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2298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5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

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

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

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

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

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

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

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

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

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

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

很遗憾。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

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

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

甘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

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

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

躬捕寇盗,所击辄平。

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

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

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

大亮谓曰:

“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

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

大亮密表曰:

“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

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

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

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

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

太宗尝劳之曰:

“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

”其见任如此。

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

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

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

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大亮言于太宗曰:

“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

”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

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

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

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岁因大稔。

稔:

庄稼成熟。

B.讽大亮献之。

讽:

嘲讽。

C.深乖昔旨。

乖:

违背。

    D.而多弼不自伐也。

伐:

夸耀。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3分)

①以惠政闻②大亮密表曰③必通宵假   ④我便通夜安卧⑤而居处卑陋⑥哭之甚恸

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

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

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

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

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2)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11分)

千秋岁①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

词牌名。

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

②西池:

汴京(开封)金明池。

③鹓鹭:

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请简要描述。

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5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2),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3),孤舟一系故同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5),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6)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布拉格的歌声

[俄]彼特洛·洛斯基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

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见背景资料)。

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

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

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

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塞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

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甚至在往后躲。

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杰考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

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在阶梯处绊倒。

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考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搀扶。

意外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

“坏人,你还我爸妈来,你们都是坏人!

”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

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夫斯基甚至还可以把战绩上报。

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战友冲进教堂,一支支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孩又或者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

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的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这简直就是奇迹。

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

  (选自《意林》2019年04期,有删改。

背景资料:

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此摆脱苏联。

8月20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控制了捷克全境。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杰夫卡夫斯基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他们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

B.主人公听到教堂传出像《伏尔加母亲》的钢琴声,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所以后来他去教堂询问其名字。

C.小男孩脸带微笑,是一种解脱的微笑,是对“坏人”的抗议,是想到死后会在天堂看到父母的幸福。

D.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友,自己一时冲动错杀男孩,教堂里所有的人默不作声,因为面对敌人的枪口。

E.布拉格的歌声是呼唤和平的歌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捷克斯洛伐克的希望和未来。

(2)小说中多处描写歌声,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杰夫卡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4)杰夫卡夫斯基是合格的军人吗?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一个木匠而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声誉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起了重要作用。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

1919年,徐悲鸿赴法留学并在多国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佳作,还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理论、美术史、解剖、透视等课程,成为我国早期少有的既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又有精湛的绘画技艺的艺术大师之一。

1927年回国后,徐悲鸿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

他和田汉一起筹办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艺术专修科教授。

1928年底,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

他认为,要提高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素描基础论”。

他所希望的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

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且也能给学生带来鲜活而生动的新内容。

这时,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已得到认可,有较大影响。

徐悲鸿所以看中齐白石,不仅因为他很欣赏齐白石的画,而且认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比如,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而虚无缥缈的较少;他画的实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他反对死临摹,而主张师法自然……经过三次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

然而,“齐木匠”登上大学讲台一事,却像花边新闻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反对之声。

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对艺术学院的侮辱。

他们群起而攻之,流言飞语、明枪暗箭满天飞,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这时的徐悲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得不在第二年黯然离开北平南下。

他向齐白石告别,老人黯然伤怀,为他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

画面上一位穿长袍的老人扶杖而行,并题了两首诗: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

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南唐著名画家)。

”“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

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

”在第一首诗的最后,还附有一行小字:

“悲鸿先生辞余出燕,余问南归何处?

答:

月满在上海,缺,在南京。

” 

1931年5月,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并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

他评价齐白石的画说:

“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

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

” 1933年初,徐悲鸿携带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从而使他的画走向世界。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悲鸿回到北平,两位艺术大师在阔别十七年之后又得以重逢,欣喜之情不待言表。

他们常在一起作画,悲鸿画鸡,白石老人便补块石头;白石老人画蜻蜓,悲鸿便补束花草。

在徐悲鸿纪念馆里,有一幅徐悲鸿画鸡、齐白石补石和兰草的画。

据说在1947年的除夕夜,艺专有一位年轻的裱画工向徐悲鸿讨画,徐悲鸿欣然答应,顷刻间两只公鸡跃然纸上。

正画在兴头上,突然停电了,只好改日补画。

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拖就是几年。

后来徐悲鸿突然病逝了。

裱画工想到了齐白石,在他的恳求下,已经九十多岁的白石老人答应了他的要求,看到徐悲鸿笔下两只公鸡似在对话,于是就在上面那只鸡的下边用浓墨补画了石与兰,一下子使这幅画更加生动可爱,这幅画也成为两位大师合作的绝响了。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年事已高,主要是在家里画画,颐养天年。

徐悲鸿此时五十四岁,正当盛年,但由于长期的奔波等,身体很不好。

然而他非常珍惜时光,常常带着病工作。

作为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担负着联络和团结全国美术工作者,培养和教育年轻的美术人才的重任。

对于和自己有莫逆之交的齐白石,他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1953年9月,徐悲鸿不幸脑溢血逝世。

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周围的人谁也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齐白石,怕他老人家接受不了。

老人问:

“怎么不见徐悲鸿来?

”大家只好推托说开会去了,出差去了,又出国去了。

过去每年徐悲鸿院子里的桃子熟了,他俩都要相聚品尝,现在只有廖静文(徐悲鸿夫人)一个人送来一篮子桃子……时间长了,老人也约略感到出了事,也就不再多问,只是一天天话越来越少了。

吴作人回忆说:

“有一次,我去他家探望,他一反平日沉默寡言的习惯,忽然对我说:

我一生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徐悲鸿先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徐悲鸿聘请齐白石为教授,是因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一致,还因为齐白石是一个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个性、敢于创新的人,其画作都贯彻了写实主义原则。

B.齐白石敢于大胆用色,其昆虫画超过古人,独创了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他的这些成就得到了徐悲鸿的赞赏,但人们反对他登上大学讲台则是因为他非科班的低微出身。

C.17年后,两位大师久别重逢常在一起作画,其艺术合作和人生友情达到顶峰,徐悲鸿逝世后齐白石补画了石、兰的雄鸡图,不仅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更是艺术合作的绝响。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截取了徐悲鸿和齐白石交往过程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叙写了他们的相知、共事、别离、重逢和绝别,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感人至深。

E.本文叙写了徐悲鸿和齐白石的交往和友情,记述了他们相互欣赏和合作的动人故事,展示了他们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歌颂了老一辈艺术家开阔的胸襟、高尚的品格。

(2)徐悲鸿作为齐白石的“知己”体现在哪里?

请简要概括。

(6分)

(3)徐悲鸿“离开北平南下”,齐白石赠画赋诗并附字,其用意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4)当年徐悲鸿聘请齐白石担任大学教授曾引起轩然大波;近年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被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超女李宇春登上北大百年讲堂也曾引起激烈争论。

对此,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B.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C.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丁学良就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D.这个小区的房子太漂亮了,室如悬磬,通透明亮,非常的宽敞,大气。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凡事预则立。

为了消除校车的安全隐患,河北省新近出台了不少举措,旨在通过严加管理来促进校车制度的规范与安全。

B.2019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造型活泼而且富有动感,其设计充满了想象力。

C.美国民众在纽约发起了“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抗议政府的权钱交易和贫富差距日增等问题,如今已成为席卷全美的社会运动。

D.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完成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八号”宇宙飞船,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国人无不为它所骄傲。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

      。

       ,       。

      ,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③①②⑤④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①②⑤⑥④③ D.①③②⑤④⑥

16.阅读下列文字,概括文段的内容要点。

(不超过30字)(5分)

央视《真相调查》栏目调查显示,其委托的国内一个具有领先水平的专业电子检测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目前市面售卖的金属纤维或银离子防辐射孕妇装足够抵挡单一来源的近90%的辐射;而模拟现实复杂辐射环境试验发现,电磁波在这些服装里有反射,相当于对信号有收集作用,这意味着都市准妈妈们所热衷的“标准装备”对于来自某些方向的辐射源不仅没有防护作用,反而会令辐射强度变大。

有学者称,现实环境中的辐射源非单一非单向,这些辐射会被接触电磁辐射的身体的任何部位吸收或反射;日常电器产生的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甚微;一个人只有穿着像宇航服那样的全封闭式屏蔽服,人体才有可能不接触电磁辐射。

新闻要点: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江水奔流不息,炫出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

树木傲雪参天,炫出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山岭巍峨起伏,炫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