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3908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祝塘中学1819学度高一上阶段性试题4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D、持续 点缀 逐渐 报复

点染,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报复,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

抱负,远大的志向。

4、以下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

A、日本地震海啸造成数百万人生灵涂炭,这一灾难震惊四方。

B、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C、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年才回到家乡,享受到天伦之乐。

D、蚯蚓断成两截,就成了两个生命,从此南辕北辙,各奔东西。

选C。

A.生灵涂炭:

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

B.三人成虎:

散布谣言的人多了,大家便相信了。

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C.天伦之乐:

指合家团聚的欢乐。

D.南辕北辙: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5、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大好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各族同胞倍加珍惜,任何敌对势力企图破坏新疆的繁荣和稳定,都是新疆各族群众不能答应的。

B、碳汇林管理者将从这项基金中获得支持,以补偿在种植碳汇林过程中发生的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的费用。

C、据媒体报道,中行高山案是建国以来黑龙江省最大的金融诈骗案,3名主要涉案人高山、李东哲和李东虎均出逃到加拿大,但已得到加拿大警方的严密监控。

D、对小学生、初中生来说,还处于打基础、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家长急功近利地让孩子钻进奥赛里,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害的。

B项,语序不当,应为“营造、抚育和保护”;

C项,搭配不当,将最后一分句中“得到”改为“受到”;

D项,成分残缺,将“对”“来说”删掉。

【二】古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

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

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

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

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

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

因诈女曰:

“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

”乃易其弊衣。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

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

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

“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

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

”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

“此甚似姊也。

”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

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

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

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假设有女履者,捕之以告。

得叶限,令履之而信。

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假设天人也。

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

逾年,不复应。

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

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 ①赪:

红色。

②郁栖:

粪土堆。

6、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乃易其弊衣           弊:

破旧

B、女觉遽反遽:

急忙

C、始具事于王具事:

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

发放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发:

挖出。

7、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此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A.均译作“于是”。

B.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转折。

C.第一个“以”是动词,“认为”;

第二个“以”是介词,依照,按照。

D.第一个“为”表被动;

第二个“为”是动词“成为”。

8、以下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此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不是“以示追悔”,而是“洞人哀之”,表示“可怜”。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徐,慢慢地;

(前一个)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袖,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袖子藏着。

(2)但,只;

不之虑,宾语前置。

(3)意,猜测;

非道,不正当的途径;

竟,最终。

答案:

(1)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参考译文:

南方人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

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一个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能用金线做出华美的衣服,吴洞非常宠爱她。

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抚养,后母对她不好,经常羞辱她,不是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就是去深潭边汲水。

叶限有次打水的时候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叶限很喜欢)就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脸盆里。

鱼长得很快,换了好多容器盛鱼,但都很快就容不下它了,叶限就把它放到后院的池塘里。

叶限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食投进去。

这尾鱼在叶限过去的时候,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底。

她的后母察觉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见不到鱼。

就骗叶限说:

“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

”于是脱下她的旧衣服藏了起来。

然后又让她到很远的一个泉水那里去汲水,来回有上百里路。

(等她走后,)后母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那鱼浮了上来,就立刻被她砍死了。

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后母把鱼烹饪了,(吃过的人都说)从未尝过这么鲜美的鱼肉,后母把吃剩下的鱼骨藏在了粪土堆里。

到了第二天叶限才回来,她到池塘边上,可再也见不到鱼了,于是跑到野外,悲伤地哭泣。

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告诉她:

“你别哭了,你的鱼被你母亲杀死吃掉了!

骨头扔在粪坑里,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好,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

”叶限照着做了,果然吃的穿的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带着她自己的女儿)去,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门户。

叶限(也很想去,)就等她们走远了,穿上翠鸟羽毛编织的衣服,金丝线做成的鞋子跟着去了。

后母的女儿认出了叶限,就告诉她母亲:

“那个人很像姐姐。

”后母看了也很怀疑,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却丢了一只鞋子,被洞人得到了。

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吴姓的这个洞在海边,不远的地方有个很大的海岛,岛上有个叫做陀汗的国家,兵力强盛,统治着附近几十个海岛,面积达到几千海里。

洞人于是把那只金线鞋子卖到陀汗国,(买的人认为是奇异的东西,献给了国王。

)国王得到了鞋子,让左右下人试穿,脚小的穿着,鞋子还小了一寸。

于是下令全国所有的妇人都试穿,也没有合适的。

那鞋子轻得像羽毛,踩在石头上也没有声音。

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国王就认为这鞋是谁丢在路边的,于是到各洞的各户人家搜查同样的鞋子,如果有女子能穿上鞋子的,就回来报告。

(很快就在叶限后母家里找到了。

)陀汗王让家里的人挨个试穿,只有叶限穿着非常合适。

然后叶限又穿上翠羽衣,穿上鞋子拜见国王,叶限此时美得就像天上的仙女。

这才把所有的事都说给国王,陀汗王带着叶限和鱼骨回去了。

后母和她的女儿都被飞石打死了,洞里的人可怜她们,就挖了个石坑把她们埋起来,之后取名为“懊女冢”。

国王把叶限带回国后,封为第一夫人。

有一年,国王起了贪念,求鱼骨给他宝玉,得到无数珠宝。

结果第二年,再求鱼骨,什么也得不到了。

国王就把鱼骨和那些求来的珠宝一结果一晚上的时间,埋藏的地方就被海潮淹没了。

(二)诗歌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示三子

【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第一首诗是诗人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市东南)贬所北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第二首诗写于元祜二年(1087),当时诗人得任徐州教授,生计稍微好转,即从岳父家接回妻儿,一家得以团聚。

这首《示三子》即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

(1)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

为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都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1)第一问:

“断”和“复”用得好。

“断”写出诗人与家人音讯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

“复”字写诗人谪放时间之长。

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

(2)第一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情更怯”与“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

后一首,①前两句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

“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

②【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貌已非,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

③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

“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

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1、补写出以下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____________;

各抱地势,____________。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____________。

(3)千古江山,____________。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凭谁问:

廉颇老矣,____________?

(1)檐牙高啄钩心斗角

(2)风雨凄凄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4)尚能饭否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

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道德教育,那么是近十年来的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

生态伦理以珍爱、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

生态道德是指将生态伦理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

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出与构建是人类道德文明进步与完善的标志,是新时期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

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是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崭新教育范式。

传统德育是一种以“知识性”为主导理念的模式。

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离和对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点重在师生之间的理论知识型纽带关系,忽略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奉外部道德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样态。

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

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12、以下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生态道德教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视角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适应现代人类生存需要的崭新的教育范式。

B、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它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C、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D、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在原文中无表达。

13、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

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

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

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B.不是“回归自然”而是“回归生活”。

C.“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前者是说智者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灵动就像水不停地流动一样。

后者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而本文中那么是说要关注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D.传统的德育其特点是主客体的二元对立,而生态德育那么强调德育回归生活实际。

1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合理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虽然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可以预见这门新兴一定会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际效益。

B、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使之自觉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解决当前人类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C、提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逐渐削弱生态环保领域的强制性惩处力度,转换该领域执法机构的工作职能。

D、生态道德观念把人类道德理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意味着一个不珍爱自然、不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人,不是完美健全的人。

C项原文中没有依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红松擎天

张抗抗

①伊春城像一个巨大沙盘,隐现在苍翠的林海中,红黄蓝白,色彩缤纷。

②30多年前,我随农场连队在伊春某林场伐木。

森林暖泉、雪地冰坂,是知青年代的珍贵记忆。

然而,重新回望那个年代,心生愧疚。

还记得男生用锋利的电锯,将茂密的树林扫荡;

女生围着锯倒的巨木清理枝桠;

卡车满载原木,运出深山。

我们将大树锯断,劈成

子,塞入炉膛,熊熊火焰给帐篷带来温暖,也将几百年成材的原木燃为灰烬……长期过量的开采,使小兴安岭可采林木锐减,生态逐渐失衡。

那些消失的大树中,就有红松。

③伊春,如今已成为红松在我国的最后一片原始保留地。

自然界但凡珍稀树种,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决无苟活之意。

这种存活于寒冷地带的珍贵树木,生长极其缓慢。

几十年前,小兴安岭还是红松满山。

然而,连年大量砍伐,红松所剩无几。

半个世纪以来,伊春为国家输送了2.3亿立方米红松材质,据说,用火车装这些原木,车厢一节节连起来,可从最北端的漠河接至最南端的三亚。

④时值盛夏,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我寻访红松。

普查说明,该地存有614种原生树木,是天然的森林博物馆。

沿山路上行,只见草木葳蕤,蕨苔遍地,乔木灌木、针叶阔叶高低错落。

石阶木桥、草亭木屋,与山林浑然一体。

迎面扑来树叶与青草、朽木与落叶混合的浓郁气息。

吸气吐气,肺腑通透,神清气爽。

四周忽然幽暗,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居高临下,冷傲威严。

树干浑圆敦实,树皮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

那是红松!

⑤在溪水,我仰视红松。

它们在这里巍然伫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

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到树冠才打开伞状枝条。

五针一束的松针,玉簪似地插在头顶。

阳光透过树顶苍绿而粗硬的松枝倾泻而下。

⑥在溪水,我拥抱红松。

红松有骨气:

它直立如柱,外刚内韧。

它耐腐蚀,抗风雪,可作桥梁、枕木、电杆之用。

树皮可提取栲胶,采割松脂;

松针可提取松针油;

松子为美味坚果,亦可入药……红松,在冰雪之地伫立了千年万年,是天地日月的精华。

它因过于优秀而受到人类的过度青睐,好在人类终于醒悟。

⑦在溪水,我要为红松祝福。

五年前,伊春市在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的决定,同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红松实行建档立卡管理。

伊春人绝不能让“红松故乡”变成回忆中的“红松故事”。

伊春伐木工马永顺,一生伐树3万余株,退休后,倾余生之力,植树3万余棵,被国人传为佳话。

⑧登上观光塔,环山苍郁,森林像一块巨大的“祖母绿”,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荧光。

高高的红松树下,喜阴喜湿的细弱幼苗正在耐心生长。

将来,红松高耸入云,如擎天之柱,托起伊春的未来。

美丽的伊春城,该是一座隐现在莽莽红松林海之中的巨型宫殿。

⑨在溪水,我“认领”了一棵红松,我愿日日为这棵遥远而伟岸的红松祈福。

假设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松,蓝天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呢?

15、概括第②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5分)

回忆知青年代的伐木生活,因伐木导致的后果心生愧疚。

引出下文追溯、寻访红松的内容;

为作者认领红松、为红松祈福作铺垫。

16、红松的珍稀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6分)

存活于寒冷地带,生长缓慢,我国仅伊春有其原始保留地;

浑身是宝,在生产建设和生活中有多种用途。

17、第④、⑤两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

请选择其中两种手法加以赏析。

(1)用了拟人的手法,前者用“横空出世”写出红松的冷傲威严,后者用“饱经风霜”和“容颜依旧”写出了红松的古老苍劲。

(2)用了比喻的手法,前者将“裂纹”比作时间的刻度,突出记忆古老,后者将“松针”比作“玉簪”,突出其身姿秀美。

18、请探究文题“红松擎天”有哪几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