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1868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明备考方向

握主旨精要

课程标准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本讲主要讲述天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担负起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开展了武装斗争,动摇直至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一环。

作为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考纲要求

(1)太平天国运动

(2)辛亥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兴起原因

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兴起发展

(1)兴起:

1851年1月,金田起义。

(2)发展:

永安建制后,于1853年攻占南京,定为国都。

(3)全盛:

从1853年起,进行北伐、西征,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3.革命纲领

内容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

土地分配: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产品分配: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局限性:

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现进步性:

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资政新篇》

政治:

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经济: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

开设新式学堂等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4.天国悲剧

(1)天京变乱:

①原因:

领导者进取心逐渐衰退,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②影响: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后期防御:

①组织:

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指挥军事,让洪仁玕总理朝政。

②军事:

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破江南大营→东征→安庆保卫战。

(3)最终失败:

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

[巧学助记]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担负任务新——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辛亥革命

1.背景

(1)经济: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

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以上海、东京为阵地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3)组织:

①兴中会: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同盟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军事:

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5)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3.高潮

(1)成立民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宪法:

①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和权利;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评价: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局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5.功绩

(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巧学助记]

有关辛亥革命的“一、二、三”

“一个理论”:

三民主义。

“三大事件”:

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两大结果”:

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知识体系构建]

《天朝天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类别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1853年定都天京后处于强盛时期

1859年天京变乱后的衰落时期

经济

主张

消灭剥削,平均分配土地和财物

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目的

建立理想的天国

振兴太平天国

实质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向西方学习,带有资产阶级改革性质

群众

基础

满足农民的利益要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得不到农民的拥护

作用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没能实施

特点

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例1] (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从反孔到尊孔,手段不同,目的一致(宣传农民起义、维护太平天国政权)。

应对“战局逆转”主要是重建领导核心、进行后期防御战,排除B项;太平天国农民政权本身就具有反封建性,传统士绅抵制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C项;西方势力对太平天国支持与否,关键要看太平天国能否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利益,排除D项。

[答案] A

[例2] (2012·重庆高考)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

“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

战其即败。

”这位将领是(  )

A.秦日纲     B.陈玉成

C.李秀成D.石达开

[解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重大战役。

依据材料信息“1862年”“上海”“洋鬼”等综合判断,可知这是李秀成的回忆。

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率兵打到上海附近,曾与“英法联军”交战。

[答案] C

[命题解读]

已考角度

1.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局限性,如例1

2.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重大事件,如例2

预测角度

太平天国运动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农民运动,高考的命题角度主要有:

(1)通过史料的方式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大事件

(2)比较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并加以正确解读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辩证的评价,正视其存在的问题

1.(2012·南通期末)天京变乱后流传着一首民谣:

“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

”该民谣反映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  )

A.宗教迷信思想的毒害

B.领导集团内部的自相残杀

C.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

D.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作祟

解析:

选B 民谣中的“天父杀天兄”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自相残杀,A、C、D三项均未体现。

2.(2012·威海一模)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写道: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

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上述材料表明洪仁玕(  )

①以天朝上国自居②准许外国人自由活动

③承认西方国家长处④主张全境开放

A.②③④B.②③

C.①②D.③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信息“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可知外国人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排除②④;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但不允许干预内政,③正确,①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3.(2012·潍坊一模)吕思勉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政治上的失败是因文化上的落后”。

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①创立拜上帝教②奉行平均主义

③重建等级礼制④提倡效法西方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选A 材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文化上的落后性,而效法西方顺应时代潮流,不是落后性,故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

革命史观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现代化史观

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

经济上

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上

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史观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文明史观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例3] (2012·福建高考)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中有效信息“空壳”“辛亥革命成果”。

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都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前,排除含有这些的选项,答案为D项。

[答案] D

[例4] (2011·江苏高考)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

“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解析]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A项正确。

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实行行省制,B项错误。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显然不符合史实,袁世凯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后来专制独裁,因此C、D两项表述错误。

[答案] A

[命题解读]

已考角度

1.考查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如例3

2.考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政体结构,如例4

预测角度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主要命题角度有:

(1)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

(2)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考查辛亥革命的地位和影响

(3)从社会热点的角度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评价

4.(2012·梅州一模)有人认为:

“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在“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下列哪一事件可以作为开端(  )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

解析:

选D 从材料信息反映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近代民主政治的开端,这一转折是辛亥革命的功绩。

5.“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

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儒家民本思想重新得到认同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解析:

选C 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人民对封建帝制的不同态度:

辛亥革命前认为反对帝制的人是疯子,辛亥革命后则认为坚持帝制的人是疯子。

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知答案为C项。

6.(2012·汕尾一模)在2011年,海峡两岸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活动。

民革中央和部分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出的“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的提案,在台湾岛内引起了共鸣。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表示,追寻孙中山路线的新党也为纪念这个重要日子而做了精心准备。

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可能为两岸主流学者所共同接受的是(  )

A.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辛亥革命废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C.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

D.辛亥革命的结局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解析:

选B 两岸人民之所以共同纪念辛亥革命,主要是因为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废除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

这一重大历史贡献,也是当时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所在,所以选B。

(2011·上海高考)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标题)辛亥革命________①________

      

(一)    

1.以近代西方的政体模式取代旧王朝

1)推翻清朝帝制

2)____②____

2.____③____

1)改称谓

2)废跪拜礼仪

      

(二)

1.新体制由旧政权中的当权人物所掌控

1)________④________

2)地方军队主要控制在晚清新军将领手中

2.__________⑤__________

1)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

2)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思维流程]

1.审设问,明确阅读重点

本题以小论文的形式创设情境,要求回答的实际上是两问,即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的具体表现。

2.定时空,锁定答题范围

由材料和设问可明确界定时空范围是辛亥革命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

3.建联系,找解题突破口

①标题可从“

(一)”“

(二)”中明显可以看出激进与保守,故标题要点明革命的二重性;②可从革命的积极作用并且从政治的角度分析;③可从称谓、礼仪中概括;④可从中央或袁世凯的角度分析;⑤从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等综合概括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

4.读材料,获取有关信息

(1)略读材料,明确层次大意:

从材料来看,论文提纲本段材料共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说明的是辛亥革命的功绩,第二层主要强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填写空缺的部分时应注意史论结合,史料与观点要一致。

(2)精读材料,细研关键语句:

①“以近代西方的政体模式取代旧王朝”

反映辛亥革命后民主化的表现。

②“新体制由旧政权中的当权人物所掌控”

辛亥革命后局限性的表现。

5.扣教材,条理作答

 

[满分之答] ①一次保守与激进的革命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以西方近代礼仪取代传统陋习

④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总统

⑤设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状元纠错本]

1.下图是1845年到1850年发生的反清起义次数示意图,这张图片反映的核心问题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B.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使得民不聊生

C.鸦片战争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D.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使得自然经济解体

答案:

C

2.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海国图志》D.《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

B

3.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

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

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答案:

B

4.鲁迅说:

“我觉得革命(指辛亥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了(  )

A.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答案:

D

[易误点提醒]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

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区别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追求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本质的区别。

3.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比较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而不是资产阶级政党。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4.辛亥革命的成果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推翻封建制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泰安一模)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价值标准可以归结为四条:

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暴力革命、反对列强侵略、反对封建主义。

下列历史事件中,同时符合这四项标准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解析:

选A 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分别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领导的政治运动;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主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暴力革命。

2.(2012·临沂期末)“他(孙中山)进校以后,天天谈革命……常常谈起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兴中会革命史要》)孙中山崇拜洪秀全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A.将暴力斗争矛头直指满洲贵族统治

B.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

D.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解析:

选A 从关键词“反清”可以判断孙中山崇拜其反清的精神和行为,符合其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主张和愿望,故选A。

3.(2013·安徽名校调研)清史专家赵尔巽认为:

“(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下列选项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  )

A.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

B.逆贼洪秀全…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寸草不留

C.太平革命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血腥的‘十字军’

D.洪秀全揭橥拜上帝教大旗后,就开始毁灭道观、寺庙……

解析:

选A “(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可知赵尔巽对太平天国持反对态度,只有A项是对太平天国的肯定评价。

4.(2012·无锡调研)太平天国建立政权后,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等级森严,诸王出行,百姓如不回避,斩首不留,这体现了太平天国的领袖们(  )

A.非常渴望建立封建等级制度

B.一直保持着农民革命的本色

C.不能摆脱专制皇权体制的束缚

D.农民阶级不能解决好内部团结

解析:

选C 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森严的等级制度,说明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能摆脱专制皇权体制的束缚。

5.(2012·泉州四校联考)右图是太平天国时期颁行的改革内政的方案封面,下面对该封面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颁行该方案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它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尚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束缚

C.该方案从理论上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D.该方案的颁行表明太平天国的执政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

选B 《资政新篇》封面上的“旨准颁行”“钦命”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尚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束缚,B项符合题意。

6.(2013·黄山调研)历史学家徐中约指出:

“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

……外省大员在国事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

”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  )

A.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有利于社会进步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C.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满族贵族统治的瓦解

D.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

解析:

选C 作者表明地方政权逐渐被汉族官僚控制,有些地方中央政府不能控制,这表明满族政权已开始瓦解。

但不能因此表明政府的权力转移到汉人手里,排除D项;清政府、汉族地主都是太平天国斗争的对象,与是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表明太平天国运动推动社会进步,排除A项。

7.(2012·茂名一模)1905年有人在演讲中说:

“若单说立宪,此时全国的大权都落在人家手里,我们要立宪,也是要从人家手里夺来。

与其能夺来成立宪国,又何必不夺来成立共和国呢?

”这位演讲者是(  )

A.康有为B.谭嗣同

C.孙中山D.胡适

解析:

选C 从材料信息“与其能夺来成立宪国,又何必不夺来成立共和国呢”来看,演讲者强调实行立宪不如成立共和国,持此观点的应为孙中山。

8.(2012·蚌埠调研)“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三位安徽籍英烈简表:

姓名

家庭背景

事迹

宋玉琳

(1879~1911年)

怀远城关人,家庭富裕,怀远“宫宋杨林”四大家族之宋氏族人

早年参加反清革命组织“岳王会”,后加入同盟会;就读于安庆巡警学堂期间参加浙皖起义失败,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

程良

(1883~1911年)

怀远城关人,家境贫寒,其父以瓦工为业

19岁肄业于安庆陆军小学,参加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失败后至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

弹尽被捕,英勇就义

石德宽

(1885~1911年)

寿县南乡集人,家境一般

同盟会员,曾留学日本。

参加过多次武装起义,后随黄兴参加黄花岗起义,壮烈牺牲

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无法佐证的是(  )

A.社会上层青年为资产阶级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B.革命者都受过良好的近代教育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部分知识青年所接受

D.二十世纪初安徽的近代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解析:

选B 从宋玉琳的出身可知A项正确;从三位英烈为革命献身可知C项正确;从宋玉琳就读于安庆巡警学堂、程良肄业于安庆陆军小学、石德宽曾留学日本可知D项正确。

仅从三位英烈受教育的材料不能说明革命者都受过良好的近代教育,因此B项出现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9.(能力题)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

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电报档》)。

这表明(  )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解析:

选D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A项说法过于绝对,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因此答案为D。

10.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誓词表明孙中山(  )

①坚决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②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③不贪恋总统职位 ④追求民族强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

选C 从“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可知①正确;从“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可知③正确;从“民国卓立于世界”可知④正确;在辛亥革命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没有明确的反帝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