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0813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下列关于海陆变迁预言的说法中,可能会发生的是(  )

A.红海扩张为新的大洋B.喜马拉雅山脉将不断降低

C.英国将变小D.以上预言均会发生

2.如图,贝壳堤在天津市东部,是古海洋遗迹,天津市贝壳堤的形成过程证明(  )

A.此处曾经发生大地震

B.河流泥沙长期在海岸堆积

C.海洋和陆地是在不断地变迁

D.现在的海平面比贝壳堤形成时上升了

3.南极洲存在大量着的煤炭资源,下列解释最不正确的是(  )

A.火山活动形成煤B.曾经有过森林

C.南极大陆发生过漂移D.南极板块移动的证明

4.七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

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D.美洲板块

5.如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升降变化图,石柱上横线部分代表曾被火山灰覆盖,小黑点部分代表被海洋生物钻孔。

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说明(  )

①地壳变动在持续不断地进行

②地壳的升降运动是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

③这里曾经发生过火山活动

④地壳变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是欧洲文明发源地之一,从板块构造学说来说,希腊地处(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地带

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C.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D.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

7.科学考察发现,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分布有巨大的煤田,煤是树木等埋于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对这一事实成因的解释,合理的是(  )

A.南极大陆很久以前气候非常干旱

B.南极大陆以前处于暖湿的中低纬度地区

C.南极大陆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度地区漂移

8.下列现象或事例不能证明地壳在运动的是(  )

A.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B.青藏高原上发现有贝壳

C.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D.传说中的愚公移山

9.地壳内部的灼热岩浆猛烈冲出地面时的现象叫((  )

A.断层B.褶皱C.地震D.火山喷发

10.温州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

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B.流水C.风力D.海浪

11.与庞贝城的消失有关的地壳运动是(  )

A.泥石流B.地震C.火山喷发D.台风

12.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是(  )

A.考古学家在台湾海峡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

B.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C.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变大

D.采石场发现弯曲的岩层

13.下列有关世界火山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B.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以及地中海--阿尔卑斯山一带

C.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D.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沿岸以及地中海--阿尔卑斯山一带

14.华北平原是由于地壳不断下沉和泥沙不断淤积形成的,这说明地形的形成过程中(  )

A.内力作用是主要的B.外力作用是主要的

C.地壳运动是主要的D.内力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的结果

15.石燕是一种生活在距今3.3亿年之前的古无脊椎海洋动物。

在我国,石燕的分布地有很多,比如广西。

在广西的地层中分布有大量的石燕化石,说明广西(  )

A.火山地震频繁B.有丰富的煤炭

C.过去曾经是海洋D.将来会不断上升成为高原

16.读亚洲区域示意图,图中A半岛所处的板块为(  )

A.亚欧板块B.美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

17.下列最符合“大陆漂移”的说法是(  )

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断漂来漂去

B.陆地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分离漂移形成各小块大陆

C.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一整块大陆

D.全球由七大板块构成

18.科学家发现了一些事例,证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下列事例中不能作为例证的是(  )

A.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B.海底发现古河道和森林遗迹

C.青藏高原发现新三趾马化石

D.南极地区发现大量煤矿

19.读图发现,①大洲东岸凸出的部分与②大洲西岸凹入的部分对应,这可以支持下列哪个结论(  )

A.大陆漂移说

B.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C.①大洲西部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D.①②两大洲热带面积广大

20.浙江的雁荡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雁荡山的岩石主要以火山活动形成的岩浆岩为主。

火山活动是(  )

A.地表风化的结果B.地表流水侵蚀的结果

C.冰川移动的结果D.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

21.某班学习“板块运动”时,用纸张和书本做实验。

阅读下面试验方法及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课桌上有一本书和一张纸,用手挤压书本(图1),用手向两侧撕拉纸张(图2)。

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中,纸张(书本)代表地球上的板块。

图1与图2实验中模拟板块的张裂拉伸运动的是______。

图中a、b、c、d四处中______处为这种运动形式。

(2)读图3可知,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其中______板块几乎全是海洋。

我国主要位于______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该板块和______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3)图中a、b、d所在位置有世界最高高原的是______处,b所在大洲的世界最长的山脉是______。

永暑岛,又叫永暑人工岛,原名永暑礁。

2013年7月以来,中国在永暑礁上大规模填海造陆,截至2014年11月17日,永暑岛主岛面积达到了约1.3平方公里,成为中国大陆实际控制的最大南沙岛屿。

(4)以上材料说明______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化。

(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

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以每年0.5~1.2厘米的速度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美两国就会变成近邻。

(5)造成中美两国不断靠近的原因是______。

A.流水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B.大气运动的结果

C.板块运动的结果

D.地球公转运动的结果

(6)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当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避险方法是______。

A.在室内迅速跳窗逃生

B.在室内迅速抱头蹲在墙角

C.在室外迅速抱住电线杆

D.在室外迅速跑入建筑物内躲避

22.读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字母A(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和B(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填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2)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______板块、______板块、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

(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我国位于______。

(4)海岭、断层属于______边界,海沟、造山带属于______边界。

23.读“板块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主要的______大板块拼合而成的,此外,还有许多小板块。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__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______。

(2)2018年世界共发生大地震(震级≥7)17次,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世界最大的火山地震带:

______火山地震带上。

图中A处附近地震频发,主要是因为______。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3)根据描述,写出对应板块的数字序号和板块名称:

纬度最高的大洲所处的板块:

______。

世界最小的大陆所处的板块:

______。

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之间的大板块:

______。

(4)C处附近有世界上最高大的:

______山脉,分析该山脉的形成原因:

______。

2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______,澳大利亚位于______板块。

(填序号和名称)

(2)珠穆朗玛峰不断升高是因为其位于______板块与______板块碰撞挤压地带。

(填名称)

(3)据图预测:

红海面积会不断______,地中海面积会逐渐______,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______。

(4)我国台湾岛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台湾位于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填序号)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知识的识记和灵活运用是解答此题关键。

【解答】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红海将扩张为新的大洋,A对,D错;印度洋板块和亚洲板块之间的碰撞运动还在进行,喜马拉雅山脉将继续升高,B错;英国位于板块内部,比较稳定,C错。

故选A。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证据,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文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

掌握天津市贝壳堤的形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材料信息“贝壳堤在天津市东部,是古海洋遗迹”可知,

CD.贝壳堤在远古时期是海洋,而现在成为陆地,说明海洋和陆地是在不断地变迁,故C正确,D错误;

A.贝壳堤由远古的贝壳沉积下来形成的,不是地震形成的,故A错误;

​B.贝壳堤组成是贝壳,是海洋中的贝类被大风浪将其带至岸边堆积而成的,故B错误。

故选C。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南极洲为什么会有大量的煤炭资源,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明确地球的海陆变迁是解题关键。

【解答】  

众所周知煤的形成需要有暖湿的环境与大片的森林,而南极洲上冰天雪地,号称“白色沙漠”,在现在的气候条件下是不可能形成的;南极洲上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南极洲曾经处在温暖的地区,并且长有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大陆漂移,南极洲到了现在的位置,并且拥有了大量的煤,BC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煤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无关,A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六大板块分布,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记能力。

知道太平洋板块的分布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故B对,ACD错。

​故选B。

5.【答案】A

【解析】解: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说明该地区曾经发生过火山活动,经历了多次的海陆变迁,地壳的升降运动是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

故选:

A。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比喻海陆的变迁。

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原因,理解记忆即可。

6.【答案】A

【解析】解: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希腊地震多发频发,主要因为其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故选:

A。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考查板块运动的有关知识,要结合教材地图理解记忆。

7.【答案】B

【解析】解:

众所周知煤的形成需要有暖湿的环境与大片的森林,而南极洲上冰天雪地,号称“白色沙漠”,在现在的气候条件下是不可能形成的;南极洲上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南极洲曾经处在温暖的中低纬度地区,并且长有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大陆漂移,南极洲到了现在的位置,并且拥有了大量的煤。

故选:

B。

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的。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本题考查南极地区煤炭的形成,依据煤的成因及板块运动解答即可。

8.【答案】D

【解析】解:

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说明地壳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青藏高原上发现有贝壳属于海陆变迁,说明地壳在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说明地壳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传说中的愚公移山不能说明地壳在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

D。

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地壳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要熟记板块运动的方式及特点。

9.【答案】D

【解析】一般来说,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发生,地壳内部的灼热岩浆猛烈冲出地面时的现象叫火山喷发;故选项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

D。

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本题考查了火山喷发的含义,理解记忆解答此题。

10.【答案】B

【解析】解:

温州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由于流水的沉积,形成具有水乡特色的平原。

故选:

B。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属于理解性问题,难度不大。

11.【答案】C

【解析】解:

庞贝古城位于意大利南部,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

庞贝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79年附近的维苏威火山大爆发,将这座繁荣的古城淹没。

故选:

C。

火山爆发是一种自然现象。

原因是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在压力作用下喷出。

火山种类有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本题考查板块的运动,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火山爆发,在此基础上结合选项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12.【答案】C

【解析】解:

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变大,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所以C选项不能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ABD选项都能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

故选:

C。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其厚度大致为地球半径的1/400,但各处厚度不一。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比喻海陆的变迁。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地壳的变动,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3.【答案】C

【解析】解: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这两大地带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故选项C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

C。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本题考查了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关系及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的分布,记忆解答此题。

14.【答案】D

【解析】解:

华北平原是由于地壳不断下沉和泥沙不断淤积形成的,地壳不断下沉属于内力作用,泥沙不断淤积属于外力作用,这说明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与外力共同塑造的结果。

故选:

D。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5.【答案】C

【解析】解:

读题干可知,石燕是一种生活在距今3.3亿年之前的古无脊椎海洋动物,在广西的地层中分布有大量的石燕,说明广西过去曾经是海洋,后被抬升为陆地。

依据题意。

故选:

C。

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变成海洋。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变迁现象,理解解答即可。

16.【答案】D

【解析】解:

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读图可知,图中A是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上,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

D。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本题考查了六大板块的地理知识点,结合图示记忆解答。

17.【答案】B

【解析】解: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陆地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分离漂移形成各小块大陆”,符合题意。

故选:

B。

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的。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本题考查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属于基础题。

18.【答案】C

【解析】解: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发现古河道和森林遗迹、南极地区发现大量煤矿能证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中,三趾马是陆地动物,青藏高原发现新三趾马化石,不能证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中。

故选:

C。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证据,结合课本知识解答即可。

19.【答案】A

【解析】解:

依据大洲轮廓,读图可知,①是南美洲,②是非洲。

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有利的说明了大陆的漂移说,故A符合题意。

图示内容不能支持选项BCD结论,故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

大西洋的两岸--非洲的西海岸凸出部分遥对南美洲的东海岸凹入部分,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本题考查大陆漂移假说,结合地图答题即可,牢记大陆漂移假说的例证是答题的基础。

20.【答案】D

【解析】解:

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地球的内力作用,选项ABC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

D。

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地球的内力作用。

本题考查火山活动的特点,理解解答即可。

21.【答案】图2 a 太平洋 亚欧 印度洋 d 安第斯山脉 人类活动 C B

【解析】解:

读图可知,

(1)课桌上有一本书和一张纸,用手挤压书本(图1),用手向两侧撕拉纸张(图2);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中,纸张(书本)代表地球上的板块。

图1与图2实验中模拟板块的张裂拉伸运动的是图2;图中a、b、c、d四处中,a处为张裂拉伸运动。

(2)读图3可知,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我国主要位于亚欧板块上;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3)图中a、b、d所在位置中,d处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b所在大洲是南美洲,南美洲有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4)2013年7月以来,中国在永暑礁上大规模填海造陆,截至2014年11月17日,永暑岛主岛面积达到了约1.3平方公里,成为中国大陆实际控制的最大南沙岛屿;以上材料说明人类活动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化;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碰撞挤压,使得太平洋面积不断缩小,最终消失,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美两国就会变成近邻。

(5)造成中美两国不断靠近的原因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故选项C正确,符合题意。

(6)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当地震发生时,在室内不能跳窗逃生,那样会有生命危险;在室内迅速抱头蹲在墙角;在室外迅速跑到空旷的地方去;故选项B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图2;a;

(2)太平洋;亚欧;印度洋;

(3)d;安第斯山脉;

(4)人类活动;

(5)C;

(6)B。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

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南美洲西侧有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该山脉和北美洲的落基山脉构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科迪勒拉山系。

本题考查了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关系、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及我国多火山地震的关系,读图记忆解答此题。

22.【答案】亚欧 印度洋 美洲 南极洲 两大火山地震带之间 生长 消亡

【解析】解:

(1)世界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据不同地震带的位置标注即可。

(2)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带,该地区地壳活跃。

(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我国位于两大火山地震带之间,地壳活跃。

(4)海岭、断层属于生长边界,海沟、造山带属于消亡边界。

故答案为:

(1)

(2)亚欧;印度洋;美洲;南极洲;(3)两大火山地震带之间;(4)生长;消亡。

(1)据不同地震带的位置标注即可。

(2)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3)我国位于两大火山地震带之间,地壳活跃。

(4)海岭、断层属于生长边界,海沟、造山带属于消亡边界。

本题考查板块分布图及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位置,结合所学知识点和图中信息理解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