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1322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docx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docx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

阶段性报告

众兴实验小学赵青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育的同步跟进: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保障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推进。

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从学校角度落实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解决当前学校对教师培训的实际问题,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朝深层次发展,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推动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实现教师、学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校本教研以其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降低培训成本、具有针对性等优势,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和参与,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而网络教研中学习时空的空前自由,主体交互的灵活开放,有利于解决校本教研中同伴互助低水平重复、同校教师不合作等问题,有利于校本教研由校本向校外的发展,促进校本教研的内涵化、实效化。

一、研究目标

通过两年的研究,实现以下目标:

1.推进网络教研,提升教研成效

改变研教分离的状态,促进教研的知行结合。

使教研活动从缺乏系统目标,难以持续跟进的“蛙跳式”活动成为基于网络的长流水不断线的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活动,成为能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进行追根寻底思考的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从少数人的教研到全员参与、人人受益的教研;改变以往教学研究的粗疏性,使教研成为真正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活动;从重视教师理解课程到同时重视学生经验的课程。

建立学校博客部落,丰富学校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创新教师成长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基于网络的继续教育培训,使45周岁以下的教师人人都达到计算机中级水平,其余教师个个学会计算机的简单操作。

提高教师获取教育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处理和利用教育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上网查找教育资料的习惯。

引导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交汇在这个可以畅所欲言、无所不谈的平台上,或是通过网络空间实名学习从而使教师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进一步转变其教育观念。

引导教师把已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有意识地应用到教学之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改善网络教研环境,构建校本教研新模式

在校本培训中我们以技术培训为突破口,以教学业务培训为核心,以实践锻炼为载体,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教师校本培训应注重“两条线”和“两个点”。

“两条线”:

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校本培训的方法;二是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是校本培训的目的。

这两条线贯穿校本培训活动的始终。

“两个点”:

一是落在教师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上;二是落在教师群体学习化组织的构建上。

“个体的自我超越”和“群体的学习化组织”的构建将有益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由于教师年龄、学科、信息技术等存在差异,我们根据教师不同情况采用集中式培训和自主式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分别进行了全员培训、骨干培训、青年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教研组长培训,形成了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校本培训的模式。

二、研究内容

1.探讨网络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1)建设网络教研平台,建立学校博客群,打造网络校本环境,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2)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模式。

重点探讨网络环境建设、资源与课程建设、网络教研方式、网络教研管理等问题,寻找理论支撑,提供实践经验。

 

三、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2013年3月,学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站在时代发展、世纪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高度进行选题,认识到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校本教研的研究现状,总结分析学校多年来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结合我校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及学校硬件、软件、理论、师资等条件,初步提出《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2013年12月,县教科室予以开题。

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半,至2015年结束,分三个阶段。

在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阶段:

2013年3月—2013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中心工作是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主持人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大家详细分析了我校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实际情况,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任务分工,确立了校长室、教导处、语文、数学、电教、英语、艺体、综合等教研组为课题的主要研究单位,部门负责人均为课题的主研人员。

校长室、教导处主要开展理论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的牵头组织及协调工作,承担对教研组的课题指导工作;电教组负责网络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学科教研组围绕课题组的总任务,结合各自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实现网络环境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途径。

课题组确定了研究措施和步骤,分三个阶段拟定了研究计划。

还进一步健全课题管理制度,筹措研究经费,编制了经费预算方案。

2.组织开题论证。

2013年12月,在县教科室王通主任指导下,学校课题组召开了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主持人赵青做了开题报告,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开题会。

专家们在充分肯定本课题的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的同时,也对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等提出了一些质疑,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课题组同志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

会后,课题组成员对专家意见进行了认真充分的讨论,根据论证结果、专家的建议,再次调整研究设计,修改完善研究方案与计划,将研究内容三“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形式研究。

”增加资源库建设优化、网络教研平台构建、视频教室系统应用、网络校本培训技术保障研究等。

3.做好文献研究。

课题组认真做好了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背景,进一步界定课题,寻找理论支撑。

文献研究表明,近年来,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校教研氛围越来越浓厚,校本教研成果不断涌现。

与此同时,对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工作的研究与反思也开始重视,其中重点集中在对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意义、形式的研究。

有关著作与论文很多,大多是中小学校长、教师在开展网络校本教研工作中,对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研究。

这说明,由于网络校本教研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够规范、不够系统等问题,因此,不断改进和创新网络校本教研工作,已经成为理论研究人员与基层实践人员的共识。

第二阶段:

2013年12月—2015年4月,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

1.组织现状调查。

课题组通过设计专门的问卷,全面调查了解我校教师对网络知识(博客、邮箱、QQ等)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师们网络使用情况(如方式、用途);通过组织座谈会了解各教研组、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操作情况以及建议;通过教师专业成长专题会议,了解教师专业规划设想和专业成长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

在多渠道、全方位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

我校教师非常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对网络知识有一定的基础,80%的教师使用不同的网络形式进行交流,也迫切要求学校优化网络环境,开展系统网络知识培训;各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积极,在交流、分享方面有一定的特色,但缺少网络教研经验,更缺乏专家的引领与丰富的资源库,乐意进行网络校本教研的尝试与探究。

2.组织教师培训。

为了进一步规范网络校本教研,推进课题研究的科学实施,课题组以学校名义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以网络校本研究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电教组教师还将培训讲座制成课件挂在学校网站、资源平台上,将培训、示范视频上传到县局资源中心网站。

一是开展课题研究培训。

2013年9月,课题核心成员李前安参加了lnter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返校后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让大家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最新趋势,提高对课题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了解课题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掌握课题研究的操作方法,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3年11月,组织了课题研究培训,陈月梅主讲了《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课题组成员朱银梅主讲了《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为课题组成员甚至全体教师提供了课题研究方法的指导。

2013年12月,由杨波校长组织教师学习《网络校本教研的几种模式》、《网络校本教研活动操作流程》。

二是组织教师专业成长培训。

2014年3月,学校组织了校本研究专题培训,由陈月梅主讲了《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组成员杨波校长主讲了《校本培训实施研究》,提高了教师们对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认识,增强了参与意识。

2014年3月,分教研组组织了《怎样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培训。

2014年7月,由刘亚老师组织教师学习《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博客》、《教育博客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2014年5月,组织了网络技术培训,由课题组主研人员李前安、樊正清老师对教师们进行博客、QQ群的申请、使用培训和学校网站、放飞希望博客群的应用指导。

2014年8月,组织教师学习网络硬盘、新浪播客的使用。

通过网络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能在网络中自由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络上传文件、进入论坛发言等。

课题组还先后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如万家喜、樊正清、朱银梅参加省教育科研培训,李前安主任参加省网络技术培训。

3.举行专题研讨活动。

课题成果是在不断的研讨、反思、总结中生成的。

课题组围绕不同阶段的研究任务,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从而落实研究内容,明确工作重点。

每学期定期开展网络校本教研课题研讨会,课题组成员就课题管理、网络校本研究交流经验和思想,形成共识。

专题研究活动人员不多,范围较小,以课题组成员为主,适当吸收骨干教师参与。

每次研讨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如何营造网络教研氛围,如何培养,增强教师的网络教研能力和意识,如何开发建设网络教研平台,如何通过网络实现校本培训,如何通过网络实现集体备课、专家引领、集体互助、个人反思)尽可能解决一个问题,针对性强,有一定的实效性,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

4.开发建设网络校本教研平台。

借助教育均衡示范县创建的机会,学校新建了电脑室,更新了电教室的投影设备,升级了教师办公电脑和上网宽带,添置了高档次的照相机。

由课题组组织、电教组操作、全体教师参与,积极开发、建设网络校本教研平台。

一是整体设计,系统构建。

在完善“学校网”( )的基础上,构建了“众兴实验小学综合实验平台”(http:

//221.181.191.43/pt/)下含“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专用于教师培训)、各学科教研博客群(专用于学科教研)以及班级学生博客群(专用于师生交流);建立了学校网络硬盘,用于集体备课、教学资源库、网络办公;建立了学校播客,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教研以及教师培训的视频、音频资源,展示师生活动。

二是鼓励个性,注重多元。

指导、鼓励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学科教研研讨需求,建设多元、个性的网络平台,如公共邮箱、教师QQ群、网络相册等,以便多形式、多途径的教研活动的开展。

5.探究网络校本教研形式

⑴网络培训。

课题组坚持在博客群、播客、网络硬盘上提供教育理论、新课程、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等各类培训资料,如后现代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体罚学生谈、《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义务教育法》解读,新时期怎样当班主任、构建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体系,走进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数学教育观念与数学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评价、注重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这些丰富的主题,有文本、灯片,也有视频、音频;有专家引领,也有教师交流。

⑵个人反思。

从2012年12月开始,要求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主页,积极撰写成长日志,随时记下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学故事、教学教研反思文章,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

将成长博客作为专业成长阶梯,坚持为习惯,体验价值,感悟教育人生。

⑶同伴互助。

课题组积极指导各教研组开展网络教研,实现同伴互助。

一是教研网络管理。

每学期初进行教研活动方案征集,由学科组内教师参与设计,在网上记录、评价每次教研活动情况,期末在网上总结学期教研工作,接受大家的点评;二是网络集体备课。

学期初,各年级学科备课组组织教师制定计划,分配任务,按学校“集体研讨、网络共享、个性完善”的要求,利用网络硬盘的资源集体备课,存盘共享,下载后根据班情、学情修改完善,授课之后补上教学后记再上传回网络硬盘共享。

三是网络交流。

在网上开展了“细节决定成败”、“扁平化管理”等教师读书活动,在网上交流读后感,还开展智言慧语搜集展示活动,在博客上推荐交流名言警句,发表感悟;四是网络研讨。

各教研组在教研组博客群每月确定主题,教师登陆博客自由发表观点。

如名师课堂大家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商”大讨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教学研讨活动,大家积极留言、点评,发表意见与建议,产生撞击与共鸣;老师们碰到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时,也可随时在网上求助于的同伴,有了网络交流,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这让大家感到很舒心。

五是网络成长展示。

如在风采赛台组织一课多上竞赛、教学案例评比、教师“三我故事”网上评比、教师论文评比、智言慧语等活动,引导教师在网络上展示自我,提升自己。

六是网络师徒结对。

我们把师徒结对活动搬上了网络,师徒在网上通过QQ、邮箱、网络硬盘十分方便地实现了教案论文的修改、问题的即时请教与指导、观点的交流,并在教研组博客群进行结对成果(课例、论文、结对感受)的展示,提高了师徒结对的实效。

⑷专家引领。

以前一些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只能在杂志上看到,要聆听他们的观摩课和讲座,必须要走很远的路,来去匆匆,花费很大,很多教师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

网络教研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个角落的学校都能全天候地与专家、教研员对话,与同行交流。

专家答疑、评课和各项指导活动在网络条件下,从一对一变成一对多。

我校课题组教师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向省教科院、规划办、电教馆专家请教课题研究问题,获得专业指导;语文教师通过QQ与市教科院成世铁老师进行即时交流;通过链接网络教育频道的“空中课堂”,感悟名师的教学风采;通过论坛BBS上的“名师专栏”主动向名师寻助,进行互动交流;点击窦桂梅、李镇西、魏书生等个人博客和特级教师家园等名博,聆听名家,品读名家。

这些途径都很好地实现了教育专家对年青教师的专业引领。

⑸积极营造网络教研氛围。

一是修订学校教研管理与评价制度制度,对案例反思、调研视导、网上论坛、做课、集体备课、专家引领等方面做了规定。

将网络校本教研开展、参与情况逐一评价,作为优秀教研组、优秀教师的评比指标。

二是开展网络校本教研评价反思活动,学校领导每月利用一次教师例会,推介、学习教师个人或教研组发表在网上的教研成果,每学年学校编辑成册。

期末还根据每位教师在博客、论坛、网络硬盘上发表的文章、资源多少和点击率、留言率来了解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对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初步成果

1、信息技术能力得到提升。

21世纪的教育步入了信息时代,这也要求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由于教师年龄、学科不同,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传统培训模式造成一些教师“吃不了”,一些教师“不够吃”。

而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培训模式的灵活性,教师结合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有目的的选择学习内容,教师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件制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课题研究前,我校教师计算机等级C级占5.8%、D级占17.3%、未过级占76.9%;课题实验后,教师计算机等级C级占24%、D级占41.4%、未过级占34.6%。

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性得到提高,比如冒康国老师在学习Powerpoint制作中,不知道如何将声音插入到幻灯片中,便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寻求帮助,不仅学会了插入声音的方法,还学会了如何将声音在多张幻灯片连续播放。

不仅如此,他还利用网络将学习心得与其它教师进行交流,使得其它教师更快捷、更有效地获得知识,极大提高了教师校本培训的效果。

目前,全体教师能够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够上网查找资料。

学校有80%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60%的教师能够运用软件制作教学课件,40%的教师能够制作简单动画。

2.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具有极大开发潜能的课程资源,它与教师、学生、文本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如何更大限度地利用、开发这一资源,让它在校本教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颇具实践研究价值的问题。

近两年来,我们注重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建设。

在成长博客上申请了自己的空间,建立学校博客群,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网络教研平台。

学校博客建设实现了学科教研博客群、教师个人博客、学生班级博客的整体构建,其中建博教师达90%,发表博文1000多篇,点击30多万次;共享的网络硬盘上存贮了15G的教学图片、视频、音频、教案、电子读物等丰富的资源,为教师的集体备课提供了资源保障;学校播客收藏、上传视频100多个,促进了网络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开展。

3.撰写了一批网络校本教研的的论文、案例。

课题组成员李前安撰写的论文《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幸福成长》、《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策略初探》、刘亚老师撰写的论文《依托网络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博客,打造班级管理新品位》分别获县一等奖,朱银梅老师撰写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研初探》获市一等奖。

赵青教师的《充实“我的空间”》网络课堂县获一等奖。

4.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一是教师的职业意识得到增强。

通过网上品读名家,展示自我,教师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快乐,体验到越来越深的职业价值,分享了越来越多的网络乐趣,更爱教育,更爱网络教研,更注重专业的发展;二是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

随着网络校本教研的实施,一系列的网上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对新课程理念认识更深刻,对教育理论的掌握更宽泛。

陈月梅担任县新课程培训与全县新一轮继续教育辅导教师,朱银梅老师为乡下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三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学校在网上搜集先进教育动态进行链接,供全校教师浏览;制作课件,全校共享。

根据教师个人能力特长,分工不同,将教师组成“互补式”网络学习小组,让他们在网络学习活动中分别承担不同角色任务,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共同提高素养;四是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在严格的课题管理下,老师们认真实践,对课题研究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教育理论,钻研教育科研方法,捕捉展示机遇,参与展示过程,以专题研讨、各项竞赛、评比交流、撰写论著等课题展示为舞台实现自我价值,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五是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网络环境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的设计更优化,学法的指导更到位,三维目标得到较好落实,学科与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整合。

郑丽群、钟琼、杨华、李东、邓艳、左小阁、王身良等老师在全国、省、市教学比武和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5.构建了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模式

(1)个体自主发展模式:

个人反思+自主学习

一是倡导利用成长博客促进个人反思。

学校完善制度,引导、指导教师建设好个人成长博客,撰写成长日志、随笔、教学反思、教学后记,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在反思中进步。

二是倡导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自修。

通过网络硬盘、播客、博客群向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或给教师链接优秀的教育网站网址,提高搜索效率,教师网上自主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了解教育家的事迹,课程改革的理念,典型课例等,发布学习体会,撰写学习笔记,不断提升自我。

  

(2)群体共同发展模式:

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①网络硬盘,集体备课。

为了让教师们有更多的钻研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在网络硬盘上实行“主备课人上传个人备课案例,组内同学科评议切磋,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单元“主体”,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最后,形成电子个案共享”的备课方法。

教师们在友好、合作、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研课能力和教学水平,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②网络平台,多向研讨。

利用博客群、论坛、网站、QQ群等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多向互动教研活动,如专题研讨,学校和教研组确定主题,教师围绕主题发帖探讨;如网络论坛,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话题,自由跟贴点评;如观点分享,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感受上传到学校网站,让教师和同行进行评价指点;又如成果展示,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论文、案例。

③网络资源,共享共建。

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在网上推广教育、教学、教研成果,要求教师每月上传一定数量的文章,要积极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全体教师回帖参与;组织教师们参与网络硬盘资源与播客资源建设,搜集、制作、上传有价值的资源,共建共享。

两年来,除了根据学校、个人发展的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发播客资源和网络硬盘资源外,还在“如何发挥校际间教师资源的作用”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学校积极参加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申请注册为会员单位,用好资源,又开发资源,实现了本校资源、外校资源,外出培训资源等全方位共享。

我们开展的“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教学大行动,构建了“案例学课——自主教学——组内互动——相互观摩———案例评课”五环节校本研究模式,最能体现群体共同发展。

各备课组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集体备课。

先推荐一名青年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相关的教学案例,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备课,将教学设想发布在博客中,其他成员随时进行评价,在博客群或论坛中发表意见,主备教师根据评论反复修改、试教,小组成功后再在教研组展示,教研组成员在网络教研论坛中再次发表评论,并合理评价等级。

每一堂课都体现了教师集体的智慧,每一个教学细节都成为教育案例的场景素材,赛课的目的不再是比出谁的素质高,谁的能力强,而是促进全体老师在研讨、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

实践证明,这种网络环境下的群体性反思研讨,让教师有“参与感”和“成就感”,真正实现了在交流中升华理念,在分享中实现创新,在反思中提升超越。

(3)专家引领发展模式:

专家引领+网络互动

发挥网络优势,打破时空局限,寻求各层次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如教材、刊物的编辑、教研员、特级教师、学科权威,他们或指点技巧,或讲授观点,或提出修改建议,或指出问题,或推荐相关文章,或组织相关的研讨。

教师要主动参与,积极与专家网络互动,与专家对话,与专家共鸣,实现专业发展。

2、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五、初步的研究结论

1.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开放性为校本教研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校本教研,得益于网络研究环境的明显优势:

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手段和形式是多样化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

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

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和体现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

2.合理地运用网络进行校本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网络环境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使教师受到情感的熏陶;网络环境又长于资源丰富,使教师能够得到专业知识的指引。

这样,教师在网络环境的正确培育下得以健康成长。

(1)网络环境使教师受到积极氛围的感染。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互动交流的多向性,网络教研的开放性,会让教师受到更多熏陶和影响,对教师的促进是常规教研无法比拟的。

2014年下学期开展的“三我”故事(我的教育故事、我的教学故事、我身边的故事)、教学片断网上评比活动,从教师撰写到大众评论,无不营造着一种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氛围,有教师这样评论这次活动:

“成长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人生亮丽的定格,蕴涵着生活的精彩。

作为普通教育者的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快乐着:

因为给予——我们快乐,因为执着——我们快乐,因为满足——我们快乐。

这就是我在拜读了同仁们的故事后发出的感慨”。

在远程听取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激情与思想》学术报告讲座之后,全体教师皆被窦老师的真情告白所熏陶,有教师们如是评论:

“常常对着蓝天发呆,觉得自己越来越橡皮化了……感觉迟钝,积极进取的心被云彩围绕,听了窦桂梅的《激情与思想》的真情告白,又有了奋进的责任感了。

希望教研组多组织这样的学习活动,‘开发’广大教师的成长潜能”。

(2)网络环境使教师获得专业水平的提升。

网络教研,资源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