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0933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材料力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七、数据处理

1.记录相关数据

参数

原始直径

断口直径

原始标距

拉断后标距

长度(mm)

do=10mm

d1=

Lo=

L1=

2.计算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

3.在应力应变图中标出屈服极限σs和强度极限σb

八、应力应变图分析

低碳钢的拉伸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弹性变形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缩颈阶段。

1.弹性变形阶段:

在拉伸的初始阶段,应力和应变的关系为直线,此阶段符合胡克定律,即应力和应变成正比;

2.屈服阶段:

超过弹性极限后,应力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应力应变曲线上出现接近水平线的小锯齿形线段,此时,应力基本保持不变,而应变显著增加,材料失去了抵抗变形的能力,锯齿线段对应的应力为屈服极限;

3.强化阶段:

经屈服阶段后,材料又恢复了抵抗变形的能力,要使它继续变形,必须增加拉力,强化阶段中最高点对应的应力为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即强度极限;

4.缩颈阶段:

当应力增大到最大值之后,试样某一局部出现显著收缩,产生缩颈,此后使试样继续伸长所需要的拉力减小,最终试样在缩颈处断裂。

九、实验作业

1.说明测定屈服极限σs、强度极限σb、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的实验原理及拉伸实验的实验步骤;

2.根据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计算材料的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

3.在应力应变图中标出屈服极限σs和强度极限σb;

4.对应力应变图进行分析。

 

实验二  测定材料弹性模量E

  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

1.掌握测定Q235钢弹性模量E的实验方法;

2.熟悉CEG-4K型测E试验台及其配套设备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设备及仪器

1.CEG-4K型测E试验台

2.球铰式引伸仪

四、主要技术指标

1.试样:

Q235钢,如图所示,直径d=10mm,标距L=100mm。

2.载荷增重ΔF=1000N(砝码四级加载,每个砝码重25N,初载砝码一个,重16N,采用1:

40杠杆比放大)

实验时,从F0到F4逐级加载,载荷的每级增量为1000N。

每次加载时,记录相应的长度变化量,即为ΔF引起的变形量。

在逐级加载中,如果变形量ΔL基本相等,则表明ΔF与ΔL为线性关系,符合胡克定律。

完成一次加载过程,将得到ΔL的一组数据,实验结束后,求ΔL1到ΔL4的平均值ΔL平,代入胡克定律计算弹性模量。

备注:

引伸仪每格代表0.001mm。

六、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调节吊杆螺母,使杠杆尾部上翘一些,使之与满载时关于水平位置大致对称。

2.把引伸仪装夹到试样上,必须使引伸仪不打滑。

注意:

对于容易打滑的引伸仪,要在试样被夹处用粗纱布沿圆周方向打磨一下。

引伸仪为精密仪器,装夹时要特别小心,以免使其受损。

采用球铰式引伸仪时,引伸仪的架体平面与试验台的架体平面需成45°

左右的角度。

3.挂上砝码托。

4.加上初载砝码,记下引伸仪的初读数。

5.分四次加等重砝码,每加一次记录一次引伸仪的读数。

加砝码时要缓慢放手,以使之为静载,防止砝码失落而砸伤人、物。

6.实验完毕,先卸下砝码,再卸下引伸仪。

七、数据记录及计算

1.原始数据记录

分级加载

初载

一次加载

二次加载

三次加载

四次加载

引伸仪读数

L0=

L2=

L3=

L4=

2.计算

(1)各级形变量的计算

平均值

形变量

ΔL1=

ΔL2=

ΔL3=

ΔL4=

ΔL平=

(2)材料面积的计算

(3)弹性模量的计算(弹性模量单位MPa)

八、实验作业

1.说明测定弹性模量E的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

2.根据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原始数据,计算材料的弹性模量E。

实验三  低碳钢和铸铁的扭转实验

  低碳钢和铸铁的扭转实验。

1.测定低碳钢的剪切屈服极限

及剪切强度极限

2.测定铸铁的剪切强度极限

3.观察比较两种材料扭转变形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其破坏形式,并对试件断口进行分析。

1.扭转试验机

2.游标卡尺

低碳钢和铸铁试样如图所示,直径d=10mm,分别测量并记录试样的原始标距L0。

扭转实验是将材料制成一定形状和尺寸的标准试样,置于扭转试验机上进行的,利用扭转试验机上面的自动绘图装置可绘出扭转曲线,并能测出金属材料抵抗扭转时的屈服扭矩

和最大扭矩

通过计算可求出屈服极限

其中:

1.测量试件标距;

2.选择试验机的加载范围,弄清所用测力刻度盘;

3.安装试样,调整测力指针;

4.实验测试。

开机缓慢加载,注意观察试件、测力指针和记录图,记录主要数据,在低碳钢扭转时,有屈服现象,记录测力盘指针摆动的最小扭矩为屈服扭矩Ts,直至实验结束记录最大扭矩Tb;

5.铸铁在扭转时无屈服现象,直至实验结束记录最大扭矩Tb;

6.关机取下试件,将机器恢复原位。

七、数据记录及处理

材料

直径d0(mm)

标距L0(mm)

屈服扭矩Ts(Nm)

最大扭矩Tb(Nm)

低碳钢

10

铸铁

——————

(1)抗扭截面系数Wt的计算(单位mm3)

(2)低碳钢的屈服极限

的计算(单位MPa)

(3)铸铁剪切强度极限

八、绘制断口示意图并分析破坏原因

(a)低碳钢断口示意图(b)铸铁断口示意图

破坏原因分析:

低碳钢材料的抗剪能力低于抗拉(压)能力,低碳钢扭转时沿最大切应力的作用面发生断裂,为切应力作用而剪断,因此,其破坏断面与曲线垂直,见图(a)所示;

铸铁材料的抗拉强度较低,铸铁扭转时沿最大拉应力的作用面发生断裂,由应力状态可知,纯剪切最大拉应力作用的主平面与X轴夹角为45°

,因此,铸铁圆形试件破坏断面与轴线成45°

螺旋面,如图(b)所示。

1.说明测定低碳钢剪切屈服极限

、剪切强度极限

及铸铁剪切强度极限

的实验原理及步骤;

2.根据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原始数据,计算低碳钢的剪切屈服极限

及铸铁的剪切强度极限

3.绘制低碳钢和铸铁的断口示意图,并分析其破坏原因。

实验四  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电测实验

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电测实验

1.学习使用电阻应变仪,初步掌握电测方法;

2.测定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公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1.WSG-80型纯弯曲正应力试验台

2.静态电阻应变仪

1.矩形截面梁试样

图1试样受力情况

材料:

20号钢,E=208×

109Pa;

跨度:

L=600mm,a=200mm,L1=200mm;

横截面尺寸:

高度h=28mm,宽度b=10mm。

2.载荷增量

载荷增量ΔF=200N(砝码四级加载,每个砝码重10N采用1:

20杠杆比放大),砝码托作为初载荷,F0=26N。

3.精度

满足教学实验要求,误差一般在5%左右。

如图1所示,CD段为纯弯曲段,其弯矩为

,则

根据弯曲理论,梁横截面上各点的正应力增量为:

        

(1)

式中:

y为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Iz为横截面对中性轴z的惯性矩,对于矩形截面

 

           

(2)

由于CD段是纯弯曲的,纵向各纤维间不挤压,只产生伸长或缩短,所以各点均为单向应力状态。

只要测出各点沿纵向的应变增量

,即可按胡克定律计算出实际的正应力增量

(3)

  在CD段任取一截面,沿不同高度贴五片应变片。

1片、5片距中性轴z的距离为h/2,2片、4片距中性轴z的距离为h/4,3片就贴在中性轴的位置上。

  测出各点的应变后,即可按(3)式计算出实际的正应力增量

,并画出正应力

沿截面高度的分布规律图,从而可与

(1)式计算出的正应力理论值

进行比较。

1.开电源,使应变仪预热。

2.在CD段的大致中间截面处贴五片应变片与轴线平行,各片相距h/4,作为工作片;

另在一块与试样相同的材料上贴一片补偿片,放到试样被测截面附近。

应变片要采用窄而长的较好,贴片时可把试样取下,贴好片,焊好固定导线,再小心装上。

3.调动蝶形螺母,使杠杆尾端翘起一些。

4.把工作片和补偿片用导线接到预调平衡箱的相应接线柱上,将预调平衡箱与应变仪联接,接通电源,调平应变仪。

5.先挂砝码托,再分四次加砝码,记下每次应变仪测出的各点读数。

注意加砝码时要缓慢放手。

6.取四次测量的平均增量值作为测量的平均应变,代入(3)式计算可得各点的弯曲正应力,并画出测量的正应力分布图。

7.加载过程中,要注意检查各传力零件是否受到卡、别等,受卡、别等应卸载调整。

8.实验完毕将载荷卸为零,工具复原,经指导老师检查方可关闭应变仪电源。

1.计算弯曲梁截面各点处的理论正应力增量

(1)记录测点的位置

测点编号

1

2

3

4

5

测点至中性轴的距离y(mm)

14

7

(2)计算矩形横截面对中性轴z的惯性矩Iz

 

(3)根据公式直接计算各点的理论正应力增量

理论正应力增量(MPa)

2.计算弯曲梁截面各点处的实际正应力增量

(1)各测点原始数据记录

测点

1应变仪读数

ε0=

ε1=

ε2=

ε3=

ε4=

2应变仪读数

3应变仪读数

4应变仪读数

5应变仪读数

(2)各测点应变增量的计算

1应变增量

Δε1=

Δε2=

Δε3=

Δε4=

Δε平=

2应变增量

3应变增量

4应变增量

5应变增量

(3)各测点实际正应力增量的计算

实际正应力增量(MPa)

3.计算各测点理论与实际正应力的误差e

误差e

1.说明矩形梁纯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2.分别计算各测点的理论和实际弯曲正应力增量,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的正确性;

3.绘制弯曲正应力沿截面高度的分布规律图。

实验五  测定材料切变模量G

  测定材料切变模量G。

1.掌握测定Q235钢切变模量G的实验方法;

2.熟悉NY-4型扭转测G仪的使用方法。

1.NY-4型扭转测G仪

2.百分表

直径d=10mm,标距L0=60-100mm(可调),材料Q235钢。

2.力臂:

长度a=200mm,产生最大扭矩T=4Nm。

3.百分表:

触点离试样轴线距离b=100mm,放大倍数K=100格/mm,用百分表测定扭转的位移。

4.砝码:

4块,每块重5N,砝码托作初载荷,T0=0.26Nm,扭矩增量ΔT=1Nm。

5.精度:

误差不超过5%。

实验时,从F0到F4逐级加载,扭矩的每级增量为1Nm。

每次加载时,相应的扭转角变化量即为ΔT引起的变形量。

在逐级加载中,如果变形量Δφ基本相等,则表明Δφ与ΔT为线性关系,符合剪切胡克定律。

完成一次加载过程,可计算得到Δφ的一组数据,实验结束后,求Δφ1到Δφ4的平均值Δφ平,代入剪切胡克定律计算弹性模量。

1.桌面目视基本水平,把仪器放在桌上(先不加砝码托及砝码)。

2.调整两悬臂杆的位置,大致达到选定标距,固定左旋臂杆,再固定右旋臂杆,调整右横杆,使百分表触头距试样轴线距离b=100mm,并使表针预先转过十格以上(b值也可不调,按实际测值计算)。

3.用游标卡尺准确测量标距,作为实际计算用。

4.挂上砝码托,记下百分表的初读数。

5.分四次加砝码,每加一次记录一次表的读数,加砝码时要缓慢放手。

6.实验完毕,卸下砝码。

试样标距为L0=mm。

百分表读数

S0=

S1=

S2=

S3=

S4=

(1)扭转位移的计算

ΔS1=

ΔS2=

ΔS3=

ΔS4=

ΔS平=

(2)扭转角增量的计算

K为百分表的放大倍数(K=100格/mm);

b为百分表触头距轴线的距离(b=100mm)。

(3)横截面对圆心极惯性矩Ip的计算

(3)切变模量的计算(单位MPa)

1.说明测定切变模量G的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

2.根据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原始数据,计算材料的切变模量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