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166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docx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docx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内涵;构成

◻自教育部于2014年3月提出“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后,核心素养便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素。

教育界已普遍展开关于实施“核心素养”的探讨。

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部目前只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

《纲要》),还没有制定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其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没有界定,导致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无法具体落实,本文试图弥补该领域的空白,着重阐述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中小�W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个体的综合素质,包括为人处世的态度、性格、知识和思想达到的境界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按照学科分类,分为语文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养等;按照需求程度分类,分为基本素养和核心素养两类。

在此两种分类标准基础上,可以得到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通过掌握学科关键知识来把握学科本质,学会学科思维和方法,在该门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能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4

(一)纵向链接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不是指一些针对中小学生心理特点而具体设计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是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的上位概念。

《纲要》将中小学生应掌握的心理知识归为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这些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倾听、宣泄、情绪调节、换位思考等心理技能。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以心理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是两者的升华

(二)横向聚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基本素养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心理素养来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发展关键期,其中本学科所固有的且最有价值的素养被称为“心理核心素养”。

《纲要》明确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可以视为心理基本素养的构成,即心理保健常识的掌握,但与心理核心素养还有一定区别。

某一存在物能称为核心,首先应根植于一个体系中,其次能对事物起到持续帮助作用且地位不可替代

◻结合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可以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以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以中小学各阶段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心理能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态并为后续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帮助的动态系统。

从心理学科教育

的价值取向上看,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应包括心理能力、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三大方面

◻二、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指学生在认知和适应两个层面所达到的水平。

在认知层面,包括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

适应能力包括适应自我的能力,适应他人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心理能力的水平制约着学生的行为表现,一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乐观的心境,能有效避免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出现,从而增加积极行为出现的频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学生潜藏的心理能力即心理潜能的培育不容忽视。

《纲要》明确指出,开发心理潜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育目标并不仅仅是实现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肩负着唤醒学生心理潜能的使命,要把学生潜在的心理能力转化为显性的心理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达到实现自我的个人发展目标,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心理品质

◻《纲要》提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将心理学的

关注点从治病转为预防,注重个体的美德,这与《纲要》的精神相契合,并把美德分为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与精神卓越这六种,积极心理品质是由这六种美德构成。

通过幸福感、满足和希望等积极情绪的体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抵御心理疾病的力量,进而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思维品质

◻作为心理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思维品质,是本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例如,在聆听他人倾诉时,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感同身受,提升共情思维;将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升迁移思维;进行认知归因时,能够正确找到导致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方式,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根据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注:

本文系亳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中年级待优生心理特征与综合干预研究”(课题批准号:

BZJKT12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安徽省亳州学院实验小学,亳州,

236800)

◻编辑/杜文姬终校/于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