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4225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docx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

创新能力问题研究(摘要)

牵头部门:

重庆市科委

第一部分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一、科技平台建设意义及需求

科技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

我市科技平台建设工作经过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

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科技平台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和效率低下,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缺乏全市层面的整体建设规划;二是总体水平较低;三是财政投入分散,总量不足,配置不当;四是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五是对外交流与合作不够;六是缺乏稳定专业化管理和技术支撑人才队伍的机制。

我市科技平台建设的滞后与薄弱,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使许多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难以实现,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难以形成。

为加强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按照《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要求,结合重庆实际,我市启动了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的建设。

加快三大科技平台建设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有利于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目标

到2007年,制定和完善重庆市三大科技平台建设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和共享规章制度,积极推进平台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支持一批平台重点示范项目,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

研究开发能力——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开放流动、高效运行的实验研究开发基地,提高我市科技原创能力。

建设市级以上示范重点实验室2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建设市级以上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建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60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个。

创新服务能力——逐步构建我市科技公共资源信息网络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建设以“一网九库”为核心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网络;逐步构建以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以大学科技园区、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

制度创新——基本形成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三大科技平台发展运行机制。

建立起更加灵活的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体制和环境。

科技人才队伍——力争使我市两院院士增加2~5名,市级以上(含市级)学术带头人达到1000名,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人员达到20000名,在重点学科和优势行业领域形成100个左右能承担国家级项目的科研团队。

到2010年,初步建成涵盖我市重点学科、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领域,适应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平台体系,建立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

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实验室1~2个;建设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

到2020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共享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成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节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三、重点领域

(一)研究开发平台

1、实验室体系建设

在动植物种质基因与良种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装备制造业、临床医学、人口健康与安全、环境安全等重点学科领域,组建和完善提升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依托重点学科,争取建立一批博士后流动站。

依托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相关领域市级重点实验室,力争建成“机械及光电系统与装备”国家实验室;将输变电安全科学与电工新技术、超声医学工程、蚕桑学、分子免疫学等优势学科研究平台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2、工程化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建设

在清洁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关键技术、微光机电、农产品加工、创新药物、新型医疗器械、重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现代中药等领域,组建一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工程化技术研发机构。

继续加强国家燃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拓展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辐射、工程化服务能力,将轻合金(镁合金)、生物制药、公路工程等具有特色优势的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资源共享平台

1、网络科技环境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信息管理和应用服务的集成,以信息共享逐步带动平台实物资源的共享。

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网络协同科研环境建设,开展大型科学仪器的远程应用,逐步提供开展网络协同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服务,构建重庆市科技信息网,提供“一站式”科技咨询服务。

继续加强农村现代科技信息数据共享服务网的建设。

2、科学数据共享体系建设

整合农业、林业、气象、测绘、地震、水文水资源等数据资源,抢救濒临丢失的重要科学数据,对重要的历史资料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

对政府资助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数据资源进行重点整理、汇交和建库,整合相关的主体数据库,构建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科学数据群。

3、科技文献资源与服务体系建设

以科技文献数字化中心为基础,继续加强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和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完善汽车(摩托车)知识产权检索中心建设,继续扩充科技文献资源的种类与服务范围。

建立科技综合情报咨询与信息分析支持系统,为用户提供科技信息资源在线联合目录查询和跨系统数据库检索服务。

组织联合采购和专题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馆际互借和网络化原文远程传递体系、虚拟参考咨询和用户培训系统、情报咨询与查证系统等。

4、计量标准与检测技术体系建设

开展新材料、现代中药、食品安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将我市优势产业的标准转化为国家、国际标准。

以重庆市科技检测中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整合我市现有的较为分散的分析测试中心和行业检测机构,将科技检测中心建设成为我市乃至西部地区的科技检测服务窗口。

5、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网络体系建设

补充、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信息库,加强现有科学仪器设备运行和管理的信息化;制定更为灵活、适用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共建共享的运行补贴办法,节约用户测试和使用成本,拓展仪器设备的使用范围,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三)成果转化平台

1、生产力促进体系建设

以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龙头,构建渝港生产力促进中心、香港生产力促进局CEPA业务发展中心重庆分中心、重庆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RP等10大分中心。

将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建成为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强、特色业务突出、服务范围广泛、服务手段先进的科技创新、技术支持和中介服务平台。

2、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

构建以大学科技园、高新区、产业开发区、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在进一步完善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国际企业孵化器)服务功能的同时,加快大学科技园西永孵化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3、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拓展重庆高交会的服务功能,发展与之相关的网上交易,建立一批区域性常设技术交易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鉴定、和认证、人才、专利代理服务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加快科技评估机构建设,推动一批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立适应科技事业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业投融资体制,发展各类科技创业投资机构,营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

四、保障措施与建议

(一)组织保障

1、建立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管理体系

2、建立平台评估监测体系

(二)政策法规保障

1、制订相关法规与规章

2、修改和完善现有相关法规与规章

(三)创新管理

1、建立健全平台建设运行的共享监管机制

2、建立健全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绩效考核机制

(四)投入保障

1、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

2、鼓励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3、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投入决策的科学性

(五)人才队伍建设

1、建立合理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2、构建合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六)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1、积极参与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2、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平台资源

第二部分重庆市原始性创新能力问题研究

原始性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不仅带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提供了科技与经济重大发展和超越的机会。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原始性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重庆市原始性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总量不足。

主要表现为R&D经费支出低,2002年我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仅为0.64%;创新机构数量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仅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有3个,科技中介机构约820家;科技成果数量不足,2003年我市高校被SCI、EI、ISTP等收录的科技论文数为523篇。

(二)结构不合理。

人才结构失衡,学科带头人少。

2002年我市每万人口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为277人,在全国排第21位,西部排第6位。

2003年,我市院士仅有10名,四川超过40名,陕西超过50名。

国家863计划专家仅1人;技术结构脱节,工程化技术极度缺乏,造成成果转化率低;所有制结构欠佳,民间科研机构少,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小。

(三)发展环境欠佳。

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科技意识薄弱;文化氛围不浓,主要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宽容失败的涵养不够;科技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科技需求动力不足。

创新政策不健全、不完善,创新政策环境不宽松,难以激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欲望;产业层次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所占比重较高,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不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下对创新的需求不迫切。

二、增强重庆市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

(一)科技条件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建设,到2010年,使全市在原始性创新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到2010年,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实验室1~2个;建设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建设“一网九库”资源共享平台。

(二)R&D投入目标

建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多元化R&D投入体系,至2010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1.7%以上,其中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经费占R&D经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以上,使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原始性创新活动的主体。

(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到2010年力争使我市两院院士增加3至5名,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达到100名,市级以上学术带头人达到1500名,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人员达到30000名,在重点学科和优势行业领域形成100个左右能承担国家级项目的科研团队。

(四)原始性创新成果目标

到2010年,力争使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数达到1000篇/年;专利申请数和获权数分别达到10000件/年和6000件/年,其中发明专利获权数达到500件/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数位列西部前列。

(五)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目标

到2010年,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数量和经费位列西部前列。

三、增强重庆市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措施及对策建议

(一)确保超前、稳定和高强度的经费投入。

(二)改革科技管理制度。

(三)改进科技评价体系。

(四)建立有利于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

(五)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稳定。

(六)加强科技条件建设。

(七)加强产学研联合。

(八)积极推进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九)努力营造有利于原始性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

第一部分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前言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知识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重大的转型,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

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内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区域发展最重要的能力,也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目前,我市经济已经进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产业发展对科技需求的紧迫性也日益增加,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赢得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科技平台建设是进行科技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在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与重组,是科技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科技创新竞争的一个新的焦点。

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市的科技平台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需求。

因此,整合现有科技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共享和水平较高的科技平台,已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支撑,成为我市科技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科技平台建设的目的意义

(一)科技平台的内涵与组成

“平台”一词所表达的含义有三个方面:

它是一种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体系;它不仅包括硬件,而且包括软件,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集成;它具有公共和共用的服务性质。

科技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主要由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研究实验基地、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和利用体系、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以及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三方面组成,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性支撑体系。

构成平台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平台:

作为上层建筑的平台的制度体系,是平台的内核,是平台赖以存在的灵魂;作为依托的外在表现形式的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是整个大平台的物理基础,没有丰富的、先进的科学仪器、设施、文献等实实在在的科研手段,所谓的平台就成为了空中楼阁;作为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体系,是平台能够正常发挥效能的有力保证,改革人才评价办法,提倡和培养为社会大众的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用机制去激励、引导、留住各类人才从事平台服务工作,将他们的个人利益和事业发展与服务于平台所产生的巨大国家利益统一起来。

为增强我市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全市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按照《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要求,结合重庆实际情况,我市启动了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的建设。

研究开发平台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等。

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图书文献资源和科技网络五个方面的共享平台。

成果转化平台主要包括重庆高交会及技术交易常设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评估鉴定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

(二)科技平台建设的重大意义

三大科技平台建设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三大科技平台建设既是重庆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社会、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建设三大科技平台将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构筑长江上游科技中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大科技平台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科技平台建设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平台建设,更主要的是可以推动政府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科技管理部门从过去主要抓科研项目,转向抓项目和建公共服务平台并重,最终转向主要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

是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政府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大科技平台建设有利于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

三大科技平台建设是充分应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战略定位和系统优化,是促进全市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的有效方式,是我市科技资源合理配置的重大举措。

在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资源品质,增加专业化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与风险,提升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能级和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营造公平竞争条件下人才脱颖而出的科技环境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大科技平台建设有利于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都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必将促进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充分发挥知识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国内外科技平台建设现状与我市科技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一)国外科技平台建设的发展趋势与经验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表明:

发达国家都是科技基础设施强国,基于科技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仍然不断加强投入,更新、补充和兴建科技基础设施,迎接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挑战,确保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1、发达国家政府不断加大科技平台建设的投入

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经验表明,科技平台建设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

许多发达国家认为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是抢占战略制高点、在世界范围内争夺研究人才、增强和保持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物质保证。

因此,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国家科技平台建设;同时,也要求这些科技平台必须为国家目标服务,体现国家意志。

美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平台,但美国政府依然认为“随着我们迈向21世纪,在一些重要的科学前沿领域,美国的设施已经落后了”。

美国政府于1996财政年提出了科学设施计划(ScientificFacilitiesInitiative),以加大对科技基础设施投入。

在1999年的美国总统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致国会报告中再次强调:

“我们必须保证通过分阶段地兑现我们的设施投资的战略规划,来不断更新我们的基础设施,以获取最大的科研生产力”。

英国政府2002年决定把加强一流科技基础设施作为最为优先的任务。

布莱尔在《科学至关重要》中承诺,要增加科技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加强人才培养。

英国政府用于大学科学研究基础设施的投入从1999年开始已逐年呈增长趋势,从1999年的1.25亿英镑增加到2003年的5.5亿英镑,平均每年增长85%。

并且,英国政府计划从2005年开始每年增加12.5亿英镑用于加强和完善大学、研究机构等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

日本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把完善科技平台建设作为科技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

2001年国会特别拨款加强科技平台建设,2002年又增加了2%的科技预算。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韩国、巴西等国为了保证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家利益,近年来也纷纷加大政府对研究实验基地与基础设施等科技平台的投入。

1998年韩国政府R&D预算的分配中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比例为15.7%。

2、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建立和完善共享制度

促进科技信息共享,为科技发展改善基础条件是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责已经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大多数国家政府所认识。

200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UNESCO)组织主办的“科学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大会一致认为:

各国政府应该在增强科技能力建设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其中有形资源建设和科学信息共享是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美国在20世纪60~80年代国家科学实验和研究基地建设的基础上,90年代以来进一步强化联邦政府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创造开放的环境,实施“国有数据完全开放与共享”国策并建立了配套措施。

据统计,90年代后半期美国经济增长的一半得益于数据的流通与应用。

近十年来,欧盟加强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

例如:

欧洲空间局(ESA)的对地观测系统与空间探测系统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高能物理粒子研究基础设施,都采用了多国共同建设的方式。

显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不同于以市场主导的、直接面向竞争的技术开发,政府应该担当起平台建设的主导角色并将其作为政府科技投入的重要方向。

3、基础设施建设与研究基地建设紧密结合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历史,特别是当今的发展历史表明,大部分重要的科技成果,无论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发现还是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创新,都出自于具有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的科学研究基地。

因此,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紧密结合,主要表现为:

以国家实验室为主的科学研究基地作为依托和支撑去建设、管理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在规划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新项目时,充分挖掘利用已有科学研究基地的各种条件。

4、科技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拥有完善科技基础设施的各类科技平台均把培养科技人才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2002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回顾英国科技发展历史时指出,由于科技投入不足,科研基础设施日渐陈旧,导致人才外流,科研水平不断下降。

英国虽然在过去50年共有4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排在美国之后列全球第二,但近20年里仅有8位。

最近几年里通过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科研条件,已经出现人才回流的趋势。

美国历来重视通过科技平台吸引和培养科技人才,特别是注重利用国家实验室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二战以来共有185位美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占世界同期获奖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事实上,发达国家通过其先进的科研条件使一批重要的实验室成为全球优秀人才的集聚地和培养基地,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全球的科技人才资源。

此外,发达国家都重视利用实验室开放和网络环境开展科普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手段,如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每年要向数千名中学生和社会公众进行科学前沿研究的普及型讲解和演示。

5、科技平台建设同重大科技突破相互促进

各国政府及科技界为提高科技竞争能力都十分重视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改进和建设科技基础设施;这些先进的科技基础设施,又支撑并促进了重大科技的突破。

例如,美国和日本纷纷建立超级计算机系统,开展大规模高性能数值模拟计算,已经成为对发展科学技术具有战略重要性的研究手段。

欧、美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网络技术在科技领域的应用与发展,雄心勃勃地安排了诸如e-Science之类的计划,力图把科学观测仪器系统、实验仪器系统、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联结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与远程使用。

粒子加速器及大型粒子探测器的发展过程则典型地揭示了基础设施与科技突破间相得益彰的关系。

一方面,这些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得益于大量高技术的进步与突破,如大功率微波技术、高精度磁场获取技术、高精密电源技术、超高真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海量数据获取传输和处理技术等。

另一方面,粒子加速器及大型粒子探测器的发展又对这些高技术的进一步突破起到了巨大的带动和推动作用。

6、坚持自主建设与寻求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相结合

发达国家都尽可能地自主建设科技基础设施,特别是对于事关国家安全与特殊重大战略需求的大型设施,以保证国家安全与自身科技研究工作的基本需要。

人类共同面临的许多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远非一个国家的能力所及,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大型科学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开放性、国际化的特点,并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联合国2003年提出缩小“数字鸿沟”的号召,推动科技数据的国际共享。

20世纪后期以来,许多大型科学设施都是通过全面的国际合作建造的,许多新的国际合作计划正在筹划中。

已建造或正在实施中的有地球系统科学计划(ESE)、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伽利略计划等。

再有,通过世界范围内计量基标准的精度和测量频段的国际比对,建立起各国计量基标准的等效性,推动全球计量体系的形成,逐步实现国际间校准与测量结果的相互承认。

(二)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