置才能使小电珠亮起来呢?

这与小电珠内部的构造有关。

6、猜测电流流向

电流我们看不到,但是能够想象它的流动方向。

你能说出这幅连接图中,电流的流向吗?

学生猜测后,教师ppt演示电流的流向。

7、分析失败的连接方式电珠不亮的原因。

为什么这些连接方式,小电珠不亮呢?

随机渗透短路、断路知识。

①合作探究让灯亮起来的接法,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②成功点亮的小组,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未能点亮的,激发求知的渴望,迫切得到正确的连接方式。

③以贴图方式呈现,清晰直观,易于分析。

④由分析让灯亮起来的连接方法,到分析小电珠内部构造,逐层深入。

在分析连接方式的基础上,大胆猜测电流的流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识规律。

⑤分析失败原因,加深对正确连接方式的理解,为找寻多种连接方法奠定基础。

(五)多种方式,让灯亮起来

1、ppt出示实验要求

2、学生动手实验

3、实验汇报:

将不同的连接方式贴在黑板上。

4、学生总结能够让灯亮起来的连接方法的共同点。

明确实验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操作。

寻找连接方式的过程,是将前面分析得出的成功让灯亮起来的连接方法,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

(六)拓展延伸

1、尝试同时点亮多盏小电珠。

2、用电安全教育。

3、绿色环保意识渗透。

本节课点亮了一盏小电珠,也点亮了学生心中对电的好奇心,他们不满足于只点亮一盏小电珠,为后续学习,拉开序幕。

用电安全教育与环保意识的渗透都是十分必要的,必须让学生明白。

八、板书设计

(学生多种让灯亮起来的连接方式)

①②③④⑤?

?

共同点:

形成回路

清晰、直观呈现学生自己连接的小电珠的多种点亮方式,有成就感,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篇二:

灯泡亮了评课

三年级科学《灯泡亮了》

张燕飞老师讲的《灯泡亮了》一课,课上得不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整节课导课自然,过程开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充分,教师的引导恰如其分。

从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学生提问,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

到学生大胆猜想,提出假设,进行探究活动一“教室里的灯是怎样亮起来的呢?

”。

再到小组分工,拟定实验方案;

分组合作,实施探究;

展示交流,得出结论;

进行探索活动二“让小灯泡亮起来”。

最后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电路图,在交流之后,教师再把电路图中常用的符号展示给学生,学生再用符号画一个简单的完整电路图。

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纵观张老师的教学,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

张老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实验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整节课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小组活动,目标明确,学生兴趣浓厚,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值得我们学习。

但正像辛老师提出的那样:

小组探究的活动内容要是再加深些就更好了。

老师的语言再简洁、和蔼些,就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学以致用方面多举些实际的例子,效果会更好。

2014年4月11日篇三:

让灯亮起来评课稿

《让灯亮起来》评课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一开始,孙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美丽的夜景图片、举例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很自然地开始了对灯的研究。

接着提问:

你们想不想自已动手让灯亮起来?

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的欲望。

然后老师让学生认识电路原件,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些小器材,再一次引发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学生逐一认识每种材料的结构和用处。

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对学生后面的电路探究思路有重大意义。

紧接着教师提出要求:

用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珠、一根导线,你能让小电珠发亮吗?

在自主探究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们把亮的、不亮的方法都进行研究,为后来突破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交流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音互相质疑,难点的补充,更好地激发学生开动脑筋。

讨论之后,老师再出示课件,用很直观的方式给学生们解释了“小灯泡亮的共同特点”,然后再用动画解释了“小灯泡的工作原理”。

,这样学生对于小灯泡工作原理,以及电流示怎样在小灯泡中流动的有了充分的认识。

总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自己探究,老师适时引导的作用。

篇四:

《点亮我的小灯泡》案例分析

《点亮我的小灯泡》案例评课稿

一、背景及教材简析

今年我执教了科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

《点亮我的小灯泡》是《电》单元中的第二课。

电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电灯是怎么亮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也许并不会太在意,甚至提出疑义。

本课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使用电池、电线,让小灯泡亮起来。

虽然,点亮小灯泡看起来很简单,绝大部分学生也能够点亮,但实际上里面还有很多学问值得研究。

如何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一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我思考的首要问题。

最终我将“问题引发任务,激励学生探究”定位为本课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课的始终。

二、片段简要回顾与评析

(一)、观察材料,认识结构特点。

1、老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大灯泡,这是什么?

(灯泡)

2、你们有灯泡吗?

(有)

3、你们的灯泡和老师的灯泡有什么不一样吗?

(学生众说纷纭)

4、那它们一样的地方有哪些呢?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我们把小灯泡画一下好吗?

(学生画小灯泡的简易图,认识小灯泡的各部分名称)

5、想不想点亮小灯泡?

(想)还需要什么材料?

(电池、电线)电池、电线有什么特点?

我们先画一张图好吗?

(学生画电池、电线简易图)

【评析】

创设简单形象的情境,以大灯泡“牵”出小灯泡。

利用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视而不见的观察习惯,启迪学生的心灵,来激发学生研究小灯泡的兴趣。

在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特征后,又及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对电路的简单构成(电池、电线、用电器)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看了之后画小灯泡、电池、电线,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看了又画,是学生很乐意做的事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既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也为后面学生画电路图埋下了伏笔。

(二)、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1、电池、电线都有了,现在能点亮小灯泡了吗?

(能,学生两人一组合作,点亮小灯泡)

2、怎样连接小灯泡才会发光?

(交流、演示,画电路图)

3、猜猜看,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

(讨论,画电流流动路线)

4、灯泡为什么会发光?

(讨论,揭示“回路”含义)

材料齐全了,学生已有强烈的动手欲望,这时教师的提问可谓恰到好处。

学生亲手点亮了小灯泡,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实践活动,自然画电路图也是得心应手。

课堂反馈表明,很少有学生画错电路图。

教师再让学生猜测,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把小灯泡的研究引向深入。

学生作出了多种猜想,证实了电流的流动路线,知道了“电池里的电从正极流出,经过灯丝,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回路。

这条路通了,灯泡就亮了”。

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已完全被教师调动起来,学习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获得了自信,形成了正确的思维方式。

(三)、区分“短路”和“断路”。

1、刚才大家都接亮了小灯泡,还有其他方法使小灯泡接亮吗?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要求接亮的、未接亮的均画电路图。

2、为什么没有接亮?

(学生分析原因)教师揭示“短路”和“断路”,教育学生注意用电安全。

3、学生再次尝试接亮小灯泡。

大部分学生用的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接亮小灯泡,可以说是属于共性的一面。

如何体现学生的个性——用不同的方法接亮小灯泡?

在这里,教师“穷追猛打”,设计了一个发散性问题,再次焕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在学生的电路图中得以反映。

自然“短路”和“断路”的含义一目了然了,教学的难点也就突破了。

这时学生再次合作,重新接亮小灯泡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课堂上不时传来会心的笑声。

(四)、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让一个小灯泡亮了起来,想想看,还需要哪些材料,有办法让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吗?

教师的收尾提问对学生来说,无疑极具“挑战性”,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下子又被“煽动”了。

这既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信任和鼓励,也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作了很好的铺垫和延伸,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科学探究欲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思考与对策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如何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我认为“以问题驱动学生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整堂课中,教师的提问多次出现了“是什么”、“为什么”、“想不想”、“能不能”、“猜一猜”等激励性的话语,坚持以问题驱动学生心灵世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作为主线,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比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在这样的一种任务驱动氛围下,我们的学生就非常愿学、乐学了,我们的科学课堂也就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气息。

当然我们应当看到,以问题来作为学生学习任务的驱动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教师的提问多半是预先想好的,更多的包含了“命令式”的味道,总有一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而学生提问、质疑的权利和机会就会相对少得多。

在本节课中,学生提问、质疑的时空比较少,所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就体现得不是那么充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是科学学习主体的地位,降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科学态度。

同时,以问题来作为学生学习任务的驱动,对教师的问题设计和临场语言应变调控能力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更要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反观这节课中,自我感觉问题设计水准一般,形式上也不够活泼,在一些问题的过渡衔接上也不够流畅、自然。

虽然,学生配合得比较好,能积极参与,但就全体学生而言,教师的问题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

由此看来,以一种单一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学习的方式,虽然直接效果比较理想,但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因为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观察、实验、表达、交流等多项活动,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不要怕麻烦,让启发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纵横交错,融会贯通在科学课堂,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会更加情趣盎然,更加富有挑战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