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4662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4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0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

第0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①。

2.春秋战国时期:

商业繁荣,②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秦汉至隋唐之前:

统治者多推行③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4.隋唐时期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商品流通。

(2)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④相继问世。

5.宋元时期

(1)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业经济空前繁荣,主要表现为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⑤。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时期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2)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⑥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⑦出现,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时间

空间限制

时间限制

政府监管

宋朝以前

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⑧,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按时开市、闭市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

宋朝

城市中⑨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⑩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⑪、成都等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发展概况

(1)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2)唐朝时,⑫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⑬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时,⑭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时,统治者实行⑮政策,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⑯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2.特点

(1)官府控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效益。

(2)⑰贸易在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⑱,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K知识参考答案

①“商人”②官府控制商业③重农抑商④柜坊和飞钱⑤“交子”⑥区域间长途贩运⑦“商帮”⑧市⑨坊和市⑩大都⑪扬州⑫广州⑬海外贸易⑭泉州⑮海禁和“闭关锁国”⑯广州“十三行”⑰朝贡⑱宣扬国威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早、不断发展:

(1)商朝时就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商人成为主体,产生了商业城市。

(3)两汉时期设有专职官员管理城市的商业,“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严格分开。

(4)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和长江流域的益州、扬州成为代表性的商业城市。

对外贸易方面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5)宋元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城市功能扩大,打破了“坊”“市”界限,还出现了夜市、晓市等。

(6)明清时期,大量独立的商业市镇兴起与发展,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2.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古代中国的商品市场由城市市场和乡村集市两部分组成,它们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的。

城市市场主要是满足达官贵人的享受消费,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则处于次要地位。

乡村集市狭小、分散,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对外贸易由盛到衰:

(1)对外贸易起自汉朝。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

(2)唐朝陆路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都得到发展。

唐朝和亚洲各国都有直接贸易往来。

(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

(4)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从明朝中后期起,实行闭关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2016-2017学年甘肃兰州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从左图到右图,商业活动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A.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B.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C.出现了大规模长途贩运贸易

D.政府加强了对商业的监管

【参考答案】A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首先集中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

2.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

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的货币为媒介。

宋朝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

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5.商人地位的变化:

最初商人社会地位低下,至宋元明清时期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中国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变化不大。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的功能看:

从先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

到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并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

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人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市场逐渐多样化。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

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2018届黑龙江伊春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中国古代中心城市都是由州郡治所发展起来的。

政府机构居中,附近有孔庙、学宫等,并在指定处所施划为市,每边设城门,有几重城墙(如图)。

据此推断,中国古代中心城市产生的原因是

A.社会分工和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B.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作用

C.儒家文化的影响与推动

D.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的需要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结合图片形式考查我国古代中心城市。

依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古代中心城市四面皆有城门,城墙数重,这体现出军事防御的功能;由州郡治所发展起来,政府机构居于中央,有专门的商品交易场所,体现出管理职能,D项正确。

促成中国古代中心城市兴起的经济因素较弱,排除A、B两项;中国古代中心城市设计能够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不是中国古代中心城市产生的原因,排除C项。

【备注】无

一、中国古代城市功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易错提醒:

古代城市不等于现在的城市

古代中国城和市最初是分开的。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等,而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后来城和市才合二为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城市的商业功能也日渐显露。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

2.以友好交流为主

不管是陆路贸易还是海路贸易,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手工艺品等,虽然畅销,但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他们与我国人民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5.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汉朝至清朝的对外通好政策,促进了我国与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发展。

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2016—2017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

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A.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B.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

【参考答案】B

【知识拓展】正确理解朝贡贸易:

①含义: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赐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②特点: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③目的:

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在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④表现:

如郑和七次下西洋。

 

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

双方约定:

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

这个盟约的签订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的增强

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2.有学者认为:

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

据所学推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A.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

B.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

C.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

D.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

3.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货币发展,以唐为界,这之前的“半两”钱、“五铢”钱,以重量为名。

从唐高祖颁行“开元通宝”起,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

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4.《宣(化)府镇志》记载,“先年宣大市中,贾店鳞比,名有名称。

如云:

南京罗缎铺、苏杭罗缎铺、潞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

各行交易,铺沿长四里许,贾皆争居之。

”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鼓励商业活动

B.长途贩运业发达

C.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D.工商业已成主导

5.在明代以前,中国商人的经营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是有“商”而无“帮”的。

明清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这主要是因为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对外贸易的活跃

D.商人地位的提高

6.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曾对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

下面可作为其研究依据的是

A.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D.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7.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8.2013年9月,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的合作倡议,依托古丝绸之路以促进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

唐朝时,广州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政府在此地设置专管对外贸易。

空格处应是

A.市舶使

B.广州十三行

C.节度使

D.市令或市长

1.唐代郑熊《番禺杂记》载,“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

人与交易,多得异物。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又载,“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鬼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B.官府逐步放松对市的管制

C.唐代的市已有了突破性发展

D.明代的坊市界限开始消失

2.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

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

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

“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徽商唯利是图的本性

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徽商走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3.下表是唐宋律令对丝织品输出规定的比较。

由此可知

A.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

B.宋代不再对外贸进行监管

C.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宋代丝织品质量明显下降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2.(2017年江苏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3.(2017年海南卷)“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4.(2017年4月浙江选考)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

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5.(2017年天津卷)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图片中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6.(2017年江苏卷)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7.(2017年北京卷,节选)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

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堆叠的唐宋时期的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

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

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2)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K基础

1.C【解析】根据材料“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可知体现了商人经营自主性的增强,C正确;材料中的盟约并不是工商食官制度瓦解的原因,排除A;“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并未体现重视商业的发展,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阶级结构的剧变,排除D。

【名师点睛】工商食官是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

3.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据材料“古代封建社会货币发展……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币币值与重量逐渐脱钩,有利于纸币等非金属货币的产生,故D项正确;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使货币的携带更方便,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明朝后期,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与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

4.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排除。

自然经济瓦解于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排除。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一直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故D项错误,排除。

材料强调在宣化市中,有来自南京、苏杭、临清等各地的货物,这反映了当时长途贩运业比较发达,因此B项正确。

5.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中“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是有‘商’而无‘帮’的。

明清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出现商帮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发展与商帮无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对外贸易与商帮形成无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商人地位提高是商业发展的结果,故D项错误。

故选B。

【名师点睛】宋代商业繁荣。

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

与此同时,宋代还出现了四大商业名镇。

商业的繁荣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

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市场网络体系,形成了三级市场网络体系。

在货币领域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而且货币流通具有区域特色。

最后,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7.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航海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海运繁荣,并未体现内河航运严重不畅,故C项错误;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8.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的发展。

唐朝时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A项正确;B项是清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唐朝时地方割据势力的行政长官,C项排除;D项是汉代管理市的行政长官,排除。

K能力

1.A【解析】材料“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

人与交易,多得异物”和“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表明交易时间是在夜里,地点在海边和坊西门,说明鬼市是自然形成的,是人们之间互通有无的民间集市,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鬼市的管制问题,故B项错误;市有突破性的进展是在宋代,不是唐代,故C项错误;坊市界限开始消失是在宋代,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名师点睛】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

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

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

他们除以“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作为攫取官位的途径外,还以重资结纳,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监、天子的庇护,享有官爵的特权。

一些徽商本人不能跻身官僚行业,就督促子弟应试为官,自己也就成为官商。

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不直接进行监管并不是不管,故排除;据表格可知,唐代有禁止出口的丝织品,而到了宋代不再禁止丝织品出口,这说明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宋代丝织品质量下降,故D项错误。

K真题

1.A【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

2.A【解析】“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表明汉武帝把铸造货币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在秦朝,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是指提高百姓的赋税与材料的内容把铸币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不符,故C项错误;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是在明清时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A【解析】材料中宋代镇增加“或兼酒税之事”的功能,在商业繁华地点征收商业税,客观上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镇的功能变化,没有体现出商业区与居民区的关系,不能推断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中镇的主要功能是“防戍守御”,是地方军事机构,而非地方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由镇的功能变化不能推断出它“防戍守御”的效果,因此没有反映出边患问题得到解决,故D项错误。

4.D【解析】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是民间贸易与朝贡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表明宋朝的海外贸易情况,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情况,故D项正确。

5.B【解析】从材料“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可知货物是从南方向北方运输,因而最北的市镇应是朱仙镇,故①是朱仙镇;汉口镇是长江沿岸的重要市镇,故②是汉口镇;景德镇是江西省的瓷都,故③是景德镇;佛山镇位于广东省,故④是佛山镇,选择B项符合题意。

6.【答案】

(1)表现:

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

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名师点睛】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答题步骤:

(1)一个前提:

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

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是指对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

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是得分的保证。

(3)五个步骤:

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答(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