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2297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docx

江西届高三调研考试

江西2016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四)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

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非常困惑,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

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

应如何对待这些神秘且不死的灵魂呢?

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如“报”“又”“岁”等。

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在殷人的头脑中,祖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

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定期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栖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等神灵,祈求祝福。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符合:

“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增加了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

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

《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祭于寝。

”通过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

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到了汉代,汉儒将孝道思想和祭祖礼仪结合了起来。

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

自“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后,孝成为汉王朝治国的重要思想根基。

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为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

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推广到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形成了以家族伦理为核心,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

汉代以后,祭祖礼仪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

但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

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

在祭祖礼仪方面,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

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的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朱熹《家礼》的出现,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

《家礼》是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

朱熹考虑到人们举行祭礼时可能遇到的诸多难处,认为不用构泥于繁琐的礼仪要求。

为了保证可操作性,朱熹对传统祭礼进行了提炼,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基本模式。

这个模式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摘编自《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作者邵凤丽)

1.下列关于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梦和死亡现象的困惑促使人们去思考,于是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出于对灵魂的敬畏,人们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是祭祖的源头。

B.商王朝祭祖的口的是祈福求吉,其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而周代的祭祖则含有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C.到了汉代,祭祖礼仪和孝道思想结合了起来。

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完善了相关理论,对祭祖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D.宋代是祭祖仪式发展的重要阶段:

一是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祭祖的权利,二是形成了祭礼的基本模式。

这两者和朱熹的贡献密切相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

商朝人举行祭祀活动时的“祭”的含义和这个解释一致。

B.在周代,宗庙设置体现了周天子和同姓诸侯之间的宗法关系,因为就社会结构而言,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C.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多种方式弘扬孝文化,其口的是巩固国家政治统治。

D.朱熹《家礼》的出现对中国祭祖礼仪的发展意义深远,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重要而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举行祭祖礼仪可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B.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我国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报”“又”“岁”等是当时的祭祀性文字。

C.在周代,人们的社会等级不同,其所拥有的庙数也不相同,如:

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大夫有三庙,士有一庙。

D.很长一段时间,祭祖礼仪是贵族的特权,庶民不能进行祭祖,这是因为礼在当时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

治《易》,事梁人焦延寿。

延寿常曰:

“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

”其说长于灾变,以风雨寒温为候:

各有占验。

房用之尤精。

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

永光间,西羌反,日蚀,又久青亡光。

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

天子说之,数召见问。

房对曰:

“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

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

”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

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是时,中书令石显专权。

房尝宴见,问上曰:

“幽、厉之君何以危?

所任者何人也?

”上曰:

“君不明,而所任者巧按。

”房曰:

“知其巧按而用之,将以为贤邪?

”上曰:

“贤之。

”房曰:

“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

”上曰:

“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

”房曰:

“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

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

”上曰:

“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痞,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房因免冠顿首,曰:

“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

《春秋》所记灾异尽备。

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

”上曰:

“亦极乱耳!

今为乱者谁哉?

”房曰:

“明主宜自知之。

”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

“已谕。

”房罢出,后上令房上弟子晓知考功课吏事者,欲试用之。

房上中郎任良、姚平,曰:

“愿以为刺史,试考功法。

”石显疾房,欲远之,建言宜试以房为郡守。

元帝于是以房为魏郡太守,秋八百石,以考功法治郡。

房自知数以论议为大臣所非,与石显有隙,不欲远离左右,及为太守,忧惧。

去月余,石显短考功课吏法于上,房竟征下狱,后弃市,时年四十一。

(选自《汉书·京房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B.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C.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D.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和《诗》《书》《礼》《论语》合称为“五经”。

B.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口之一。

C.幽、厉指周幽王、周厉王,“幽”“厉”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所给的溢号。

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

京房要直谏皇上,故先“免冠”以谢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房跟随焦延寿学《易》,深得其学真传。

焦延寿擅长预测自然灾异变化,用风雨寒温来占卜。

京房对此也极为精通,多次预言灾异都说中了。

B.京房以灾异之说参与政事,带来了杀身之祸。

他借出现日蚀等反常天象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竟被置于死地,结局不出其师焦延寿所料。

C.京房提出考功课吏法,但推行受阻。

京房以古代帝王按功选贤任能为例提出考功课吏法,遭到官员反对,于是请求自任郡守以试行,也以失败告终。

D.京房和石显有隙,两人斗争激烈。

京房以古代帝王用人不当导致天下大乱,暗指皇上任用石显导致灾异横生;石显则憎恨京房,试图把京房排挤出京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

天子说之,数召见问。

(5分)

译文:

(2)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

幽、厉何不觉痛而更求贤?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一9题。

念奴娇①

[南宋]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

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

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

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②终古限,长歌时发。

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族旗明灭。

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③。

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

②孙郎,即孙策,曾经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

③穷发:

指遥远的北方,词中指金人的后方。

8.上闺借景抒情,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请简要说明。

(5分)

答:

9.前人评价这首词“艳苏氏之余波”,意即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

请就思想感情方面分析这两首词的相似点。

(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自叙身世,感慨门可罗雀、无奈改嫁的两句是“

,               ”。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自己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的句子是“              ,               ”。

(3)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用对比的手法感慨秦王朝掠夺财物极尽分毫、挥霍财物视若泥沙。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25分)

传家金簪

秦嗣林

我的邻居黄老太太,她家从上一辈开始便累积了不少房产,晚年生活优涯。

她的儿子黄先生在市场里摆了个菜摊,其实以黄家的经济状况,黄先生根本不需要赚钱,与其说是做生意,倒不如说是打发时间。

有一天,黄老太太上门找我,小心翼翼地说:

“我有样东西不能放在家里,放朋友那边也不放心,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你这里。

”她说着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用方形包布层层包覆的布包,揭开包巾,里头是一个摩挲得发亮的木盒。

掀开木盒,黄老太太从中取出一支金簪,样式并不花哨,但可以判断出是件有些年头的金饰。

我问老太太:

“这支金簪不占空间,为什么不放家里呢?

黄老太太扬声说:

“要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我那不孝的儿媳妇偷走。

我不解地问:

“老太太,我认识你儿媳妇啊,有像你说的那么坏吗?

黄老太太一听我提她儿媳妇,便噼里啪啦数落起来,什么不孝顺、言词顶撞,甚至偷拿东西,把黄老太太气得要命。

虽然我心想她儿媳妇看起来不像忤逆婆婆的人,但是对别人的家务事,我也不方便置味。

我赶紧岔开话题说:

“大家都是老邻居了,东西放我这里保管当然没问题。

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要开张当票作为收据。

黄老太太说:

“好,就当5000元好了。

可是你要注意喔,我这支金簪是祖上留下来的,哪天我走了,一定会一起带走。

如果我没来拿,你千万不能给我儿媳妇,连我儿子也一样。

黄老太太为何如此重视这支不起眼的金簪?

聊天后,总算慢慢拼凑出事情的原委:

原来黄老太太从小就被送到黄家当童养媳,婆婆待她十分苛刻,但是她不曾有过一句怨言。

时间一久,婆婆终于被感动。

临终前,她将黄老太太叫到病榻前,将金簪塞到她手里,说:

“这支簪子是阿祖(曾祖父)的阿祖留下来的,我只留给你一个人。

”婆婆的举动宣告了黄老太太从毫无地位的童养媳晋升为继承家族衣钵的长媳。

至此,我总算了解了黄老太太一再叮嘱我绝对不能把金簪交给她儿媳妇的原因。

因为在她眼中,儿媳妇根本不曾尽到孝顺婆婆的义务,担不起金簪代表的持家有方。

两年之后,黄老太太生病住院了。

她的几个女儿发现黄老太太视若珍宝的金簪不见踪影,却在抽屉中找到当票。

于是黄先生带着当票上门,告诉我他要赎回金簪。

我摇摇头说:

“黄先生,很抱歉,你妈妈交代我,不能让你赎。

黄先生听了不能接受,质问我是不是想霸占他家的金簪。

我索性敞开来说:

“你知道她为什么执意要拿到我这里当吗?

你和你妈妈的相处情况,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要把家里的问题套到我这个外人身上。

你应该回去跟你妈妈好好商量。

听到我这番话,黄先生气得破口大骂,后来连附近的警察和里长都来打圆场。

他们把我拉到一边,低声劝我把金簪交给黄先生得了,但是我坚决不答应。

没想到当天晚上12点,黄先生竟再次来到店里。

黄先生说,其实他并不在意金簪的归属,而是他妈妈平日到处宣扬儿媳妇如何不孝,传家的金簪绝不会交给她云云,让黄先生饱尝亲友误解的目光。

我问他:

“我不止一次听到黄老太太说儿媳妇不孝。

我觉得你太太不像这样的人,而黄老太太也不是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到底是什么原因?

黄先生苦笑着说:

“一开始我和太太谈恋爱,我妈妈就极力反对,她认为自己见多识广,眼光比我准,可以帮我挑个好老婆。

所以从新婚第二天开始,婆媳大战就正式上演。

其实我也不想让事情发展成这样,只是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每次婆媳意见分歧时,我总是没耐心跟妈妈好好商量。

久而久之,我太太受到我的影响,与我妈妈之间演变成了对立关系。

”黄先生眉头深锁,无比忧愁。

黄先生一口气说出了心里话,证明他心防已开,因此我便直截了当地告诉他:

“这支金簪代表的是孝顺长辈的传统,她认为你们违背了传统。

想让她们和平相处,解题人只有你能胜任。

你是不是该跟太太商量商量,改变你们跟妈妈沟通的态度?

约莫过了10天,黄先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黄老太太一起来到店里。

黄老太太虽然有点虚弱,但是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看来黄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

我问黄老太太:

“要不要把金簪赎回去啦?

黄老太太想了想说:

“让你保管了两年,也该赎回去了。

金簪终于物归原主,黄老太太万分珍惜地收入原本的木盒中,黄先生推着妈妈走向门口。

临走前,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

(选自《29张当票》,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介绍了黄老太太的家境,和下文写她的儿子黄先生在黄老太太生病时就急于赎回金簪的贪婪构成了鲜明对比。

B.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别具深意,如写黄老太太那个装金簪的木盒“摩掌得发亮”,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

C.“我”受到黄先生的斥骂,甚至不顾警察和里长劝说,也坚决不让黄先生赎回金簪,这说明“我”是个固执、不知变通之人。

D.“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写出了黄先生对“我”的感激,也暗示了金簪传至下一代的结局。

E.小说善于通过神态描写体现人物心情,如“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的描写体现了黄老太太此时内心的欢快、闲适。

(2)小说为什么要以“我”为视角叙述故事?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传家金臀”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25分)

王宠惠:

最纠结的法学家

贾双林

1881年,王宠惠生于香港一个传教士家庭。

1895年,14岁的王宠惠北上天津,考取了朝廷办的北洋大学堂,攻读法律科,1899年以最优成绩毕业,并获得“钦字第一号考凭”,也就是皇上认证的第一个大学毕业证书。

1902年,王宠惠赴美留学,先就学于加州大学,随后转入那鲁,并在那里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以后,王宠惠即赴英国继续研究国际公法,并获得英国律师资格。

同一时期,王宠惠游历法国和德国等国考察法律,并被选为柏林比较法学会会员。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两天后,孙即任命年仅31岁的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这是中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在民国时期的外交场合,王宠惠为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争得了尽可能得到的尊重。

而且,在民国外交的几个关键时期,其绩效足以彪炳史册。

1919年的巴黎和会,王宠惠虽然没有亲赴巴黎,但作为资深的外交家,他在国内积极发挥政学两界影响,组织领导了国民外交协会、欧美同学会等社团营救被捕学生的斗争。

同时,与在巴黎的中国外交官顾维钧、施肇基保持联系,秘授机宜,拒签卖国和约。

1921年,北洋政府为解决巴黎和会未决问题,委派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

王宠惠在施、顾二人密切配合下,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作出退让。

次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为后来中国交步他国在华治外法权莫定了法理依据。

1943年,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开会,商讨战后问题。

王宠惠以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身份陪同蒋介石出席。

在拟定《开罗宣言》过程中,王宠惠经艰难磋商与美国代表达成一致,又巧妙利用了当时美、英、苏之间微妙的国际关系,最终迫使英国作出妥协,在《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

“满洲、台湾、澎湖归还中国”,为维护中国领土之权益以及莫定战后远东之格局,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就王宠惠的四十年外交生涯而言,开罗会议无疑是其巅峰之战。

因为,这一次的外交胜利,不只收回日本占据的领土那么简单,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把美、苏两霸,甚至是英国在战后盘踞台湾和东三省的后门彻底封死,让其永远失去法理依据。

因此,中国从来没有两德问题,至今天乃至未来,海峡两岸谈及统一,其国际法基础还得往开罗会议那里倒。

其中,不应忘记王宠惠的贡献。

走一步,看三步,这就是一个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智慧。

可见,当时就能入围全世界50名最著名法学家之一的王宠惠,绝非浪得虚名。

还在1928年时,王宠惠主持修订刑法。

他在《刑法第一修正案》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华民国刑法》。

这一刑法吸收了符合现代法律精神的观念,废除了旧刑法中受传统礼制影响的内容,废除了依亲疏等级确定惩罚程度的旧原则,确立了在刑事惩罚方面一律平等、惩罚从轻的原则。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的形式颁布的刑法典,王宠惠居功至伟。

刑法法典之后,王宠惠又参与了《中华民国民法》的编订。

这部民法典采用了民商合一的体例,注重对西方最先进民商法思想的吸收,以社会本位为出发点,又兼顾了中国传统的民间习惯,达到了中西合壁、兼容无碍的效果。

《中华民国民法》在短短两年内就编订完成,虽然由于时局限制,它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但它在体例、原则、指导思想等方面,为以后的民法典确定了范例。

1949年的新年钟声敲过之后,哲居香港的王宠惠不得不作出选择了,除了去台湾,还可留在香港。

有人对王宠惠建议说,如果他开具一份在香港出生的证明,那么就可以持有英国护照了。

这次,王宠惠选择了道德,摒弃了技术,他说:

“我早年追随国父孙中山革命,旨在推翻满清,打倒帝国主义。

我最痛恨的是依附外国势力。

)”

1950年,王宠惠还是去了台湾,再度出任司法部长,1958年3月巧日逝世于台北。

(选自《新华航空》,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王宠惠,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是第一位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中国人。

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

先后撰写了《宪法当议》《宪法危言》等一系列法学作品,探讨了中国宪政设计的原则和方针,其思想不仅莫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政风潮,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莫基者之一。

(摘自XX百科)

②王宠惠“才识足以决大计,谋断足以息群疑,誉望足以动坛站”。

(摘自《法官外交家王宠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宠惠既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外交家,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他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显然没有在法学、外交方面那么卓著。

B.孙中山非常器重王宠惠。

中华民国成立两天后,孙中山就任命31岁的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使之成为我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C.人们谈及海峡两岸统一能够找到国际法基础,和作为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王宠惠制订的法律密不可分,是他为人们提供了两岸统一的法理依据。

D.王宠惠是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中国第一人,著有《宪法当议》《宪法危言》等法学作品,起草了《中华民国刑法》,参编了《中华民国民法》。

E.王宠惠的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政风潮,他所起草或参与编订的法律实施效果均很显著,是范例之作。

(2)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在叙事方面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王宠惠“才识足以决大计”,从文中看,其外交方面的才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6分)

答:

(4)王宠惠无论在外交舞台还是在法学领域都成就卓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CBA联赛落下帷幕,胜利者欢欣鼓舞,失败者堰旗息鼓,然而有一些事件却不能因为赛季结束而被人们忘记,如球场暴力。

B.尽管科学家试图证明外星人的存在,但现有资料表明,银河系中存在浩如烟海的其他行星,但人类是唯一的生命形式。

C.历史事实已经证明,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实属不刊之论,难道你就不能从历史事实中吸取教训?

D.安全问题无小事,对一些看似细小的安全隐患要重视;否则,滴水穿石,细小问题也会酿成大灾祸,从而造成巨大损失。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澳大利亚天文学家率领的国际科研团队近日发表文章称,对恒星内部声波的测量可以用于推测强磁场是否存在。

B.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这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

为此,中华儿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

C.经济学家预测,2016年股票市场将是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年,中国的发展也将在这一年迎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D.药学家屠哟哟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里程碑,更是屠哟哟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重大事故受伤、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经常需要对创面皮肤进行再造,目前的医疗技术只能对皮肤表层厚度不超过200微米进行人工再造,而对几毫米厚完整皮肤系统还不能进行再造,              为此,科学家正致力于开发3D打印技术制造人造血管。

A.如果涉及血管组织,只要血管能够供应养分,超过200微米的人造皮肤就能存活

B.因为涉及血管组织,没有血管的养分供应,超过200微米的人造皮肤就没法存活

C.因为涉及血管组织,而血管组织涉及的医疗技术问题,人类短时期内还无法解决

D.但如果人类解决了血管供应养分问题,人造皮肤的其他重大技术也就会迎刃而解

16.请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围绕“微笑”进行扩展。

要求: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连贯;60字左右。

(5分)

夏天的一个中午。

炎热,喧扰。

车子还没有来。

百般焦急、无聊之际,忽见一个小男孩朝我微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