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3610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林学专业作业完全答案Word下载.docx

移植后及时浇水。

8、松土除草:

由于灌溉等原因引起土壤板结和圃地出现杂草滋生,需要进行松土除草。

松土要注意深度,防止伤及苗木根系。

土表已严重板结时要先灌溉再进行松土除草,否则会因松土造成幼苗受伤。

9、施肥:

根据土壤化验结果和苗圃的现状,本着“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确定施肥的种类和数量。

提倡施用有机肥,不施或少施无机肥。

10、间苗与定苗:

间苗是调节光照、通风和营养面积的重要手段,与苗木质量、合格苗产量密切相关。

为保证出苗率,通常要适量增加播种量,致使幼苗过密,如不间苗,将导致苗木生长细弱,降低苗木质量。

间苗后应及时灌溉,防止因间苗松动松动土壤,根系裸露,失水干燥。

11、切根:

切根控制主根长度,促进侧根生长。

生长后期(秋季)切根控制苗木水分吸收,抑制徒长,促进木质化。

12、病虫害防治:

做好繁殖材料的检疫和消毒;

播种前做好土壤消毒;

幼苗期,特别注意防治猝倒病。

注意及时发现,早期预防,将病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13、灾害防除:

苗圃灾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育苗中易出现的自然灾害有病虫、鸟、鼠、日灼、心止、涝、旱、霜、雹、暴雨、冻拔和冻害、生理干旱、土裤等。

14、苗木越冬防寒:

生理干旱:

主要发生在初春。

苗木地上部分开始蒸腾,根系不能吸水,造成苗木水分失调,枝稍干枯或整株死亡。

北方常见防止措施为覆土防寒,土壤冻结前,气温稳定在00C左右进行。

翌春气温稳定在50C左右时,分两次撤出。

霜冻:

分早霜和晚霜。

秋季苗木未充分木质化,组织幼嫩,含水量高,但早霜来临时,导致苗木地上部分细胞结冰,组织脱水,结构破坏。

预防霜冻应从增强苗木抗冻性和制止霜冻发生两方面着手。

采取遮荫降温措施。

遮荫同时可以减轻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

适时早播、切根、减少灌溉次数、适时停止施用N肥、增施K肥和P肥均能有效控制苗木徒长,促进木质化,提高苗木抗冻性。

霜冻即将发生前,进行熏烟和喷灌,可以使近地面层温度提高,有效防止霜冻发生。

15、苗木调查:

包括物候观测与灾害调查、质量与产量调查。

16、起苗、包装、运输和贮藏:

起苗时要做到随掘、随捡、随选、随分级、随假植,起苗后按固定株树分级扎捆。

苗木运输前,由苗圃负责包装,苗根向内,互相重叠,内夹含水填充物,每个包装都需附有标签。

运输时,要加盖苫布,途中采取降温、保湿措施。

苗木贮藏:

临时假植苗木,要在水分充足处挖沟假植,并架设荫棚或用草帘覆盖,专人保护,及时浇水;

苗圃越冬的苗木,应进行妥善保管,在苗床上越冬的,要进行防寒。

秋起苗,进行窖藏或露天假植,需控制苗木不失水。

2.何谓种子休眠,育苗过程中如何打破种子休眠?

种子休眠是植物为了种的传播、繁衍,在长期的进化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以此来适应不利的外部环境。

育苗过程中,催芽是打破种子休眠的重要手段。

种子催芽是用人工的方法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芽的过程。

催芽还可以控制种子出芽时间,促使幼苗出土均匀,出苗整齐。

同时,催芽可以起到种子锻炼作用。

催芽的方法很多,有低温层积催芽,变温层积催芽,混雪催芽,水浸催芽,药剂、激素催芽等。

生产上常用的是低温层积催芽。

低温层积催芽的使种子在低温、湿润、通气的条件下完成催芽过程。

低温层积催芽的温度一般在0~5℃、沙子湿度在60%为宜、并且保证通气良好。

3.何谓疏伐(生长抚育)?

简述4种疏伐方法;

疏伐(生长抚育):

自壮龄林后至成熟主伐利用前一个龄级内,为解决目的树种个体间的矛盾,在林分内定期、重复地伐除部分林木。

疏伐方法主要有:

(1)下层疏伐法(lowthinning):

伐除林冠下层濒死木、被压木以及个别处于林冠上层的干形缺陷的不良林木。

它的特点是:

技术简单,遵循自然稀疏规律,以人为淘汰代替自然稀疏;

采伐对象来自林冠下层,水平郁闭受影响小,不易产生风倒等危害;

促进保留木生长的效果较弱。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阳性树种的针叶纯林中。

起源于德国针叶林的经营。

(2)上层疏伐法(crownthinning):

伐除处于林冠上层的林木,疏伐后形成上层稀疏的复层林分。

技术较为复杂,对保留木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强;

对树冠的水平郁闭影响较大,间伐强度过大易产生风害和雪害。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混交林中,特别是在上层林木价值较低、对目的树种生长构成限制的林分中。

起源于法国橡树林经营。

(3)综合疏伐法(selectionthinning):

同时在林冠上层和下层选择间伐木,疏伐后形成复层林冠。

技术要求高;

对保留木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强。

该方法应用于异龄混交林中。

以上三种方法通称为选择性疏伐(selectivethinning)。

(4)机械疏伐法(Geometricthinning):

间隔一定距离机械地确定采伐木。

采用隔行伐、隔株伐、隔行隔株伐等不同的采伐形式确定采伐木。

适用于林木分化尚不明显的壮龄林分的第一次抚育间伐。

操作简单,利于机械化作业;

采伐木的选择过于粗放,即采伐了潜在的优势木,又保留了潜在的劣势木,生长总体上可能比选择性疏伐差。

生产实践中,通常根据实际林分状况,灵活结合应用以上各种方法。

4.为加快幼林生长,通常采用哪些幼林抚育措施?

幼林抚育包括林地抚育和林木抚育两部分。

㈠林地抚育:

包括除草松土、灌溉排水、林地营养管理等。

1、除草松土:

一般幼林初期(1~2年)每年2~3次,第一次是镐抚,扩穴、培土、扶正、踏实;

第2或3次是刀抚,带状或圆状割除影响幼苗生长的灌木、杂草。

2、灌溉排水:

在土壤干旱、水湿的特殊立地上必须适时进行灌溉和排水。

3、林地营养管理:

包括施肥、凋落物管理、间作轮作等抚育措施。

㈡林木抚育:

包括林木修枝、摘芽和除蘖等,目的是促进林木生长与提高质量。

1、林木修枝:

主要指人工修枝(Artificialpruning),即人为除去树冠下部的枯枝及部分活枝的抚育措施。

修枝分两种:

①干修(dry);

②绿修(green)。

2、摘芽(debud):

是整枝的另一种形式,是在侧芽伸长生长前,将其摘除,以省去以后整枝的一种方法。

3、除蘖:

就是将伐桩上过多的萌芽条与过密的根蘖苗清除一部分,使留存蘖条更好地生长发育。

除蘖时,对每个伐桩上的萌生条只选留1~2株健壮者(定株),其余全部砍去。

根蘖条一般按间距2m留存健壮萌蘖条。

5.试述混交林种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树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分作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

指植物间通过直接接触实现相互影响的方式;

间接作用:

指树种间通过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在混交林中的普遍存在是种间作用的主要方式。

具体地说,混交林树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有:

(1)机械的作用方式:

一树种对另一树种造成的物理性伤害,如树冠、树干的撞击或摩擦,根系的挤压,藤本或蔓生植物的缠绕和绞杀等,为种间的直接作用。

最常见到的机械作用为树冠的摩擦。

(2)生物的作用方式:

在近亲种间,通过杂交授粉、根系连生等方式发生的直接种间作用;

通过菌丝桥实现相互作用,相同共生菌根菌的树种间通过根系实现物质共享。

(3)生物物理的作用方式—间接作用:

一树种在其自身周围形成特殊的生物场,对其它树种产生影响。

(4)生物化学的作用方式-间接作用:

一种树种产生释放生化物质对另一树种产生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产生的途径分为枝叶根系分泌、植物组织分解、挥发及伤流等。

水曲柳、椴树与红松,落叶松与水曲柳,杨树与刺槐等存在化感作用。

(5)生理生态的作用方式-间接作用:

树种通过改变林地的环境条件而彼此产生影响的作用方式。

包括物理环境(光、水、热、气)、化学环境(土壤养分、pH值、离子交换性能等)和生物环境(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

6.北方地区为保证苗木安全越冬,育苗全过程中应强调的育苗技术有哪些?

为什么?

北方地区为保证苗木安全越冬,育苗全过程中应强调的育苗技术有以下几点:

1、对于留床越冬的苗木,为预防生理干旱,在土壤封冻前,应浇透水。

然后采用越冬保苗方法,如土埋、盖草、设防风障和设暖棚等。

一般常见防止措施为覆土防寒,在土壤冻结前,气温稳定在00C左右进行。

2、有些秋起苗木需在露天越冬,则采取假植方式。

越冬假植是秋季苗木起苗后来年春季才能出圃,需要经过一个冬季。

应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土壤湿润的地方挖假植沟。

沟的方向与当地冬季主风方向垂直,沟的深度一般是苗木高度的1/2,长度视苗木多少确定。

沟的一端做成斜坡,将苗木靠在斜坡上,逐个码放,码一排苗木盖一层土,盖土深度一般达苗高的1/2~2/3处,至少要将根系全部埋入土内,盖土要实,疏松的地方要踩实、压紧。

另外,如冬季风大时,要用草袋覆盖假植苗的地上部分。

幼苗茎干易受冻害者,可在入冬前将茎干全部埋入土内。

3、苗木贮藏。

是指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对苗木进行控制性贮藏。

苗木贮藏一般是低温贮藏,温度0~3℃,空气湿度80%~90%,要有通气设备。

一般在冷库、冷藏室、冰窖、地下室贮藏,需控制苗木不失水。

在条件好的场所,苗木可贮藏6个月左右。

在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区,苗木在越冬时常大量死亡的原因,一般多是在早春因干旱风的吹袭,使苗木地上部分失水太多,而根系因土壤冻结不能供应地上所需的水分,苗木体内因失去水分平衡而致死。

16.简述混交林相对于纯林的优点,加以简要解释

混交林相对于纯林的优点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较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

不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树种混交,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空间。

如喜光和耐荫树种、深根型和浅根型树种、速生和慢生树种混交。

(2)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

①改善林地小气候:

如北京沿河沙地杨树纯林因夏日高温、干旱,成为“小老头树”。

刺槐改造,迅速郁闭,降低温度,减少蒸发,提高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抑制阳性杂草竞争,杨树生长得以有效改善。

②维持和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复层林冠,缓冲降雨;

根系交错,固土作用强;

凋落物丰富、分解速率提高。

(3)促进林木生长,增加产量、品种和质量:

充分利用营养和光照空间,改善林地立地条件,促进林木生长;

增加林产品种类;

种间有益的相互作用,主要树种质量提高。

(4)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A.混交林具有较好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

林冠结构复杂、层次较多,拦截雨量能力大于纯林;

枯枝落叶质量好,土壤有机质丰富、质地疏松,持水能力与透水性较强;

根系相互交错,提高土壤的孔隙度,有利入渗,减少径流和表土的流失。

B.较好地维持和提高林地生物多样性:

类似天然林的复杂结构,为多种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繁衍、栖息条件,生物多样性得到了维持和提高。

C.可增强森林的美学价值、游憩价值,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

(5)可增强林木的抗逆性:

①控制病虫害发生:

生境多样性,有利于各种鸟兽栖息和寄生性菌类繁殖,食物网结构复杂,使众多的生物种类相互制约;

食物的复杂性。

②增强林分抗灾能力:

林冠层次多,枝叶互相交错,根系深浅搭配,抗风和抗雪能力较强。

广东沿海,一些桉树纯林易遭风折,而桉树与相思混交,可减免风害。

在干热季节,林内温度低,湿度大,提高燃点。

17.常用主伐方式有哪几种?

试述每种主伐方式的特点和应用条件;

常用主伐方式主要有皆伐、渐伐、择伐等三种。

一、皆伐:

是将较大面积伐区上的林木一次全部伐光或者几乎全部伐光(保留优良母树),采用人工或天然更新恢复森林主伐方法。

皆伐的特点和应用条件:

1.优点:

①简便易行,作业集中,便于利用机械化,节省人力,降低成本;

②无风倒危害,只是邻近林墙风倒危险增加;

③便于人工更新;

④幼林光照充足,生长迅速,成林早。

2.缺点:

①环境变化:

迹地小气候、土壤、植被条件的显著变化,对耐荫性树种的天然更新不利;

②生态功能:

皆伐不利于保持水土,并降低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

③美学价值:

皆伐后形成同龄林,降低美学价值;

④生物多样性:

同龄林、树种单调、结构简单,破坏珍贵的野生动、植物生境,降低生物多样性。

3、应用条件:

①皆伐适用于裸地天然更新能力强的天然林和连作产生地力衰退的人工林:

适于皆伐后,能在裸地上天然更新的树种组成的天然林。

如杨、桦、油松、马尾松等种粒小,风播的树种或萌生成林的树种(如山杨等);

适于喜光树种构成的同龄人工林(落叶松、杉木林)。

利于轮作栽培,防止地力衰退。

②皆伐最适用于全部是成、过熟木的林分,或需要林分改造的林分。

③皆伐不适用于沼泽水湿地,或水位较高、排水不良土壤上的森林。

④皆伐不应用于生态脆弱带或生态公益林:

陡坡或处在滑坡危险立地;

溪流两岸的森林,保留50~150m的护岸林;

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

异鸟珍兽经常栖居的地方。

⑤皆伐不应用于森林火灾危险性大的地域。

如沿铁路和公路干线两侧,人为干扰大,火险等级高,皆伐产生大量采伐剩余物和环境变化,导致的火险等级提高。

⑥皆伐不适风景林、国防林等特种用途林。

二、渐伐(伞伐法):

是在较长期限(一般不超过1个龄级期)分2次或多次采伐掉伐区上全部成熟林木。

渐伐的基本特征,是在数次采伐过程中逐渐为林下更新创造有利条件,成熟林木全部采伐完之后,林地也全部更新起来。

渐伐的特点和应用条件:

①保证天然更新、促进幼林生长:

丰富的种源和上层林冠对幼苗的保护,更新更有保证;

②缩短轮伐期,同时保证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和水土保持功能;

③促进保留优良木的进级生长,提高木材利用价值;

④火险等级现对较小:

采伐剩余物较少,遮荫条件-温度和湿度条件。

①保留木和幼树的损伤率较大(采伐和集材);

②作业成本高:

采伐、集材费用高于皆伐。

第一次采伐收益小(劣等木);

③技术复杂:

每次采伐木与保留木的确定以及采伐量的计算,要求较高的技术,对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林分状况与幼苗、幼树生长状况的深入了解。

④保留木易受风害:

采伐强度过大时,容易发生风倒、风折和枯梢等现象。

3.应用条件:

①天然更新能力强的相对同龄成过熟林:

更新受上层木影响,更新困难;

②皆伐更新困难:

对日灼、霜冻、杂草竞争敏感的树种更新,需要遮荫;

③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立地(陡坡,土层薄、植被稀疏);

④大量前更幼树的森林:

根据林下更新的数量,相应采取不同次数和不同强度,促进更新或加快幼苗生长。

三、择伐:

是每次在林中有选择性的伐去一部分成熟木,林地上始终保持着多龄级林木,森林的天然更新是连续进行的,择伐后更新的林分仍是异龄复层林。

择伐的特点和应用条件:

择伐的特点:

①符合自然状态下森林发生发展进程的规律。

择伐接近天然林的更新过程,不同点在于择伐是通过采伐成熟林木造成林冠的疏开,择伐的林相接近天然林;

②择伐改善环境作用强。

伐去部分上层木,改善林内光照,提高土壤温度;

保留有较多的林木与下木,森林环境条件好,有助于种子发芽与幼苗幼树的生长;

③择伐更新一般有保障。

在天然更新较差(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匀)时,可采用人工植苗或播种的方法弥补。

具体的说:

1.优点(集约择伐):

①择伐作业保持森林的整体性、连续性、再生性。

森林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内的树木,有的在新生,有的在成长,有的在衰老,有的在死亡,但不是所有的树木在同时新生或死亡,因此,森林本身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再生性以及长期性的特点;

②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促进更新过程:

择伐作业在采伐成熟木的同时,实现保留木尤其中小径木的抚育,改善林分结构与卫生状况,促进小径木生长;

③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最高的生物多样性;

④择伐林的环境保护作用最好:

择伐可以保证林地上永远有森林植物的庇护,保持一个稳定的环境。

同其它采伐方式相比,择伐林的环境保护作用是最好的;

⑤择伐后形成的异龄复层林,比皆伐、渐伐形成的同龄林具有更好的抵抗风倒、风折与病虫害的能力;

⑥更新有保障,更新费用降低:

择伐林内存在着永久的母树种源,幼苗又可以得到林冠的庇护,不易遭到日灼、霜冻、风暴等的危害;

⑦美学价值维护好:

择伐林的林木具有大小参差不齐的多层性,并有单株与群团采伐后形成的林隙,它可以有美化风景的作用,并有更好的旅游。

①成本高:

由于采伐强度小、间隔期短,采伐分散,除采伐老龄木外,还兼顾抚育中、小径木,因此采伐集材都比较费工,生产成本高;

②对保留木破坏严重:

伐倒木很容易砸坏中小径木与幼树,在10%左右。

当用机械集材时,破坏更为严重;

③技术条件高:

要按照树种、立地条件及林分状况与林种要求来决定采伐强度与间隔期,使伐后的林分能变成平衡异龄林状态,因此选择采伐木需要十分慎重的考虑。

同时,还要考虑现有幼苗幼树能否达到更新标准,是否需要补植,补植点需要多少以及补植什么树种;

④不利于喜光树种的更新与成长,大的林隙中,喜光树种可更新。

择伐作业应用的很广,除了强喜光树种构成的纯林与速生人工林外,其它的林分都可采用择伐。

其主要的应用对象为:

①耐荫树种所形成的异龄林。

择伐是异龄林的惟一可采用的采伐方式;

②耐荫性不同的树种构成的复层林,针阔混交的复层林;

③生态公益林:

所有陡坡、土薄、岩石裸露、河流两岸,进行强度很小的单株择伐,较好地维持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④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区的大面积森林,为了维持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效能,以及其风景价值,只适宜采用小强度的择伐;

⑤雪害与风倒严重的地区,采用采伐强度小、间隔期短的单株择伐;

采伐后引起沼泽化或草原化的林分,采用择伐则可防止林地环境恶化。

18.造林前进行迹地清理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造林地的清理:

在翻耕土壤前,清除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及采伐剩余物(枝桠、梢头、伐根、站杆、倒木)包括伐桩的工序。

其主要目的是:

1、改善造林地的卫生状况;

2、为土壤翻垦、种植、幼林抚育等创造条件。

19.营造混交林时,如何充分发挥种间有益作用,避免有害作用?

营造混交林时,若想充分发挥种间有益作用,避免有害作用,则需要:

1、选择好混交树种。

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是发挥混交作用及调节种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对保证顺利成林,增强稳定性,实现培育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混交树种选择不当,可能压抑或替代主要树种,或者被主要树种从排挤出去,使培育混交林的目的落空。

混交树种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点:

①与主要树种的矛盾不易过大:

混交树种应该与主要树种之间在生态位上尽可能互补,种间关系总体表现以互利或偏利于主要树种;

②具良好的辅佐、护土和改土作用;

③具有较强的耐火和抗病虫害的特性,与主要树种没有共同的病虫害;

④混交树种应具有较高经济和美学价值;

⑤萌芽力强、繁殖容易的树种,以利采种育苗、造林更新,调节种间关系。

做法:

在主要树种确定后,根据混交的目的和要求,参照现有树种混交经验和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并借鉴天然林中树种搭配的规律,提出混交树种。

2、确定合适的混交比例:

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比例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种间关系的发展趋向、林木生长状况及混交效益。

合理的混交比例,防止竞争力强的树种过分排挤竞争力弱的树种,有利于保持竞争力弱的树种比例,形成稳定的混交林。

①混交树种所占比例,应以有利于主要树种为原则。

竞争力强的混交树种,混交比例宜小;

立地条件优越的地方,混交树种比例宜小;

立地条件差的地方,适当增加灌木树种。

②主要树种的混交比例应大些。

一般,在造林初期伴生树种或灌木树种的混交比例,应占全林总株数的25%~50%。

3、混交林树种间关系调节技术——兴利避害

(1)造林前:

慎重选择主要树种和混交树种,确定混交方法、混交比例,预防种间不利作用的发生,确保较长时间地保持有利作用;

(2)造林时:

控制造林时间、造林方法、苗木年龄和株行距等措施;

(3)生长过程中:

采取抚育管理措施,包括平茬、修枝、抚育伐等措施调节,也可以采用环剥、去顶、断根和化学药剂抑杀等方法加以处理。

20.造林施工时,强调的“五不离水”分别是什么?

造林施工时,强调的“五不离水”分别是圃地假植不离水、包装不离水、运输不离水、林地假植不离水、植苗罐不离水。

(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这一概念出发,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

1、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对象,探索环境(无机及有机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或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或改造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

生物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与发展,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种内种间关系及其调节过程,种群对特定环境的适应对策及其基本特征;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特征,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生物群落的分布;

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化,以及生态系统的进化与人类的关系。

2、以人工生态系统或半自然生态系统(即受人类干扰或破坏后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不同区域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污染生态系统中,生物与被污染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质量的生态学评价;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开发利用等。

3、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入手,系统探索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量和物质代谢,发展演化及科学管理;

农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能流和物流特点,以及高效农业的发展途径等;

人口、资源、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人类面临的生态学问题等社会生态问题。

(2)当代生态学有哪些新的特色?

随着生态学的飞速发展,当代生态学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特色:

1、相关学科之间合作更加紧密。

生态学不仅与生理学、遗传学、行为学、进化论等生物学各个分支领域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领域,并且与数学、地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