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2820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docx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

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

【篇一:

婺源导游词】

婺源导游词

黄英

各位团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前往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的故乡——婺源旅游观光!

由我来担任大家的向导,希望通过畅游览胜,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回忆。

为了使大家对婺源有个大致的了解,我首先介绍一下婺源县的情况: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角,它的东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程城衢洲,西面与瓷都景德镇相连,北部靠着皖南旅游胜地黄山,南部接国家风景名胜区三清山,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

全县总面积3900平方公里,辖11个建制镇和15个乡,人口33万。

县城就设在紫阳镇。

婺源建县于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踞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

县名婺源,则是因为“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县境内有一条河流称为婺水,它的意思就是“婺水的源头”。

县境内多山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之称,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小县。

说到婺源就一定介绍它蜚名中外的四大特产,这四大特产特别用四种颜色来代表的

,分别是“红、绿、黑、白”:

红指的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鱼,它肉嫩鲜美是我国淡水鱼的良种,被选入国宴。

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访华时都品尝过婺源的荷包红鱼。

我们各位团友的口福也不浅,在你们今天用餐的时候就可以品尝到这道味道鲜美的地方特色菜;绿指的是“婺源绿茶”,它在唐朝时就已经被记入《茶经》,宋朝时被称为“绝品”,明清时期曾以“汤碧、香高、汁浓、味醇”等特点获得嘉靖皇帝赏赐银牌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黑则是“砚国明珠”——龙尾砚,早在唐朝就以“声如铜,色如铁、性坚滑、善凝墨”名扬天下,南唐后主李煜夸为“天下冠”;白是江湾雪梨,果体大肉厚、松脆香甜,属于果中上品。

婺源古时属于“吴楚分源”之界。

自唐代建县以后,文分风昌盛,先后养育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清代经学家江永、近代铁路工程大师詹天佑等一代名流。

从宋到清,全县考取进士550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

小桥流水人家—李坑

黄英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由婺源县城紫阳镇乘车前往第一个景点小桥流水人家——李坑。

车程大概十来分钟。

现在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10年,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

村子原名“理田”:

道理的理,田地的田。

为什么叫理田呢?

拒村子里的老人说:

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帝为部落首领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职为姓。

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之签”。

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

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

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

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

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庄的标志。

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

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1、李翼高故居:

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

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

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

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

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

——那是主人的下马石。

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

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

,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

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

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

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

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

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

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

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

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

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

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

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

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

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

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

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声: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

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

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

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

大家可以猜猜看。

——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

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

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

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

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

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

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

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

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

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

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

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

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

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

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石

墩为龙角。

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

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

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铜绿坊:

“铜绿坊”建于清代中叶,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芜湖经营铜绿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称他的故居为“铜绿坊”。

铜绿坊仿官厅建筑风格,在大门后另外设置了一座仪门,当地称“中堂门”,平时中堂门关闭不开,常人一般从两侧出入,如有达官贵人光临,则打开中堂门迎接。

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铜绿”。

“铜绿”的化学名称叫“缄式碳酸铜”,是一种有毒的绿色晶体,可做杀虫剂。

古代制取铜绿的方法很特别,用糯米蒸成饭,裹在铜上,时间一长,饭霉烂,剥下来铜的表面上就生成铜绿,然后刮下来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学元素制成。

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着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

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

6、李书麟故居:

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

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

,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

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

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

福?

字意味着“开门见福”。

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7、鱼塘屋:

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

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

金砖铺地?

,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似。

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

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

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

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8、蕉泉:

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

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

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

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

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弟子,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

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

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

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

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

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

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

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张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腾云是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

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

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俞氏宗祠导游词

黄英

俞氏宗祠位于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它建于清朝,占地大约一亩左右。

宗祠内部雕刻十分精细,是我们

我们再抬头看看门楼上翘角的动物,它叫鳌鱼,是龙的九子之一,也叫“吻”,龙头鱼身,生性喜食火,所以在这里他起到避火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猜一猜这鳌鱼那翘起来的须是用什么制成的?

——我们想想如果也是用木头制成,它经过风吹雨打一定会慢慢腐烂。

如果是铁的或铜的,那也会生锈。

其实它是用石头磨制而成,磨的又细又滑,200年来丝毫也没有磨损。

天井廊上的雕刻,以卷云花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内容,层次鲜明,形态逼真,立体感很强。

我们再看看支撑长廊的吊柱,原本两边各雕刻一石狮子,狮子的头部顶住花托,支撑起长廊与屋檐的重量。

很可惜,这狮子的头部在文革时被砍坏了,砍下的狮子头有50斤重,被当作柴火给烧掉了。

我们再来看看享堂,享堂是一贯宗族商议大事,制定乡规民约和祭组仪式的重要场所。

享堂顶上这两根梁上个各有一个“福”字,一个“寿”字,因此被称为福寿双全。

两边的侧梁上“驼峰”的雕刻以“瓜叠延绵”为主,果实累累,象征着宗族的兴旺。

我们再欣赏一下上面的这些牌匾,“乡贤”就是俞氏族人中出现了许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父子柱史”即出了父子俩记载重要史事的官,即俞杲父子;“程朱一脉”,指的是程颢、程颐和朱熹,史学界称为“程朱理学”,他们对系统理学是非曲直是一脉相承的。

宗祠的后面部分称为寝堂,有两层结构,以往高高坐在上面的是宗族中的族长或辈分很高、声望很高的老者。

楼上部分供奉宗族列祖列宗的牌位,楼下有两副画像,这就是俞杲夫妇二人的画像。

台几上的三个牌位是俞杲自己和他的爷爷与父亲三代人。

彩虹桥概说

彩虹桥为什么建在最宽的河面上?

彩虹桥全长一百四十米,由六亭、五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简单称之为廊桥(有棚顶的桥)。

每墩上建一个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因此,也叫廊亭桥。

从远处看,亭略高于廊,形成错落有致。

彩虹桥前移二十多米,宽度不足六十米,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确偏要建在一百多米的河面上。

我们大家知道这样一个道理:

在管道里,截面越小,水流的速度越快,反之,截面越大,水流的速度越缓。

在这条河流上,汛期洪水有多大?

大家注意一下第一个桥墩的尖面,它记载了八百多年的洪水情况。

破水的斧面,已形成锯齿状。

那是八百年以来,每次涨洪水,把山上木头带下来,撞击桥墩形成的。

桥墩破损的最高处,真实记载了历史的最高水位,几乎接近桥面。

这么大的洪水,在不足六十米河面上建桥,

无疑受到的冲力,破坏力是巨大的。

建在最宽处,水流的速度会变得平缓,相对来说,是建桥的最安全处。

彩虹桥的科学设计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其一、桥墩像半个船形,前面半锐如斧面,后面平整,起到分解洪水冲击力的作用。

其二、桥墩之间的跨度是根据洪水的主流速确定的。

从美学角度设计,桥墩之间距离相等、对称,比较美观。

但彩虹桥墩距的最大跨度为十二米八,最小的为九米八,水急与水缓处墩距相差近六米。

这种设定,是根据汛期河面洪水的流速变化确定的。

河面流速最快的地方墩距较大,有利于行洪;流速最缓的地方,墩距较小,受到洪水的冲击力就小些。

彩虹桥的墩距设计,需要掌握上百年的水文资料,充分体现了古人尊重科学规律的精神。

其三,桥墩条石叠砌的紧密牢固。

桥墩是用长短大小不一的条石相钳在一起,缝隙小,结合的非常牢固,对石匠的技术水平要求高。

这是因为桥墩内部是用砂石填充的,若做工粗糙,缝隙大,长年被洪水冲击,很容易拉大口子,砂石被淘空,桥墩就会倒塌。

要修建一个桥墩难度大,平均水深有四至五米,在八百年前落后的生产条件下,要清到岩基,将上百斤或成吨的石块砌好,光排水一项,要用几十台龙骨水车,昼夜不停抽水,方能清到岩基砌条石。

因此,当初的建造者想把桥墩做好后,永远不再重修,做到一劳永逸。

桥墩是整座古桥的最精彩部分,是古人应对百年一遇洪魔的利器。

我们指彩虹桥保存有八百多年,实际是指古桥墩。

为什么说桥面木质部分设计理念的长远、实用,易于后人维修,充分体现越简朴实用越容易传承、延续的哲理思想?

走在微微颤动的板面上,看看简单的框架式结构,没有雕梁画栋,榫头之间的缝隙大,长廊都不在一条直线上。

做工粗糙,说明是普通木匠所建。

这样做,其优点在于桥坏了,用最低的价钱,能随时便捷找到维修的木匠。

在明清两代,婺源许多有钱人的房子、祠堂,当年建造的十分气派,雕梁画栋,精美绝伦,现在就是有财力,找到维修的能工巧匠都是一件难事,只能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逝。

清华老街,过去有八、九个祠堂,到了今天没有一个祠堂存在下去,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祠堂柱墩都搬到桥亭中做石桌、石凳了。

但桥不能这样,世代的子孙要行走。

因此,桥的建造者独具匠心,木质部份用普通木匠建造,虽历经八百多年的洗练,依然完整、古朴、厚重、积淀感强。

充分体现了越简朴实用的工艺越容易传承、延续的哲学思想。

彩虹桥为了做到经济、耐用,整座桥“吝啬”到不用一枚铁钉,榫头之间用木楔牢固。

木楔用桥的边角料,易于加工,成本低。

铁钉看似坚固,却极易生锈,与木头结合在一起,人在桥上行走,引起桥体的振动,会把木头磨损,桥就容易松动,坍塌。

用木楔,几十年过去,榫头之间依然紧密牢固。

桥梁是用百年以上的四根老松树加工而成,上面铺上木板供人行走,桥面的木质部分一般只能保存上百年,所以,彩虹桥历代都维修过。

上世纪,最近的一次维修是八五年。

彩虹桥为了便于维修,整座桥,化整为零,每个亭廊都是独立的(注意亭、廊柱子的分开),这样做不会因为一处毁坏而影响到整桥。

为什么在此处要建一座高大、坚固的廊桥?

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距今一千二百六十多年前,婺源建县时,县治就设在清华。

在古代,彩虹桥的东岸是婺源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

两岸东西,分布着上百个大小村落。

西去的古驿道通往浮梁、景德镇、波阳的饶州府。

东去北上,可以通达古徽州府歙县。

因此,彩虹桥是古代饶州府至徽州府古驿道上的一座廊桥。

彩虹桥建成便于古代商旅、两岸居民的通行。

亭子里的神龛安放了哪几位先人?

中间的一位是大家熟悉的治水禹王。

当地人把禹王看成是镇水的神仙,有他在,可以镇住洪水,保护古桥。

右边为募化僧人胡济祥(筹集资金的和尚)。

左边为创始理首胡永班(负责设计、建造桥的水利、桥梁专家)。

后人为永远记住他们的功德,雕像以示永世不忘。

为什么取名彩虹桥?

在五年多的建造过程中,清华村里的许多文人墨客、绅士都想给桥取名而自己留名。

婺源是书乡,崇尚读书,自古不喜欢简单地有地名命名桥名,几乎所有的古桥都有一层美好的寓意。

彩虹桥也不例外,许多人都给她取了不同的名字,无一被村里人认可。

桥名是在将要竣工,封盖最后几片瓦,清晨,雨过天晴,阳光透过云层,照在西边的山背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彩虹。

彩虹、廊桥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胡济祥、胡永班与村人见此情景,认为这是吉兆,立即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取名彩虹桥。

彩虹是清

【篇二:

婺源导游词】

婺源导游词

黄英

各位团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前往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的故乡——婺源旅游观光!

由我来担任大家的向导,

希望通过畅游览胜,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回忆。

为了使大家对婺源有个大致的了解,我首先

介绍一下婺源县的情况: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角,它的东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程

城衢洲,西面与瓷都景德镇相连,北部靠着皖南旅游胜地黄山,南部接国家风景名胜区三清

山,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

全县总面积3900平方公里,辖11个

建制镇和15个乡,人口33万。

县城就设在紫阳镇。

婺源建县于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

踞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

县名婺源,则是因为“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县境内有一条河流

称为婺水,它的意思就是“婺水的源头”。

县境内多山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

与庄园”之称,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小县。

婺源古时属于“吴楚分源”之界。

自唐代建县以后,文分风昌盛,先后养育了南宋理学

大师朱熹、清代经学家江永、近代铁路工程大师詹天佑等一代名流。

从宋到清,全县考取进

士550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

那么我们今天去婺源参观游览的主要是当地有名的古村落及徽派建筑,说到这里我们各

位团友可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要用安徽的“徽”字来命名呢?

这是因为在唐朝建县

的时候婺源本属江西所有,但后来的改朝换代中曾被划到安徽,不过近代又重新划回了江西。

地方虽然是划回来了,但不管是婺源本地人还是外省的游客还是习惯性的把这些建筑和生活

习惯称为徽派建筑和徽派文化。

我们要参观的这些徽派建筑的特点非常多,不是三言两语能

讲清楚的,但任何一幢宅子都遵守一个基本的风格“粉墙黛瓦,飞檐戗角”。

白色的墙,黑色

的瓦,两边是高高的封火墙,又称为“马头墙”。

而这些宅子的主人一般是两种人:

一种是“当

官的”,徽州自古读书人多,地方穷就必须读书。

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后多数为官者会在家乡

建起官邸光宗耀祖。

另一种就是商人。

因为本地多山地少田地,根本养不活那么多人。

男人

到了十二、三岁很多会外出谋生、经商。

因婺源盛行朱子之礼,自古多名人。

他们从小接受

着文化、道德的熏陶,在外经商非常讲究诚信,兢兢业业,很多人都发家致富了。

他们发财

以后,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修建房屋,并把自己多年梦想融入到房屋的建设当中。

但在古时候,

商人的身份很低,俗话说“人分三教九流”,商人连九流也算不上,所以他们的房屋就是建得

豪华气派,与当官的房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从大门口就可以让人一眼分辨出主任

的身份、地位。

这些我们都留到景点里再一一讲解。

讲到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我们各位团

友了。

前面说婺源自古官吏多,那么谁做的官最大呢?

这个人是我们各位团友非常非常熟悉,

经常从电视中看到的人——我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

你们一定会很奇怪得想:

江泽民

不是江苏扬州人吗?

这个话题还得从江泽民的爷爷的爷爷说起。

当时他的这位祖先考取功名

后,到扬州走马上任就一直留在扬州没有回来了。

但在2001年5月29日,江泽民千里迢迢

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婺源,视察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并且去了江湾,看望了许

多江氏本家亲戚。

小桥流水人家—李坑

黄英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由婺源县城紫阳镇乘车前往第一个景点小桥流水人家——李坑。

车程大概十来

分钟。

现在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10年,由一

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

村子原名“理田”:

道理的理,田地的田。

为什么叫

理田呢?

拒村子里的老人说:

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帝为部落首领是任

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职为姓。

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

之签”。

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

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

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

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里全是

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

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庄的标志。

村中有人出

远门,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

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

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1、李翼高故居:

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

因为有钱

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

雕刻的艺术画廊。

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

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

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

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

现在有

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

——那是主人的下马石。

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

的构造。

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

,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

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

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

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

姐的房间。

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

往外看。

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

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

间。

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

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

大夫李文进的官邸。

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

叶的富商。

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