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2927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docx

心理学重要理论精选文档

基础心理学

1、学派创始人内容意义

⑴构造心理学:

冯特、铁钦那;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

⑵行为主义:

美国:

华生,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是心理学上的第一次革命。

⑶格式塔心理学:

德国:

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

⑷机能主义心理学:

杜威,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⑸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

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

2、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学派、时间、代表人物、意义

⑴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第三次革命。

⑵认知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用模拟计算机程序建立人的认知模型。

⑶生理心理学:

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需要层次理论:

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⑵生理需要在一切需要中是最优先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⑶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

高层次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⑷马斯洛认为:

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的,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出现的特征。

4、情绪理论:

⑴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心理学家兰格提出。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

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

二人都强调情绪和机体变化的关系。

⑵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提出了情绪的中枢理论。

忽视了外因变化的意义,也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⑶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

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4)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机。

伊扎德认为,情绪是新皮质发展的产物.

5、气质类型学说:

⑴体液说:

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每一种液体和一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希波克拉底的学说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

⑵体型说:

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美国医生谢尔顿和心理学家斯蒂文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

体型说和胚叶说想从生理的因素来说明气质的根源,但两种学说都没有提出生理因素和气质类型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根据。

⑶血型说:

是日本的古川竹二提出来的.也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⑷激素说:

美国心理学家伯曼把人分为4种内分泌腺类型。

并认为内分泌腺类型不同的人气质也不相同.

⑸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他确定只存在4种最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他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看作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6、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⑴本我:

最底层,原始的我,遵循快乐原则,

⑵自我:

中间层,现实的我,遵循现实原则,

⑶超我:

最高层,道德的我,遵循道德原则。

7、瑞士新精神分析学家容格在《心理类型论》一书中提出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8、人格理论:

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人格特征理论的创始人。

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

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又分为三类:

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⑵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他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⑶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纬度理论:

他在对人格的研究中,将因素分析的方法和经典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他把人格的类型模式和特质模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两种模式的特点,使得对人格的描述能够更加全面、更加系统,也更加富有层次性。

他把人格特质归结为三个维度上:

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

⑷20世纪80年代,科斯塔和麦克雷提出人格大五和五因素模型,编制了NEO人格调查表。

人格的五因素包括:

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认真性(C)。

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发展三个阶段:

⑴哲学思辨阶段:

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⑵经验描述阶段: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⑶实证分析阶段:

始自20世纪20年代.

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和德国的莫德。

2、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⑴社会学习论:

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起来源于行为主义。

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是行为主义的早期代表。

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义。

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了社会学习论(1963年)。

学习的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

联想、强化、模仿。

⑵社会交换论:

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斯曼,他提出5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

⑶符号互动论:

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

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⑷精神分析论:

始于19世纪末,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创立的.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新精神分析论的观点。

3、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4、个体归因的原则:

⑴不变性原则:

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

⑵折扣原则:

凯利提出的。

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⑶协变原则:

凯利指出:

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

5、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在成就动机的研究中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6、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

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

7、侵犯的原因:

⑴本能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洛伦茨。

⑵挫折—侵犯论学说:

最初由多拉德提出的。

⑶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班杜拉提出.

8、社会学家卡茨提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心理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

9、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0、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1959年)提出了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

11、态度转变理论:

⑴海德的平衡理论:

他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倾向于朝平衡转化.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海德提出了一个P-O—X模型说明他的观点。

⑵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他认为,认知失调可能有4种原因:

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⑶社会交换论

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12、美国学者霍尔提出了四种人际距离的概念:

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距离(1。

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

13、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⑴心理学家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理论.

⑵人有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6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

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

⑶他提出了群体整合的原则。

14、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提出了一种解释竞争与合作化的理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15、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在研究群体压力时,报告了一个经典的从众实验.

16、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促进的是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严格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17、美国学者扎荣克提出优势反应强化说,可以比较好地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现象。

18、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下降律、几何级数率、先内后外律。

19、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对爱情和喜欢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0、李等人总结了六种常见的爱情形式:

浪漫式、好朋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

21、哈特菲尔德等人提出爱情有激情式和伙伴式两种。

22、斯坦伯格认为,爱情是由亲密、激情和承诺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

23、罗森伯格发展了一个自尊量表。

作为对自尊的单维度测验它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发展心理学

1、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2、早在20世纪初,霍尔就对老年心理进行了研究,并著有《衰老:

人的后半生》。

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也在20世纪20、30年代研究个体全程的心理发展.30年代美国先后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和《发展心理学》.

3、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单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顿。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

二因素论: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美国的吴伟士.

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4、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其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他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4—5岁),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将个体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①婴儿前期(0-2岁):

发展任务: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人格特征:

希望品质。

②婴儿后期(2—4岁):

发展任务: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人格特征:

意志品质.

③幼儿期(4—7岁):

发展任务: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人格特征:

目标品质。

④童年期(7—12岁):

发展任务: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人格特征:

能力品质。

⑤青少年期(12—18岁):

发展任务: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人格特征:

诚实品质。

⑥成年早期(18—25岁):

发展任务: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人格特征:

爱的品质。

⑦成年中期(25-50岁):

发展任务: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人格特征:

关心品质.

⑧成年后期(50岁以后):

发展任务: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或厌恶感,良好人格特征:

智慧、贤明品质。

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①三元交互决定论:

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

②观察学习:

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③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⑷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的核心。

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①“最近发展区"思想.②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③学习的最佳期限。

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⑸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

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

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

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5、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6、言语发展的理论:

⑴后天学习理论:

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

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

⑵先天成熟理论:

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

⑶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7、⑴托马斯和切斯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

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⑵鲍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⑶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⑷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

⑸哈特按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区分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主体我的发展,第二阶段是客体我的发展。

8、关于游戏的理论:

精力过剩论、精神分析论、练习论、重演论、娱乐论、认知论。

9、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

10、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

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

11、蒙达·哈特尔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

12、霍尔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他在1904年写了一部两卷集的著作《青春期》。

13、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第一次是为了生存而诞生,第二次是为了生活而诞生。

14、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流体智力是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15、美国心理学家帕瑞把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

16、美国心理学家拉勃维夫把成人的思维看作是一种“实用性思维"。

17、心理学家安托露丝将恋爱结婚关系、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朋友关系这三重关系称为“人生护航舰”.

18、斯普兰格把人分为6种类型:

理论的、经济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因而价值观也可分为6类。

19、霍兰德把人格类型分为:

现实的、研究的、艺术的、社会的、企业的、常规的6种类型。

20、心理学家莱文森对成人期发展做了深入研究。

21、德国心理学家巴尔特斯提出“毕生发展观”的心理发展观。

22、心理学家库伯勒-罗丝提出死亡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

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并不是每个人在死亡时都经历这5个阶段。

变态心理学

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⑴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⑵由于我们的“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

⑶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精神分析最初就是以强迫症和癔症两种病的研究为基础的.

2、行为主义的解释: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

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

按这种路线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第一人是桑代克.

3、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

4、李心天(1991年)依据人们看问题角度不同,粗略地将非标准化的区分,归纳为以下几种:

统计学角度、文化人类学角度、社会学角度、精神医学角度、认知心理学角度。

李心天(1991年)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四类判别标准:

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5、郭念峰提出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郭念峰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⑴心理活动强度⑵心理活动耐受力⑶周期节律性⑷意识水平⑸暗示性⑹康复能力⑺心理自控力⑻自信心⑼社会交往⑽环境适应能力.

6、社会再适应量表设计者霍尔姆斯于1967年正式用于临床。

坎纳编制了两个量表:

一个是日常生活中小困扰量表,一个是日常生活中令人兴奋的量表。

7、1956年,内分泌学和生物化学家塞利把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

8、拉扎鲁斯等人认为,认知影响压力相对强度的方式有三种:

第一,认知结果是两可的。

第二,对客观事件严重性的评估。

第三,面对事件,当事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9、1931年,心理学家勒温和后来的心理学家米勒按冲突的形式,将内心冲突分为四大类:

双趋冲突、趋避冲突、双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心理测量学

1、斯蒂文斯将测量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四种水平:

即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

2、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

3、他第一个提出相关的概念。

由他的学生皮尔逊加以发展,创立积差相关法。

4、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5、1905年,法国的比内和西蒙在《心理学年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6、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于1916年对比内—西蒙修订而成斯坦福-比内量表.

7、美国心理学家吉赛利提出如何找出干涉变量的一套方法。

8、美国测验专家伊贝尔根据长期经验提出用鉴别指数评价项目性能的标准.

9、怎样鼓励被试对涉及社会敏感问题做出真实回答菲力普列举了三条策略。

咨询心理学

1、主要发展历史

咨询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在其形成之前,已具备了几个充分和必要条件:

⑴、高尔顿〔F。

Galton〕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和”自由联想"方法的建立(1882年);

⑵、心理测验的创始人卡特尔(J.M.Catte11)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1890年);

⑶、韦特默(L,Witmer)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1896年);

⑷、比奈--西蒙(A.Binet—T。

Cimon)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1904年);

⑸、大卫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1907年);

⑹、帕森斯(F.Parsons)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1908年).

2、1854年,美国由2O余名心理学家发起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该刊物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

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开始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

3、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⑴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所创立。

按照精神分析学家拉伯波特Rapaport的总结,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

关于心理结构、关于人格结构、关于心理动力、关于心理发展和关于适应问题。

⑵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

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它包括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动。

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即生物本能欲望,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去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

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

自我代表现实原则而起作用,它通过现实环境,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发展。

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

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

弗洛伊德还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

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

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生活得平稳、顺利和有效,就必须依赖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理的失常。

⑷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

弗洛伊德所谓的心理动力,只是人的性本能。

本能有二,一是性本能,二是营养本能.

⑸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所代表的无意识冲动,在个体发育中,不同时期,发展阶段是不同的。

性欲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或时期):

①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满足来自唇、口、手指;

②肛欲期(2-3岁),其快乐来自排便,肌紧张的控制;

③生殖器期,(4-5岁),其快乐来源于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

④潜伏期(6—11岁),这时,儿童不再对性感兴趣,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而是将兴趣转向外部,去发展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环境的需要.

⑤生殖期(12岁以后),逐渐转向异性。

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4、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⑴华生受俄国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建立了刺激一反应模式:

R=f(S)。

⑵托尔曼(E。

C.Tolman,1886—1959)提出刺激和反应之间,即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这就是有机体的内部因素。

他用公式表述为:

B=f(S、P、H、T、A),其中,B为行为,S为环境刺激,P为生物内驱力,H为遗传,T为训练和过去经验,A为年龄。

也就是说,行为是环境刺激、生理内驱力、遗传、过去经验或训练以及年龄等这些实验变量的函数,而不仅仅是由环境刺激所决定的。

⑶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Skinner,1904-1990)以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提出了R=f(S.A)公式,其中R为反应,S为刺激,A为实验者在研究中所控。

⑷班都拉的”新社会学习理论”由以下几个基点:

①人能够操纵符号,思考外部事物,可预见行为后果。

这种学习,叫作"替代性学习”或观察学习。

是社会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②人可以自我评价行为,进行自我奖赏或批判,自我强化.

③人可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受外界左右。

5、认知心理学观点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潮流,并非学派。

由于它通过实验证明,认知理解对环境条件、刺激强度、情绪发生、发展和行为方式起调节作用,所以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可以被用来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认知心理学与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不同,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外部刺激进入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不重要的,是不可探索的"黑箱”;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恰恰是"黑箱"中的认知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所作出的预期。

认知是与情感、意志、动机和行为相联系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

6、存在-人本主义理论观点

⑴这一学派理论具有四个共同的认识:

①强调着重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

②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体的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其自身存在的意义.

③人的意识能超越传统的、现实的,文化的界限,因而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④人性研究的重点是意识经验,应该遵循现象学途径。

⑵存在-人本主义理论中,有些问题尚值得质疑,如"需求层次论”,”潜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