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2498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docx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

江苏省苏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含附加及答案)

第I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听爸爸说,那个烟斗是祖上     下来的,已经有两百多年了。

(2)直到今天,一遇到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     龙王降雨,保佑丰收。

(3)事前有周密的计划、部署,遇事有正确的应变措施,就不至于      、左右为难了。

A.流传乞求畏首畏尾          B.留传 乞求 举棋不定

C.留传祈求举棋不定          D.流传 祈求 畏首畏尾

2.汉字书面用语必须规范化,下列语句用语使用规范的一项是(3分)

A.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

这其中,明确要求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

B.为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能源局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安全经济、科学务实”的原则提出优先建设“西电东送”输电通道的方案。

C.今天跟大家分享澳大利亚艺术家用硬纸板制作出来的作品。

这些作品手工精致,极富想象力,可谓首屈一纸。

D.今年1一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82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提前完成全年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您的文章写的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定能忝列其中。

C.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D.我的作品发表了,现抄寄给您,请雅正。

4.下面四句本为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中的一副对联,请依照文意与对联的一般原则,选出最适当的排列方式:

甲、江阔天高

乙、鸢飞鱼跃

丙、识此心之分量

丁、见斯道之流行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甲、丙,乙、丁。

             D.丙、甲,丁、乙。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

②他知道自己是易朽的,自己的文字也是易朽的,不过他不在乎。

③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文化,用不着他再来添加点什么。

④另一方面呢,他相信人生最本质的东西终归是单纯的,因而不会永远消失。

⑤这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也许很普通,然而是他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

他写时没有想到读者,更没有想到流传千古。

⑥他今天所拣到的贝壳,在他之前一定有许多人拣到过,在他之后一定还会有许多人拣到。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⑥③②④⑤

C.③⑥④②①⑤             D.③②①④⑤⑥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9题。

谢杜相公书①

曾巩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

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

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

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

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②之重大,惧无以归者。

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

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

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

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

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

然明公存先人之故,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

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

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名,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

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

伏惟明公终赐亮察。

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则巩之所以报于明公者,亦惟天下之义而已。

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

注:

①曾巩之父曾易占,当年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后病逝。

期间,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

曾巩写此信,其父已丧多年。

②旅榇(ch^n):

客死者的灵柩。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年哮的一项是(3分)

A.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            卒:

死亡

B.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存:

抚恤

C.然明公存先人之故                  故:

旧交情

D.又惟大恩之不可名                  名:

说出

7.下列“所”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与凡丧之所急

B.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

C.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

D.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

(3分)

                                                                           

(2)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3分)

                                                                           

(3)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

(3分)

                                                                           

9.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斜谷邮亭玩海裳花

顾非熊?

(唐)

忽识海裳花,令人只叹嗟。

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

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

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

家。

同儿辈赋未开海裳(其一)

元好问(金)

翠叶轻笼豆颗勾,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注】①顾非熊:

唐代诗人,苏州人。

少小聪明,后却困举场三十余年。

做过盱眙尉,后弃官隐居茅山。

②羽人:

道教称道士为羽士、羽人。

(1)第一首诗以“玩海棠花”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简要说明。

(4分)

                                                                          

(2)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如何描写“未开海棠”?

请简要分析。

(3分)

                                                                          

(3)两首诗都写海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论语》)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庄子《逍遥游》)

(3)                                ,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4)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5)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6)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7)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8)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

15题。

河上柳

废名

陈老爹向来是最热闹没有的,逢着人便从盘古说到如今,然而这半年,老是蹲在柳树脚下,朝对面的青山望,仿佛船家探望天气一般。

问他,“老爹,不舒服了吧?

”他又连忙点头,笑着对你打招呼。

这原因很容易明白,就是,衙门口的禁令,连木头戏1也在禁止之列了,他老爹再没有法子赚钱买酒,而酒店里的赊欠,又一天一天的催。

清早起来,太阳仿佛是一盏红灯,射到桥这边一棵围抱不住的杨柳,同时惹得你看见的,是“东方朔②日暖”“柳下惠③风和”褪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这就是陈老爹住的茅棚。

这红纸自然是一年一换了;而那字,当年亏了卖春联的王茂才特地替老爹选定—— 老爹得意极了,依例出四十文大钱且加成一条绳串,另外还同上“会贤馆”,席上茂才公满口的“古之贤人也”。

陈老爹也想到典卖他全副的彩衣和锣鼓,免得酒店的小家伙来捣麻烦,然而天下终当有太平之日——老爹又哼哼的踱出茅棚了。

“真正反变!

连木头戏——”

太阳正射屋顶,水上柳荫,随波荡漾。

初夏天气,河清而浅,老爹直看到沙里去了,但看不出什么来,然而这才听见鸦鹊噪了,树枝倒映,一层层分外浓深。

老爹用了平素的声调昂头唱:

“咿呀,我——”

劲太大了,本是蹲着的,跌坐下去。

那鸦鸦正笔直的瞥见,绿叶青天,阳光使得眉毛不住的起皱,渐渐的不能耐了,拱着腰,双手抱定膝头。

“三天没有酒,我要斫掉我的杨柳——”

说到这里,老爹又昂一昂头:

“不,你跟我活到九十九,箱子里我还有木头。

接着是平常的夏午,除了潺潺水流,都消灭在老爹的一双闭眼中。

老爹的心里渐渐又滋长起杨柳来了,然而并非是这屏着声息蓬蓬立在上面蔽荫老爹的杨柳一到现在有了许多许多的岁月。

漆黑的夜里,老爹背着锣鼓回来,一走一窜的唱:

“驼子妈妈不等我上床了,桥头上一柱灯笼,驼子妈妈给我照亮了二”

灯笼就挂在柳树上,是因为老爹有一回险些跌到桥底下去了,驼子妈妈就办了一枝烛,忖着时分,点起来朝枝头上挂。

从此老爹更尽量的喝,驼子妈妈手植的杨柳,也不再只是受怨——这以前,一月两遭生意,缺欠不得,否则是黑老鸹清早不该叫,“不是你的杨柳,老鸹哪里会来呢?

杨柳一年茂盛一年——那灯笼,老爹不是常说,可怜的妈妈最后还要嘱咐,带去而又,记得点回吗?

清明时节,家家插柳,住在镇上的,傍晚都走来攀折,老爹坐在门槛:

“密叶就好,不伤那大——”

人散夜静,老爹自己也折一枝下来、,明天早起,把桌子抹得干净,一枝劈成两份,挨着驼子妈妈的灵屋放。

老鸹自然是常有的,但生意十分顺遂,门锁却被人偷开了几次——不消说是归家晚了。

最使得老爹伤心的,要算那回的大水。

梅雨连绵,河水快要平岸,老爹正在灶里烧柴,远远沙岸倒坍,不觉抬起头来,张耳细听,只听得吼吼的是水声,但又疑心耳朵在作怪;雨住的当儿,踏着木屐,沿茅棚周围四看——沙地被雨打得紧结,柳根凸出,甚是分明,一直盘到岸石的缝里去了。

“还是驼子妈妈想得——”

老爹伸一伸腰,环抱着臂,而眼睛,同天云低处的青山一样,浸在霭里了。

这晚比平常更难熟睡,愈到中夜,愈是清醒,清醒得害怕了!

——规上警锣响——屋背后脚步声——

“陈老爹!

赶快!

快!

地保敲门。

第二天,老爹住在祠堂。

土坡企眺,一片汪洋,绿茸茸的好像一丛芦草,老爹知道是柳叶:

·

“我的——”

 

“老爹!

——好睡呵?

——今天呢?

——老板骂我,说我是混玩一趟!

下午,老爹从镇上引一个木匠回来。

霹雳一声,杨柳倒了,——老爹直望到天上去了,仿佛向来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晴空。

而那褪了色的红纸,顿时也鲜明不少。

1925年4月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短篇小说》(有删改)

(注释:

①木头戏,俗称木偶戏。

②东方朔,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③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人,《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圣"之称。

12.小说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4分)

                                                                      

13.陈老爹为什么对褪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得意极了”?

(4分)

                                                                           

14.小说的叙述看似有些时空错位,但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的。

请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

(6分)

                                                                               

15.小说中“杨柳”这个意象反复出现,请联系全文探究这意象包含哪些意蕴?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

18题。

话说沉闷

刘心武

尽管当今的社会生活变化迅猛、五光十色,但作为个人情绪来说,仍会时有沉闷之感。

沉闷感,或简称闷感,是一种没有杀伤性但也绝无趣味与快乐的情绪状态。

“乏味”“无趣”“闷”,与“恶劣”“恶心”“臭”还是两回事。

沉闷的状态一般来说绝非恶性状态,闷感亦非愤慨、忧伤之类的情绪。

沉闷,其含意应是“闷”这种状态达于相当程度并滞留时间过长。

闷,往往由一种对是非善恶虽有所区分,但界限模糊且无所举措的中庸将就的态度生成;常常体现为一种不能引出新鲜活泼的新事物、新局面的过分“中规中矩”、“四平八穗”的状态。

沉闷有时如同宇宙中的“黑洞”,能将人的锐气与急迫感吮吸进去,在“平安无事”中消弭了进取与革新。

一部沉闷的文学作品,可能不仅主题正当,而且结构严谨,文字流畅,但它毫无创意到甚至连“漏洞”都没有的地步,那令人厌倦的程度,说实在大大超过一部内容荒唐、漏洞百出的消闲读物。

一个“闷人”,则可能从相貌、衣着到举止、言谈,都无可指责,但思想无新意、行为无光彩,与之相处,不能得益有助,倒也无害无累,友之不愿,厌之不忍,真真是反不如面对一个“对头”,倒能调动起自己的勃勃生机。

有人说,应“打破沉闷”,但沉闷是打不得也破不了的。

你可以打敌人、破阴谋,你怎能打闷人、破乏味?

有人说,应“冲出沉闷”,但当沉闷浓酽地包围着你时,你想冲出又谈何容易?

但沉闷不可能非常之持久,却是可以断言的,因为沉闷只是我们生存的宇宙、世界、社会、人类、他人和我们自己在运动过程中的一个节奏较为缓悛的过渡性阶段罢了。

运动是永恒的,因而前进乃至突进,都是一种必然,怎会持久地沉闷?

一个总写沉闷作品的作家,要么他到头来终于超越沉闷,要么他那样的作品将被社会拒绝;一个拍乏味电影的导演也是如此;一个闷人也许会终身不改其闷,但他在社会上鍀位置必将移动,社会不可能长期容忍一个闷人占据着,关碍着社会总体景观的坐席;当然,更大的可能是闷人自己最终走出闷境。

总之,沉闷必引出厌倦,厌倦发展到厌烦,那就比批判、排拒乃至于革命都更具推动力,可促使一事一物一人一群,直到全社会的大变化大转型。

沉闷可厌而不可怕。

沉闷之后,必是大活跃大欢喜。

(有删改)

16.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6分)

答:

                                                                       

17.本文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18.为什么作者说“沉闷是打不得也破不了的”,又说“沉闷不可能非常之持久”?

(5分)

答: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小花对牡丹说/我开故我在/待到百花齐放时/也就不再有我在

星星对星座说/我亮故我在/待到星斗满天时/也就不再有我在

溪水对江河说/我流故我在/待到百川归海时/也就不再有我在

 

 

 

 

语文I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C(举棋不定:

比喻临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畏首畏尾:

形容“瞻前顾后”,疑虑重重。

2、B(“这其中”,删掉“这”;“首屈一纸”乱用成语;“16、7万”不规范,应为“16-17万”或“十六七万”)

3、D(A“笑纳”是敬称,B项“忝列其中”是谦词,C“绵薄之力”是谦词。

4、C(首先,形式上,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对应词语词性相同。

对联又叫对子,它是一种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的传统的文学形式,字数相等是它最基本的特点,所以A项自然排除。

其次,音节上,对联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

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上联平仄为“平平仄仄”,下联就为“JX仄平平”。

一般说来,上联尾字大多为“仄声字”,下联尾字大多为平声字。

故可判定(B)(D)两项的正误。

D项文意也不合对子的要求。

5.A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6、A卒:

终于

7、B所,名词,表示处所,地方;其余为所字结构

8、

(1)孤单无依,徘徊路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为生活的依托)。

(“茕茕”“旧”,“以为”各1分)

(2)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

(“遭”、“幸”、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

(3)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

(“顾”、“须臾”、“废”各1分)

参考答案:

①因为曾巩之父与杜衍有老交情;(2分)②杜衍有爱护培育天下人才的情怀。

(2分)

【参考译文】

回想当年,正是我在黄河边遭受灾祸的时候,离家乡有四千里之远。

向南眺望,只见迅猛的黄河、滔滔的淮水,连绵不断的江堤水堰、河川湖泊,都是天下艰险之地,我被这些阻隔(无法顺利回乡送葬)。

我孤身一人,面对着意想不到的灾难,孤单无依,徘徊路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为生活的依托);对上没有极高的品行可以感动官僚绅士,对下也没有财富和权势可以动用一般的人。

只剩下先父需用的医药和所有治理丧事急需的物资,不知道应该倚赖谁,而且寄存异乡的灵柩又这样沉重,我担心忧虑无法把它运回。

在这个时候,惟独您殷勤关切帮忙,营救看护,亲自屈驾前来,来到黄河岸边(送别我扶柩南归)》(您的帮扶)使我在先父病重期间,能够在他身边专心地护理奉侍,而医药等费用问题也有人一同商量解决了。

直到我成为孤儿之后,没有杂事干扰我为先父尽哀,就连一些琐碎细微小事,也没有不如愿的(得以解决)服丧之礼,能最终回到南方家乡去完成。

您对我体恤成全的恩德,是这样的超越常情啊!

我私下认为您辅佐天下的道义,都会受到千秋万世的讴歌颂扬,推崇称道,并不像见识狭隘的人那样苦苦追求一个小节上的完美。

您的地位到了顶点,而且年事己高,皇上也不敢用政事来劳烦您,难道我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后生,应当用危急痛苦的心情,杂乱细小的事务,去充塞您的耳目,承蒙您的体贴吗?

但是您却念及先父的旧情,尽力援助我,以至于这么大的恩情啊!

您虽然不能再出山而被托付以天下的政事,但是您那爱护培育天下人才,不忍心让一个人流离失所的道义,都是出于自然的天性,而且继续坚持推行,并不因为在职或退位而有所变化,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

在叙守丧期间,不敢按照世俗的浅薄人情,违背俗礼去向您表示谢意;丧服解除后(服丧期满),又想到您对我的大恩无法形容的,几句空话不足以详尽地表达我的心意。

反复考虑,直到现在,连一封信也没有呈进。

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

希望您终究会谅解我的!

您坚守胸怀天下的道义,没有一点私心杂念,那么我用来报答您的东西,也只能是胸怀天下的道义罢了。

我发自内心如此真诚地许愿,但不敢说肯定能实现。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

(1)忽识赞叹一-赏花夸香一沉醉忘归——想象(花绕羽人家的)美景。

(每点1分)

以翠叶衬花苞,描绘花苞的态和色。

(1分)运用比喻进行描摹,“豆颗匀”把海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粒,“胭脂浓”描绘出海棠花蕾如浓抹的胭脂一般深红,“蜡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

(2分)

第一首诗前三联表达诗人赏花时闲适而安逸的心境(1分),最后一联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

第二首诗细致描摹海棠花蕾满含深情想要留住花梢上露珠的情态(1分),借此来叮咛“儿辈”们要珍惜如花蕾般欲放未放的青春时光(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日月忽其不淹兮   (4)闻道有先后

(5)望帝春心托杜鹃   (6)自(“只”也可)缘身在最高层

(7)庭下如积水空明   (8)苟利国家生死以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12、(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每点1分)

点出柳树,与文题照应。

交代主人公的艺人身份。

交代主人公窘迫的生活状况。

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13、(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每点2分)

这幅对联一方面巧妙地写出了他居住环境的特点和他的日常生活状态:

东方的屋宇阳光温暖,柳下之风也很和煦,这样的生活让他知足得意。

另一方面,对联化用了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人都是古代名士,老人对他们很仰慕,所以很得意。

14、(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①④两点各1分②?

两点各2分)

清早起身,老爹看到茅棚上的对联,十分得意。

上午老爹在茅棚外散步,为是否砍柳树矛盾踌躇。

午后,老爹朦胧思睡,想起了和柳树有关的事情。

下午,老爹找来木匠,砍倒了柳树。

15、(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每点各2分,答对三点即可)

茅棚边上的柳树,安静而美好,象征着老爹平静、自足的生活。

(2分)

柳树是驼子妈妈手植的,挂着灯笼的柳树、清明案上的柳枝,这些都记录了他们老两口日常的生活,柳树见证了二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2分);

深深扎根于泥土中的柳树,让老爹度过洪水一劫;被砍倒的柳树又让老爹暂时摆脱了生活的窘境;柳树是老爹生活的物质依靠与精神寄托。

(2分)

轰然倒下的柳树,柳树也象征着作者对温暖古朴的生活世界的留恋。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16、(参考答案,6分,思路分析须言之成理)①首先,指出沉闷之感“作为个人情绪来说,仍会时有”,再运用对比进一步说明沉闷的内涵(2分);②接着,论述沉闷的弊端(或“不良后果”)(1分);③然后,分析面对沉闷应该采取耐心等待其改变的态度(2分);④最后,指出沉闷可推动、促使全社会的大变化大转型,明确“沉闷可厌而不可怕”(1分)。

17、手法:

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3分)作用:

①以黑洞喻沉闷弊端之大,也为下文第五段写打破与冲出沉闷之难作铺垫。

②以沉闷的文学作品为例且与消闲读物作比较,说明沉闷足以让人厌倦、厌烦,为后文写文学作品期待“超越沉闷”作铺垫。

③通过对“闷人”、“对头”的对比分析,说明人的生存、发展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