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1042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10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7页
亲,该文档总共1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docx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讲稿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讲稿

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掌握)

【概述】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即病毒性感冒,是由一组病毒引起地常见感染性疾病

●主要病毒为鼻病毒,其他病毒包括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等;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发生率高,成人每年可发病1一3次,儿童发病2一7次,具有一定传染性.

●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起病急,病程大多具有自限性,大多在一周内好转.

●这种疾病临床表现多样,轻者表现为上呼吸道不适,重者可致死,但病死率低.

【诊断要点】

●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主要为临床诊断.

⏹流行病学史季节变换、受凉、与病毒性感冒患者接触等为易感因素.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为咽部不适、干燥或疼痛,继之有鼻塞、喷嚏、流涕等,部分患者有咳嗽、痰少或咳白色泡沫痰

◆重者可有发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纳差等,体温一般不超过39°C,且大多在3-4天内可自行退热.

⏹实验室与影像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大多在正常范围,

⏹X光胸片正常.

【药物治疗】

⏹缺乏特异治疗,多能自行缓解;

⏹适当休息、多饮水、进食以清淡饮食为主.

⏹症状严重者可对症治疗

⏹发热、头痛、肌肉疼痛明显者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阿司匹林;

⏹进食不佳者可适当短期补液

⏹如葡萄糖氯化钠或葡萄糖注射液,加人维生素C与氯化钾.

⏹抗病毒治疗大多没有明显效果.

【注意事项】

●许多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早期表现可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如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临床需要加以注意,特别在传染病流行季节与地方性感染性疾病流行区,需要加以关注.

●抗菌药物对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治疗无效,无需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只有患者继发细菌感染后才需加用抗菌药物.

●尚无特别预防措施,对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以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为主要预防措施

第二节流行性感冒(掌握)

【概述】

●由流感病毒引起,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基因变异,新地变种与亚型可引起不同程度地流感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20世纪发生过五次世界流感大流行,其中1918年流感流行导致2000万人死亡.2009年甲型H1N1流感是21世纪第一次世界流感大流行.

●临床流行性感冒大多指甲型流感病毒所致者.

●病人是流行性感冒地传染源

⏹潜伏期末到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密切接触也可以传播,如与污染玩具、物品等接触;

⏹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力可持续一年左右,不同型别流感病毒间没有交叉免疫.

【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病毒被膜存在两种主要蛋白质抗原,血凝素(HA)与神经氨酸酶(NA),这两种抗原与病毒致病性有关,其变异也与流感流行有关;

⏹由病毒基因核苷酸突变所致地抗原变异称为抗原性漂移,造成小流行与暴发流行

⏹病毒通过重组不同病毒株(包括来自于动物流感病毒)基因所致地抗原变异为抗原性转换,可造成大流行与世界性大流行.

●不耐受热,对常用物理与化学消毒方法敏感,如干燥、紫外线照射、乙醇、乙醚、漂白粉等均可灭活流感病毒.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

⏹流行性感冒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患病前有密切接触史

●临床表现

⏹发病初期、轻症患者与普通上感临床表现差别不大;

⏹典型流感

◆发生在接触后1-3日发病(潜伏期)

◆多表现为发热(可在39℃以上)、畏寒、头痛、乏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咽干、咽痛、咳嗽、鼻塞、流涕,部分患者可有恶心、纳差、便秘或腹泻等表现;

⏹体检可见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与眼球压痛、咽部充血、口腔黏膜疱疹等

⏹病程

◆普通型流感患者大多在一周内病情逐步缓解;

◆严重者可并发流感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

【辅助检查与确诊】

●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可增加

●继发细菌感染后白细胞可增加;胸部X光片检查对合并肺炎具有诊断价值.

●确诊性检查:

对临床诊断为流感患者

⏹可采集患者血样或鼻咽分泌物进行抗体和病毒检查

⏹病毒检查阳性是确诊依据,但必须在国家指定地实验室进行.

【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

⏹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无效,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均为非基本药物)

⏹早期应用,同时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对密切接触者还有预防作用;

●流感大多属于自限性病毒感染,患者可适当休息、多饮水、进食以清淡饮食为主.

●症状严重者可对症治疗

⏹发热、头痛、肌肉疼痛明显者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阿司匹林(小儿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引起Reye综合征);

⏹咳嗽者可选用复方甘草片(溶液)或喷托维林治疗,

⏹进食不佳者可适当短期补液,如葡萄糖氯化钠或葡萄糖注射液,同时加人维生素C与氯化钾.

⏹对严重合并症者应及时转送上级医院治疗.

【注意事项】

●我国法定传染病(乙类),诊断后需要及时报告疫情.

●按照国家传染病管理办法,对流感患者及其接触者需要实行医学观察,采用不同地隔离措施.

●抗菌药物对流感治疗无效,无需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只有患者继发细菌感染后才需加用抗菌药物.

●流感预防可以采用不同措施

⏹在非流行季节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人体抵抗力

⏹流行季节前对老年、幼儿、免疫力低下患者进行流感疫苗接种,可以预防流感发生;

⏹在大流行期间应该对全民进行流感疫苗接种;

⏹密切接触者:

用药物(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均非基本药物)进行预防.

第三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掌握)

【概述】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掌握)

【概述】

●属于上呼吸道常见细菌性感染

●儿童、青少年多见;

●多两侧扁桃体同时受累

●乙型或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为本病地主要致病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厌氧菌、腺病毒等也可引起本病.

●上述病原体多属于口腔及扁桃体内正常菌群,只有当某些因素使全身或局部地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方能侵袭人体导致感染

●受凉、潮湿、劳累、烟酒过度、有害气体等均可为诱因.

【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咽痛为其主要症状,初起多为一侧,继而可发展到对侧,咽痛剧烈者,吞咽困难,可有同侧耳痛;

●由于咽部及软腭肿胀,讲话言语不清,呼吸费力;

●如果发展为扁桃体周围炎,还可出现张口受限;

●炎症侵及咽鼓管,则可有耳闷、耳鸣和听力减退.

●患者多有全身不适、疲乏无力、头痛等,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8-40°C,甚至40℃以上.

●婴幼儿可有腹泻.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体格检查:

急性热病容,扁桃体肿大明显,表面有黄白色脓点,在隐窝口有渗出物.脓点可融合成假膜状,不超出扁桃体范围,易拭去,不留出血创面.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可发现腺样体或舌根扁桃体红肿,下颌淋巴结常有肿大压痛.

【实验室检查】

●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白细胞增多.

【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

●适当休息,多饮水,食用易消化富于营养地半流质或软食.

●咽痛较剧,高热、头痛与四肢酸痛者,可口服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

●抗感染治疗抗菌药物为主要治疗药物.

●青霉素类药物为首选,可选用青霉素G,也可肌注普鲁卡因青霉素或口服青霉素V,或口服阿莫西林.

●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其他:

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酯)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

●对青霉素有超敏反应患者禁用头孢菌素

●18岁以下未成年人忌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所有药物疗程为10天.

【注意事项】

●注意与猩红热、单核细胞增多症、咽白喉等相鉴别

●引起局部和全身并发症

●扁桃体周脓肿、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窦炎、咽后脓肿等,由于抗菌药物应用现已少见;

●全身并发症主要与链球菌所产生地Ⅲ型变态反应有关,如急性风湿热、急性肾炎等.发生并发症者应及时请专业医师会诊处理.

●反复发生化脓性扁桃体炎地患者:

扁桃体摘除

●但需要严格掌握

●摘除指针需要结合患者年龄、免疫状态、是否有并发症以及扁桃体局部情况综合考虑.

第四节病毒性肝炎(熟悉)

【概述】

●以肝脏损害为主,属于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病原分型:

●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和庚型六种.

●戊型肝炎为消化道传染,为急性过程,

●乙、丙、丁和庚型为体液传染(血液、注射等途径),具有慢性化趋势

●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

◆急性、慢性、重症肝炎、乙肝肝硬化、淤疸型肝炎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史

●典型临床表现

●急性黄疸型肝炎:

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主要症状:

消化道症状、发力

●体征:

肝脾肿大、黄疸、蜘蛛痣、肝掌

●重型肝炎:

腹水、浮肿、消化道出血、肝昏迷、感染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

T.Bil↑、ALT↑、AST↑、白蛋白↓球蛋白↑

●重症肝炎常有出、凝血功能异常:

PT延长

●病原学:

●型肝炎IgM型抗体

●乙肝查抗原抗体系统(两对半)或HBVDNA

●丙肝查抗体、HCVRNA协助诊断.

【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急性期和症状明显者需要卧床休息;

●避免饮酒和使用对肝脏有害地药物.

●保肝降酶治疗:

●食欲不振,一般可采用静脉输注葡萄糖、维生素C、维生素B族;口服药物有维生素C

●联苯双醋、双环醇、甘利欣等

●抗病毒治疗

◆乙肝

◆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

◆拉米夫定

◆恩替卡韦

◆阿德福韦酯

◆替比夫定

◆丙型肝炎

◆干扰素+利巴韦林

●重症肝炎治疗:

综合治疗

◆对症为主:

保证酸碱、电解质平衡

◆纠正低蛋白血症:

输人血白蛋白

◆促进黄疸排泄

◆改善出凝血功能:

输新鲜血浆、凝血因子

◆应用免疫调节剂等

◆部分患者可采用人工肝治疗.

【注意事项】

●乙类传染病,需要报告疫情

●甲型、戊型肝炎需要采取适当隔离措施;

●乙、丙、丁体液传播地病毒性肝炎,病毒阳性时可采取生活隔离,无需单独饮食,也不是从事饮食行业地禁忌.

●我国已经实施甲型、乙型肝炎计划免疫、新生儿、儿童都需要进行疫苗接种预防感染

第五节细菌性食物中毒(掌握)

【概述】

●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地食物而引起地急性感染性疾病.

●起病很急,潜伏期短,容易集体发病,发病者多有共同进餐史;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污染地菌种比较多

●常见如沙门菌、副溶血弧菌、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等;

●肉毒杆菌所致食物中毒具有独特临床表现,不包括在本节内容内.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史

●多在夏秋季节

●有进食不洁饮食史,同餐者有类似发病

●潜伏期大多在数小时之内.

●典型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部分有发热

●污染细菌不同,临床表现有所差异

●葡萄球菌: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剧烈腹泻可导致严重脱水、肌肉痉挛等,一般不发热;

●副溶血弧菌:

多因进食海产品而致,腹部阵发性绞痛、典型大便为洗肉水样、可有发热;

●沙门菌食物中毒多在进食皮蛋后发生,除腹痛腹泻外,发热较为明显.

【药物治疗】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大多白细胞轻中度增加;

●水样大便为主,显微镜检查可能有少量红白细胞.

●治疗

●以对症治疗为主,一般少用抗菌药物.

●对症治疗呕吐腹泻明显、脱水严重者,可静脉或口服补液,可选用口服补液盐(使用方法同霍乱补液)、静脉滴注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等,注意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抗菌治疗轻症患者一般不用抗菌药物,

●腹泻严重、大便为黏液血便者,可选择复方磺胺甲恶唑1g,每日2次;

●或诺氟沙星0.2g,每日2次,或左氧氟沙星0.4g,每日1次,疗程3-5天.

【注意事项】

●细菌性食物中毒多为集体发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需要报告疫情,并寻找污染源,进行处理.

●细菌性食物中毒需要注意与其他腹泻相鉴别

●细菌性痢疾

●霍乱等.

第十九节细菌性痢疾(掌握)

【概述】

●是由志贺菌所致肠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志贺菌包括福氏、宋氏、鲍氏与志贺四种,近年流行地主要菌种为福氏志贺菌.

●发病人群以为儿童与青壮年

●夏秋季节多发

●经由污染食物饮水传播,

●侵袭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与直肠,引起肠道黏膜固有层炎症.

●志贺菌近年来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性不断上升,多重.耐药株也日益增多,原常用抗菌药物如磺胺药、氯霉素、氨苄西林等耐药率已达50%以上,不再适合于细菌性痢疾地首选治疗.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史夏秋季节、一周内有进食不洁饮食史.

●临床表现

●典型细菌性痢疾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黏液脓血状,每日10-20次,

●部分患者有畏寒、发热、脱水,

●中毒性菌痢在学龄前儿童发病率较高:

休克、昏迷、惊厥

●急性细菌性痢疾若治疗不及时、伴随其他肠道疾病可反复发作成为慢性细菌性痢疾;体检患者常有下腹部压痛.

●实验室检查

●典型大便常规外观呈黏液脓血状,粪质少,

●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红白细胞,可以找到巨噬细胞;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确诊大便培养出志贺菌可以确诊.

【药物治疗】

●一般处理:

休息,饮水;脱水严重者可以口服补液盐

●抗菌药物治疗

●喹诺酮类药物为成人细菌性痢疾治疗地首选药物.但一般不推荐应用于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常用药物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其他:

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对消化道症状明显者,可先予静脉注射,症状缓解后改为口服给药

●疗程5-7天.

●对重型或中毒性病例可选用头孢曲松治疗.

●对中毒性菌痢:

●降温(氢化可地松、地塞米松)

●止惊(甘露醇脱水、地西泮止惊)

●纠正休克(输注葡萄糖氯化钠补液、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多巴胺调节血管活性),同时转有抢救条件地医疗机构进一步抢救.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慢性细菌性痢疾

●2种以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药物同上),延长疗程到2周以上

●必要时辅以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等保留灌肠;

●同时去除各种慢性化诱因.

●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需要报告疫情

●属于肠道传染病,需要采取适当隔离措施,对患者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

第二十三节败血症(熟悉)

【概述】

●是细菌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引起地全身性感染

●是一组较为严重地感染性疾病.

●毒血症:

细菌或其毒素侵入血液循环所导致地感染(感染细菌在局部生长繁殖,毒素入血造成地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菌血症:

细菌一过性入血,很快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表现为短暂感染症状或症状不明显

●败血症

●脓毒败血症:

细菌入血引起感染并迁徙到身体其他部位,导致迁徙性感染灶发生者)

●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有时很难区分各种情况,可能导致诊断混乱;

【概述】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20世纪90年代概念):

●无论细菌还是其毒素入血,都会导致一系列相似地临床症候群,如发热、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白细胞增加,甚至休克、器官功能损害

●该概念能更好地反映多种病因所致地人体炎症反应情况,临床处理也具有类似性,这一概念在我国也被称为脓毒血症.

●败血症应该包括细菌入血并导致感染症候群地所有感染;

●特殊细菌所导致地败血症,由于其表现独特,已经成为独立疾病,不再属于普通败血症范畴,如伤寒、布氏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引起败血症地病原菌也比较复杂,包括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真菌等,主要菌种有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诊断要点】

●典型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畏寒、寒战、发热、关节疼痛、皮疹

●肝脾大等

●重者有休克、器官功能损害;

●一般体温以高热为主,呈弛张热型,体弱、年幼或老年也可不发热;

●皮疹可为充血性、出血性甚至坏死性皮疹,与感染病原种类有关.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病原检查

●须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血培养或骨髓培养

●血培养至少在不同部位与不同时间进行两次以上,采血量不低于15ml;

●感染来源部位也需要进行细菌培养,如小便、脓液、分泌物等.

●部分败血症患者有明确地局部感染

●如尿路感染、胆道感染、腹腔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寻找感染来源对确定病原菌种类、选择抗菌药物具有重要价值.

【药物治疗】

●抗菌治疗是主要治疗措施.

●经验性抗菌治疗

●感染来源、感染地点(医院内外)、年龄等不同,败血症治疗药物选择有所不同

●社区呼吸道感染败血症:

以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头孢曲松十阿奇霉素治疗,或左氧氟沙星

●尿路感染败血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可选用头孢曲松或左氧氟沙星治疗;

●胆道感染:

革兰阴性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要病原菌,可选用头孢曲松或环丙沙星治疗;

●来自于皮肤: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可选用头孢唑林或苯唑西林+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治疗;

●病原不明青壮年患者:

头孢唑林或苯唑西林十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治疗;

●年老体弱者:

头孢曲松+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治疗.

败血症【药物治疗】抗菌治疗是主要治疗措施.

目标抗菌治疗

●对病原明确地败血症(血培养证实),可根据药敏:

●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可选择头孢曲松+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

●葡萄球菌可选用头孢唑林或苯唑西林+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治疗;

●厌氧菌可选用青霉素G、克林霉素、甲硝唑治疗;

●念珠菌可选用氟康唑治疗.

●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败血症患者可以发生感染性休克、器官功能损害,可根据情况进行抗休克治疗(见感染性休克治疗部分).

●局部感染灶处理:

对胆道感染、脓肿等需要积极处理,包括外科手术与引流.

●败血症治疗疗程一般在感染症状消退后3-5天;

【注意事项】-1

●败血症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地严重感染,其人群复杂、感染病原多样,近年来细菌耐药也较为严重,基本药物虽可治疗大多数感染,但对严重感染、耐药菌感染,需要及时应用有效抗菌药物,包括非基本抗菌药物.

●常用抗菌药物应用方法

●青霉素G:

成人240万一320万单位,静脉注射,每4一6小时1次,儿童每日5万一10万单位/kg,静脉注射,每4-6小时1次;

●苯唑西林:

成人2g,每4-6小时1次;儿童每日50-200mg/kg,静脉注射,每4一6小时1次;

●头孢唑林:

成人1-2g,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儿童每日50-100mg/kg,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

●头孢曲松:

成人2g,静脉注射,每日1次;儿童50---100mg/kg,静脉注射,每日1次;

●左氧氟沙星:

成人500mg,静脉注射,每日1次;18岁以下儿童慎用;

●环丙沙星500mg,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18岁以下儿童慎用;

●克林霉素:

成人0.6g,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儿童每日20一30mg/kg,静脉注射,每8一12小时1次;

●甲硝唑:

成人..6g,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儿童每日15一20mg/kg,静脉注射,每8---12小时1次;

●庆大霉素:

成人8万单位,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每8小时1次;儿童每日3-5mg/kg,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每8-12小时1次;

●阿米卡星:

每日15mg/kg,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

●氟康唑:

成人400mg,静脉注射,每日1次.

第二十四节水痘和带状疱疹(了解)

【概述】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地传染病

●儿童感染一般表现为水痘,成人多为体内潜在病毒复发感染,表现为带状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为DNA病毒;

●患者是该病地唯一传染源

●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较高.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史

●有水痘患者接触史

●冬春季节多发.

●临床表现

●水痘地典型临床表现

●出疹前1-2天患儿可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乏力等

●发热同时或迅速出现皮疹,从头皮向躯干进展,呈向心性分布,皮疹初为斑丘疹,继后出现疱疹、痂疹、脱痂过程

●患者多种皮疹可同时存在,皮疹多在1-2周消退;

●带状疱疹地典型临床表现

●成人多见

●出疹前有2-5天低热、头痛、局部烧灼感、刺痛、瘙痒等

●出疹过程类似水痘,皮疹呈丛集分布,多沿受累神经分布,常见于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等.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多正常.

【药物治疗】

●多为自限性疾病,对症处理为主.

●一般治疗患儿护理非常重要,避免抓破继发感染;

●疱疹局部可涂抹龙胆紫.

●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可减轻病情,缩短排毒时间,促进愈合.

●一般儿童3-6mg/kg,每日5次,口服;成人200-400mg,每日5次,口服.

●疗程7-10天.

【注意事项】

●水痘多发生在儿童,有传染性,患者需要居家隔离,直到皮疹全部结痂.带状疱疹无需隔离.

第二十五节流行性出血热(了解)

【概述】

●由病毒引起包括了一类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地疾病,我国称为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体为汉坦病毒,为单股RNA病毒,不同地区流行地病毒血清型有所差异,我国农村与林区流行病毒为I型(汉坦型)

●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地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黑线姬鼠为传染源,感染者病情较重;

●城市流行为II型(汉城型),褐家鼠为传染源,

●病毒通过多种途径传染给易感人群

●导致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害,造成全身多器官病变.

●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流行范围较广,几乎遍及全国.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史

●冬春与初夏为流行季节,潜伏期一般在2周之内.

●典型临床表现各期表现为:

●发热期:

急性起病,畏寒、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疼痛、恶心、呕吐;颜面、上胸部、眼眶充血潮红,球结合膜水肿,腋下、软腭出血点;一般持续一周以内;

●低血压休克期:

发热期症状减退或持续存在,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表现,一般持续1-3天时间;

●少尿期:

一般在休克后(也可能发热后)出现尿少,表现出肾功能衰竭症状,有时伴有皮下、消化道或内脏出血;一般持续1-4天;

●多尿期:

继少尿或休克之后,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出现多尿症状,每日尿量3000-6000m1;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恢复期:

器官功能逐渐恢复,症状消退.

●实验室检查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外周血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少尿期,患者小便中蛋白质、白细胞、红细胞阳性,甚至出现膜状物.

●病原检查

●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药物治疗】

●缺乏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主要治疗手段为对症治疗;一般病人应卧床休息,就地治疗.

●发热期

●由于发热与血管损害,患者液体丢失较多,需要适当补充,一般可用葡萄糖氯化钠、碳酸氢钠等溶液输注;

●早期应用利巴韦林可减轻病情,缩短病程,一般在病程3天之内,静脉滴注500mg,每日2次,疗程3-4天;

●低血压休克期抗休克治疗为主

●少尿期

●限制液体入量,每日补液量为前日出量(包括呕吐、腹泻、小便等)加400m1为限;

●利尿可用利尿合剂(咖啡因0.2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