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1941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docx

第十二册科学教案

浦城县仙阳中心小学

 

备课簿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学校:

仙阳小学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师: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教风

团结奉献严谨创新

*****************************************************************

学风

励志崇德勤学守纪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九九七年八月七日修订)

一、依法执教

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三、热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

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五、团结协作

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

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

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示,不训斥、指责家长。

七、廉洁从教

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八、为人师表

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第十二册科学总目标

1、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基础。

德育方面着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

2、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

4、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

5、注意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能力。

6、注意本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纵向联系,与小学其他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教改设想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规定性。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小学高年级自然提出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德育渗透”教学目标。

一、在备课时要正确理解和设计教学目标,做到结合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体现教学目标可行性和丰富性原则,做足课前准备工作。

二、在自然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方法、途径落实教学目标。

根据不同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落实教学目标的期望、导向、激励、调控功能,要求教师调节教学行为,使学生明确目标意识,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学活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成教学目标且得到满足感。

三、要正确处理好落实教学目标的几个关系,即教材内容与扩展内容的关系;师生角色的转变;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具使用计划

教学内容

教具准备

第1课:

光的传播

电灯、塑料管,蜡烛,火柴,半透明的白纸,胶水等。

第2课:

光的反射和折射

红、黄、蓝、绿、黑、白色的纸,玻璃杯电筒,烧杯,水。

第3课:

平面镜

平面镜、胶水、潜望镜、剪子、图纸小刀。

第4课:

凸透镜

挂图或投影片

第5课:

眼睛的科学

挂图或投影片

第6课:

彩虹的秘密

挂图或投影片

第7课:

矿产

(一)

挂图或投影片

第8课:

矿产

(二)

挂图或投影片

*第9课:

动物的进化

挂图或投影片

第10课:

动物的驯化

挂图或投影片

第11课:

生物的启示

挂图或投影片

第12课: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挂图或投影片

第13课:

月相的成因

挂图或投影片

第14课:

日食和月食

挂图或投影片

第15课:

太阳系

挂图或投影片

第16课:

无限宇宙

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2.9---2。

15

第1课:

光的传播

2

 

2

2.16—2.22

第2课:

光的反射和折射

2

 

3

2.23---3.1

第3课:

平面镜

2

 

4

3.2---3.8

第4课:

凸透镜

2

 

5

3.9---3.15

第5课:

眼睛的科学

2

6

3.16---3.22

第6课:

彩虹的秘密

2

 

7

3.23---3.29

第7课:

矿产

(一)

2

 

8

3.30---4.5

第8课:

矿产

(二)

2

 

9

4.6---4.12

*第9课:

动物的进化

2

 

10

4.13---4.19

第10课:

动物的驯化

2

 

11

4.20---4.26

第11课:

生物的启示

2

 

12

4.27---5.3

第12课: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13

5.4---5.10

第13课:

月相的成因

2

 

14

5.11---5.17

第14课:

日食和月食

2

 

15

5.18---5.24

第15课:

太阳系

2

 

16

5.25---5.31

第16课:

无限宇宙

2

 

17

6.1---6.7

复习

2

 

18

6.8---6.14

复习、

2

19

6.15---6.21

复习、测验

2

 

20

 

 

 

第1课:

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

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具用具;1、分组实验材料——电灯(或其他光源),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蜡烛,火柴,半透明的白纸,胶水。

挂图或投影片——光源、从密林缝隙透过的光。

2、学生准备:

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纸盒,剪刀,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光你们有什么问题?

2、讲述: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光的知识:

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学习新课

l、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谈话:

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发光?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光源。

(3)讲解: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

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松明

(点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

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讨论:

镜子是不是光源?

月球是不是光源?

为什么?

2、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1)讲述:

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周围传播的呢?

让我们来看一看光传播的方向。

(2)谈话:

①从门窗或密林缝隙中透过来的阳光是什么样的?

(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②手电筒或汽车灯射出的光是什么样的?

(3)讨论:

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假设。

(4)实验:

①讲述:

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

实验的材料是这盏开着的电灯和一根细而直的塑料管。

②讨论:

如果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这根直管能看见电灯光吗?

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电灯光吗?

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5)讨论:

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6)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及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还可以补充:

光源发出的光,可以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

)讲述: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各组都带来些纸盒,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纸;然后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

(以上方法需边讲解边演示)

(2)学生分组制作。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3)讲述:

下面,我们就用制作的这个器材实验。

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

推一推或拉一拉大纸盒,看到什么现象?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

看到了什么现象?

(蜡烛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

(白纸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样的?

(倒立的)

(6)讨论:

①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②蜡烛的像为什么是倒的?

这与什么有关系?

(7)教师小结:

合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的时候,蜡烛光就会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

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画图说明),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

这样,在纸屏上出现与蜡烛的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如果在纸盒后面粘的不是纸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会出现物体的倒像。

最早的照相机就是应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

三、巩固应用

l、讲述:

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了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

2、提问:

(1)什么是光源?

举例说明。

(2)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讨论:

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有没有关系?

假如光是可以转弯的,还会有影子吗?

四、作业设计:

用小孔成像盒给室外的景色“照相”,观察像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彩色?

五、板书设计:

第1课:

光的传播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等知识点。

学生积极性很高。

第2课:

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不同颜色物体反光不同的实验和光的折射实验)和演绎惟理能力、(根据光反射的一般规律,解释一些光反射现象)。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

根据光反射的一般规律,解释一些光反射现象。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白色纸屏,红、黄、蓝、绿、黑、白色的纸,玻璃杯(周围贴一半自一半黑的纸,在涂黑部分竖着开一条直缝),电筒,烧杯,水。

2、挂图或投影片:

光的反射、折射

3、学生准备铅笔。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

我们在一年级曾经研究过镜子,镜子有什么作用?

二: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

(1)谈话:

还有哪些物体能像镜子一样反光?

(2)实验:

试一试,各种学习用品,哪个能像镜子一样反光?

(3)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光的反射。

(4)讲述:

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反回去了。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情况不同。

像镜子这样表面非常平的物体,能把照射的光集中反射到一个方向,因此看起来表面是亮晃晃的。

表面不平的物体也能反光,但反射光是分散的,向着各个方向,看起来表面不是亮晃晃的。

不同物体的反光还有其他的不同。

2、指导学生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不同

(1)讲述: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是否相同。

方法是:

将白色的纸屏立在向阳的桌上,分别用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的电光纸对着阳光,使光反射到纸屏上。

观察它们反射的光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

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红颜色的物体反射红光,绿颜色的物体反射绿光……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认识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1)讲述:

我们再来研究白色的物体和黑色的物体反光有什么不同。

方法是:

把书打开,立在桌上,使有字的书页背光。

试一试,能否借助白纸反射的光把书照亮?

再换用黑纸做实验,能不能把书照亮?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

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7)提问:

①为什么教室的墙壁多粉刷成白色?

②有的卧室墙壁粉刷成淡蓝色,你们知道这有什么作用吗?

(墙壁会反射淡蓝色的光,使卧室内光线柔和)

4、指导学生认识光的折射

(1)谈话:

谁注意过放在水中的铅笔或筷子是什么样的?

(2)观察:

将铅笔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

(3)讨论:

这是怎么回事?

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4)讲述:

为了弄清这个间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方法是:

①每个组都有一个杯子,在杯子外壁贴着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的纸,在纸的黑色部分有一条竖着的窄缝。

让电筒光通过纸缝斜着射入杯内,从缝的对面观察光照在杯壁的什么位置,在这个地方作个记号。

②不改变光射入的方向,在杯内倒入水,观察光射在杯壁的位置是否有变化。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讨论:

电筒光还是朝原来的万向射入,倒入水后,光却没照在对面杯壁原来的位置上,而是向旁边移动了,这说明什么?

(光入水后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

(8)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光的折射。

(9)讲解:

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当光从空气进入水后(杯壁较薄,可以忽略),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

所以杯中加水后,光照在对面杯壁的位置就移动了。

光从空气进入水后,传播的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水进入空气,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或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同样会发生折射。

(10)讨论:

现在,谁能解释一下水中的铅笔为什么会发生弯折现象?

(11)讲解:

水中铅笔弯折的原因。

三、巩固应用:

l、讲述: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提问:

(1)什么叫光的反射?

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反射?

(2)什么物体能反光?

如果说只有表面光滑的物体才能反光,对不对?

(3)有三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分别为白色、蓝色、黑色,在阳光下,它们的反光会有什么不同?

(4)什么叫光的折射?

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折射?

四、作业设计;

用手电筒、小镜子做光的反射实验。

研究:

当镜面的角度不变时,反射光的方同与照射光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五:

板书设计:

第2课:

光的反射和折射

一、光的反射。

(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不同)

二、折射现象。

光从空气进入水后,传播的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能根据光反射的一般规律,解释一些光反射现象。

效果较好。

 

第3课:

平面镜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左右相反;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2、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动手能力、(初步学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3、通过制作简易潜望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及用途。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动手能力(初步学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

l、分组观察材料。

2、分组制作材料中的图放大、复印。

3、挂图或投影片

学生准备:

平面镜、简易潜望镜制叶块平面镜、胶水、潜望镜及其原土硬纸板、剪子、图纸(将课本硬纸板示意图。

小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l、提问:

(1)什么叫光的反射?

(2)什么叫光的折射?

(3)为什么在漆黑的夜里镜子不是亮的?

镜子还有什么作用?

(在镜子里能看到物体的像。

2、谈话:

关于镜子,你有什么问题?

l

3、讲述: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镜子及镜子里的像。

二、学习新课

l、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

讲述:

我们平常使用的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2)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讨论:

为什么在平面镜里会看到物体的像?

(2)讲解:

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照射到镜面,镜面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里,人便看到在镜子里有物体的像。

(3)讨论:

在漆黑的夜里照镜子,能看到镜子里有像吗?

怎样才能看到?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3、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讲述: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把各种物体放在平面镜前,观察这些物体的像有什么相同点?

(2)学生分组观察。

(3)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小结:

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知道,平面镜里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

(5)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4、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的用途

(1)谈话:

平面镜用途很广,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

(注意学生的发言,有的学生说的可能不是平面镜,例如汽车的反光镜虽然也能成像,但它属于凸面镜。

(2)出示潜望镜图。

(3)谈话:

①这是什么?

你在哪里见过?

②潜望镜有什么用?

③为什么利用潜望镜可以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

(4)讲解:

在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45

°角的平面镜。

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5、指导学生制作简易潜望镜

(1)谈话:

你们想自己制作一架简易潜望镜吗?

(2)讲解制作的步骤:

①把潜望镜的图纸贴在硬纸板上,沿图纸周围的轮廓线剪下。

②用小刀刻出上面的进光口,下面的瞭望口,以及上下两个插平面镜的口。

③沿图纸的虚线折叠,在纸边涂胶水,粘牢。

④插入平面镜。

⑤通过观察,检验效果。

(3)学生分组制作。

(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制作结果。

(5)教师评价学生在制作活动中的表现。

三、巩固应用:

1、讲述: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及用途。

2、提问:

(1)平面镜成像是什么原理?

(2)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3)潜望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3、实验:

试一试,怎样能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四:

作业设计:

1、把自制的潜望镜放在窗台上,人蹲在窗台下,观察窗外的景物。

2、观察还有哪些物体能像平面镜一样映出物体的像?

它们与平面镜有什么共同点?

五:

板书设计:

第3课:

平面镜

1、认识平面镜(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2、认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制作简易潜望镜。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平面镜能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像与物体左右相反;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初步学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积极性很高。

第4课:

凸透镜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和制作能力(制作土照相机)

3、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凸透镜及支架、纸屏、蜡烛及烛台、胶带、火柴等。

2、挂图或投影片——凸透镜的应用(重点是照相机和幻灯机)

学生准备:

纸盒、剪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

(1)放大镜由哪儿部分构成?

(2)放大镜除了有放大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聚光作用,即将平行光会聚一点。

(3)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

(1)讲述:

像放大镜的镜片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做凸透镜。

(2)板书课题:

凸透镜。

2、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

(1)讲述:

我们已经知道凸透镜有放大和聚光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凸透镜,右手拿看凸透镜的柄,左手拿一张白纸,使凸透镜一面朝向窗外的风景,另一面朝向白纸;左有移动凸透镜,调整凸透镜与纸的距离。

你发现有什么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①在纸上看到了什么?

(窗外物体的像)

②像是什么样的?

(倒立的,彩色的,比实际的物体小……)

(4)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5)教师小结:

实验说明,通过凸透镜可以在纸屏上得到物体的像。

凸透镜的这种作用简称为“成像作用”。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讲述:

下面,我们要用蜡烛、凸透镜、纸屏做个实验。

试一试,怎样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2)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实验结果:

①蜡烛、凸透镜、纸屏怎样排列,才能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②蜡烛的像是什么样的?

(倒立的)与蜡烛相比,是大还是小呢?

(希望实验结果有比蜡烛大的像,也有比蜡烛小的像。

(4)讲述: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通过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但有大小不同。

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是大像,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是小像?

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研究。

(5)学生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先让学生汇报,然后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发现条理化,并板书下来。

(7)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大小是有规律的。

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8)指导学生填写这个问题的结论。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