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4048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

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平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

  6÷

2=3(盘)(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6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

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1)和上一题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

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动手摆一摆。

  (3)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

平均分后有剩余的1个怎么办?

剩下的不能再平均分,可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如果可以怎样表示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并汇报

  (5)师:

7里面最多有3个2,余下的1不够再分,余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余数,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

2=3(盘)……1(个)(板书)怎样读呢?

  (6)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在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表示有剩余,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7)引导思考师:

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

分别表示什么呢?

  (8)组内讨论并汇报

7是被除数,表示草莓的总数;

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

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

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6÷

2=3和7÷

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相同点:

都是把物体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

一个算式没余数,另一个算式有余数。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师: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也是要写单位名称的,那你知道这个算式中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吗?

生是(个)

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是相同的吗?

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物体的总数,而余数是这些物体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2)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呢?

  商是我们求出的结果,要求的是能摆几盘,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3)小结:

总之,有余数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

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求什么”来确定,而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4)师:

刚才我们摆了小棒,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所摆图形的结果吗?

注意单位名称的使用。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学习例2

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教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请同学们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几个下方形,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小组合作:

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2……

  (4)如果继续摆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13根……16根……屏幕出示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观察上面所有算式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除数都是4,余数有规律,是1、2、3的顺序出现的。

  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再看看前面,我们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呢?

为什么?

  不会,剩的多,还可以再摆或再分。

  (5)师生共同总结: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用一堆小棒摆,如果有余数,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最多剩几根?

最少呢?

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三、动手动脑,巩固新知

  1、

(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列式: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10÷

3=3……1

  ()()()()这个算式读作:

()

  2、60页“做一做”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摆一摆、算一算

  分别用6、7、8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

如果有剩余,余下几根小棒?

3=(个)

  7÷

3=(个)……(根)

  8÷

3=()……(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4、判断,并说说理由。

  17÷

3=4……5()

  13÷

2=6……1()

3=5……3()

  5、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

6=……()

8=……()

9=……()

  当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6如果除数是6,除数最小是()

  6、思考:

  小花猫和它的13个小伙伴要到河对岸参加森林运动会。

白鹅大哥说:

“我的船小中,每次只能坐4个乘客”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花猫和它的小伙伴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吗?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2=3(盘)8÷

4=2

2=3(盘)……1(个)9÷

4=2……1

  余数10÷

4=2……2

  读作:

11÷

4=2……3

  7除以2等于3余112÷

4=3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2

  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师:

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

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习纸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

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

想不想知道?

想!

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

喜欢吗?

(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是糖。

喜欢!

  [评析:

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段儿童喜欢吃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

  2、师:

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可以分给14个人。

对吗?

好,咱们一起分一分。

(课件演示:

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14个人!

如果每人分2块呢?

能分给几个人?

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你想的真快!

咱们来看,(课件演示:

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回答的真完整!

分东西是孩子们经常做的事情,教师创设数学原形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两次老师带领学生分,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二是给下面的活动做一个示范,以便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式。

  3、师:

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

我想每人分4块。

  生b:

我想每人分7块。

……

  4、师:

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

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

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分完了吗,同学们?

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

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

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

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

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

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平了!

有道理吗?

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

谁还有不同的分法?

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

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

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同意吗?

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

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

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你们发现了吗?

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

(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操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

以它为例,怎么列?

14÷

2=7(人)(师板书)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这个怎么列?

(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

7=2(人)

说说什么意思?

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

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

3=4b、14÷

3=

  c、14÷

3=4余2d、14÷

3=4……2

写好了吗?

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

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

3=4(人)。

好,这是你的想法!

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

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

举举手!

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解决了。

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

是!

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可以!

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

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

(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

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

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习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

3=4……2,读作:

14除以3商4余2。

(齐读一遍)

  6、师:

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

生:

指图中余下的2块。

大家会写了吗?

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习,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

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余数!

什么是余数?

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2、4。

(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

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习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16块。

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

余几块呢?

怎么列式?

16÷

5=3……1

咱们看是这样吗?

(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

怎么列?

17÷

5=3……2

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19块。

这次能分几人?

19÷

5=3……4

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剩下的不够5块。

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

能分几个人了?

能分给4个人了。

我是这样列的:

20÷

5=3……5,余5块行不行?

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

7块呢?

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可能会余1、2、3、4块。

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

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板书:

余数比除数小)

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剩下的不够每人分的块数所以出现了余数。

并且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否则,还能再分。

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只是在巡视时,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地引导,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真正的当了一次“小小探索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试商方法:

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

试一试:

  

(1)13÷

5=?

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

再来一道。

  

(2)17÷

4=?

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

7=?

28÷

34÷

6=?

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

有什么窍门吗?

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因为24离34太远了。

哦,要想得数最接近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大量的口算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运转,最后想出试商的捷径。

然后反馈,教师及时总结,让学生真正明白试商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

  1、计算:

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

4=32÷

5=

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

(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30人。

几个人一组?

5个人一组。

分了几组?

怎么知道的?

30÷

5=6(组)

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

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这个环节的练习分为3个梯度。

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

第二题,判断。

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题,实践题。

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

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六、小结:

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习情境。

而分糖是学生平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习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习,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习,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习设计有梯度:

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

第二题,判断。

第三题,实践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