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0202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只有有意识地追求大写意画这一独特的境界,才能真正将这门解衣磅礴的艺术发扬光大。

第15课壁画

秦汉时期的壁画

中国壁画历史悠久,已知现存时代最早的壁画实物是秦代首都咸阳宫殿遗址发现的壁画残片,但是中国壁画绝非始于秦代,据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壁画了,只是没有保存下来,所以我们今天谈中国壁画只能从秦代开始。

秦代的建国时间由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虽然只有15年的时间,却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修筑了长城、驰道、宫殿、秦始皇陵等,这些建筑都是规模宏大,并有壁画和雕塑装饰。

秦宫壁画属于殿堂壁画,中国历代宫殿、厅堂都有装饰壁画,内容多为山川景物、文武功臣、神仙灵怪等。

这些壁画多为宫廷画师、名家巨匠所绘,所以艺术水平都比较高。

只是这些殿堂壁画几乎都随着古建筑的倒塌而毁灭了。

近年发现的秦宫壁画残片不仅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殿堂壁画实物,非常珍贵。

汉墓壁画的构图,造型和色彩都具有装饰性,以装饰性统一画面,使天、地、古、今统一,使整个建筑统一,浑然一体。

形成建筑统一,壁画统一,建筑与壁画统一的“三统一”。

这是中国艺术总的来看,汉代壁画的风格特点是:

气韵生动,奔放有力,朴实浑厚,简朴大方。

有装饰性,有气势,为中国艺术的民族风格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墓壁画的主要代表作有《卜千秋墓壁画》《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望都汉墓壁画》《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营域子汉墓壁画》《安平汉墓壁画》等,此外还有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

第16课版画

起源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

现存中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

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

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中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

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

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

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

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

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

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

元代的「平话」刻本是中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

版画欣赏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

1、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3、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

(二)

第17课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学生写话:

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

这首诗学完了吗?

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

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己亥杂诗》(之五)

教学设计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3.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名句赏析

5.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6.拓展提高(课件:

读写训练)

7.朗读并背诵诗歌(指导)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总结本课

第18课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所表达的哲理,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

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放言五首赏析

1、让学生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教师范读诗文,以此感染学生.

3、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

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

决狐疑"

的方法

分析:

首先否定了"

钻龟"

"

祝蓍"

这一类做法.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

明确:

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的本来.

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让学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

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时候.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

4,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5,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课后自读下面这首诗:

浣溪沙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

理解词中"

夕阳西下几时回"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一、激发兴趣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

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

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

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由学生积累过的《黄鹤楼》中慨叹时间的茫远、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

导入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与探讨。

朗读体会,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

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

三、感悟深邃内涵

四、布置作业

1、网上查阅有关宴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

2、自由积累宴殊的其它《浣溪沙》词作2首,读读背背,感受词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完成作业。

3、可在课外讨论交流自己对作业中两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拓展视野,增加积累,并在自我学习中增强语文能力。

思路点拨

第19课古诗两首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

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呢

赏析;

苏轼的《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

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每联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问,而这种疑问又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

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

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

秋日偶成

秋日偶成程颢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释]1)从容:

不慌不忙。

(2)觉醒:

醒。

(3)静观:

仔细观察。

(4)春、夏、秋、冬四季。

(5)淫:

放纵。

(6)豪雄:

英雄。

[译文]心情闲静安适,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

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

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

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

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

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反躬自问,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可事实恰恰相反,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

[析赏]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

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名句]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作者简介

程颢(hà

o)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

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

“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

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

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第七单元传统服饰

第20课汉服

一、汉民族简介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

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小姐穿上旗袍。

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

而真正的最正宗的汉人服饰,却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时被迫灭亡,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揭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当然,讲解历史之前,我首先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是汉服。

板书:

华+夏=服饰+礼仪=汉族

二、汉服定义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

板书:

汉服:

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

三、汉服的基本特征

1、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2、汉服与满服的区别

3、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关系。

A、和服、韩服是汉服的分支。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属于中华文化圈,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学习和借鉴过许多传统中国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字,政治制度,器物、科技发明等等。

B、和服与汉服的关系

C、韩服与汉服的关系韩服和汉服的关系同样密切,尤其是男子的服饰,和汉服尤其相象。

韩国人又将韩服称为“明服”,也就是中国明朝的服装。

汉服款式和图片展示

四、插入图片序号和简介:

汉服的基本特征:

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汉服的分支:

和服、韩服

第21课龙袍与官服

龙袍(ló

ngpá

o)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

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

帝王的礼服。

皇帝专用的袍。

又称龙衮。

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

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

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

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

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

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大明朝官服的定制和官像画服饰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败了蒙元帝国,也废止了元代的服饰制度,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规模的调整。

大臣们参考周、汉、唐、宋的服饰形式,加以修改,先后试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确立了基本的款式。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

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

二、乌纱帽:

三、襆头:

四、四方平定巾:

五、飘飘巾:

六、东坡巾: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女性的冠戴,是依照丈夫官品的大小区分。

明代袍的颜色,也分等级。

一至四品官穿绯色(大红),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绿色。

官袍圆团花纹直径的大小也区分等级,一品用大独科花,直径五寸;

以下品级用品,随品级大小而缩小。

女生官服各部名称

官袍的补子,也依照官阶的大小有一定的图像:

一、公、侯、驸马、伯用麒麟补、白泽补(白泽、麒麟,是神话动物或古代绝种的动物)。

二、文官,一品画仙鹤的补子。

二品画锦鸡。

三品画孔雀。

四品画云雁。

五品画白鹇。

六品画鹭鸶。

七品画鸂鸂。

八品画黄鹂。

九品画鹌鹑。

杂职画练鹊。

风宪官画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画狮子。

三品、四品画虎豹。

五品画熊罴。

六品画彪。

七品也画彪。

八品画犀牛。

九品画海马。

一、二品官服补子实物

明代官袍圆团纹,除了龙团纹,还有蟒衣(四个爪的龙)、飞鱼(有翅膀和鱼尾巴的龙)和斗牛(头上有两只弯角的龙),以及麒麟的纹路,穿这一些花纹大红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驸马以上的高官。

明代的官像画服饰,验证了文献记载的史实,并补充文字叙述的抽象和不足,我们从许多官像画的服饰实例中,可以发现几种特色:

一、冠帽方面:

可看出官方规定格式,只是原则上的条件宣告,样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变化的。

由官家妇女装扮的华丽,也可看出先生对太太的疼惜与尊重,女生爱美、艺术要求的天份,就在凤冠上展露。

也有一些女官像没有戴凤冠,只插几个头钗,可能是官便装,或早期凤冠还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关系。

第22课旗袍

一、汉服消失的历史原因

1、明朝末年的动乱:

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在起义中,明朝正规军和农民起义军两败俱伤,而此时,关外的满人乘虚而入,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2、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

A、剃发易服政策的目的:

打击汉人的民族自尊心、汉对满人统治臣服的象征

B、剃发易服政策的内容:

“十从十不从”着重讲解:

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由“男从女不从”引出清朝中后期汉服女装的异化,即满化。

由“生从死不从”引出为何现在汉服被某些人污蔑为“寿衣”。

C、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过程:

着重讲解:

1)重大事件: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2)执行口号: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D、剃发易服政策的后果:

汉人传承了数千年的衣冠被毁于一旦,辉煌灿烂的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到明末清初几乎被彻底灭绝,以至现在的汉族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民族服饰的大民族。

二、旗袍

深受殖民文化影响的上海,一些裁缝尝试将传统的满人旗装(形状类似于直筒子)运用西式的剪裁方法进行剪裁,收腰、开叉,使之突显人体曲线,展现性感和身材,一时成为上海以及全国的流行服饰。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

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义。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

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

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

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

第八单元历代文学

第23课《诗经》与楚辞

一、《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

《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

弦诗三百,歌诗三百。

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于民间搜集的诗歌和贵族们为特定场合如祭祖、宴客、出猎、房屋落成等典礼,以及为讽谏、颂美等目的而向君主进献的诗组成的。

内容非常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四方面。

(一)反映爱情与婚姻的诗篇

(二)反映社会矛盾的诗篇

(三)记载周部族历史的史诗

雅、颂中的一些诗篇在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较客观地记录了周部族发展的历史。

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这些诗叙事性很强,记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和传说。

(四)反映生产情况和礼俗的诗篇

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诗经》的另一艺术特色。

其在《诗经》中的运用是很成功的,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感受以及丰富的想像力,赋予作品以极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第三个艺术特点表现在语言形式上。

四言句是《诗经》的基本格式,它们语气自然,句法多样,形式整齐,是相当成熟的诗歌语言。

章节的复沓是《诗经》语言形式的又一特点,作者的感情在反复咏唱中得到了充分表达,同时也给作品带来了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大量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更优美、生活、形象。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式上都有许多独具有特征。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

第24课唐诗

1、诗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

2.在活动实践中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感情。

3.通过口语交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

活动准备

1.搜集、背诵唐朝著名诗人的诗词。

2.搜集唐朝诗人的故事。

3.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选出好作品拿到班级交流。

4.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活动步骤

第一课时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百花园,在缤纷的唐诗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