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3889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Word下载.docx

a)负责抢险、医疗救护工作。

负责事故处理时生产系统开、停调度工作。

b)负责事故控制、救援、善后处理。

负责抢救受伤、中毒人员的生活必需品供应。

c)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

d)负责灭火、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等。

e)负责救护、防护用品的保管及发放工作。

f)负责日常应急情况的检查与预防工作。

2.2.3.2.管控组

a)负责废水处理的管理工作。

b)负责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的管理

c)负责危险化学品的管理

d)负责内部环境检测设备的管理工作。

2.2.3.3.基础设施组

a)负责环境设备设施的保养、巡查和维修工作。

b)负责应急事件处理时供水、供电、应急设施的保障工作

c)负责应急急救工具、救护用品(如灭火器、砂土等)的保管和供应工作。

2.2.3.4.环保组

a)负责废水、废气和噪声的外部检测结果事后处理工作。

b)负责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措施的制定及修改,发生泄漏事故后应急方案的评价。

c)负责应急人员的培训工作。

3.预防和预应急响应警

3.1.重大危险源识别

重大危险源辨别的依据为国家标准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别》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标准中的,工厂无重大危险源。

3.1.1.潜在环境污染事故源分析

3.1.1.1.运储系统的潜在事故源

物料运储系统指的是危险废物转移过程中和存储中,危险物品(包括废液)大量溢出而对环境造成污染或人员伤害;

化学品储罐和废液储罐破损造成泄露造成人员伤害、环境污染和厂房设备腐蚀。

3.1.1.2.生产运行系统的潜在事故源

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危险集中在喷烤漆工序,在喷烤漆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有毒物质,对人体存在中毒的危险,油漆对操作人员有造成中毒、化学灼伤的潜在危险;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稀料、固化剂,如在生产现场因设备、管道、阀门受腐蚀破裂而发生泄露或操作不当,如喷溅至操作人员的皮肤而造成化学污染。

3.1.1.3.污染治理设施潜在事故源

a)含有毒和危险化学品的废水和废液,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害是有毒和危险化学品若未完全分解破坏就排放,特别是废液处理不当造成泄露,如人的皮肤伤口接触有中毒的危险。

b)废水处理装置发生故障,导致废水超标排放进入环境会造成水体环境损害。

c)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见下表:

工艺单元

主要装置

潜在环境污染事故

主要危险因素

主要污染因子

 

生产车间

电焊机

噪声污染

噪声

打磨机

喷烤漆房

危险化学品泄露

经大气、水扩散入环境

大气:

苯系物

水:

pH、COD

废水处理设施

废水事故排放

污染物未经处理超标排放,造成污染事故

pH、COD、Ni、Cu

固废储存

固废临时堆场

固废泄露

污染物经水扩散入环境造成污染事故

pH、COD、Cu

3.2.预防工作

3.2.1.环境污染事故防范措施

3.2.1.1.危险化学品贮运安全防范措施

a)工厂严格按照储存货品其危险特性和火灾危险性分类储存。

b)烤漆房、固废库保持良好通风条件,采用不发生火花的地面,电气设施符合防爆要求,仓库内以及生产单元配置完善的火灾报警与消防系统,设置地沟防止液体流散的设施,仓库的耐火等级、防火距离需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要求。

c)储罐区下设围堰,围堰内有效容积大于储罐的容积,可将事故泄漏品全部收集并且回用。

3.2.1.2.工艺技术和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范措施

工厂储存的易燃易爆化学药品较少,因此未在库房内设置光电感烟探测器、声光报警器,电子差定温感温探测器等自控设备,通过加强人员巡检来及时发现和找出问题。

3.2.1.3.电气、电讯安全防范措施

在工厂建设中使用防爆、防火电缆,对电气设施进行触电保护,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防爆电器(气)的安装和布防需符合《爆炸和火灾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要求。

3.2.1.4.消防及火灾报警系统

a)根据火灾危险性等级和防火、防爆要求,建筑物的防火等级采用国家现行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安全出口及安全疏散距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版)的要求。

b)厂区消防用水与厂区生产、生活用水管网系统合并。

厂内不设消防站。

c)火警报警系统:

全厂采用电话报警,报警至当地消防中队。

3.2.1.5.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设计

工厂在各个车间相关工序设置了紧急救援站,安置防护用品,具体分布详见下表:

防护用品所在位置

所配备的防护用品

内层制作

空气呼吸器具,备用气瓶,防毒滤盒,雨靴,耐酸碱手套,防护眼罩,防毒面具

外层制作

表面处理

外型加工

钻孔

印刷

中央仓库

甲类仓库

3.2.1.6.污水收集处置装置

a)工厂内安照雨污分流管网的要求进行设计,生产废水处理后排入沉淀池。

b)工厂在厂界处的雨水、污水总管上均设置切断阴井,以备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能够保证将含有污染物的各类排水全部拦截在工厂区域内并进行事故池处理,杜绝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3.2.1.7.泄漏事故的防止

a)泄漏事故的防止是储运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发生泄漏事故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等一系列重大事故。

经验表明:

设备失灵和人为的操作失误是引发泄漏的主要原因。

因此选用较好的设备、精心设计、认真的管理和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是减少泄漏事故的关键。

b)加强危险化学物品运输车辆的管理,严格遵守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避免运输过程事故的发生。

c)为了避免因容器破损造成环境污染,在化学仓库内设计托盘和地坑收集泄漏物质。

一旦发生事故,泄漏物料可滞留在事故池内,避免对水体的污染。

d)有毒、有害危险品物质的保管和使用部门,建立严格的管理和规章制度,原料装御、使用时,全过程有人在现场监督,一旦发生事故,可立即采取防范措施。

e)在每年对防雷接地装置进行检测检查,如有不合格,及时进行整改。

f)外溢的化学品,及时收集处理或妥善存放在密闭的容器内。

g)每天进行仓库巡查,对有关情况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3.2.2.污染物的应急监测方法和处理技术

3.2.2.1.应急监测方法

委托社会上有资质单位监测。

3.2.2.2.应急处置技术

a)疏散泄露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面罩。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喷水雾减慢挥发(或扩散),但不要对泄漏物或泄露点直接喷水。

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露,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b)疏散泄露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要使水进入储存容器内。

用沙土或其他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d)废水事故排放

工作人员发现废水超标排放,立即关闭废水外排管道,尾水返回事故池暂存,并进入废水处理设施再次处理。

3.3.预警及措施

3.3.1.按照突发事故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警进行分级。

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接除。

3.3.2.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应急指挥部应采取以下措施:

3.3.2.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3.3.2.2.提出发布预警公告的建议

3.3.2.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3.3.2.4.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企业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3.3.2.5.针对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终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3.3.2.6.调集环境应急物质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4.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程序

4.1.1.在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时,现场发现人员应立即向班长、主任、值班人员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理。

但处理无效,有扩大趋势时,应立即向工厂应急领导小组报警,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警后,下达按应急预案处置的命令,立即通知工厂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到现场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按各自职责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响应程序示意图

4.1.2.当发生事故其影响超越工厂边界,仅凭工厂的力量难以控制局面时,需要工厂应急救援领导机构协调周边企业,市应急救援管理机构,以取得社会救援力量的支持。

组织社会救援队伍、实现交通管制、疏散周边群众等,最大

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4.2.信息报送与处理

4.2.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报告时限和程序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发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后,应立即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

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

4.2.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报告方式与内容

4.2.2.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报告分为初级、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初级从发现事件后立即上报;

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

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4.2.2.2.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环境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4.2.2.3.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4.2.2.4.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

4.3.指挥和协调

4.3.1.指挥和协调机制

4.3.1.1.根据需要,企业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负责指导、协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对工作。

4.3.1.2.环境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和事故所在地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各应急机构接到事故信息通报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必须在当地政府和事发单位的协调指挥下坚决、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4.3.1.3.应急状态时,专家组组织有关专家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指挥部领导决策参考。

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和形式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为环境应急领导机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指导各应急分队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

指导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

4.3.1.4.发生环境事故的有关部门要及时、主动向环境应急指挥部提供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

4.3.2.环境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

4.3.2.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4.3.2.2.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4.3.2.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4.3.2.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4.3.2.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4.3.2.6.根据现场检查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4.3.2.7.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4.4.信息发布

根据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由相应的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发布。

政府可以授权各级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进行信息的发布。

工厂应积极配合各级环保部门及政府提供事故基本事实,主动配合新闻宣传部门做好信息发布工作。

对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字的发布,应征求评估部门的意见。

对影响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处理结果,根据需要及时发布信息。

如发生媒体的不准确报道,应及时通过发布通告或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真相,以正视听。

4.5.安全防护

4.5.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以你个根据环境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4.5.2.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内容:

4.5.2.1.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4.5.2.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制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4.5.2.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4.6.应急终止

4.6.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4.6.1.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4.6.1.2.污染源的泄露或释放已降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或居住区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标准以内。

4.6.1.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6.1.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4.6.1.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4.6.2.应急终止的程序

由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下列程序决定是否终止应急工作:

4.6.2.1.由工厂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确认终止时机,提出经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4.6.2.2.工厂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4.6.2.3.应急状态终止后,工厂应根据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

市环境保护局根据下列程序决定是否终止应急工作。

4.6.3.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4.6.3.1.突发性环境污染源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认真总结、分析、吸取事故教训,及时进行整改。

4.6.3.2.组织各专业组队应急计划和实施程序的有效性、应急装备的可行性、应急人员的素质和反应速度等作出评价,并提出对应急预案的修改意见。

4.6.3.3.参加应急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环境应急队伍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5.应急保障

5.1.资金保障

工厂资材处会同应急组织涉及部门提出应对突发环境污染源事故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日常运行经费、突发事故处理经费等所需经费的预算,提请工厂董事会,列入工厂日常运行预算安排。

5.2.装备保障

5.2.1.配备完善的消防和截污设施。

5.2.1.1.工厂已经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J166—88)》要求严格设置消防系统,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

5.2.1.2.已经按照环保要求,在储罐区设置喷淋装置,并且储罐下设围堰,防止泄露药品进入环境;

各套废水处理设施预留一天的废水处理容量的事故池,废水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测仪,雨、污水排放口设置断阴井,防止超标排放废水进入环境。

5.2.2.配备相应的救生和防护设备

5.2.2.1.各相关工序要设置紧急救援站,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5.2.2.2.发生事故时,救援人员必须做好个体防护措施,穿好防护服,防止有毒有害物品和身体皮肤接触;

佩戴防毒面具,保护呼吸系统,防止危险品经呼吸道吸入;

戴好手套,严禁直接接触化学品。

5.2.2.3.配备了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

废水处理设施配有实验室,配备的实验设备可以自行监测废水中pH、COD、Ni、Cu等指标。

5.3.通信保障

工厂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

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应急部门之间的联络畅通。

5.4.人力资源保障

工厂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培训一支常备不懈,熟悉环境应急知识,充分掌握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措施的预备应急力量;

保证在突发事故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5.4.1.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培训计划

5.4.1.1.应急小组成员应急救援的培训

a)本预案制定实施后,所有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各专业救援队成员应认真学习本预案内容,明确在救援现场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由领导小组环保组对救援专业对成员每半年组织一次应急培训。

b)主要培训内容包括:

熟悉、掌握事故应急预案内容,明确自己的分工,业务熟练,成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

熟练使用防范装置和用具;

了解如何开展事故现场抢救、救援及事故的处理;

掌握事故现场自我防范及监护的措施,人员疏散撤离方案、路径。

5.4.1.2.员工应急救援的培训

员工应急救援培训,结合每年组织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一起进行,主要培训内容包括:

企业环保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

防毒的基本知识,防范措施的维护管理和应用;

生产过程中异常情况的排除、处理方法;

事故发生后如何开展自救和互救;

事故发生后的撤离和疏散方法。

5.4.2.预案演练计划

5.4.2.1.演练分类及频次

a)组织指挥演练:

由应急小组按应急救援预案要求,进行演练,每年组织一次。

b)单项演练:

由各专业组各自展开应急救援任务中的单科项目进行演练,每年组织一次。

c)综合演练:

由应急救援指挥部按应急预案要求,开展全面的演练,每年组织一次.

5.4.2.2.演练内容

a)装置设备发生泄漏的处置抢险。

b)排污口切断设备的运作。

c)故障的排除和环境风险的防范、消减措施。

d)通讯及报警讯号联络。

e)急救及医疗。

f)冲洗与消毒及洗消废物的处理。

g)防范指导,包括专业人员的个人防范和员工的自我防范。

h)各种标准设置、警戒范围及人员清查。

i)厂区内交通控制及管理。

j)友邻单位情况通报及人员的疏散撤离。

5.5.技术保障

工厂内建立风险源资料库,编制环境突发事件预警分级别方法,加强应急救援环保组人员的应急知识储备,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充分利用区、市环保主管部门的专家组,确保在启动预警前、事件发生后相关环境专家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

5.6.宣传、培训和演练

5.6.1.应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污染事件预防常识,增强职工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里准备,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

5.6.2.加强环境事故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培训和事故源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应急处置、检查、监测等专门人才。

5.6.3.定期组织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5.7.应急能力评价

为保障环境应急体系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并实现持续改进,对各级环境应急机构设置情况、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与执行情况、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与考核情况、应急装备和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等,在环境应急能力评价体系中实行自上而下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机制。

6.后置处理

由省、市环保专家对因突发环境事件受灾范围进行科学评估,提出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工厂根据政府要求承担实施环境恢复计划中企业需承担的工作。

7.附则

7.1.名词术语定义

7.1.1.环境事故:

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群众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7.1.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府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鄂环境事故。

7.1.3.环境应急:

针对可鞥或已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