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533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必修二概述.docx

高中必修二概述

高中《历史》必修2解读

概说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渔猎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商文明和信息文明,而渔猎采集文明不过是早期人类为了生存被动而无奈地顺从自然所创造的文明,后三者时间总和也大约只占它的1/300,而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则源于农耕文明,这一文明开始的标志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农业革命,即农业的出现,后来就相继出现原始手工业和商业,萌芽了农耕文明的经济结构雏形,它为以后的文明奠定了基础,它大约经历了10000年左右。

此后,人类社会前进步幅日益加快,工商文明萌芽于14-16世纪,奠基于16-18世纪,真正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我们常说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当代世界著名史学家《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看来只不过是前者的继续和深化,这一文明从萌芽到纵深发展大概有600多年的时间,大致是农耕文明时间的1/17。

严格意义上的信息文明是从我们所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以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为标志的话,最多67年,相当于工商文明时间的近1/10,如果以互联网出现为标志的话,时间就更短了。

当然这一文明到底延续多长,或者说还会出现什么别的文明,就不得而知了。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

一、农业

所谓“农业”,即人们种植和培育农作物以获取生活资料的经济活动。

在古代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地位,农业发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繁荣的程度,也决定着政治、文化文明的程度,因此,中国古代称农业为“本业”。

中国古代农业就其发展水平而言,可分为原始农业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前者也称粗放经营的农业,存续时间应是母系社会至夏商周三代,后者是春秋战国以至明清时期。

教材将古代农业分为“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个子目,我将其整合为:

(一)、原始农业

我将原始农业分解为如下几个方面:

1、产生条件:

大河流域、土质疏松和季风气候。

2、发源:

在四周封闭的环境中独立发展,大致距今约一万年左右,即我国的母系社会时期。

3、农作物:

在世界最早培植了粟和水稻。

到商周时期,后世所说的“五谷”都已出现。

4、生产工具:

木质、骨质的耒、耜,石质的锄、犁,三代还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5、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粗放经营。

6、经营方式:

氏族成员集体劳动。

这决定于当时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7、生产技术:

到了商周时期,懂得排水灌溉、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尽管如上农业的方方面面在今天看来觉得粗笨可笑,但它为后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

后有西汉的耦犁、犁壁、耧车,东汉的一人一牛犁耕法,隋唐时期的曲辕犁,至此,我国犁耕完善。

此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生产技术:

首先是土地使用方式,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其次是中耕农具的创制;再次是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为主,宋代以后一年两熟,岭南一年三熟。

3、水利灌溉:

关中的郑国渠和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成就了秦国霸业;西汉、隋唐依赖的物质条件之一便是关中地区的密如蛛网的水利工程。

还有一些创制的灌溉工具。

4、经营方式: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即小农经济。

所以产生的条件首先是生产力水平的突破,即铁犁牛耕的使用,其次是土地私有制即地主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的出现。

其特点是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生产目的主要为自身消费和缴纳赋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如何评价?

一方面,个体经营取代集体劳作,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经营方式的进步;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耕畜等生产资料,劳动成果与劳动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具有生产的积极性;规模小,使其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精耕细作作出贡献;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华文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基础和原因。

另一方面,王朝腐败时期的残酷统治、地主的沉重剥削,使得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每遇天灾人祸,易于破产流亡;它的孤立、分散、迟滞性,不利于生产力水平的突破性发展;是滋生专制、等级、特权、独占、平均、愚昧、守旧和落后制度与观念的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基本原因。

可以说,成也小农经济,败也小农经济。

(三)结语(认识、启示):

1、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在独特封闭的环境下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中国农业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

3、地理环境决定经济类型,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经营方式,生产关系合理与否直接制约生产力的的发展,即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终极动力。

二、手工业

发达的古代农业为手工业奠定了基础,如定居的生活条件、剩余劳动力和某些原材料,而手工业的发展又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推动农业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先进的生产工具。

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无论是技术发明,还是实物制造,都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

本节仍按教材的三个子目展开和解读。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含义:

凭借国家权力、政府直接投资、进行主导或垄断经营的手工业。

2、发展历程:

夏商周三代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将关乎国计民生的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收归官办。

3、重要的手工领域及成就:

(略)

4、特点:

①条件:

依靠国家权力、政府投资、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②生产目的:

供皇室、政府消费,不计成本;③质量:

产品大多精美,领先世界;④发展趋势:

三代以至宋元较民营发达,明清被民营反超。

5、发达和衰落的原因。

①发达原因,即特点中的前两点。

②衰落的原因:

从生产目的看,产品主要供皇室、政府消费,不计成本,垄断经营,缺乏竞争压力,没有强劲的经济驱动力;从生产组织者的地位、身份看,是政府官员,食国家俸禄,没有扩大经营的自主性和改善经营的主动性;从直接劳动者的身份地位看,实际上是官府的奴婢,处于受奴役地位,劳动成果与劳动者切身利益无直接关系,不能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亦无惧怕失业造成的竞争意识。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分类:

民间手工业分作家庭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前者作为家庭副业,产品主要用于家庭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后者是以经营某项手工生产为生,产品主要面向市场。

2、兴起与发展历程:

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土地国有、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出现后,相应地手工领域打破官府垄断出现私营手工业。

历程(略)

3、特点:

①自身状况:

缺乏原始积累,资金匮乏,规模小,使用原料质量较差,长时期技术水平较低;②生产目的:

主要用于交换;③质量:

明清以前,大朵不能和官营相媲美;④发展趋势:

长期艰难发展,明清后来居上。

4、艰难发展和后来居上的原因:

①艰难发展:

缺乏原始积累,资金匮乏,规模小,使用原料质量较差,长时期技术水平较低;自然经济的抵制和官营的抑制,限制市场的扩大;大多封建王朝的抑商政策,先规模,设关卡,征重税;王朝更替及战争,使其周期性发展和破坏,难以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和技术上不断积累和突破。

②后来居上:

私营手工业面向市场,具有竞争意识,追求利润,作坊主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有意识改善经营;作坊劳动者与雇主是契约关系,有人身自由,计时计量取酬,劳动成果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调动其积极性,进行技术发明、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明朝以来废除匠籍制度,一些官营手工业者获得人身自由,走向私营,利于私营手工业提高技术。

(三)享誉世界的古代手工业(略)

(四)结语(认识、启示)

1、发达的古代农业为手工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手工业的进步也促进农业的发展。

2、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享誉世界;私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未定的重要因素。

3、无数存世的手工产品成为稀世文物,有着极高的技术和审美价值,鉴赏文物,利于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说明:

1、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要依托但不能唯教材,要对它进行大胆取舍以进行知识整合。

2、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教(解析)、有利于学(记忆),有利于学科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基础知识以提纲形式呈现,原因分析、特点概括、史实评价以材料选择和材料解析形式呈现。

总之,材料式教学成为历史教学的突出特色和根本要求,也就是将教材转化为材料,还要补充大量的课外材料。

4、课堂教学要留白,给学生一思考余地,不能面面俱到,有的深层次问题可留给课后作业或思考。

三、商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成产品剩余、社会分工,必然产生不同行业之间交换产品,互通有无,因此产生商业,商业的发展又反推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但在特殊的中国国情下,中国古代商业独具中国特色。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发展历程中仅讲如下几个问题:

1、春秋战国私商出现。

周王室衰落,分封制崩溃,国家失控,土地国有向私有制转化,出现小农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相应地出现私商,子贡、范蠡、吕不韦是其中的佼佼者。

2、宋代的“商业革命”。

和秦汉隋唐相比,宋代商业有了巨大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称之为“商业革命”: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地域时间界限,坊市不分,大量出现夜市、早市;服务业“瓦肆”或“瓦子”出现;商品品种增多,贸易量增大;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时常进行;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3、明清时期商业达到中国古代最高峰。

200多钟农业、手工产品作为商品投入市场;兴起数十座手工业、商业中心城市;区域间长途贸易较快发展;白银称为最主要的交换手段;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著名的有晋商、徽商、粤商、陕商等十大商帮;家庭手工业也面向市场;出现包买商并打入生产领域;东南地区商品经济渗入农村,渐渐瓦解着自然经济。

可惜的是,这一可喜的发展态势,明清统治者不仅没有因势利导,以实施政策调整,像西欧开明封建统治者那样实施重商主义政策,反而因惧怕继续推行抑制工商政策,是中国逐步淡出世界经济舞台。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包括“市”的含义、宋代前后市的发展状况和管理方式和城市形成的不同途径三个问题。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官府控制是对外贸易的最主要方式。

(西汉至宋元与明清管理对外贸易政策态度的鲜明对比)

2、朝贡贸易:

可将其分解为含义、特点、目的几个层次,另外分析其成因:

根本原因是以农为主自然经济,没有开拓海外市场的经济驱动力;主要原因是天朝上国虚骄心理和蔑视、防范外国的狭隘心态,另有中国人原本缺失的重商意识和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经济行为服务于政治目的。

由上可知,汉唐宋元对外贸易因受重视而繁荣,明清因轻视而逐步衰落,导致不同结果的主因是政府的政策和统治者的心态。

(四)结语(认识、启示)

1、商业发展繁荣以农业、手工业发展繁荣为基础,所以,生产力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商业发展反推农业、手工业的进步,进而催生自由平等观念、竞争意识和推动科技进步。

2、三大产业应和谐发展,而我国古代大多王朝人为地将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相对立,导致商品经济受阻和社会进步缓慢,同时也致使中国民众商业意识、自由平等和民主观念淡漠。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从总体状况看,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下缓慢发展,始终处于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从发展阶段看,宋元以前发展程度低,宋元明清逐渐繁荣;对外贸易处于官府控制之下,基本禁止私人贸易,政府经济行为服务于政治目的。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本节的经济政策包括了经济制度和管理经济的举措。

大致包括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对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管理方式,惋惜的是,编撰者将对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管理方式和对外贸易政策编入,形成严重的重复,而忽略了表现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赋税制度,我觉得应当略讲如上两点,补上赋税制度,或者在高三补讲。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后期,即农业革命开始以来,土地公有,夏商西周三代演变为国有制,春秋出现土地私有制,这些史实及其演变原因是大家所熟知的,这里所要深究的有两个问题,一是为何从原始末期到阶级社会演变中中国出现了国有制,古希腊形成彻底的私有制,这对东西方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政治体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二是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构成,因为构成比例的变化对一些重要王朝的兴衰具有关键性影响。

1、中国土地国有制与西方彻底的私有制。

这一现象原因的追溯是极其复杂的。

首先是东西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外部闭塞,异族难以入侵,内地开阔,几无阻隔,形成单一的政治单元,发生争斗的各大部落,不管时间多长,何等惨烈,最终必统一于一种实力集团之下,形成中国先民的大一统和集权意识;古希腊北部的喀尔巴阡山脉的缺口为异族入侵提供了方便,但内部因山水阻隔,形成诸多政治单元,形成期先民的小国、独立、自主意识;其次是各自的经济类型,中国大河流域、土质疏松、雨热同季的宜农条件,使中国先民不必海外冒险,便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维持生存,形成以农为主的经济类型以及内敛的性格、恋乡的情结、内斗的传统;古希腊耕地面积狭小,加之土质坚硬瘠薄,不宜农耕,但由于面临广阔的地中海,因此形成航海业的工商经济类型以及宽广的胸怀、开放冒险的的性格、民主、协商、平等的传统。

再次,生产力水平、私有化程度和早期国家形成的速度。

中国到原始末期仍未产生铁器,氏族血缘关系依然存在,但是内部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扩大,由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到尧舜禹时期的部落联盟过早地担负起国家职能,因此,到夏商西周的早期国家便形成既具氏族血缘又有地域二重性,即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在这一体制下,部落联盟最高首领、国王既是本宗族族长、方国联盟盟主或国家最高统治者,又是农耕经济条件下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拥有者,各级贵族只是土地的占有和使用者,贵族占有的多少是由与最高统治者关系的亲疏和最高统治者的意向决定的,因此,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实力都不足以与王权相抗衡,所以,土地国有与专制王权即权力私有结成天仙配,形成所谓的集体国家为主的价值取向;古希腊,原始末期已出现铁器,各部落在征服战争和殖民活动中原始血缘关系瓦解,出现彻底的私有,尤其是雅典工商业奴隶主经济力量强大,足以与氏族贵族经济实力相抗衡,甚至超过,既然不能绝对控制经济,自然不能绝对控制政权,所以,财产私有与权力公有便巧结良缘,形成西方个体为主的价值取向。

至此,东西方同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便走上不同的道路,东西文化特别是政治体制分道扬镳了。

综上可知:

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不同的经济类型,不同的经济类型、先民意识决定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政治体制;一个人或极少数人组成的统治集团一旦拥有了掌控整个社会财富的绝对权力,即无论国有制,还是所谓的公有制,它便拥有了对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反过来说,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一旦失去对财产的支配权,独立、自尊的人格,自由、平等的人权便无从谈起。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构成。

谈到这个问题,不免涉及到社会形态。

郭沫若等人认为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战国以至明清是封建社会,这一观点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和反对,我认同自夏朝开始中国便步入封建社会的门槛,是否是奴隶社会的判断标准之一便是奴隶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典型的奴隶社会奴隶和平民应该是生产活动的主要劳动者,而中国三代时期的奴隶主要承担鼓足的家务劳动,生产活动主要承担者是氏族成员或村社成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构成应当是封建土地国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包括三代的井田制、西汉、东汉末及曹魏、金代、明初的屯田制、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

井田制即贵族占有制,这是三代王权下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屯田制在西汉武帝时与戍边相结合,后面的屯田制与战乱、安顿流民、稳定社会、军粮自给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实施者的政治军事目标,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作为一种较长时间推行的制度,对于王朝安流民、垦荒地、征赋税、稳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隋唐时期,它和租庸调制相结合。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都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不同的是规模大小和是否具有直接奴役和租佃现象。

自秦至唐中期自耕农比重的多少直接关乎到王朝统治的稳定甚至是存续时间的长短。

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繁荣,土地兼并日渐剧烈,最终导致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难以为继,终于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被两税法所取代,从此以至民国结束,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我国占据确定不移的主导地位,明末1581年和清初雍正年间相继实施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地丁银,都是为了简化赋税制度以适应土地占有状况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重农抑商

鉴于与上节的重复,此处说明两个问题:

1、封建王朝重农抑商的原因。

首先是以农为主的经济类型,国家有官营手工业及政府物资采购,没有发展民间手工生产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强烈需求;其次,从稳定统治考虑,认为经营工商,减少农业劳动力,人口流动,易生社会问题,商人奸诈,投机牟利,以农为生者为人忠厚,易于统治。

韩非子称商人为“五蠹”之一,《吕氏春秋》言:

“民农则朴,朴则易制”,汉景帝认为,金玉珠玑,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桑麻,雍正帝说,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农亩间便少一耕作之夫。

再次,受儒家重义轻利思想影响,董仲舒言:

“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2、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分析。

商鞅变法首次将重农抑商观念转化为国家意志以法律形式予以肯定和实施,这在当时有可取之处:

战国争霸兼并战争,重农桑,积粟帛,限工商,禁流动,能为争霸战争提供军事物资、兵源。

但它阻碍工商业正常发展,对后世消极影响巨大。

农业发展繁荣必然促进手工业发展繁荣,进而推动商业繁荣,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到明清之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时候,应该顺应潮流,实施政策调整,促其和谐发展,以促进经济转型,与世界经济潮流接轨,可惜的是统治者反其道而行,人为地将农与工商对立,对后者予以压制,强化小农经济。

最终使自己走向世界的边缘化,继而成为西方征服的目标。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

海禁,即禁止私人出海贸易;闭关锁国,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禁止私人对外交往,减少政府对外贸易交流,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2、原因:

与朝贡贸易原因大部分相同,即根本原因是以农为主自然经济,没有开拓海外市场的经济驱动力;主要原因是天朝上国虚骄心理和蔑视、防范外国的狭隘心态,另有中国人原本缺失的重商意识和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直接原因是明朝防止倭寇,清初先是打击郑成功抗清势力,后是惧怕民众与外国交往危及其统治,再是防范西方入侵。

3、同样是闭关锁国,直到鸦片战前,中国对西方文明不屑了解,视其工业技术为“奇技淫巧”;而日本对欧洲封闭的同时,仅留荷兰人于长崎,作为了解西方的窗口,还不时赴西欧考察,并对其物质文明赞叹有加。

这对于日本应对西方挑战,学习西方,改革内政,走近代化减少了观念上的阻力。

4、评价:

作用,在一定时期内防止了外敌入侵。

后果,政治上,不仅不能从根本上维护主权,反而使中国丧失了了解西方并与西方交往的机遇,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不思改革,体制僵化、吏治腐败;经济上,痛失开拓海外市场的良机,抑制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上,远远落后与西方,观念陈旧,虚骄自大,近代科技一片空白。

最终落后与世界潮流,注定了近代被动挨打的命运。

所以说,它是一种消极的对外政策,它是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而国力虚弱、封建制度衰朽是根本原因。

(四)结语(认识、启示)

1、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征:

多种形式、私有为主、地主所有主导、所有权频繁转换;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决定性因素;

2、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王朝不同时期封建社会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封建社会晚期人为地压制工商业,不仅阻碍经济整体发展,还强化了小农意识、守旧观念,不利于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形成、新的阶级力量成长,总之,不利于社会的转型。

3、开放推动进步,闭关导致落后,应当与时俱进,采取顺应经济发展的内外政策,树立世界意识。

中国古代经济特征(本单元小结)

总体特征:

中国古代经济在外部封闭内部开阔而有利的自然环境下缓慢发展,在古代世界领先1000多年,但经济随着频繁的王朝更替呈现出恢复——发展——繁荣——破坏——恢复┅┅的不断循环的怪圈之中,很难有质的突破,最终到明清之际被西方反超。

具体表现:

农业上,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的显著特征,也是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小农经济是农业经营的主要模式。

手工业上,官营和私营长期并存,官营长期发达,产品精美,私营艰难发展,到明清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上,国内外贸易一直处于官府控制之下,国内商业缓慢发展,宋元以后渐成繁荣景象。

和农业相比,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经济制度上,土地制度多种形式并存,私有主导,赋税制度多变,征税标准由人丁向土地转变,而且呈日益简化的趋势,重农抑商政策严重制约工商业发展。

 

第二部分世界近现代经济

一、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商业资本主义

工业资本主义

金融资本主义

大致时间

16-18世纪

19世纪早中期

19世纪末至今

开始标志

包买商打入手工领域

英国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导阶层

大资产阶级(银行家、大商人)

工业资产阶级

金融资产阶级、垄断资本家

生产组织形式

集中的手工工场

工厂

垄断组织

典型国家

荷兰

英国

美国

主导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国家经济政策

国家控制经济

自由放任

国家部分、全面干预经济

说明:

商业资本主义时代,大商人和银行家相结合,包卖商打入手工领域,商业资本控制工业。

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商业、金融资本服务于工业资本。

所谓的金融资本主义是金融资本主导国民经济的资本主义,最开始是随着垄断组织的出现,分别出现工业生产资本集中、商业商业资本集中、金融资本集中,进而工业垄断组织和金融垄断组织通过相互认股开始融合,再是金融资本控制工业、商业资本而独立发展,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金融业从原来的存贷款以获取利润变为发行股票以获取高额利润,随后发展到控制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以及发行期货等金融创新行为,最后形成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网络。

二、近现代三次科技革命

名称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背景

前提、条件(市场、资本、劳动力、技术、资源、交通、内外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人才储备)

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

二战及战后两级对抗的强烈需求、现代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应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

发生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代表性生产力

蒸汽机

电力

电子计算机

核心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美国、苏联

特点

连锁反应、一枝独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多个领域、遍地开花、科学的作用、交叉程度

强烈军事色彩专项民用、科技作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影响

生产力(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化时代

信息时代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自由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新兴工业部门

机械制造业、棉纺织业

电力工业、石油工业、飞机、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电讯设备制造业

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人工合成工业、生物工程

经济结构

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经济格局

以英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产值美德升英法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美欧日主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经济体系对峙到全球化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普选权扩大、工业资产阶级主导议会、两党制发展

普选权扩大到女性、法治社会最终形成

全民普选、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

世界格局

资本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