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3338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docx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

序 言

  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是省委、省政府纵观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增强江苏综合经济实力的重大决策,是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加快苏北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呼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建设陇兰经济带的重要内容,对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对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产生重大影响。

  东陇海铁路沿线地区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区域。

本区包括徐州、连云港两个市区和铜山、邳州、新沂、东海四个县(市)。

2004年人口735.2万,面积0.99万平方公里,区内生产总值1086.9亿元,分别占全省的9.9%、9.3%、7%,人均GDP为14838元,超过苏北平均水平,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1.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0.6:

51.8:

37.6,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43.3:

30.6:

26.1。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影响区域包括徐州、连云港的全部市域和宿迁市的部分区县。

目前,本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加速发展的特征明显,发展潜力较大,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

  依托本区独特的综合交通条件,加快产业带建设,促进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必将推进本区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带动苏北地区加快发展,辐射周边地区,提升淮海经济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的地位,促进西部大开发和陇兰经济带的建设。

  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委研究室共同编制了《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组织开展了《东陇海地区主导产业选择》、《苏北地区工业化阶段确定、特点和发展思路》、《苏北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苏北地区产业政策指引》、《苏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东陇海地区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等6个专题研究,参考了《江苏省徐连经济带规划》(苏政发〔1996〕83号),吸收了相关部门专项规划的成果。

  本规划依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编制,以2004年为基期,2005-2010年为规划期,明确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重点规划了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保护等,是本区资源优化组合的方案,指导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和发展。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目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1、区位优势。

本区位于我省最北端,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环渤海地区的中间地带,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使本区西连广阔的中原和西部地区,北通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南与经济中心上海相连,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重要。

  2、发展条件。

本区自然环境优良,人居条件较好;土地、淡水、非金属矿产和海洋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非农用地资源独特,开发条件较好;教育基础扎实,文化底蕴较深,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矿业、机械、海洋、农业等领域拥有较强的科研力量。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本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较好的农业基础,一定的工业优势和产业规模,商贸流通较为发达,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备,基本形成了支撑本区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

  3、机遇和动力。

面对新世纪,谋求新发展,省委、省政府适时作出了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重大决策,为本区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最直接、最现实的机遇。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发达国家和国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为本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继续深入、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和我国加入WTO,以及以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向纵深推进,国际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等,为本区发展提供了动力。

  4、问题和挑战。

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影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经济总量小,工业化程度较低;企业规模偏小,活力不足,布局分散;资源加工粗放,开发水平较弱;城市化水平不高,支撑工业化和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强等。

随着地区竞争加剧,本区发展压力加大。

为此,必须解放思想,迎难而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变竞争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推进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

  第二节 战略定位

  5、展望本区的建设前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战略定位是:

新兴的产业密集带、苏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新兴的产业密集带。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是我省继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之后又一条重点建设的产业密集带,是构筑国际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板块。

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注重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成为全省快速崛起的新兴的产业密集带。

  苏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

本区是苏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唯一的出海通道。

依托本区区位优势和开放先机,汲取我省苏南等地区对外开放的经验,加快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的步伐,注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创新管理体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建立规范服务体系等方面,引领苏北地区对外开放步伐,以沿线产业带建设辐射带动腹地,促进苏北地区整体发展。

  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本区是苏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工业的条件较好。

通过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促进经济总量的扩大,资源开发效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带动苏北振兴的辐射源,全省区域发展北部增长极。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目标

  6、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总揽全局,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第一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发展、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化步伐,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使本区在苏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通过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优势,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充分释放内在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加快形成东陇海产业密集带、东陇海城镇发展轴、区域现代物流网和绿色生态走廊的"带、轴、网、廊"的空间格局。

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15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GDP达到27950元,实现全区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增加两倍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6:

54:

4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为30:

35:

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

  东陇海产业密集带。

建设东陇海产业密集带是本区发展的关键。

依托重点产业集中区,促进产业集聚,形成资源型加工、机械、化工、医药四大产业集群。

到2010年,本区工业增加值预期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四大产业集群的工业总产值预期达到2600亿元,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65%左右。

  东陇海城镇发展轴。

建设与产业密集带相配套的城镇发展轴是本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做大做强徐州和连云港两个中心城市,全面提高中心城市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振兴铜山、邳州、新沂、东海四县(市)经济。

到2010年,两个中心城市的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460亿元,年均递增12.4%左右,占全区比重提高到68%左右;四县(市)生产总值预期达到690亿元,年均递增11.2%左右。

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53%。

  区域现代物流网。

建设区域现代物流网是本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依托连云港港口和机场,发展面向海外的国际物流;依托徐州的交通枢纽,发展面向苏北和淮海地区的区域物流;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到2010年,形成沟通海外、辐射中西部、连接华东的快速、高效、便捷的区域现代物流网。

 绿色生态走廊。

建设绿色生态走廊是本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积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降低物质消耗,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探索和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到2010年,本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徐州市和连云港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分别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和一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

 8、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扩大开放,加快开发进程;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开发的整体效率;注重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同步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要坚持依港沿线开发、跨省市开发、统筹工农开发和多层次产业开发的原则。

  --坚持依港沿线开发。

依托连云港港口、徐州交通枢纽和沿线综合运输体系的功能,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推进工业化进程。

  --坚持跨区联合开发。

统筹徐州和连云港的各类资源,强化协作开发,统筹配置并共享优势资源;加强与苏北地区的优势互补,推进联动开发;注重与山东、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市的联系,寻求联手开发,吸引生产要素,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坚持统筹协调开发。

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并进,以城带乡,以工带农,城乡互动,工农互促。

统筹考虑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和生态建设,实行产业开发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同时优化人居环境。

  --坚持多层次产业开发。

以扩大经济总量为目标,大力吸引民资、外资等各类资金的投入,鼓励各种规模的企业发展,加强产业之间的配套;在加快发展传统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三次产业和制造业内部不同产业的多层次开发,实现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低端环节和高端环节的合理配置。

  第二章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四节重点产业发展

  9、产业发展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核心内容。

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考虑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产业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空间、本区的发展阶段、科技力量和劳动者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选用产业份额、工业增加值比率、利税贡献率、资本产出率、全员劳动生产率、需求收入弹性和年均产业增长率等7项指标,运用数量经济模型进行测算,确定资源型加工业、机械、化工、医药等为本区重点发展的产业。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和前后向链接,促进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加快培育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大产业集群。

  

(1)资源型加工产业集群。

以本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为基础,形成资源--初加工--制造的资源型加工产业链。

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奶制品、棉制品、果蔬深加工、粮油加工、肉类加工和特种海产品加工等,努力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成为我省农产品加工出口的重要基地。

以板材加工为重点,积极推进林木一体化,整合板材加工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加工水平,发展家具等板材终端产品。

充分利用水泥灰岩、辉绿岩、石英砂、石膏矿等储量大、品质优的资源优势,用先进工艺发展大型水泥生产,积极发展玻璃、玻璃钢纤维、石膏制品等新型建筑材料,加大硅资源的开发力度,积极发展硅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等。

  

(2)机械产业集群。

以工程机械、重型汽车为重点,形成优质基础件--关键零部件--高水平辅机--整机组装的机械产业链。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压路机、起重机、挖掘机、非开挖钻机、摊铺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类产品,创造条件发展重型牵引车,积极发展与食品制造业相配套的食品机械,注重发展建材机械、集装箱制造、纺织后整理设备、压力机械和农业机械,加快与之配套的零部件产品生产。

强化产业配套和行业合作,注重拉长和加粗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和产品门类,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形成一批专业化的特色机械产品群。

  (3)化工产业集群。

以盐化工和农用化工为重点,形成基础化工原料--化学中间体--精细化工的化工产业链。

根据市场需求,整合化工资源和加工优势,加快化工产业规模化步伐。

做大做强盐化工,积极扩大规模,努力提高产品竞争力,注重向后道产品延伸,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

重点发展高效低毒的农用化工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创造条件发展煤化工和石油化工。

化工产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4)医药产业集群。

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研发和生产为重点,形成基础原料--中间体--制成品--药品包装的医药产业链。

围绕现代生物技术和中药现代化,发展特色、品牌医药,加快实施GMP标准认证,积极推广中草药标准化种植,提高产业规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对纯天然植物类药物的研究开发,形成银杏、牛蒡、大蒜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医药保健品系列。

注重发展医药包装材料和医疗器械,提高产品档次和规模。

  第五节重点产业布局

  10、根据本区地质环境条件、水资源分布状况和产业发展基础,本区产业布局的原则是:

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降低开发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以产业集中区为重点,进行产业的集中布局。

限制在重点开发区以外地区布局工业,禁止在水资源保护区、地质灾害地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保护区内进行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的布局。

  

(1)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

本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适宜布局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

依托铜山、新沂等现有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建成全国重要的奶制品生产加工制造基地;利用邳州银杏、大蒜资源优势,促进产品深度加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支持新沂、东海提高花生、大豆油脂的生产能力,成为我省重要的油脂加工基地;扩大铜山、新沂棉花资源及其加工优势,建成我省重要的高品质棉花生产和加工基地;以东海为基地,发展果品、肉类加工产业;发挥连云港临海优势,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2)机械产业布局。

本区具有发展机械产业的基础和条件,适宜机械产业的布局和发展。

以徐州为重点,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积极努力向其他机械制造业拓展,延伸产业链;围绕工程机械、食品机械、建材机械、压力机械和农业机械的机械制造产品,引导布局和发展一批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主辅产品相配套的机械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工程机械在全国的地位和市场占有率,争取建成国内重要的重型汽车、大型建材机械、食品机械和装备制造生产基地。

  (3)化工产业布局。

充分利用连云港临海优势和环境容量较大的条件,加快布局和发展一批化工产业。

以盐化工为主,加快前道产品的开发,形成一批围绕盐化工的产品群;依托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化工,把连云港建成我国海洋化工的生产基地之一。

发挥新沂农用化工的优势,发展一批适销对路的农用化工产品。

积极开发徐州的煤炭资源,加快发展煤化工。

以连云港临港产业园为载体,积极发展和布局一批石油化工类产业。

限制化工产业在本区其他地区布局,禁止高污染的化工企业和小化工企业在本区布局。

  (4)医药产业布局。

医药产业对大气环境质量要求较高,连云港具有布局和发展医药产业的环境和条件。

要依托现有医药制造企业,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化学合成新药和现代中药制品,注重生物制药和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把连云港建成全国重要的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麻醉镇痛药物和现代中药生产基地。

徐州要注重发展中枢神经类药物、基因胰岛类药物和邳州银杏类药物,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中枢神经药物生产基地和糖尿病药品基地。

发挥连云港地区药物包装材料和医疗器械等产品的优势,发展一批新型医药包装材料和医疗器械等产品,形成重要的医药包装材料和医疗器械生产基地。

  (5)木材加工产业布局。

本区林木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布局和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良好条件和基础,根据比较效益原则和资源禀赋条件,木材加工产业应集中布局在本区的中部地区。

重点加快邳州官湖地区木材加工产业发展,鼓励周围地区同类产业向邳州聚集,把邳州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板材制造和出口基地;注重木材加工产业向前道产业延伸,大力发展家具制造,在邳州、新沂、铜山及周边地区布局和发展一批有规模、有档次、有品牌的家具制造企业,把本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家具制造基地。

  (6)非金属矿产品产业布局。

利用徐州、铜山、邳州等地灰岩、辉绿岩等水泥用非金属矿产资源的优势,布局和发展水泥业;利用新沂、东海蛇纹岩和玻璃用砂的资源优势,布局和发展玻璃业;利用邳州石膏资源优势,布局和发展石膏制品业;利用东海水晶和硅资源优势,布局和发展水晶和硅资源加工业。

把铜山、邳州、新沂建成水泥、玻璃、石膏制品生产基地,把东海建成全国著名的优质石英材料及应用制品和水晶制品的加工生产基地。

  第六节物流业和旅游业发展

  11、物流业发展。

本区具有发展物流产业的条件,充分发挥徐州和连云港区域性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为本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构筑以现代综合运输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邮电通信及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和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的政策平台,培育现代物流业市场主体,加快现代物流基地规划与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物流和商流的网络化,基本形成包括交通运输、配送服务、加工代理、仓储管理、信息网络、营销策略等所组成的物流大循环系统。

  充分发挥徐州市商贸都会和"四省通衢"的作用,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加快"区域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工程"建设,形成现代区域性物流中心。

加快构建现代多式联运物流系统,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快速货运和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快捷商品配送网络体系。

合理配置区域物流中心,规范发展各类物流园区,提高区域物流运输效率,为内贸运输和物资集散、中转提供良好的运输保证。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健全物流市场,提高社会集约化运输比例。

  充分发挥连云港港口的运输功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

以港口为枢纽,结合铁公水管运输设施、仓储设施和海港管理中心、信息中心等,完善、提升口岸服务能力和商贸功能,形成连云港港口物流中心。

加快物流基地建设,建设交易市场,拓展交易品种,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

以发展国际物流为目标,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尽快建成陆路集装箱运输体系;吸引国际物流公司和海运公司进驻,增加国际班轮航线,加快集装箱代理业务的发展。

  12、大力发展旅游业。

充分利用两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山海资源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改善城市旅游环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观光度假旅游;发掘农业、港口、核电站、废矿井、民俗等资源,开发农业、工业、休闲等专项旅游产品。

利用徐州中心城市和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区位优势,开展与周边省份及陇海沿线区域合作,加强联合促销,积极争取开通"新亚欧大陆桥旅游快车",打造陆桥强势旅游品牌,建设成为陇海兰新地区和我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进一步改善旅游接待条件,完善城市旅游配套功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增强旅游经济实力,壮大旅游产业规模,提高对本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13、加快市场建设。

加快建设一批跨区域乃至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大型产品交易市场,强化市场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徐州市继续以大型市场建设为重点,着重建设机械、建材、生产资料、汽车及配件、农副产品、食品等一批专业化特色市场。

连云港要充分利用仓储和铁路运输条件,扩大煤炭、进口化肥、木材、粮油等交易市场规模,加大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力度,加快发展水晶、海产品、农副产品、生产资料等专业批发市场。

到2010年,形成25个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大型专业市场。

第七节相应产业发展

  14、在重点发展四大产业集群、物流业和旅游业的同时,加快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海洋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增强本区产业发展的后劲。

  纺织服装产业:

充分利用本区棉花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棉纺业,提高纺织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加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积极发展化纤纺织业,开发生产新型纺织原料,开拓纤维应用新领域。

注重纺织业的延伸,积极发展服装业。

  电子信息产业:

注重提高名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积极整合产业和产品资源,努力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应用领域。

  新材料产业:

注重发展抗磨材料、稀土材料、特种纤维材料、信息材料等,扩大应用领域,提高应用水平,逐步形成富有本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群。

  海洋产业:

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提高碱系列、溴系列、碘系列等海洋化工产品的规模和科技含量,重点开发高效、无毒、低副作用海洋药物和保健品,开发安全、优质、营养的海洋食品,发展船舶修造和海洋装备业,建成海洋产业基地。

  15、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建设高品质棉、设施蔬菜、优质果品、优质粮油、瘦肉型猪、波杂山羊、优质奶牛、花卉苗木、海水鱼及观赏鱼养殖基地。

着力扶持和壮大区域龙头企业,促进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连接。

着力培育区域农产品批发大市场,不断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和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章产业集中区建设与发展

  第八节产业集中区建设

  16、产业集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重点加快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经济开发区等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在每个县(市)规划建设一个产业集中区。

加快产业集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推进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营造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充分利用连云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开放的政策优势,积极放大开放效应,促进本区重点产业集中区之间的联动开放。

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主动吸引区内外各类企业向产业集中区聚集,带动本区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招商引资队伍,积极采取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专业化招商、网上招商等各类行之有效的方式,重点面向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和外资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吸引民营企业到产业集中区投资创业,把产业集中区建成招商引资的基地。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加强交通、通信、能源、供水、厂房、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缓解资金短缺问题,加快建设步伐。

  推进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

进一步突出开发区功能开发和机制创新优势,尽快从依靠政策优势转向依靠优良的投资环境、完善的法规体系、高水平的办事效率和优质周到的服务上来,确立"亲商、安商、富商"理念,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努力形成功能完善、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发展先导区,为本区建设服务型政府作出示范。

拓展服务领域,注重吸引人才和培训相关产业的熟练劳动力,为开发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

  第九节产业集中区发展

  17、本区产业集中区的发展要按照集聚、集约、集中的要求,加快扩大总量,提高产业集聚度,增强对本区经济的贡献和带动作用。

  集聚:

围绕四大产业集群的形成,积极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投资项目,注重发展与其配套的相关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尽快形成"块状经济"和产业"高地"。

注重培育产业集中区内各类专业园区的个性化特色,增强专业化功能,创建专业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度高的特色园区。

  集约:

在积极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同时,要注重引进和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投资强度和开发效率。

强化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开发,注重提高单位投资和产出的效率。

  集中:

汇聚本区各级政府的力量,围绕已确定的重点开发园区,加大集中开发力度,防止多头开发和分散开发。

建立和完善市、县、乡(镇)联合开发的模式,通过联合建设基础设施、联合开发产业、联合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第四章连云港港口发展与港城一体化

  第十节港口发展

  18、连云港港是我省苏北地区和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建设和发展连云港港口对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连云港港现有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