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3670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代楷书之最Word文档格式.docx

(横戈)如长空之新月;

(横)如千里之阵云;

(竖)如万岁之枯藤;

(竖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折)如万钧之弩发;

(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

(捺)一波常三过笔”。

身后传世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

最高成就代表作及介绍:

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

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

九成宫醴泉铭,唐代碑刻。

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今属陕西)。

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

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欧阳询所做的《九成宫醴泉铭碑》被后世喻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正书”即“楷书”。

《九成宫醴泉铭碑》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碑额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六字,行文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

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

正面隶书“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碑座已经破损。

  《九成宫醴泉铭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

其字形偏修长,行笔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尤其在划末重收,笔至划尾便稳稳提起。

整体碑文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模范,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之作,故后人学习楷书往往以此碑作为范本。

虞世南——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

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

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楮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

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

虞世南是跟从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书法家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的。

他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

自有书法以来,人们便对它的美做出种种的探索:

在汉、魏,人们对它的“势”赞美不已;

在晋、南北朝,人们对“笔意”津津乐道;

在隋唐,人们开始对书法的“结构”之美而感到赏心悦目。

但是,他们显然还没有触及到一个更关键的问题:

书法创作之中的“心”、“手”、“笔”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说有,那可能是由虞世南开始。

世人评价:

太宗即位,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卒谥文懿。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手诏魏王泰曰:

“世南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

”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传说唐太宗学书就是以虞世南为师。

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难写。

有一天,他写字时写到“戬(jian剪)”字,只写了“晋”的半边,让虞世南写另外半边的“戈”。

写成以后,唐太宗让魏征来鉴赏,魏征看了说:

“今窥(看的意思)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

唐太宗赞叹魏征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书法了。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等。

初唐的书法家继欧、虞之后的是褚遂良和薛稷。

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慨叹地说:

“世南死,没有人能够同我谈论书法了。

最高成就代表及介绍:

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

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

楷书35行,每行64字。

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

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

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

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

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片平和润雅之象。

宋黄庭坚有诗赞曰:

“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褚遂良——唐之广大教化主

褚遂良(596-659年),杭州钱塘人,字善登,唐初名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

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

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

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

魏征称赞说:

“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

其书处学欧阳询等,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

其特点是:

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

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

颜真卿亦受其影响。

《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传世碑刻有《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伊阕佛龛记》、《孟法师碑》等。

褚遂良书艺的最为突出的特色为“空灵”。

梁巘《评书帖》中说:

“褚书提笔‘空’,运笔‘灵’。

瘦硬清挺,自是绝品。

”书法的空灵,正是通过运笔与提笔而体现出来的。

  在欧书或虞书之中,我们都找不到明显的运笔的痕迹。

但是褚遂良却不同,他不掩饰用笔的痕迹,甚至乐于强调这种痕迹,以表现他所倾心的活泼节奏,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种韵律,异常明快。

晚年的褚遂良,在书法上达到了一个至为高超的美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果把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作品和禇遂良的作品放在一起,我们会明显地看到一种风格上的转变。

显然是对笔法的追求,造成了这种转变。

如果说,书法中楷书之中有笔意的表现,当以褚遂良为最高。

如果说,北碑体现了一种骨气之美,欧阳询体现了一种来自于严谨法度的理性美,虞世南体现了一种温文尔雅的内敛之美的话,那么,禇遂良却是表现了一种来自于笔意的华美。

在欧阳询或虞世南那里,线条与笔法是为塑造字型而服务的。

而褚遂良则不然,他是一位具有唯美气息的大师,他刻意地处理每一笔画,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点与每一个转折……,而结果则是,这种刻意却超出了字形以外,而看来好像具有一种脱离了形体的独立意义,使点线变为一种抽象的美。

可见由欧阳询等人建立起来的严谨的楷书结构,在禇遂良的笔下,已经开始松动。

这种松动并不是由于他功力不够,或者别的什么,而是他知道如何运用结构的疏密、用笔的疾缓来表现流动不居的情感。

倘若我们将欧阳询推举为“结构大师”的话,褚遂良则是“线条大师”。

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书法家的生命意识也融入结构之中,而明显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飞动之美。

褚遂良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

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

李世民曾以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示褚,让他鉴别真伪,他无一误断,足见他对王的书法研习之精熟。

刘熙评价载在《书概》中对褚遂良有这样的评价:

“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

”“广大教化主”五字,足以形容褚遂良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独特地位。

这些唐代书法大家没有一个不受到米芾的挑剔,唯独对褚遂良却是这样的赞美:

“褚遂良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对褚遂良《兰亭序》的摹本更是推崇备至(见前),甚至可以说佩服得五体投地。

褚遂良与虞世南有过一次对话:

“褚遂良亦以书自名,尝问虞世南曰:

‘吾书何如智永?

’答曰:

‘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得此?

’曰:

‘孰与询?

‘吾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

’遂良曰:

‘然则何如?

’世南曰:

‘君若手和笔调,固可贵尚。

’遂良大喜。

”(《新唐书》卷一九八《欧阳询传》)这话可能一直在激励着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引领大唐楷书新格,书法史上褚遂良因此被重重地书上一笔。

初唐三家——欧、虞、褚并称书坛,但真正地开启唐代楷书门户者,非褚氏遂良一人莫属。

纵观唐中期的颜真卿、徐浩,莫不受其影响,可以说唐朝中后期书坛风貌是由褚遂良启导的,特别是《雁塔圣教序》更具有创新的时代意义。

——王佑贵《褚遂良与〈雁塔圣教序〉》。

欣赏《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结体:

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

王偁曾评说:

“……同州、雁塔两圣教序记是其自家之法,世传《兰亭》诸本,亦与率更不类。

盖亦多出自家机杼故也。

”褚遂良书法特点中整幅书法作品以弧形线条居多,即使是短线条,也有一咏三叹的情调。

弧线的大量使用,使原本笔直、坚挺的基本笔画,增加了柔和委婉。

褚遂良在起笔时略微多了点逆笔,然后引回,波转一下。

这些用笔都使褚遂良的书法显得生动活泼,不局限于原有的形式。

《雁塔圣教序》的笔画纤细而俊秀,即使是复杂的波折转笔,也是一丝不苟,毫无须发的遗憾。

褚遂良秉承了文人书法家的笔法,在书写过程中却又能把握轻重、灌输力量。

  运笔:

《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

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唐张怀瓘评此书云:

“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清代秦文锦亦评曰:

“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

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

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颜真卿——独辟蹊径,人书俱传

 人物简介: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

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

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

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

书法境界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

颜鲁公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

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

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

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

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

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

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

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

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

颜真卿一生书学境界的历练,大略有三。

第一境界:

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

在五十岁以前,可以说是第一境界的历练。

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自己的“颜体”面目。

如果以天宝五年(746),张旭在裴儆府上授笔法于颜真卿为一个界线,那么在此以前颜真卿尚在艰苦的摸索阶段。

此一阶段传世之作鲜见。

如天宝元年写《张仁蕴德政碑》,天宝五年写摩崖书法禾山石壁“龙溪”二字。

此时颜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当的修养,这在张旭考问颜氏十二笔意时,颜真卿或以从张旭处领教所得,或以自己攻习所悟对答如流,使张旭深以为然。

他志向高远,期在“齐于古人”。

张旭也因此愿意再授笔法。

在接受张旭的笔法后,颜真卿欣喜地说:

“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或作七年),真草自知可成矣”。

因此,从天宝五年以后的五年(或七年)时间,可说是颜真卿依照张旭的指引,刻苦再磨砺的阶段。

果然在天宝十一年后,颜真卿书碑渐多,在社会上已享有一定的声誉。

天宝十一年书有《郭虚己碑》、《郭揆碑》、《多宝塔碑》、《夫子庙堂碑》等。

天宝十三年又有传世名作《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碑阴记》等。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颜真卿投身于金戈铁马与叛军作战之中,无暇顾及笔砚艺事。

此可为颜氏书法历练的第一阶段,也是第一境界的历练。

  在这一时期,虽然各碑面目或有差异,但总体上说,是“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

从《多宝塔》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用笔上沉着、雄毅,以健力立骨体,敷以较厚之肉彩;

结体上整密、端庄、深稳,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

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茂密。

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

“点画皆有筋骨”,“点画净媚”,“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

另外他基本上专门攻习真书、草书,虽有隶书、篆书之作,并不多。

颜真卿的第一境界,从初唐而来,又脱出初唐之轨辙,自立一家面目。

这种境界的历练又多循张旭所示为门径。

第二境界:

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

从五十岁后至六十五岁,可以说是第二境界的历练。

在这一过程中“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

其间作品有《金天王庙题名》(758)、《请御书逍遥楼诗碑额表》(758)、《鲜于氏离堆记》(762)、《磨灭记》(762)、《颜允南碑》(762)、《韦缜碑》(763)、《臧怀恪碑》(763)、《郭家庙碑》(764)、《颜秘监碑铭》(765)、《颜乔卿碑》(769)、“逍遥楼”三字(770)、《殷践猷碑》(770)、《张景倩碑》(770)、《元子蜇遗爱碑》(770)、《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771)、《麻姑山仙坛记》(771)、《小字麻姑山仙坛记》(771)、《大唐中兴碑》(771)、《颜含大宗碑》(771)、《宋广平碑》(772)、《重建颜含碑》(772)、《八关斋会报德记》(772)等等。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其后接二连三地被黜,使他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灵的空间;

书生——斗士——统帅,立朝——外黜——立朝,生活方式频繁转换,人生体验更多,艺术体味也就更深。

这些,颜真卿“一寓于书”,将前期的“颜体”反复锤炼,炼形炼神,从而神形兼备,终至成熟。

可以看到,他加强了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如印印泥。

笔画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

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

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耀其精神。

其捺笔表现出一波三折的节奏。

其直钩、平钩、斜钩,饱满取势,弯度均匀,圆劲有力。

其折笔则提笔暗转,形成斜面折下,以“折钗股”拟之。

从结体上说,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像篆隶以对称的正面形象示人。

在布白上,字间栉比,行间茂密,以形密取气势,不以疏宕取秀逸。

  

既至此境界,颜真卿已一扫初唐以来的那种楷书风貌:

前者侧,后者正;

前者妍,后者壮;

前者雅,后者直;

前者瘦,后者肥;

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

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

真可谓变法出新意,雄魂铸“颜体”。

第三境界:

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

在六十五岁以后的十多年中,可以说是第三境界的历练。

从成熟中加以神奇变化,一日有一日之进境,一碑有一碑之异彩。

此时期的作品有《元结碑》(772)、《干禄字书》(774)、《颜杲卿碑》(774)、《妙喜寺碑》(774)、《竹山堂连句》(774)、《李玄靖碑》(777)、《颜勤礼碑》(779)、《马璘碑》(779)、《颜家庙碑》(780)、《颜氏告身》(780)、《奉命帖》(784)、《移蔡帖》(785)等等。

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典型碑刻中,颜书在老辣中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自己的豪迈气度。

孔子说: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真卿晚年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对生命与书艺在反省中得到悟彻,并将生命哲学与书艺哲学打通,因此在其点捺撇画中既留着生活的血泪斑驳,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

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

至此境界,其书如老枿枯林,却有浓花嫩蕊,一本怒生,万枝争发,生机盎然。

后来所XX璟碑,明沙河县知县方豪曾将其与颜真卿所书之多宝塔碑相比,言宋璟碑有四胜:

“彼演释因,此照儒躅,一也;

彼代岑书,此为自撰,二也;

彼尚为郎,早年之书,此已为公,晚年之作,三也;

彼在名郡,拓之众者,屡经翻刻,已失其真,此在陋邦,未经屡拓,点画如初,四也”。

最高成就代表及介绍:

《祭侄季明文稿》,行草墨迹,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反成为颜氏不可多得的佳作。

他用笔苍率,不着意而有自然生动之妙。

所以此帖神彩飞动,姿态横出,笔势雄伟,超神入圣,誉为颜书行草第一。

元鲜于枢曾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柳公权——骨鲠气刚,集真书之大成

柳公权(778-865年),是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

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朝中,仕途通达。

他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

“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

“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对书法的贡献:

早期:

望尽天涯路

  这一时期是从二十几岁到六十岁。

宋赵明诚《金石录》载:

贞元十七年(801),柳公权二十四岁时已书碑《河东节度李说碑》;

此碑由郑儋撰文,原石在洛阳,已佚,但或可想象其为年少妍华之书。

元和十五年,四十三岁时柳书《左常侍薛苹碑》;

长庆四年(824),四十七岁时书《大觉禅师塔铭》等。

虽然这些书迹都已不存,但可以看到他二十多岁时的书艺已为社会重视,否则是不会被这些权贵所青睐的。

柳在五十岁以前的作品,今只有《洛神赋十三行跋》、《金刚经刻石》(敦煌本)可睹风采(见下文介绍)。

从中可见其学锤繇、王羲之的书体,仿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的体态。

柳公权五十岁以后的作品,据《金石录》载,有:

《涅盘和尚碑》(五十一岁),《李晟碑》(五十二岁),《王播碑》(五十三岁),《将作监韦文恪墓志》(五十四岁),太清宫钟铭》(五十四岁),《升玄刘先生碑》(五十六岁),《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五十九岁),《赠太尉王智兴碑》(五十九岁)等。

柳五十岁以后,只有《李晟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以及墨迹《送梨帖跋语》,可见其楷书概貌,虽能看到又有进境,但尚未大成。

康有为说:

“柳诚悬《平西王碑》学《伊阙石龛》而无其厚气,且体格未成,时柳公年已四十余,书乃如此,可知古之名家,亦不易就,后人或称此碑,则未解书道者也。

”(《广艺舟双揖》)如果柳公权不能享高寿,那末六十岁之前,虽有很好声名,但终未能成一书坛巨擘。

鼎盛期:

柳体之大成

  六十岁以后的十年中,柳书进入鼎盛时期,如丽日当空。

这一时期,文献载有《冯宿碑》、《检校金部郎中崔稹碑》、《淮南监军韦元素碑》、《义阳郡王苻磷碑》等等将近二十通碑,而以《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为柳体的典型,声名最为卓著。

《冯宿碑》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柳体已大成。

它一变中唐肥腴之风,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快健,以方为主,济之以圆,且在蹲锋与铺毫之间显示瘦硬劲挺之线条,这便是“柳骨”。

在笔画之间已有自家面目,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

竖画较之横画为粗,以为主笔,求其变化;

其撇,长者轻,而短者重;

其捺必重,显示矫健力度;

其钩、踢、挑必顿后回锋迅出。

柳体在结字上,也似颜真卿书正面示人,左右较匀衡,但纵长取势,且中密外疏。

在整体书风上,柳体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岑宗旦书评):

“书家谓惊鸿避弋,饥鹰下(韦冓),不足喻其鸷急”(王士禛《池北偶谈》)。

柳体法度森严,面目又变颜体之肥,而为清劲挺拔,瘦硬通神,在唐晚期以一种新的书体及其劲媚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柳体的赞赏。

中期:

斜阳的魅力

  七十岁以后的十年中,柳公权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此阶段书碑记载很多,即据《金石录》所载,便有七十岁时书写的《商于新驿记》、《山南西道节度使王起碑》等,七十一岁书有《牛僧孺碑》、《太子太傅刘沔碑》,七十三岁书《普光王寺碑》等近十通。

今天仅见《太子太傅刘沔碑》与《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等。

从以上这些碑中,可以看到柳公权似乎想继《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淋漓尽致地表露柳体之后,再辟一新的境界。

欲以淡拙渗透笔法,以平易渗透结体,以古雅渗透气韵。

因此中期那种刀切钢铸般的用笔就有所收,抛筋露骨的结体有所隐,森严峻峭的风棱有所敛。

清杨守敬对此悟识尤深,云:

“《苻璘碑》、《魏公先庙碑》、《刘沔》、《冯宿》皆敛才就范,终归淡雅。

”(《学书迩言》)他甚至认为,“《高元裕》一碑,尤为完美”。

虽然《苻璘碑》(六十一岁)、《冯宿碑》(六十岁)都为七十岁前所书,但七十岁以后的变化,其思想之根早已潜伏于彼。

不过“柳骨”已经过数十年千锤百炼而成,柳公权也终未能再化出全新的另一番面目来。

我们只看到柳书在这一时期冉冉斜阳的一种魅力。

晚期:

柳书的晚霞

  八十岁以后的八年中,柳公权进入人生和书艺创作的晚期。

他依然让生命与书艺交互滋养:

生命在书艺创作中前行,书艺又为生命润色辉映。

他至八十七岁仍书有《太子太保魏谟碑》(《宝刻类编》著录)。

从其代表作品《复东林碑》可以看到他以生命最后一段晚霞映染在碑的字里行间。

那种风采已不是朝阳般的充满蓬勃生机的光辉,也不像灼灼当午的炎日,而是一片灿烂的晚霞;

笔锋的利铦转入内部,气韵与自然贴近,通篇之旨趣与大化亲和,是宗匠晚年的心智所悟,老笔所致。

柳公权就像一位得道之人向青山深处走去,攀上极顶,又终于消逝在山阿里,将书魂凝刻进书学的峰峦中。

柳氏的一生,除了少许时间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在皇帝身边。

其一生,一直在不断地为皇家,为大臣,为亲朋书碑。

柳公权颇像一只关在禁笼中的金丝雀。

这样的生活使他缺少壮阔的气度、宽广的视野、浩瀚的生活源泉。

颜体一碑一碑曾不断地变,柳体在其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