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麓草堂家谱简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3996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熊麓草堂家谱简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熊麓草堂家谱简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熊麓草堂家谱简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熊麓草堂家谱简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熊麓草堂家谱简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熊麓草堂家谱简史.docx

《熊麓草堂家谱简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熊麓草堂家谱简史.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熊麓草堂家谱简史.docx

熊麓草堂家谱简史

熊麓草堂家谱简史

黄本安

台甲山地形地貌及其民居,正中间为原熊麓草堂地址

清末民初年间,是台甲山最兴盛的时期。

五座篱门屋排成一个大半圆形,坐落在如今的高马二溪村腹地,地形像一把“川椅”:

前面稍微空阔,其间有古松、和树、枫树、隔嘎树、圆株树等,都是茎大数围,枝叶蔽天。

关山以下是板楼溪,溪水从南向北流过;后笼山像是椅子的靠背,百年杂木繁多,山上堆积的落叶有半尺以上,是孩子们经常用手爬开落叶捡野生菌的地方——火烧菌、蜂窝菌,雁鹅菌、剥皮菌、红菌子等等,几乎什么菌都有;左右山为椅子的“扶手”,其右侧与后笼山基本相同,只是龙脉比后笼山低矮。

左侧是上蒋家坳的大路,一边修了一条堤,叫“堤弄里”,堤外是一塆硕大无比的金钱松,遮蔽了整个天空。

从左至右的第二栋篱门的门楣上,挂着一块匾额,上书“熊麓草堂”。

“熊麓草堂”门对黄阳坪的思井坳。

大门前面下二十多个石级,转个弯,有一口水井,水井一小一大,小的约一平方米,深一米左右,有菜碗大一孔泉水从底部石眼中汩汩流出,那是挑吃水的地方;小井里的水流到外面的大井里,大井有十多个平米,三面修了平台,是妇女们洗衣的地方。

这水终年不断,冬暖夏凉,是台甲山的生命之泉。

进篱门,篱门屋与正屋一般大,左右两边基本全是仓库和杂屋,楼上很宽阔,解放后曾经做过教室。

上月台,入天井,天井为长方形,四周有阴沟,中间铺一条石板路,上台阶可到正屋阶级。

天井两边为横屋,每边各五扇,没有堂屋,楼上装修到顶。

天井的前面和左右阶级全用长方形的麻石条砌成,阶级里有石鼓廊柱,磨砖地面。

正屋中间是堂屋,堂屋门左右有雕花窗槅,镏金描彩,炫人眼目。

登正堂,有八仙桌,太师椅,香火神龛,题联匾额,显得庄严肃穆,气派豪华。

熊麓草堂由云登公正铨修建,后人又进行了复修和加修,取了“熊麓草堂”这个雅名。

云登公的父亲称立功公,字倍之,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年)七月初四午时生。

同治五年(1866年)丙寅三月十一申时终,葬将军坳重曹冲蛇形山。

家谱记载:

“(倍之公)为人性浑朴,善酒,终日游醉乡,暇则戏儿童为乐,故人莫能摘其短,亦莫能誉其长,积后流光,岂或爽哉。

”妣谌氏,代朝女,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年)六月二十一日亥时生。

为人淑慎。

性嗜酒。

课子甚严,而抚诸孙以恩。

人谓氏不以严课子,子之孝不奇然,则子之孝实氏成之也宜。

其孙曾阀阅昌大门闾。

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十二月三十午时终。

葬朝辰庵人形山。

”无子,抚兄长直哉公次子正铨为嗣。

传说起初的台甲山,只有一间烂茅棚子,全是乌刺蓬。

台甲山在开山祖黄书久迁入之前,已有蔡姓人居住,所以台甲山也叫蔡家山,后蔡姓人不知迁往何处,相继又有谢姓人在此居住,谢姓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往四川合州,给黄姓人留下了这块荒芜的宅基地。

云登公正铨是书久的曾孙,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年)八月初六寅时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二十五辰时终,葬屋后锅底坳望河场凤形山。

配王氏,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三月初三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二月三十日终,葬朝辰庵人形山;继配谢氏,咸丰七年(1857年)丁巳五月初二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壬寅九月初七终,葬屋后白虎首黄土仑。

黄正铨生三子,长子学诗,次子学广、三子学大。

学诗,字聘臣,号兰岩名岱钟,咸丰六年丙辰(1856年)六月十七亥时生,光绪乙酉(1885年)科举人,任广西知县,光绪二十五年乙亥(1899年)十一月初六辰时终,时年44岁。

葬朝辰庵神湾人形山。

配王氏,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八月二十五生,1940年九月二十二终,葬朝辰庵纸厂里;兰岩有三子,长子一玮,次子一珍,三子一琼。

一玮字少岩,册名楚枬,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九月十七日午时生,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入邑庠生。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三月二十七日寅时无病而终,葬朝辰庵人形山。

妣陈氏,葬望河场。

继配蒋氏,葬杉树轮竹湾里。

少岩生二子,长子维江字泮生,次子维汉字阜生。

泮生号维江,生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辰时,毕业于上海南方大学和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政治讲习班,倾向革命,据说曾参加过共产党,生平事迹不详,1944年左右去世,葬朝辰庵人形山。

生子一,名兴华字升文,民国十三年(1924年)甲子三月十一日寅时生,省立五师和长沙革命大学毕业,先后担任辰酉乡中心国民学校校长,水陆洲革命残废军人速成中学、株洲市某高级中学教师,民盟会员,终葬未详。

有子一,名黄涌,孙一,均大学毕业,已定居株洲。

阜生号维汉,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四月初六辰时生,毕业于广东讲武堂及军官政治讲习所,终身从事军旅,任连长团长等职。

1949年回乡,任台甲乡第一任乡长,1951年去世。

生子一,名本安,1936年6月13日申时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担任过中砥区联校校长和支部书记,定居东坪。

有子二,萼龙、爱农,女二,文娇、文芳。

孙二,腾飞、远飞。

一珍,号幼岩,册名湘枬,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九月二十二巳时生,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逝世,葬朝辰庵人形山。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与长兄楚枬同入邑庠生。

光绪乙巳(1905年),广西游勇肃清,两广总督岑春煊奏保县丞。

民初效力广东军政府主席总裁岑春煊,抗日时期回乡定居,广置田产,小渭、龙塘都有他的大片田庄,修了专门的佃屋看守。

幼岩生子二,大生、祖生。

大生名维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二月初七生。

1958年7月19日去世。

湖北旅鄂湖南中学毕业,任过辰酉乡乡长,辰酉乡中心国民学校教师、教导主任和东坪完小第三任校长。

子黄平伯(1930年—2013年),担任过文溪乡企业办会计,有子四辉、煌、腾、达,孙一。

祖生生于1934年,毕业于湖北武汉农学院,终身任职于湖北省茶叶总公司,中共党员,高级茶叶工程师,副处级调研员。

生二子二女:

长子黄涌,大专文化,原在武汉市工商银行工作。

生女名山晖,大专文化,现在武汉水务集团工作。

次子黄奇,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信阳航校毕业,学习飞机机械修理,转业后在湖北省烟麻茶公司工作,生女黄逾,留学定居美国。

长女黄红,美籍华人,博士研究生毕业,在美国雪弗龙石油公司担任技术顾问。

次女黄双,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在城建水利委员会情报所工作,丈夫捞锡保,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长江水利委员会高级工程师,正处级。

一琼,字稚岩号衡枬,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八月初八戌时生。

因废除科举未获功名,民国初年效力广东军政府内政部,总裁岑春煊奖以知事分发湖南任用。

1959年病逝。

生子二,长子维浩字槐生,次子维清字鲁生。

槐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

)乙巳五月十八亥时生。

湖北速记讲习所毕业,加入过共产党,解放后务农终生。

生子三,长子阳开,次子务本,三子梦麟。

阳开1926生,毕业于长沙某高级中学,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改名黄杰,任广西公安11师32团文化教员、团参谋,1952年9月1日在边城县作战中牺牲;务本(1930—?

)毕业于安化县简易师范学校,1949年参军,后转业至西安市洪卫区任职。

有子一女二;黄梦麟(1944—2017)在文革中逃到武汉,后在兄长务本帮助下,在西安城郊落户定居。

生女二,均大学毕业。

鲁生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生,1951年去世。

毕业于湖南私立修业学校,种植茶园,管过公私会产,在台甲小学任教多年,在辰酉乡中心国民学校任过总务主任。

鲁生有三子,长子黄良能(1936—),上海外国语学院肄业二年,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学习五年毕业,高级工程师,曾任上海石化三厂副总工程师,全国聚氨酯协会理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列第二名。

有女一,名湛若,复旦大学毕业,现定居澳大利亚;次子勉能(1940—2003),任大队会计20多年,生四子,耀祖、耀文、耀武、铁荣,孙一。

三子庆能(1945—),因出身不好婚姻受阻,后到阳二湾入赘,亲子继子各一。

三兄弟分家时,幼岩居住熊麓草堂正屋及左侧横屋的两间,其余由稚岩次子鲁生居住,少岩全家及稚岩和长子槐生都迁往蒋家坳另辟新居。

学广,字硕臣,生四子。

长子一璋字兆然,号明科,明科生二子,维泗与维涟。

维泗早逝,无后;维涟号柱石,生子铁山,铁山(1936—)安化二中初中毕业,教过书,当过乡政府林业员,任蒋家村村长十年。

铁山生子三,黄河、黄海、黄忠,孙一。

次子字一璜,号元科,当过保长,1956年病死。

生三女,无子。

三子一珖名兆筠、四子一琩名兆平,均早逝无后。

分家时,学广分得熊麓草堂右侧横屋,不够住,次子元科迁到台瑞仑,也叫檀树仑。

学大,字美臣,黄氏五修族谱倡修人之一。

生三子,长子一衍字兆基,兆基生一子维滨字迪非,后迁往江南镇定居,其子孙情况不详;次子一瑃字兆鸿,兆鸿生一子,名维渭字洞飞,因病英年早逝,无后;三子一瑄字兆祥,兆祥生一子维潮字宠辉,1926年生,1949年抗美援朝参军,在部队改名荣辉,后来在广西牺牲成为革命烈士。

荣辉牺牲后,兆祥小女完珍招宋水生为上门女婿,生儿子卫军等,卫军有一子,在东坪买房安家。

分家后,学大这一家都搬到熊麓草堂的上首边的房子,即第一个篱门。

有人为熊麓草堂黄家后代的有关情况作了粗略的统计,清末民国以来,按学历有举人一人,秀才二人,准秀才一人;大学16人,高中(中专)26人,其余为初中或小学,基本无文盲(上述人数包括女性)。

按职务有局长(厅级)1人,副处级干部1人,知县一人,知事2人,团级干部2人,乡长1人,保长2人,学校校长3人;总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

以上这些数字比起那些身居闹市的世袭豪门可能微不足道,但身处深山老林的台甲山,不能不令人刮目。

仔细考察分析,云登公家族其所以能够兴旺一时,是因为传承着四个方面的优良传统。

一是与人为善。

百善孝为先,首先是黄正铨做出了榜样,他母亲(养母)年老体瘫,他供奉饮食,百依百顺,亲自为之处理粪便,浣洗衣服,几十年如一日,在他的潜移默化下,黄祖生、黄兴华、黄梦麟的母亲孤身在家,他们分别接到长沙、株洲、西安赡养,送老归葬,新华、梦麟还把母亲的骨灰送到老家入土,尤其是梦麟姐(赛君)弟,还为之超度了亡灵。

黄良能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每月拿出六分之一的工资作为母亲的生活费,坚持30年,直至母亲去世。

他们推己及人,“养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黄正铨也作出了榜样。

有一年他路过马家溪,见一妇女背着一个孩子在悲泣,经过安抚慰问,方知妇人新死丈夫,无力春耕,准备逃荒,于是给粮数担,解其困境。

他在江南做生意,每到过年前夕,选择街上的贫困户,给予米和盐,不要偿还。

二是乐于公益。

温溪万善桥、蕉山溪的几路石拱桥有黄书久、黄云登的捐款名单。

北伐战争时期,唐生智主湘,黄幼岩为其筹集北伐军费银洋百万元。

雾豹洞和五房溪两座古石桥,黄正铨的生父直哉公捐款的数目名列前茅,而且还是雾豹洞桥的主修人之一。

马家溪到白竹水八华里的茶马古道,第一期工程就是黄正铨出资修建的,结束了台甲山千百年出江南绕道下文山的历史;猴板栗树旁边的悬崖边七十多个宽阔的石级,双溪口的茶亭,是黄幼岩出资建的,为的是方便通行,避免了行人过猴板栗树塘边掉下深渊丧命,也结束了路过双溪口遭强人抢劫的历史。

三是重视教育。

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黄岱钟和黄运藩在鸦雀坪创办资滨书院,广招安化学子就读,这所学校可以视为萸江中学、安化二中的前身;1927年,黄幼岩出资创办台甲小学,捐田40亩,成为学堂会产,用作教师工资及办学开支的费用,地址就在台甲山屋后坳上,后来称为学堂坳,当时的高家、黄沙、板楼等地方的学生都在此就读,直至解放初期。

黄幼岩还设立了黄姓读书奖励基金,鼓励黄姓子女读书,这也是黄姓子孙在解放前就已基本脱盲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

当许多女性还在裹着小脚遵守“娘边做女不出闺门”的封建礼教的时候,黄兰岩的女儿孙女们,都放开了大脚走出了闺房,进入了小学、中学和中专(如安化女子职业中学等等)乃至大学,成为了新一代的知识女性,后来活跃在教育等行业的舞台上。

黄姓人家如此重视教育,还得感谢黄正铨那位江南的岳父,黄正铨生了黄兰岩,到岳父家里去报喜,岳父说:

“恭喜你生了一个挑茶包子的!

”是揶揄,是开玩笑,不得而知,但黄正铨很受刺激,就千方百计送儿子们读书,开创了兴教重教的历史。

四是勤劳忠厚。

表现在学习(劳动)能吃苦,办事很认真,对上很忠诚,待人很厚道,淡薄名利,遵纪守法,不投机取巧,不巧取豪夺等等。

黄兰岩十二岁开始,从学校回家,便在西屋打扫一间房子伏案读书,不呼不饭,发愤忘食。

据说黄兰岩做过岑毓英的西宾(家庭教师),试想,如果不是黄兰岩对云贵总督岑毓英尽忠尽职,后来其儿子岑春煊能对黄兰岩的三个儿子个个重用?

要不是少岩等兄弟对岑春煊尽忠尽职,岑春煊能对他们关照有加,奖励有加?

不仅男性,女性也如此。

黄幼岩的女儿黄棣花,解放前已结婚生子,解放初毅然参加高考,后来在北京气象学院毕业,分到湖北麻城一所高中教书,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退休又被返聘,64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这四个方面的优良传统可以从另一个人的身上找到它的全部基因。

这个人就是从板楼溪搬到江北坳再搬到台甲山的老祖宗黄书久。

据说黄书久读过书,有点文化。

三兄弟分家时,父亲时惠公的安排是:

一个在台甲山;一个留在板楼溪;一个在田庄江北坳。

通过拈阄,老大国久在台甲山,老二泰久在板楼溪,老三书久在江北坳。

老大国久觉得不公平,台甲山的地域条件不如江北坳,江北坳有80担田产。

他是杀猪的,一气之下从床脚下拿出一把杀猪刀,扬言“要砍几个脑壳”。

老父亲惊慌失措,书久出来替父亲解围,说:

“大哥,如果你愿意去江北坳,我们换一下吧,我到台甲山。

”一场矛盾得到化解。

此后不久,书久就搬到了台甲山,于是就有了台甲山现在的200多号人,也就有了熊麓草堂里这一房黄姓人家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