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苗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1497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岜沙苗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岜沙苗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岜沙苗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岜沙苗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岜沙苗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岜沙苗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岜沙苗寨.docx

《岜沙苗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岜沙苗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岜沙苗寨.docx

岜沙苗寨

岜沙苗寨

第一章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第一节地理位置

岜沙苗寨在哪里?

也许放大一百倍一千倍的黔东南地图,也找不到它的地理位置。

它是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的一个行政村,东临都柳江,隔江与丙妹镇丙梅村对峙,南与丙妹镇长寨村接壤,西与雍里乡大塘村毗邻,西北靠雍里乡龙江村和大融国营林场。

村前寨后,苍松翠竹,古木参天,茂林修竹,风光旖旎。

村委会距从江县政府驻地——丙妹镇7.5公里。

岜沙山脉宛如从江县政府的一支翅膀,岜沙苗寨就像一颗“珍珠”镶嵌在翅膀上。

岜沙苗寨分布于岜沙山脉中段,地势从西向东倾斜。

从江至凯里州府的321国道就沿岜沙山脊从西向东修过去,并穿过岜沙大寨中间。

都柳江在岜沙苗寨山脚的东面,自北向南流过。

在岜沙山南面的坡脚有一条雍里河,从西南向东北转东南汇入都柳江。

山的北面有一条龙江小溪从山脚流过,并由西向东汇入都柳江。

岜沙村委会和岜沙学校所在地,位于岜沙山脉中段的山坳上。

由于岜沙苗寨居住地势的山坡海拔不高,岜沙山两边又有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大融坡山脉和宰戈坡山脉紧紧包围着,所以岜沙苗寨处在群山环抱,绿树成荫,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自然环境之中。

在从江县还没有通公路时,岜沙是从江县城徒步到县内的下江、停洞、加鸠、宰便等西部地区和榕江县的必经之道。

从全县的地理位置来看,岜沙在县地域中部。

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是县内的陆路交通要道。

当时的政府曾在岜沙路口立有碑文,警告过往岜沙的人,不许滋事骚扰欺侮岜沙苗胞,现碑文还存在岜沙展览室。

第二节历史沿革

根据史料记载现从江县域在宋代就列入国家封建王朝统治的版图。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置福禄永从长官司(辖今县境东北部地区)隶诚州宋崇宁四年(1105)“王江古州蛮户纳土”置怀远军,寻改为平州(辖今从江县地)《黎平府志》载“清代永从县示意图”标明:

岜沙苗寨隶属永从县行政区所辖。

下江县和永从县于民国30年(1941)并为从江县,岜沙属从江县丙妹区所辖。

民国34年至36年(1945—1947)废区公所更名区署,全县划为两个区署,一个镇二十二个乡,岜沙隶属丙梅镇玉堂乡名曰第七保。

建国后,1951年2月,从江县行政区划,以民国时期所辖一镇二十二乡为基础,设五个区废保甲,以村为基层单位。

岜沙隶属一区的玉堂乡所辖。

1953年从江建政工作,全县划为7个区71个乡2个镇,岜沙隶属一区龙江乡所辖。

1956年名为“忠诚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年属丙梅片,1958年属丙梅公社,名为岜沙大队,1984年8月属丙妹镇,名为岜沙村民委员会至今未替。

在民国和解放初期,岜沙人口还比较少时,岜沙苗寨只有三个自然寨:

即大寨(又名老寨)、小寨(又名王家寨)和宰张。

后来由于人口不断发展增多,大寨地处山坳,地势窄狭,人口居住拥挤,为了防火安全等,有部分村民由大寨搬出到两边坡另劈新地基。

为此,现在分为四个或五个自然寨之称谓。

五个自然寨称谓:

即大寨、大榕新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宰张;四个自然寨称谓;即大寨、大榕新寨、王家寨、宰张。

大寨也就是统称为岜沙寨,因人户多,故名大寨,地处猫当山主峰猫鼻岭东端,上著民族是苗族,约占98%以上人口。

到了清朝中末期就有由湖南籍汉族人刘、易二姓迁到这里来居住。

岜沙寨,从江县苗族用苗语称谓是“分送”据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的人由黎平迁徙到此居住。

苗语“分”译成汉语叫村寨,“送”是黎平,故苗名称为“分送”。

岜沙系侗族称谓,“岜”译成汉语是芭芒草多,“沙”是杉树多的意思。

后人将“杉”写成近音“沙”。

因始建村时这里芭芒和杉树多,故得名。

由于约定俗成,现在一讲到“岜沙”人们就知道这个村寨在什么地方。

而讲到“分送”人们就不知道这个村寨了。

小寨,又名王家寨,距离村委会驻地约800m,全部住苗族,因比大寨小,故名。

又因为王姓居多,也叫王家寨。

苗语称为“养基”称谓:

是因大多数家户由加车分迁到此,“加车”与“养基”属于汉语谐音,故名“养基”。

此外,该寨还有部分居民从大塘坡脚(雍里电站处)搬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还有部分贾姓村民改为王姓。

宰张寨,位于岜沙大寨东北面约1.5公里,地处林区,全系苗族。

系小寨村庄,取名宰庄,宰张是后人用的相似音字,宰张也有人写成宰庄。

《从江县地名志》写成宰张。

第二章族源族称及姓氏迁徙

第一节族源、族称

族源

岜沙苗族的族属和其它地区苗族一样,其族源属于我国炎黄和蚩尤时代的“九黎”;尧舞禹时代的“三苗”;商、周时期的“荆蛮”以及后来统称为“南蛮”的民族。

苗族的始祖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九黎”部落。

他们凭借黄河长江两岸优越的地理位置,辛勤耕耘、不断繁衍生息,在部落蚩尤酋长的带领下,逐步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九黎部落。

与此同时,以黄帝为首的游牧部落,由狭甘宁边区不断向中原索取,进驻中原。

后兴于黄河上游的姬水,并向黄河下游发展,与“九黎”部落矛盾加深而发生战争。

在河南的“逐鹿”将“九黎”打败。

九黎部落首领蚩尤被斩首,后葬于现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

“九黎”部落战败后,被迫迁徙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到尧舞禹时期又形成一个新的“三苗”联盟部落。

商周时期称为“荆楚”也称为“南蛮”。

“三苗”曾与尧舜禹争雄于天下,失利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甘肃省敦煌一带。

《辞海注释》后又离开“三危”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渐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来的西部方言苗族。

秦汉时期,活动在鄱阳、洞庭湖一带的苗族,被称为“武陵蛮”和“五溪蛮”后中央王朝势力入侵后,他们便从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沿清水江西迁沿都柳江北迁,深入牂牁腹地,逐步进入今黔东南地区,他们是贵州的黔东南苗族先祖也是岜沙苗族先民。

族称

苗族由于长期迁徙,岜沙苗族属于苗族哪个支系无法定论。

他们自称是“达蒙牛”(dāmēngniú)汉语谐音。

汉译是“生苗”之意。

侗族称岜沙苗族为“妙”(miiu55);汉族称为苗(miáo)瑶族称为“建尤”()或“巴妙”()民国《从江县志概况》(手稿)对从江县内苗族有“熟苗”和“生苗”之分,又有“红苗”和“黑苗”之别的记载,这是对全县苗族而言。

“即熟苗里裤外裙,裙长裤短,裙仅到膝;生苗着裙不着裤,谓着裤犯忌,恐被虎咬”。

把它写在通俗的现代汉语的意思是:

熟苗的妇女里面穿短裤,外面穿长褶裙,裙长裤短,裙至膝盖(膝关节);生苗的妇女外面穿裙,里面不穿裤,若穿短裤,就违反祖宗忌禁,恐怕被老虎咬。

这是从苗族妇女的下身穿着习俗禁忌来区分,经调查现在的岜沙等地苗族同胞们认可,上述的历史情况也属实。

又在同一章节里对“熟苗”和“生苗”又有这样的记叙:

稍进化,半知汉语者为熟苗:

毫无进化,语言不通者为生苗。

这又是从苗族的进化情况来区别;还有第三种分法:

“盖在清雍正时剿抚,先来属者,谓之熟苗,待征服来属者谓之生苗。

”这又从清朝雍正时期的剿抚情况来分。

即归顺,服从雍正王朝统管而先到从江的苗民为熟苗,而待征服被压迫而后来从江的苗民称之为生苗。

“红苗”和“黑苗”之别:

妇女以红丝线绣领,绣襟者,谓“红苗”;著桶裙,裙边亦绣以红丝线,著黑衣系桶裙为黑苗。

同样仍以妇女衣著上的不同而分。

于民国30年(1941年2月5日),记者陈赤子到下江县采风,(下江县是从江县前身的一部分)写了一篇题为《生苗的人祖神话》。

对“生苗”作了较为详细的记叙,刊登于当时《贵州日报》现不妨摘录部分于下,以便进一步加深对从江县苗族族称的理解和对岜沙苗族族称定位问题的探讨研究。

原文:

一、何谓生苗?

生苗,熟苗。

这是两个相对的称呼,从前一般学者区别苗族就简单的如此分别。

这两个名称,顾名就可以思义,生苗者,乃深居在穷山峻岭之中,不同汉人交通,野性难驯,每日所食的尽是些硬生生而不煮熟的东西;熟苗者,居近山之旁,略能通汉话,已同汉人交通贸易,耕田种植,差不多和汉人一样,从前苗族在未开化的时代,就笼统的被称作生苗。

及经过许久时间之后,苗区中汉族的人口膨胀,汉苗的关系加深,一部分逐渐汉化者便称熟苗,至于那落后的一部分未趋向于汉化者仍旧叫生苗。

贵州通志蛮传云:

“苗有土司者为熟苗,无管者为生苗”。

这就是根据他们是否受土司的管辖而分。

再如《黎平府志》内胡定之苗蛮部落考云:

“所谓苗者……其近府县为熟苗,输租服役,稍与汉人同,不与是藉者为生苗,然生苗多而熟苗少。

”到后来苗族社会文化迈进,慢慢的变换熟苗多而生苗少,生苗只限在几处地方有之,照黔书苗蛮种类部落云:

“何谓生苗?

定番之谷蔺,与隆清平偏桥之九股,都匀之紫姜,天坝九姓九名,镇远之黑苗,铜仁之红苗,黎平之阳洞罗汉苗人是也。

只因上面这几种苗人的性情特别凶悍,前清政府最引为虑,所以才混而为一总称“生苗”。

到今日,生苗的地理分布,就笔者在各地苗区调查结合,实在找不到他们的踪迹,象上述几处地方的苗人早已完全进化,再也没有人叫他们是生苗。

真正所谓生苗只有一处,这次笔者追踪到黔省东南角上的下江县,才发见一群道地的生苗,可以说是生苗硕果仅存的一种。

清贵州布政使罗绕典所辑《黔南职方纪略》一书中,对下江县内的生苗,就有如是的记载:

“下江别有生苗一种,素称恭顺,儒弱易愚,向为楚南永风一带红苗所欺侮。

生苗种近高坡,不谙文义。

比诸台拱、藕江尤为之朴野……”

下江“生苗”的名称这自然是汉人对他们的称呼,但他们也不避讳就自叫做“达蒙扭”,汉译就是“生苗”。

但这个称呼,多少带点轻视的意味,有时他们还自称“达蒙分摆”,汉译是“高坡苗”,这表示他们居住在高坡上的意思。

就笔者调查,高坡苗常是黑苗的另一称呼。

下江的生苗又称高坡苗,考查除语言,装束习俗等很多不同外,在种系上实则就是黑苗的一种。

原来贵州黑苗的分布地带极广,东南路各县内莫不都有黑苗的踪迹。

在黑苗这一个总名下,各县又有种种不同的名称。

据笔者已调查者有长裙苗、短裙苗、花衣苗、高坡苗、黑衣苗、老黑苗、八寨苗、山苗、生苗等,至于下江生苗在所有黑苗中当是最落后最原始的一种了。

下江是贵州接近广西最边远的县份,近分全县为三行政区,第三区就是生苗所聚居的区域,环绕有长达一百华里的一条河流,天然的成为和别区明显的分界线。

这条河流生苗叫“乌扭”,汉译是“生苗河”,只因生苗聚居第三区里绝对不同他族混合,向来是自成一个独立的大社区,所以当地汉人名第三区谓“生苗区”了。

这个生苗区占下江西半部宽长的一条,周围地带多是嵯峨的高山大箐所构成连贯不断的屏障,仅仅剩下出人口二条(宰便、东郎),都是只能单身行走的羊肠小径,他们社会所以进化迟缓,就是由于这种地势的隔绝,使他们的生活状态,不能不依然保持着原始性的生活状态。

……

古代正史文献或野史著作对苗旅支系的划分,往往以服色、服式、装饰、特习,住地及民族关系作为依据。

据文献所载有所谓:

花苗、白苗、黑苗、青苗、红苗、短裙苗、长裙苗、簸箕苗、鸦雀苗、喇叭苗、葫芦苗、炕骨苗、高坡苗、箐苗、坝苗、亿当苗、紫美苗等。

民间则还有花苗、小花苗、盖头苗、偏苗、六寨苗、七寨苗、八寨苗(素苗)、四十苗、六十苗、草苗、水苗、仡佬苗、汉苗等他称。

这些他称未必正确,但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苗族支系的繁多,故旧有“百苗”之称。

①而从江县苗族之称谓如何在这“百苗”之称对号入座呢?

以上,从江县苗族称谓(含岜沙苗族),既有《民国从江县志》(手稿),又有民国三十年记者在下江县采风调查资料为佐证,都是很宝的历史资料。

古人云:

“以史为镜,可以鉴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那么,从江苗族称谓可见一斑了。

前面资料已述:

从江苗族有“熟苗”和“生苗”之分;又有“红苗”和“黑苗”之别。

在滇黔两首接壤的鸟蒙山区,约有两省三十多万苗胞,他们自称是“大花苗”。

这是历史上已约定俗成,且他们乐于接受。

但按照上述历史资料对从江苗族称谓的概念定义来区别“岜沙苗族”又叫什么苗族,很难定格在素有“百苗”之称的某一种称谓上。

从江县其它地方苗族亦如此,因为历史上没有从江苗族约定俗成的称谓记载。

由于“苗”的名称在历史上由来已久,尽人皆知。

新中国成立后,甄别各民族称谓,“苗”的称呼被苗族各支系同胞认可,乐于接受。

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苗族人民的意愿,将族名统一为苗族。

为此,岜沙苗族族称也统称为苗族,从江县其他地方苗族亦如此,如果随意冠,其它什么苗族称谓,他们也不乐于接受。

姓氏和迁徙

姓氏

姓氏迄今为止,岜沙苗寨有贾、滚、王、吴、刘、易、石、唐、梁、蒋、孟十一个姓氏。

其中滚、贾、王、吴四姓人数最多,属大姓,一个姓一个家族,是岜沙的土著民族。

岜沙苗族在解放前没有人读书、识字,他们怎么会有客家姓呢,据寨上老人们说:

大概在清朝乾隆年间,改土归流结束时,清政府为编辑户籍好管理苗人,所以客家就赐给苗人客姓。

除每人有了客家姓外,苗人还有父子连名的苗姓称谓。

岜沙苗名一般是父子连名,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如:

但在当面称呼时只称本名,不连父名,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尊重老人,给人“不礼貌”的印象。

互相称谓时,要看自己同对方的关系和辈分,再冠上一个恰当的词汇,如对家族中比自己年长的同辈就在本名之前冠以“哥”字,外姓的同辈则冠以“表”字等。

以表示亲切。

父子父女都连名,但母子、母女都不能连名。

如……在外称呼喊客姓名,在本寨子称呼全喊苗名称。

迁徙

自“岜沙”成为从江县旅游景点,对外也有些名气以来,国内外的一些民族学者专家,对岜沙苗族何时从何地迁徙到岜沙定居比较关注,也列为探讨研究的课题之一。

作家余未人撰写《边缘部落·千年古风》——岜沙苗寨纪事,一书,第20页顺数第7行这样写道:

“……那么,祖先是什么时候起在这儿定居的呢?

最熟悉岜沙历史的鬼师吴礼故还能清楚地说出事情的脉络一宰章的贾家来的最早,他们是“开天辟地”的时候就来这里的。

然后,满世界涨水,低洼处成了一片汪洋泽国,洪水滔天。

岜沙则位于山头上,大水淹不着。

长寨的吴家房屋被淹,就迁到这里来住。

黎平的孟家和滚家也同时迁来了。

第三来的是王家,第四来的是梁家,梁家在这里只有两户,也住了十几代人,第五是易家来,唐姓和石姓来得最晚,不过,最晚来的也在这里住了六七代人了”。

以上是摘录余未人作家写的一段文章。

作为文学艺术作品欣赏有一定价值。

但作为志书的资料性来考证,与历史事实相悖。

比如:

宰章贾家来得最早,他们是“开天辟地”的时候就来这里的。

“开天辟地”是一个捉摸不定很模糊的时间概念。

还有岜沙则位于山头上,大水淹不着,长寨的吴家因为房屋被淹就迁到这里来住等……。

到岜沙作田野作业:

据岜沙的寨老耆老们说:

关于吴家来到岜沙定居,不是像作家们记述那样,其理由如下:

在《从江县志》的历史资料或古人传说,都没有因长寨吴家房屋被淹,而搬到岜沙来住的资料可考察。

况且现在长寨吴家有几百户,也是两千多人丁的侗寨。

为此,上述长寨吴家房屋被淹而搬到岜沙来住的定论是不成立的。

那么,吴家是怎样来到岜沙定居的呢?

岜沙人答复是:

“在比较很早的某一年代,岜沙某一滚姓的家,两夫妇全部生育女孩没有生男孩。

而到长寨去抱一男孩来哺养,才不绝根断香火。

后来这崽长大后与岜沙苗姑娘婚配,也自然地由侗族变为苗族了。

但他长大后仍用吴姓,没有改为滚姓。

现在岜沙人还说:

‘吴姓是侗根,不是苗族’的说法,也是岜沙人解释吴家来岜沙住的真实情况。

贾家流徙到岜沙定居最早,这是古老古代以来,岜沙人一致公认的。

而滚、王、孟等姓是由黎平迁徙来的也是岜沙人的共识。

还有刘、易两姓都是汉族,湖南人到从江做小生意就定居在岜沙苗寨了,他们家的先祖来到岜沙大概是清朝中末期,现在岜沙人大多数都知道。

还有石家也是汉族,原籍是河南人、解放后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昌林还到河南省亲。

据石家第三代人石昌林口述:

他公是河南人到从江来以打铁为生,他的父亲在国民时期在从江当个小兵,后来到岜沙定居与苗族姑娘结婚,这样他家也衍变为苗族了。

甚下其它几姓来到岜沙定居较晚,他们从那里来都是很清楚的,有的是侗族或其它族,到岜沙与岜沙苗族有姻缘关系后,就同化为苗族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民族互相交叉,融合,甚至于同化,在中华大地比比皆是。

岜沙苗族先祖究竟何时何朝代流徙到岜沙定居?

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翻阅《黎平府志》而得到一些答案。

(一)黎平府辖永从县,《黎平府志》记载:

“正统六年废福录永从蛮夷长官司,置永从县。

”明正统六年明朝皇帝英宗一朱祁镇执政,距现在2013年,有572年历史。

而在《黎平府志》画的永从县行政区划示意图,就标明有“岜沙”。

是隶属永从县行政区域。

以史为鉴,这就说明在明朝正统六年(即1441年)就有“岜沙”先民迁徙到岜沙定居了。

且列入明代封建王朝的正式行政区划版图。

如果“岜沙”当时是虚无缥缈的世界,或无人烟的森林大箐,就不会把“岜沙”标成永从县行政区划的地图上。

而在清朝永从县示意图标明“岜沙”隶属永从县五区所辖,这就更明确岜沙的行政所辖。

(二)据现在岜沙人说:

贾、滚、王、孟几姓祖先来到岜沙定居最早。

苗族都是父子联名,按照父子联名字辈,从晚辈数到长辈,这几姓有的家可数到二十代至二十五代人。

以每代人为25年计算,那么以23代人推算也有575年,这也吻合岜沙苗族先祖起码在明朝正统年间,就迁徙到岜沙定居的论断。

现在的岜沙人都公认:

贾、滚、王、孟等姓是岜沙世居的土著苗族,他们是由黎平迁徙过来的,有何根据呢?

由婉志贤同志主编的《苗绣苗锦》一书,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该书64页有“岜沙型挑花”为标题,且有挑花摄影图腾。

在这标题下,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记叙:

“岜沙型分布于都柳江下游地区的从江、黎平毗连地带。

其服饰和猎带上的挑花与前几型技法区别甚大,它属长针针法的特殊类型,近乎平绣,只是不用底图……”据《黎平县志》记载,黎平县苗族多聚居于原水口、龙额、尚重等区。

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均于元代从广西大苗山县和三江等县迁来的,如果真像《苗绣苗锦》一书所记述那样,岜沙型挑花和毗连黎平县苗族的挑花型相同或相近。

那么,岜沙人说,贾、滚、王、孟几姓由黎平迁来就有根据了。

考查某一民族是相同或相近的支系,都是以挑花刺绣服饰和语言风俗习惯为标准依据。

另从地理位置看,黎平县的水口、龙额离都柳江也近,他们在民族大迁徙的时代,溯都柳江而上至从江县岜沙等地定居也不远,以上所述岜沙苗族先祖由黎平迁来的可靠性很大。

从苗族大迁徙的文献资料来看,有一部分溯渠水,巫水而上,经湖南南部而入广西入贵州。

相当一部分苗族先南下进入广西,从广西溯都柳江北上徙入今贵州东南部和南部,贵州东南部和南部正是从江县域。

黎平县志记载,黎平苗族祖先均于元朝从广西大苗山县和三江等县迁来岜沙苗族又从黎平迁来的路线相吻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