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4434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

春秋的老子对于世界也提出了关于道的思想东汉王充提出: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北宋张载认为: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

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2、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形而上学”出自我国哲学著作《易经·

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学自然观就是运用形而上学世界观产生的对自然界和科学的总的看法。

它认为:

自然界一旦存在就永远存在下去,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自然事物一旦存在,就永远存在;

自然界的一切原来如此并且从来如此;

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的并列;

如果物体有所变化,这只是物体机械的运动,事物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于事物的外部。

主要特点就1、世界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彼此没有任何联系。

2、世界的事物是静止的,仅仅由数量、场所的变化,没有根本性质的变化。

3、事物量的变化的原因是外力的作用。

世界不存在什么矛盾。

前期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在对世界的存在有可能以实证的方法进行认识时,实证的内容和实证的形式的区别导致对存在的形式化,把存在的形式化,使亚里士多德对哲学作了相应的形式的区分,产生了形而上学的哲学形式,即把存在形式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传统。

机械的自然观

16、17世纪,开始了以实验与理性方法相结合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对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

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

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

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

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还原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

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

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

近代自然科学的这种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3、辩证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的阶段进入系统整理这些材料和理论概括的阶段,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

特别是由于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理论的建立)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建立),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它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即认为: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

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

它的方法是辩证的,即认为:

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

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

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

它的基本原理是: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

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辩证的自然观的内容

(一)自然界的统一性

所谓自然界,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宇宙,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是千姿百态、无限多样的。

根据能否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特征,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划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两大类。

自然界的物质虽然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各种物质形态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

根据人对自然物的参与程度分析,自然界中的系统区可分为天然系统、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天然系统。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

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的物质要素构成的结构和性能相统一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

物质系统的整体性,首先反映了物质系统的整体和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一方面,整体由部分组成,因此,整体中部分的性质和行为必然影响整体的性质和行为;

另一方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的性质和行为不同于孤立状态下部分的性质和行为,必然受到整体的支配和制约。

3、人与自然的关系

3.1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

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

3.2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人对自然界具有先天的、本原的依赖性。

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

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

人类的出现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

但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并不处于特别优越的地位,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永恒的物质前提。

人同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质发展演化的结果,人的生命在发生、存续、终结的过程中,始终受自然的规定和制约,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造就了人类。

一、人是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劳动对象和资源。

四、自然界为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提供了原材料。

3.3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

人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以及其他存在物的内在标志,能动性的人类活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人的能动性实践活动是造就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本质原因。

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实现的。

人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使自然变得适合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认识和驾驭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

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人在进行劳动之前,能够设定目标,规定一定的活动程序和方式、方法,预见自己活动的结果,通过劳动引起外部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3.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要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促进人类之间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由此,要求遵循以下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要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和体现公平要求,既要体现代际公平,保证不同代人之间在资源和收入上的公平分配;

还要体现代内公平,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二、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得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共同性原则。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应该在达成全球共识类家园即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的前提下,采取全球的联合行动才能成功。

总体来说,这种发展观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损害长期发展的基础,而是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的有机统一。

3.5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知道,人口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成为目前中国发展的沉重包袱。

虽然计划生育体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但我们看到人口问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于解决的。

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

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

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

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

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缺乏可持续性。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中国社会的一切思考和决策都不得不以全球性的人口困境、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为背景,不得不考虑人口、生态、资源困境对社会发展的强制约束。

人口、资源、环境相关联的人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6人与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切短视行为,把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求今天的发展能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不仅不能耗尽或毁掉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且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创造和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可能性。

从这个意义上,有的论者把可持续发展观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伦理战略,是相当有见地的。

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人口、环境与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如中国继续走传统工业文明之路,就没有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经出现瓶颈,持续发展理念与新能源的利用已经提到中国政府的日程上来。

中国政府所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是,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协调好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的科学发展观。

中国经济的改革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而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体系的建立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2]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是三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如何使三者协调发展是当代人们迫切关心和解决我国乃至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

首先,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通过人和自然的活动来实现的。

历史上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往往都是观念上的失误造成的,树立人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观念是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前提。

要增强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认识。

当代科技发展与人类实践表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因此人类在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时必须从人与自然的整体出发,以依存互利、协调发展的整体效果最佳为最高准则。

不能再走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的老路。

其次,要发展科学技术的调控作用。

科学技术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人与自然动态平衡的内在机制与规律,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只要人们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出发,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调节作用,是可以消除恶性循环,保持、建立良性循环,使社会与自然协调一致向前发展的。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人类为了摆脱目前全球性问题所造成的困境,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相过渡的战略。

它定义为既能满足当前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需要能力的发展。

它既有对人类文明模式的深刻反省和历史选择的自觉性,更有人类正在进行的伟大探索实践和辨证唯物哲学的支持和论证;

它立足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以摆脱目前困境和实现社会稳定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

它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均等、建立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维护和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关注和考虑生态环境的基本思想原则,是符合当前国际情况和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因而是正确的务实的、可取的。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时。

可持续发展观在中国也被逐渐的接受和重视,把可持续发展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下大决心、大力气,以改变当前中国尖锐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改变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依靠科学与技术为主导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努力实现经济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新的发展之路。

[4]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阶段、新历史时期制定的宏伟政策,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它是可持续发展观在中国的具体体现,要求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发展,协调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来进行市场经济建设。

是我国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永恒稳定的基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任重道远,要改变目前资源环境的已经造成的问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工作。

但是我们相信,有党的正确方针政策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努力,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会正确解决。

4、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新设想

要解决由于人与自然的对抗而造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生态伦理意识

人类只是大自然家庭中的平等一员,而不应当以主人自居,人类不是自然的统治者和征服者。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

“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看护者。

”因此,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伦理观,明确人类对自然也同样负有道德责任,人类要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

人对自然界的任何破坏行为,都有可能从局部影响到整个地球环境的恶化,从而影响未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如何对待自然界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人如何对待自身的问题。

(二)明确科技发展的价值取向

现代科技从本质上讲是为了人类本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它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人类增进福利、实现幸福。

因此,应用现代科技时,必须谨慎小心地衡量各种技术抉择是否合乎人道主义,是否用于造福人类,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从而避免人类陷入根本性的困境——即人类在创作文明、创造自己丰富生活形态的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乃至背离人类自然本性中许多珍贵的品质。

现代科技应该建立在自觉维护自然整体价值和促进自然进化的基础上,在促进自然的完整、健康和繁荣的同时来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

根本上,只有从生态关怀的立场出发,从关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出发,才能真正达到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科技的生态关怀,正为我们在科技发展和应用中有效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进而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和行为规范。

(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道德理念

人类在自然中所面临的生态失衡,主要是由于人类行为的失范所引起的,这种行为的失范最终又源于人类道德观念的沦丧。

因此,如果要从根本上扼制生态失衡,把人类从生态失衡的陷阱中拯救出来,就必须重新校正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关系,唤醒人类的生态道德意识,在强调人类对自然享有种种权力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人类对自然界履行的道德义务。

著名的生态伦理学家霍尔姆斯·

罗尔斯顿也曾经指出:

“人应该有一种伟大的情怀,对动物的关心生命的爱护,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这种伟大的情感有助于稀释和冲淡人们对自我利益的过分关注,有助于把人们从对人及利益关系的永无休止的算计的纠纷中解救出来。

”这就要求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不仅重视对自然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还要注重道德实践的践行。

因而,人类要在大力倡导环境道德意识的过程中,营造热爱自然的思想氛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理念,最终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健康与和谐的共赢发展。

五、结论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就在于正确辨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定“人类中心论”,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这就要求人类以生态学的智慧和泛爱的道德责任感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使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互利共生;

人与人和衷共济,平等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