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0838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2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3 单元质量评估三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

石狮高二检测)有关样方选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乔木的调查取样与对双子叶草本植物的调查取样完全相同

B.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的大小不一定为1m2

C.取样的关键是在同一样方内随机取样

D.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数目是固定的

7.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

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9.如图是某种生物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此可以判断()

A.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B.B点时种群数量最大

C.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

D.B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10.(2011·

湘西高二检测)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不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及培养液都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培养期间,每天定时取样计数

C.用吸管直接从静置一段时间后的培养液中取样

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

11.容积为10mL的培养瓶中盛有5mL酵母菌培养液,向其中接种少量酵母菌纯种,然后将其置于适宜温度等条件下培养,每隔一天统计一次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经过重复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培养液中酵母菌呈“S”型增长与营养物质浓度、空间大小、代谢物质积累等因素有关

B.酵母菌个体数量达到200(个)时,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在第4天至第6天中,酵母菌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

D.若保持现有条件继续培养,则酵母菌种群数量将长期保持在400(个)左右

12.(2011·

荆州高二检测)下列有关草原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上的牧草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B.在群落水平结构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

C.过度放牧、退耕还草等人为活动不会影响草原群落的自然演替

D.草原群落上的动物在水平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

13.如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①可以为牛,种群②可以为草

C.种群②可以为牛,种群①可以为草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14.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

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似直立的小草。

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15.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A.群落甲B.群落乙

C.群落丙D.群落丁

16.(2011·

北京高考)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1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18.(2011·

江苏高考)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19.(2011·

苏州高二检测)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B.动物在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布依赖于植物

C.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活类型的生物在空间配置上的格局

D.森林中的桦树有高有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0.(2011·

福州高二检测)下列关于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有主观因素

B.对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C.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宜采用样方法

D.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的动物,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22.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

B.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等为特征

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群落演替是自然发生的进程,人类不能够影响其最终结果

23.(2011·

盐城高二检测)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中bc段时间内可出现(多选)()

A.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B.种群数量减少,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

C.种群数量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

D.种群数量趋于环境容纳量

24.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而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的繁殖。

这个过程中会存在着怎样的生物关系(多选)()

A.种内互助B.共生

C.种内斗争D.竞争

25.如图表示甲、乙两种草履虫在单独培养时和共同培养时个体数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面分析不正确的是(多选)()

A.单独培养时,在m点以后,甲种群的增长速率越来越小

B.单独培养的草履虫存在着种内斗争,对种群的生存是不利的

C.两种草履虫生活在一起,形成捕食关系

D.两种草履虫生活在一起,形成竞争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0分)(2011·

南安高二检测)某地由于引入一种植物,

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

科研工作者对此进

行了多项研究。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样方内该植物的分布如图所示,则此样方内该植物的数量应记为_____株。

(2)引入植物造成的后果称为生物入侵,主要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入侵植物,把该植物

和一种本地植物在一适宜地块内混合种植,并绘制出两

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图)。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A.乙为该入侵植物,甲的数量从t3开始减少

B.t1~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

C.t2、t4时,甲、乙的数量分别达到最大

D.影响乙种群在t4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等

(4)研究小组利用该植物又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在实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均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该植物。

待成熟后分别统计平均单株荚果数量、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

结果反映的规律之一是:

平均单株结荚果数________。

27.(16分)图一是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二是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

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一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二。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

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二显示:

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种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结构。

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分别对群落的_______结构和________结构进行调查。

28.(14分)(2011·

绵阳高二检测)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征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结果,请据图回答:

(1)在图中做出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的柱状图。

(2)当播种比例甲∶乙=8∶2时,甲的产量较甲∶乙=6∶4_______(多或少),原因是________。

(3)如果在该条件下农作物甲单独自然生长,则其种群将出现“_______”型增长,其环境容纳量K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________________。

29.(10分)近年,沙棘木蠹蛾在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

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图所示:

(1)为了计算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有虫株率,研究者应采用_________法分别对两地的沙棘林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2)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图可知,从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_______”型增长,在__________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

(3)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河滩地进一步研究,获得如图所示数据。

在干旱的气候下,沙棘木蠹蛾的发生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4)研究者同时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因此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将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沙棘均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一般用样方法,取样必须是随机的;

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对于活动范围大的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而对于活动能力较差的用样方法。

2.【解析】选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解析】选B。

由曲线可知,b点后种群的K值增大,其原因可能是环境阻力减小(如天敌大量迁出)或生存能力增大(如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引进新物种影响了种间关系),但迁入大量同种的个体不会改变生物的K值。

4.【解析】选A。

由于种群数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育龄期和育龄前期代表着现在和将来的出生率,而育龄后期代表着死亡率,所以前两者的和越大,种群密度增长越大。

5.【解析】选C。

种群是指某一地区同种生物的集合,所以某池塘中150种生物已经超出了种群的范畴;

而选项A、B、D分别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性别比例和迁入率。

6.【解析】选B。

对于不同大小的植物个体所选取的样方大小是不同的,不一定都是1m2,取样是指选取样方,它是在整个调查区域内随机分布的;

不同的调查范围和不同的生物个体等选取样方的数目是不同的。

7.【解析】选C。

由于总面积为2hm2,经过标志重捕后可以计算出总数为250只,所以平均密度为125只/hm2;

若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会使调查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高;

综合两次统计的结果(28+32)∶(22+18)=3∶2。

调查物种丰富度只能用取样调查法,包括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

8.【解析】选C。

标志物脱落会使标记的个体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降低,若按照原标记个体数进行计算,会导致计算所得种群数量变大;

患者家系中发病率远远高于整个人群;

在蒲公英种群密度较小的地区取样会导致调查结果降低;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就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9.【解析】选C。

由于图中曲线表示的是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而不是种群的数量变化,所以在上述的A、B、C、D各点中种群数量是一直在增长的,而B点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

10.【解析】选C。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为了防止其他细菌的干扰,所以应该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计数时间要确定,间隔应相同;

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是为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若样品是来自静置一段时间的培养液,则由于此时酵母菌分布不均匀而干扰实验结果。

11.【解析】选D。

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是有限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营养物质逐渐消耗殆尽,种群数量下降,直至全部死亡。

本环境中的K值为400,种群数量为200(个)时增长速率最大。

12.【解析】选B。

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

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草原群落的动物分布是以植物分布为基础的,但并不是均匀分布,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也是群落水平结构研究的问题。

13.【解析】选D。

可以将柱形图变化成为曲线图,由曲线图中可以看出种群②随着种群①的增加而增加或减少而减少,而种群①会随着种群②的增加而减少或减少而增加。

所以种群①为被捕食者,种群②为捕食者,而且捕食者的数量多于被捕食者的数量,不可能是牛与草的关系。

14.【解析】选B。

由于真菌侵入虫草的幼虫体内,吸收了虫草的营养物质,仅残留外皮,所以两者属于寄生关系。

15.【解析】选D。

物种的丰富度不仅关系到物种的种类,还与每个物种的数量有关,群落丁中不仅物种的种类多而且每个物种的数量较为接近,所以群落更为稳定。

16.【解析】选D。

A项,要探究海龟的洄游路线,可以给海龟安装示踪器,以确定它的行程;

B项,大雁活动范围大,要调查大雁迁徙路线需要给大雁佩戴标志环;

C项,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活动范围小,可以用样方法研究它们的种群关系;

D项,达乌尔黄鼠属于同一种生物,即为一个种群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种群密度,丰(富)度的调查针对的是群落中不同种群的生物。

17.【解析】选C。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变化不大;

由于杂草包含有不同的物种,所以不能称之为一个种群;

各物种种间关系对于维持群落的稳定性都有重要作用;

人类活动不仅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而且能改变演替的速度。

18.【解析】选D。

A项,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项,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只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且群落的结构特征涉及动物类群和植物类群。

C项,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

D项,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如光照、温度)有关。

19.【解析】选D。

群落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动物在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布依赖于植物;

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活类型的生物在空间配置上的格局,森林中的桦树是同一个种群,不属于群落的范畴。

独具【方法技巧】水生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夏天,一个层次性较好的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表水层(水的循环性比较强)、斜温层(湖水温度变化比较大)、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水温大约4℃)和底泥层等四层,表水层是浮游植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光合作用也主要在这里进行。

动植物的残体、腐败物的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20.【解析】选C。

有的动物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差,所以可以采用样方法;

而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的动物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来调查物种的丰富度。

21.【解析】选A。

冰川泥地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由于灌木高于草本植物,所以能获得较多的阳光照射;

群落演替包括群落中物种的不断变化。

22.【解析】选C。

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中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无机环境的改变影响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变化同时影响着无机环境的变化;

群落早期的物种多样性较低,结构简单。

23.【解析】选A、D。

种群数量的增加会加大对食物和空间等的争夺,进而加剧种内斗争;

bc段种群数量是不断增加的,只是增加的速率在降低;

当种群密度增加到c点时就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24.【解析】选A、C、D。

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过量时抑制乳酸菌的繁殖属于种内斗争;

而乳酸菌产生乳酸量较少时会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则属于种间关系的竞争,同时为同种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25.【解析】选B、C。

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时都呈“S”型增长,种群数量达到K/2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会降低,m点的数量已经大于K/2;

单独培养时草履虫由于存在种内斗争,所以会呈“S”型增长,种内斗争会淘汰种内弱小的个体,对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两种草履虫在一起呈现的应是竞争关系,因为乙种草履虫灭绝了,这在捕食关系上一般是不存在的。

26.【解析】

(1)样方中计数的方法是计数样方内的个体数和相邻两边的个体数。

(2)生物入侵初期之所以能大量繁殖,是由于环境条件适宜,食物空间等充裕,缺少天敌,而呈现类似于“J”型曲线的生长。

(3)图中曲线表示的是种群增长速率,所以当曲线大于0时,种群数量是一直增长的,所以在t3、t5时,两种群分别达到最大值。

(4)由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长每株上所结荚果数量在减少。

答案:

(1)15

(2)生存环境适宜缺少天敌

(3)C(4)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

27.【解析】

(1)通过曲线的横纵坐标就能够看出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及课题研究的名称。

图中所用方法叫做样方法。

由图二可以看出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目增加;

当到达S0时,样方面积增加而物种数目不再变化。

求物种数目时要取平均值。

(2)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应该为光照,而森林群落中的垂直结构分层较多且较为合理,所以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

研究群落的结构主要是从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来了解群落的复杂程度。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关系的研究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③(n1+n2+n3)/3S0

(2)光照垂直垂直水平

28.【解析】

(1)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的柱状图高度应介于4∶6和6∶4两柱状图的高度之间。

(2)由图可知当播种比例甲∶乙=8∶2时,甲的产量较甲∶乙=6∶4时减少,此时除了甲、乙两种群之间的竞争之外,因甲种群密度过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甲产量减少。

(3)在甲独立自然生长的情况下,其仍然要受到光照、矿质元素、水等因素的影响,故种群应呈“S”型增长。

(1)

(2)少超过了密植限度,种内斗争加剧

(3)S阳光、矿质元素、水分等

29.【解析】

(1)由于调查的对象是有虫株数,为植物,所以用样方法最为合适。

(2)从整个曲线图的走势来看,种群应呈“S”型增长,可以用斜率来表示增长率的大小,所以2002~2004年斜率最大,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3)由图看出,蛾发生程度与雨量大小呈负相关。

即雨量大,蛾发生程度小,而雨量小(干旱)时,则蛾的发生程度大。

由此可知,干旱气候下,蛾发生量的变化趋势是增加。

(4)既然要验证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则土壤含水量应为自变量,而土壤肥力是无关变量(A、B相同的量),因变量是沙棘的抗虫性;

在A组的土壤肥力和含水量已知的情况下,则B组的土壤肥力应和A相同,含水量则不同。

(1)样方(取样调查)

(2)S2002~2004

(3)增加

(4)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