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2351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土地、水、非金属矿产和海洋资源较为丰富,开发条件较好;

教育基础扎实,文化底蕴较深,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矿业、机械、海洋、食品等领域拥有较强的科研力量。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本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较好的农业基础,一定的工业优势和产业规模,商贸流通较为发达,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备,基本形成了支撑本区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

3、机遇和动力。

面对新世纪,谋求新发展,省委、省政府适时作出了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重大决策,为本区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最直接、最现实的机遇。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发达国家和国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为本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加入WTO,以及以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向纵深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等,为本区发展提供了动力。

4、问题和挑战。

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影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经济总量小,工业化程度较低;

企业规模偏小,活力不足,布局分散;

资源加工粗放,开发水平较弱;

城市化水平不高,支撑工业化和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强等。

随着地区竞争加剧,本区发展压力加大。

为此,必须解放思想,迎难而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变竞争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推进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

第二节 战略定位

5、展望本区的建设前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战略定位是:

苏北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新兴的产业密集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对外开放先导区。

苏北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本区是苏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工业的条件较好。

通过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促进经济总量的扩大,资源开发效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带动苏北地区发展,推动苏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兴的产业密集带。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是我省继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之后又一条重点建设的产业密集带。

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注重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成为全省快速崛起的新兴的产业密集带。

陇海—兰新经济带对外开放先导区。

本区是陇海—兰新经济带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依托本区区位优势和开放先机,汲取我省苏南等地区对外开放的经验,加快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的步伐,注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创新管理体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建立规范服务体系等方面,引领陇海—兰新经济带对外开放步伐,成为陇海—兰新经济带对外开放的重地。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目标

6、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基本路线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总揽全局,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第一动力,以推进工业化为第一方略,加快产业发展、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化步伐,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使本区在苏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通过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优势,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充分释放内在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加快形成东陇海产业密集带、东陇海城镇发展轴、区域现代物流网和绿色生态走廊的“带、轴、网、廊”的空间格局。

到201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GDP达到26000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8:

52:

4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为35:

33:

3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再增长两倍。

东陇海产业密集带。

建设东陇海产业密集带是本区发展的关键。

依托八个重点开发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形成资源型加工、机械、化工、医药四大产业集群。

到2010年,本区工业增加值预期达到95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

八个重点开发园区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

四大产业集群的工业总产值预期达到2600亿元,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65%左右。

东陇海城镇发展轴。

建设与产业密集带相配套的城镇发展轴是本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做大做强徐州和连云港两个中心城市,全面提高中心城市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振兴铜山、邳州、新沂、东海四县(市)经济。

到2010年,两个中心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240亿元,年均递增12.5%左右,占全区比重提高到62%左右;

四县(市)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760亿元,年均递增11.5%左右。

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53%。

区域现代物流网。

建设区域现代物流网是本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依托连云港港口和机场,发展面向海外的国际物流;

依托徐州的交通枢纽,发展面向苏北和淮海地区的区域物流;

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发展以企业活动为主的企业物流。

到2010年,形成沟通海外、辐射中西部、连接华东的快速、高效、便捷的区域现代物流网。

绿色生态走廊。

建设绿色生态走廊是本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积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降低物质消耗,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探索和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到2010年,本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徐州市和连云港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分别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和一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

8、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

通过扩大开放,加快开发进程;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开发的整体效率;

注重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同步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要坚持依港沿线开发、跨省市开发、统筹工农开发、多层次产业开发的基本原则。

——坚持依港沿线开发。

依托连云港港口、徐州交通枢纽和沿线综合运输体系的功能,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推进工业化进程。

——坚持跨省市开发。

统筹徐州和连云港的各类资源,强化协作开发;

加强与苏北地区的优势互补,推进联动开发;

注重与山东、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市的联系,寻求合作开发。

以此拓展本区发展空间,提升本区地位。

——坚持统筹工农开发。

发挥本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资源型加工业;

强化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价值,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坚持多层次产业开发。

以扩大经济总量为目标,大力吸引民资、外资等各类资金的投入,鼓励各种规模的企业发展,加强产业之间的配套;

在重点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第二章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四节重点产业发展

9、产业发展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核心内容。

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考虑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产业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空间、本区的发展阶段、科技力量和劳动者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选用产业份额、工业增加值比率、利税贡献率、资本产出率、全员劳动生产率、需求收入弹性和年均产业增长率等7项指标,运用数量经济模型进行测算,确定资源型加工业、机械、化工、医药等为本区重点发展的产业。

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和前后向链接,促进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加快培育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大产业集群。

(1)资源型加工产业集群。

以本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为基础,形成资源——初加工——制造的资源型加工产业链。

加快食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奶制品、果蔬深加工、粮油加工和肉类加工等,努力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

以板材加工为重点,积极推进林木一体化,整合板材加工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加工水平,发展家具等板材终端产品。

充分利用水泥灰岩、辉绿岩、石英砂、石膏矿等储量大、品质优的资源优势,用先进工艺发展大型水泥生产,积极发展玻璃、玻璃钢纤维、石膏制品等新型建筑材料,加大硅资源的开发力度,积极发展硅信息材料等。

(2)机械产业集群。

以工程机械、重型汽车为重点,形成优质基础件——关键零部件——高水平辅机——整机组装的机械产业链。

大力发展压路机、起重机、挖掘机、非开挖钻机、摊铺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加快发展重型牵引车,积极发展与食品制造业相配套的食品机械,注重发展建材机械、纺织后整理设备、压力机械和农业机械,加快与之配套的零部件产品生产。

强化产业配套和行业合作,注重拉长和加粗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和产品门类,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形成一批专业化的特色机械产品群。

(3)化工产业集群。

以盐化工和农用化工为重点,形成基础化工原料——化学中间体——精细化工的化工产业链。

根据市场需求,整合化工资源和加工优势,加快化工产业规模化步伐。

做大做强盐化工,积极扩大规模,努力提高产品竞争力,注重向后道产品延伸,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

重点发展高效低毒的农用化工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创造条件发展煤化工。

化工产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4)医药产业集群。

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研发和生产为重点,形成基础原料——中间体——制成品——药品包装的医药产业链。

围绕现代生物技术和中药现代化,发展特色、品牌医药,加快实施GMP标准认证,提高产业规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对纯天然植物类药物的研究开发,形成银杏、牛蒡、大蒜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医药保健品系列。

注重发展医药包装材料和医疗器械,提高产品档次和规模。

第五节重点产业布局

10、根据本区地质环境条件、水资源分布状况和产业发展基础,本区产业布局的原则是:

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降低开发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以现有的5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以及规划建设中的3个产业园区为重点,进行产业的合理布局。

限制在重点开发区以外地区布局工业,禁止在水资源保护区、地质灾害地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保护区内进行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的布局。

(1)食品产业布局。

本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适宜布局发展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

依托铜山现有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主导产品由豆奶制品向乳液制品的转化,建成全国重要的奶制品生产加工制造基地;

利用邳州银杏资源优势,促进产品深度加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支持新沂、东海提高大豆油脂的生产能力,成为我省最大的油脂加工基地;

以东海为基地,发展肉类加工产业;

发挥连云港临海优势,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2)机械产业布局。

本区具有发展机械产业的基础和条件,适宜机械产业的布局和发展。

以徐州为重点,做大做强工程机械制造业,积极努力向其他机械制造业拓展,延伸产业链;

围绕工程机械、食品机械、建材机械、压力机械和农业机械的机械制造产品,引导布局和发展一批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主辅产品相配套的机械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重型汽车、大型建材机械和食品机械生产基地。

(3)化工产业布局。

充分利用连云港临海优势和环境容量大的条件,加快布局和发展一批化工产业。

以盐化工为主,加快前道产品的开发,形成一批围绕盐化工的产品群;

依托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化工,把连云港建成我国海洋化工的生产基地之一。

发挥新沂农用化工的优势,发展一批适销对路的农用化工产品。

限制化工产业在本区其他地区布局,禁止高污染的化工企业和小化工企业在本区布局。

(4)医药产业布局。

医药产业特别是生物制药产业总体上对大气环境质量要求较高,连云港具有布局和发展医药产业的环境和条件。

要依托现有医药制造企业,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生物制药和中药制品,注重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把连云港建成全国重要的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麻醉镇痛药物和海洋药物生产基地。

徐州注重发展中枢神经类药物、基因胰岛类药物和邳州银杏类药物,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中枢神经药物生产基地和糖尿病药品基地。

发挥连云港地区药物包装材料和医疗器械等产品的优势,发展一批新型医药包装材料和医疗器械等产品,形成重要的医药包装材料和医疗器械生产基地。

(5)木材加工产业布局。

本区林木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布局和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良好条件和基础,根据比较效益原则和资源禀赋条件,木材加工产业应集中布局在本区的中部地区。

重点加快邳州官湖地区木材加工产业发展,鼓励周围地区同类产业向邳州聚集,把邳州建设成全国最大的板材制造和出口基地;

注重木材加工产业向前道产业延伸,大力发展家具制造,在邳州、新沂及周边地区布局和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品牌的家具制造企业,把本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家具制造基地。

(6)非金属矿产品产业布局。

利用徐州、铜山、邳州等地水泥灰岩、辉绿岩等水泥用非金属矿产资源的优势,布局和发展水泥业;

利用新沂、东海蛇纹岩和玻璃用砂的资源优势,布局和发展玻璃业;

利用邳州石膏资源优势,布局和发展石膏制品业;

利用东海水晶和硅资源优势,布局和发展水晶和硅资源加工业。

把铜山、邳州、新沂建成水泥、玻璃、石膏制品生产基地,东海建成全国著名的优质石英材料加工和水晶制品加工生产基地。

第六节物流和市场

11、物流业发展。

本区具有发展物流产业的条件,充分发挥徐州和连云港区域性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为本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构筑以现代综合运输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邮电通信及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和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的政策平台,培育现代物流业市场主体,加快现代物流基地规划与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物流和商流的网络化,基本形成包括交通运输、配送服务、加工代理、仓储管理、信息网络、营销策略等所组成的物流大循环系统。

充分发挥徐州市商贸都会和“四省通衢”的作用,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加快“区域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工程”建设,形成现代区域性物流中心。

加快构建现代多式联运物流系统,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快速货运和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快捷商品配送网络体系。

合理配置区域物流中心,规范发展各类物流园区,提高区域物流运输效率,为内贸运输和物资集散、中转提供良好的运输保证。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健全物流市场,提高社会集约化运输比例。

充分发挥连云港港口的运输功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

以港口为枢纽,结合铁公水运输设施、仓储设施和海港管理中心、信息中心等,建立统一口岸,形成连云港港口物流中心。

加快物流基地建设,建设交易市场,拓展交易品种,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

以发展国际物流为目标,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尽快建成陆路集装箱运输体系;

吸引国际物流公司和海运公司进驻,增加国际班轮航线,加快集装箱代理业务的发展。

12、市场建设。

加快建设一批跨区域乃至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大型产品交易市场,强化市场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徐州市继续以大型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淮海食品城的建设,形成辐射全国的食品市场体系。

着重培育建设机械、建材、生产资料、汽车及配件、农副产品等一批大市场。

连云港要充分利用仓储和铁路运输条件,扩大煤炭、进口化肥、木材、粮食等交易市场规模,加大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力度,加快发展海产品、农副产品、生产资料等专业批发市场。

重点建设铜山农机市场、邳州银杏市场、官湖胶合板市场、新沂农资市场和东海水晶市场等。

到2010年,形成25个年交易额超10亿元以上的大型专业市场。

第七节其他产业发展

13、在重点发展四大产业集群和物流业的同时,加快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海洋等产业的发展,增强本区产业发展的后劲。

纺织服装产业:

充分利用本区棉花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棉纺业,提高纺织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加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积极发展化纤纺织业,开发生产新型纺织原料,开拓纤维应用新领域。

注重纺织业的延伸,积极发展服装业。

电子信息产业:

注重提高名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积极整合产业和产品资源,努力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应用领域。

新材料产业:

注重发展抗磨材料、稀土材料、特种纤维材料、信息材料等,扩大应用领域,提高应用水平,逐步形成富有本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群。

海洋产业:

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提高碱系列、溴系列、碘系列等海洋化工产品的规模和科技含量,重点开发高效、无毒、低副作用海洋药物和保健品,开发安全、优质、营养的海洋食品,发展船舶修造和海洋装备业,建成海洋产业基地。

14、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建设一批粮油、棉花、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和林木业大型生产基地。

着力扶持和壮大区域龙头企业,促进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连接。

着力培育区域农产品批发大市场,不断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和产业发展水平。

15、大力发展旅游业。

充分利用徐州两汉文化和连云港山海资源的优势,加强两地旅游资源的整合,联合开展促销活动。

利用两汉文物古迹、历史积淀和《西游记》等文学名著的影响,挖掘传统文明内涵,发展文化旅游;

利用山海自然风光,发展观光度假旅游;

利用都市农业,发展休闲旅游;

利用田湾核电站和废弃矿井坑道,发展工业旅游。

第三章开发区建设与发展

第八节开发区建设

16、开发区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重点加快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经济开发区、铜山经济开发区、东海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等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积极规划建设徐州城南经济开发园区、新沂经济开发园区和邳州经济开发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要把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推进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营造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作为本区开发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充分利用连云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外开放的政策优势,积极放大开放效应,促进本区重点开发区之间的联动开放。

在大力引进外资进入的同时,主动吸引区内外各类企业向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聚集,带动本区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招商引资队伍,积极采取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专业化招商、网上招商等各类行之有效的方式,重点面向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和外资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吸引民营企业到开发区投资创业,把开发区建成招商引资的基地。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加强交通、通信、能源、供水、厂房、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缓解资金短缺问题,加快建设步伐。

推进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

进一步突出开发区功能开发和机制创新优势,尽快从依靠政策优势转向依靠优良的投资环境、完善的法规体系、高水平的办事效率和优质周到的服务上来,确立“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努力形成功能完善的、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发展先导区,为本区建立服务型政府作出示范。

拓展服务领域,注重吸引人才和培训相关产业的熟练劳动力,为开发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

第九节开发区发展

17、本区开发区的发展要按照集聚、集约、集中的要求,加快扩大总量,提高产业集聚度,增强对本区经济的贡献和带动作用。

集聚:

围绕四大产业集群的形成,积极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投资项目,注重发展与其配套的相关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尽快形成“块状经济”和产业“高地”。

注重培育开发区内各类专业园区的个性化特色,增强专业化功能,创建专业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度高的特色园区。

集约:

在积极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同时,要注重引进和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投资强度和开发效率。

强化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开发,注重提高单位投资和产出的效率。

集中:

汇聚本区各级政府的力量,围绕已确定的重点开发(园)区,加大集中开发力度,防止多头开发和分散开发。

建立和完善市、县、乡(镇)区联合开发的模式,通过联合建设基础设施、联合开发产业,联合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第四章城镇建设与发展

18、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

本区城市数量少,综合实力不强,影响了产业集聚和发展。

因此,积极推进本区城市化进程,做大做强徐州和连云港两个中心城市,推进邳州、新沂、东海三个沿线中等城市的发展,择优发展重点中心镇,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中等城市为骨干、中心城镇为基础的东陇海城镇发展轴,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

第十节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

19、徐州市和连云港市对本区乃至周边地区发展具有核心带动和辐射作用。

加强两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是本区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徐州市以加快形成徐州都市圈为重点,以达到300万以上人口规模为目标,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功能。

加快建设新城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产业层次,增强服务功能。

努力扩大经济总量,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发展水平。

进一步加快老城区改造,积极推进“退二进三”,加快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强化老城区的商贸服务功能。

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提高文化、卫生、教育、体育等设施水平,完善城市服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统筹铜山新区与徐州市区的建设和发展,积极促进和引导中心城市的功能扩散,承接主城区的居住和产业集聚功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设施,使铜山新区成为徐州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云港市要以建成国际性海港城市为目标,面向海外,面向国外,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提高对外开放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地位。

加快建设新浦和连云两个城区组团,合理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工,提高各组团的能量。

加快双组团之间的交通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