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4311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文档格式.docx

《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文档格式.docx

如果艺术作品没有经过艺术欣赏,艺术的社会功能就还是潜在的,还没有实际的实现。

因此,艺术欣赏是欣赏对象与欣赏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艺术家与群众、艺术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艺术反作用于现实的必要环节。

  然而,正如艺术不同于科学认识和道德规范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质一样,艺术作品通过艺术欣赏而反作用于现实的方式,也具有显著的特殊性。

这一点需要通过对艺术欣赏的特点的分析来加以说明。

(二)欣赏活动的特点

  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所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同于纯粹抽象的理论思考或是在直接的实践意志的趋使强迫下接受某种道德教训。

欣赏者对作品所揭示的生活的本质的认识,或是对艺术家所作的说明、判断、评价的接受,始终是和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不可分的。

在整个欣赏过程中,对待反映于作品中的生活,只有那些为欣赏者的感觉和感情所肯定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成为他在理性上所肯定和接受的东西。

艺术欣赏活动所具有的这个特点,使得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不仅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而且生动具体地把握了丰富多采的感性世界,激发了和对事物的理性认识相一致的情感态度,推动欣赏者走向实践。

例如我们阅读了《红岩》这部小说,不仅在理性上认识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而且生动具体地感受到了这种品质,激起了我们崇敬、热爱和在实践中学习这种品质的感情。

  感觉和情感在欣赏活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它们是同我们对事物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结合在一起的,两者的分裂必然要破坏艺术的欣赏。

资产阶级的美学家常常夸大感觉和情感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把艺术欣赏归结为神秘的直觉活动,否定艺术欣赏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他们看不到或不愿看到在艺术欣赏中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地统一在一起的,而且只有当感觉是伴随着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理解)的感觉,情感是伴随着认识(正确或不正确的认识)的情感,才能有真正的欣赏活动存在。

  其次,就革命文艺对群众的思想感情的作用而论,由于它是把阶级功利倾向和思想内容融化在能够激起人们美感愉悦的审美形式之中,这就决定了欣赏活动中的教育性和娱乐性二者的统一关系。

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鲁迅说过:

“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

”①艺术作品对欣赏者的这种特殊的精神作用,曾经为古今中外的许多美学家、艺术家所指出,所阐释。

公元前罗马的贺拉斯曾经提出了文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②教育与教训不同,艺术作品对欣赏者寓教于乐的特点,决定了艺术欣赏活动给人以道德和知识的教育,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二者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艺术的教育作用只能通过欣赏者对作品发生兴趣,在欣赏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审美愉快,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由于各种艺术作品的性质不同,艺术欣赏的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关系也不同。

有些作品教育性强些,有些作品娱乐性强些。

但是,无论哪一种艺术作品,甚至包括惊心动魄的悲剧,也都必然带有一定的审美愉悦性。

任何具有严肃的创作目的的艺术,只有当它首先适应了群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审美趣味,适应群众的这种主观爱好与接受的可能,它才能赢得群众,提高群众,教育群众。

(三)艺术欣赏的主客观条件

  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就艺术活动的总体来说,是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

就对现实的认识活动来说,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直接认识,艺术欣赏是透过艺术作品对现实的间接认识。

就两者的过程来说,艺术创作是把大量的生活现象概括成独特的典型形象,造成可供欣赏的艺术作品,是从面到点;

艺术欣赏则是从具体感性的艺术形象出发去把握普遍的社会内容,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是由点到面。

就创作和欣赏的目的来说,创作是为了给群众提供一定的欣赏对象,即能够给群众以一定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愉悦的艺术作品;

欣赏是为了从艺术作品中获得一定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愉悦。

所有这些,都是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固有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统一,从根本上来说,是授者与受者、教育与受教育的对立和统一。

只有当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符合于广大群众受教育和审美的要求,需要和适应相统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依赖,互相成为条件,欣赏者有了合乎需要的对象,文艺才能密切联系群众,从而发挥教育群众的作用。

这就是说,只有当文艺作品把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感受和理解、感情和思想寄托在独创性的形象的形式中,内容和形式和谐一致的艺术形象使欣赏者觉得是可亲的,作者的感受和欣赏者的感受是息息相通的,欣赏活动和创作活动二者之间,才能作为互相依存的关系而被表现出来,才可以说“后者是生产者,前者是消费者;

后者是演员,前者是以自己的共鸣和热情奖励着演员的听众。

”①如果艺术品对现实的评价不高于普通群众的认识,其审美价值又低于群众的欣赏水平,这样的作品就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不能成为迫切需要的对象,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不能构成密切的关系。

可见并非一切艺术创作都能很好地解决授者与受者、教育与受教育的矛盾,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欣赏对象。

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个矛盾,要求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首先要自觉地认识到艺术欣赏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认识欣赏者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和审美兴趣,从而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间,在艺术作品和广大欣赏者之间建立起相互适应的关系。

  艺术欣赏以艺术作品为对象,没有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艺术欣赏。

但是,作品之所以能够被欣赏,也是因为欣赏者具备了相应的主观条件的缘故。

艺术欣赏活动是作品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进行感受和理解的过程。

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要求欣赏者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能力。

马克思指出: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因为对我说来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

”①由于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依存关系,艺术作品的客观价值能不能成为现实,这一方面要取决于艺术作品能否反映并满足欣赏者的欣赏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取决于欣赏者能不能欣赏以及在怎样的程度上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意义。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②艺术作品的客观价值虽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欣赏者之间个人条件的差异不能影响艺术作品的客观价值,但是艺术作品的客观价值在没有被欣赏者领悟以前,也只能是一种潜在的价值。

某些大艺术家的作品之所以在他们死后才得到普遍的欣赏和承认,常常是因为在这些艺术家在世的时候,由于种种社会历史的原因,使得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平还达不到能够理解他们的作品的程度。

  个人欣赏能力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审美水平的表现,是受后者的制约的。

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一样,两者都是社会审美意识长期发展的结果,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审美意识、审美水平的表现。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社会条件下,既发展了以特殊方式进行创作的审美活动,同时也发展了以特殊方式对这种艺术作品进行欣赏的审美能力。

所以,个人欣赏文艺的主观条件也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

(四)艺术欣赏与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的提高

  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发展和提高,受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审美能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水平。

例如,原始人和现代人欣赏音乐的能力就很不一样。

从根本上说,审美能力受审美对象所制约,它是审美对象的特性所规定的审美主体的特殊“本领”。

这种特殊“本领”的获得,正是从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过程中,从欣赏活动中达到的。

马克思说: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①因此我们说,审美能力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其中艺术欣赏活动占很大比重)中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人们对某一种类艺术作品的高度欣赏力是由各种不同的审美能力所积极参与的结果。

例如对绘画的高度欣赏力要依赖于其他各种不同艺术种类的欣赏力;

这些能力,也只有在多种欣赏活动中才能逐渐地发展起来。

经验主义者休谟曾经说:

审美能力“虽然人和人之间敏感的程度可以差异很大,要想提高或改善这方面的能力的最好办法无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一种特定类型的美。

”②

  显然,审美能力只能结合着审美活动来加以研究,不能把它看成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而应当把它看成为可以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提高的东西。

各种类型的艺术既有待于不尽相同的审美能力的人加以欣赏,同时各种类型的艺术的欣赏也训练、培养、提高着各种不尽相同的审美能力。

音乐对听觉、绘画对视觉的审美能力的训练、培养、提高有其不可混淆的特殊的作用。

  如前所述,审美趣味既然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对事物的客观评价和认识,因此审美趣味的提高,其主要的也是最有成效的方式,就是能引起审美愉快的艺术欣赏。

中外古今的艺术史表明:

各个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的变化,最为集中地反映着各个不同时期审美趣味的变化。

而反映在文艺作品中的这种变化,通过文艺欣赏活动而作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的变化;

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变化又反过来促进着文艺作品中审美趣味的变化。

当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感到客观的艺术形象多少适应了他的欣赏能力,表现了他的欣赏趣味,从而肯定了自己的时候,他才能够受到形象的感动而产生愉快。

人们欣赏文艺而感到愉快,一方面因为他在这一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一方面也因为他感到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昧在欣赏对象中得到了肯定。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阶级都从它的阶级利益出发,创作符合于本阶级利益的审美趣味的作品来影响欣赏者。

社会主义的艺术目的在于运用对革命有利的文艺形式,提高群众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并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逐渐地改造非无产阶级的陈旧和落后的审美趣味,从而反作用于群众的社会实践。

(五)各类艺术欣赏活动的特殊性

  在艺术种类一节里,曾经谈到了欣赏需要的多样性作为一个客观因素影响着各种艺术样式的全面发展。

在这里,将对不同艺术种类欣赏活动的特殊性加以比较和研究。

但是,由于艺术形式的多种多样,不仅在大的种类上可以加以区分,而且在每一个种类(例如绘画)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具体样式,甚至在更小的范围内(例如版画),也还有具体形式的差别(例如可分成铜版、石版、麻胶版、石膏版等等);

艺术形式的这种多样性对于欣赏活动的影响几乎是无法穷尽的,因此,就必须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各种艺术样式的特殊性对于欣赏活动最基本的影响。

  马克思曾经指出:

“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

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造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

眼睛对对象的感受与耳朵不同,而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

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恰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

①马克思这段话不仅对于理解艺术种类多样化的客观原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理解欣赏者感受和理解不同种类艺术作品的特殊性也有指导意义。

对于欣赏活动来说,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在欣赏活动中所引起的差别,首先是由艺术作品的媒介因素的不同而作用于欣赏者不同的视、听感觉开始的。

例如,绘画总是首先诉诸视觉;

音乐总是首先诉诸听觉;

戏剧、电影等综合艺术也总是同时诉诸于视、听感觉等等。

因此,在盲人面前不存在被感受着的绘画,在聋人面前不存在被感受着的音乐,他们欣赏戏剧或电影,也只能感受其可能感受的或视或听的某一方面。

从这里出发,探讨各类艺术欣赏活动的特殊性,只能首先结合着艺术作品诉诸欣赏者感觉的特殊方式来进行,必须充分认识各类艺术诉诸欣赏者视听感觉的特殊性。

  从艺术作品诉诸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考察,各类艺术的欣赏的特殊性就可以分为视觉的(造型艺术)、听觉的(音乐)和诉诸表象的(语言艺术)三种基本的类型。

  历史上曾经有人提出除视、听感觉以外,其它感觉器官也能感受和欣赏艺术作品,例如狄德罗就曾认为盲人可以用手来代替眼睛,用触觉来代替视觉对雕塑进行“欣赏”。

可以设想,盲人如果生来就是盲人,他的触觉没有被任何的视觉经验所补充,那么这种触觉就只能感受到对象外形的凹凸起伏以及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等等,而不能使触觉引起视觉的联感。

在盲人的实际感受中,很难设想能够组成象视觉那样,对于雕塑各部分在空间并列中的次序有一个完整的“面”与“体”的感受。

如果说,触觉还能对某些艺术作品进行一定的感觉的话,那么其它感觉(如嗅觉、味觉等等)尽管在自然美的欣赏中,它们可能起到某些作用,但对于艺术欣赏来说,则是没有重大意义的。

  在艺术种类这一节中曾经谈到,对于绘画的欣赏是和视觉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经验结合在一起的。

视觉不仅在认识客观事物中起着巨大作用,在艺术欣赏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它的作用远不只是对造型艺术而言。

对客观事物的视觉经验,是艺术欣赏中极大多数艺术样式的(特别是造型艺术)正确感受和认识的前提。

视知觉作为人认识客观事物最重要的手段,能够使人分辨出事物具体的空间特征和空间关系(例如形状、大小、方向、幅度、运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物体本身不同部分的关系)。

在对物体特征及其空间属性的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视觉印象,不仅比较充分地反映着客观事物的现象,而且还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因素来参与作品中艺术形象(特别是视觉形象)的感受和欣赏。

可以说,任何形象在艺术欣赏中的再现,都是欣赏者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参与的结果。

视觉的丧失,直接影响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性的认识;

因而,对其它一切种类的艺术欣赏也有很大消极影响。

例如,文学作品读给一个先天盲人听,语言符号所构成的艺术形象没有欣赏者视觉经验的参与,就难以在他的头脑中组成一个感性的、如实的形象。

绝大多数的艺术样式,不论是建筑、工艺、绘画、雕塑、戏剧、电影、舞蹈还是文学或音乐,都无不和视觉经验发生直接的联系。

甚至在音乐欣赏中,某些再现因素仍然也要依靠欣赏者的视觉经验才能通过想象而得到复现。

听觉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正如没有视觉就没有绘画的欣赏一样,没有听觉就没有音乐的欣赏;

虽然一般的听觉不就是音乐的听觉感受,但前者无疑是后者的基础。

欣赏者日常生活中所培养起来的听觉的敏感性,常常影响着音乐听觉感受的敏锐程度。

听觉经验对造型艺术欣赏活动中的某些联想、想象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欣赏者对于形象的概括性的感知,总是以各种感觉经验的相互作用为条件的。

  说各种艺术都必须首先诉诸欣赏者的视、听感觉,并不等于说欣赏者对视觉或听觉艺术的感受仅仅局限于视、听感觉的固有范围。

我们知道,直接构成绘画形象的物质材料只是形状和色彩,直接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材料只是音响,但欣赏者所见到的或听到的并不仅仅是形状、色彩和音响。

由于一切感觉都和思维相联系,因此,色彩并不只引起对色彩的感受,音响也并不只引起对音响的感受。

例如,人们可以在色彩构成的绘画形象上感受到阳光的温暖、雨水的润湿、严冬的寒冷、鲜花的芳香、绿林的喧哗等等。

例如,宋人的《听琴图》、法国浪漫主义画家特拉克洛亚的《萧邦与乔治桑》等作品,视觉形象可能唤起欣赏者听觉的联想。

当然,对于毫无音乐欣赏经验的欣赏者,这些作品也就只能是寂静无声的。

  每一种艺术样式对生活的反映,都不能穷尽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无论在哪一种艺术样式里,生活现象的某一方面是直接反映的,而另一些方面则是被间接反映的。

某种可视可听的感性材料所构成的艺术形象的直接性,诉诸欣赏者的想象力,通过欣赏者相应的想象和联想活动,可以过渡到对于形象间接性的感受。

因为在每种艺术样式中,生活的某些方面是直接反映,而另一些方面只是间接反映。

欣赏者主观想象活动在领会作品间接内容上起着很大的能动作用。

同时,由于构成各种艺术样式直接性的感性材料不同,规定了欣赏者想象活动的特殊方面。

也构成了艺术形象各自不同的间接表现方面。

例如,在造型艺术中,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的活动是借助于形象的可见因素(表情、动作)得到体现的,欣赏者正是从直接的感性因素出发,去把握间接的理性内容;

而在文学样式里,由于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物形象的情感和思想活动;

在造型艺术里表现成间接的,在这里的表现是直接的。

反之,人物形象的外部风貌,在造型艺术里的表现是直接的,在文学里的表现则是间接的。

当然,文学语言也能描述事物的外形,即所谓“状物”,但它总不能象造型艺术那样直接呈现为空间并列中的具体形象;

造型艺术和文学样式的这种区别不能不对欣赏有很大的影响。

无论在哪一种艺术样式的欣赏活动里,一方面存在着艺术形象的直接感受的鲜明性、具体性,同时也存在着形象间接感受的隐约性和不稳定性。

人物的思想活动在文学样式里的表现是具体的、确定的,而人物的外貌的具体特征却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在不同画家对于同一文学形象所作的插图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与此相反,人物外貌在造型艺术里的表现,常常是确定的,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活动的表现比起来却是不确定的。

具体的艺术形象的直接性,虽然不同于生活的原型(例如绘画形象和被画家“摹仿”的原物的区别),但因为它是对象的“摹仿”,其结果,在某些特征方面,总能和对象近似。

而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因为有赖于欣赏者的想象活动而起完整性作用,因此,形象在欣赏者头脑中的再现,就和欣赏者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系。

艺术形象直接反映着的客观事物,和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的特殊性相结合,各类艺术形象直接再现的生活的不同方面,引起欣赏者的再创造(关于这点,下面将要着重谈到),这就有可能使某种艺术所没有或不能直接再现的生活方面,对欣赏者说来却得到了间接的表现,使有限的艺术形象对生活的再现不局限于它的直接性而具备了更为广阔的间接表现的领域。

  以语言符号作为媒介因素的文学样式,在各种艺术中占着特殊的地位。

不少美学家曾经把它和“感觉的艺术”分开,而把它看作是“思想的艺术”。

虽然文学样式可以读,也可以听,但是它既不能直接出现如同造型艺术那样的视觉形象,也不能直接出现如同音乐那样的听觉形象。

在其它一切艺术样式里,首先诉诸欣赏者的感觉因素(例如色彩、线条、音色、音响等等),在文学样式里都由语言来加以描写,因此其它艺术样式中所具有的色彩、线条、音色、音响这些感觉因素给予欣赏者感受上的愉快,在文学样式里是通过欣赏者相应的想象而产生的。

在其它艺术样式里的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在文学样式里,则是由欣赏者的想象力受到语言的刺激而引起的。

因此,在文学样式里,欣赏者的想象力比在其它艺术样式中,可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关于音乐的本性虽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但是这无碍于人们去分析音乐诉诸欣赏者具体感受的独特途径。

音乐,首先是通过情绪的感染作用去影响人们的感情和理智的。

欣赏者对音乐的感受就其本质来说,首先是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激发,除了通过这一途径之外,不可能用其它方法去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特殊内容。

正因如此,音乐在揭示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方面有巨大的可能性和直接性。

欣赏者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如果不是停留在作品外表结构的知觉上,则总是在情绪上受到感染而达到对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的理解。

由于音乐的内容不像绘画那样富有视觉形象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也不能像文学样式那样具有明确的语言概念,因此对于音乐的领会比起文学和绘画来,思想或视象常常不太确定。

同一个音乐作品,特别是在无标题的器乐作品里,不同阶级和不同欣赏水平的人,常常依赖各自不同的感受,从而解释他所感受到的音乐内容。

而且为音乐所感动的欣赏者,总是难于用语言来精确而具体地表述这种感动。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说明,音乐的内容是无法正确解释的,是毫不确定的。

不确定和无法解释的只是音乐的这种特殊内容难于用语言词汇来加以完全的表述,但这一点不能否认这种特殊内容诉诸欣赏者情绪感受的具体性、明确性。

如果说在声乐中,乐曲和歌词之间的“合拍”的可能性是因为二者都在表达某种共同的情感和思想,那么不难设想,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各自表达感情和思想的独特方式。

  这里只着重谈到绘画、文学、音乐这三种最基本的艺术样式和欣赏活动的关系。

至于其它一些更为复杂的艺术样式,例如戏剧、电影等等,实际上有的或是同时具有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的因素,有的或是同时具有视听感受和语言文学的因素,它们的欣赏特殊性基本上都从属于这三种基本的艺术类型,有的是这些类型的综合。

  如前所述,各种艺术样式都有它独特的内容和诉诸欣赏感受的独特方式,某种艺术样式都只能直接反映客观对象的某一个独特方面,只能通过欣赏者的想象活动,领会作品的间接方面。

离开了欣赏者的想象活动,艺术形象本身不可能全面表现客观对象。

在无论哪一类艺术的欣赏过程中,艺术形象诉诸欣赏者视听感觉的直接性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必须由欣赏者的想象活动来加以掌握的艺术形象的间接性,使有限的艺术形象在欣赏者面前展开着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形象的广阔性的道路,这就是欣赏者想象的道路。

如果没有欣赏者的想象来充实和扩展形象诉诸感觉的有限性,那么无论哪一种艺术形象都将失去它那广阔、深入反映生活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