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4768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文档格式.docx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

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

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

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门走出房屋赏月寻诗。

从陈居士喜爱饮酒,可见出其性格中的洒脱;

“亭角寻诗”和“推户寻诗”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

2.(2013·

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①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

东南风。

鉴赏 上片以“发短”突兀而起,气势逼人,发人深思:

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旋即颁布了强制汉人梳结长辫的政令,在清初顺治二年(1645)的六月,江南民众还曾因满清的“剃发令”而奋起浴血抗战。

词作开篇即以“发短”暗对满清的长辫,确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

继之以“髯长”一语,既反衬了“发短”的鲜明形象,又以长髯飘胸显示了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

再配上棱棱眉嵴、炯炯眼神,一下子就使词人的特异容貌灿灿然立于纸面。

明朝灭亡后,不少怀故国之思的遗民墨客纷纷遁入僧门。

但这些抱亡国之恨的僧不同于那四大皆空的僧,故词人着意点示:

“我”因忧国之忧和愤世之品则“怪于僧”。

一个“怪”字传递了词人多少不需表述却不难意会的衷曲。

前两句是词人面容表象的大特写镜头,充分显示其怪异;

“霜侵”两句则是词人心态意象的比拟式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

艺术上由表入里,由近至远,由风貌到气质,从而丝丝入扣地熔铸出词人的立体塑像。

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申足了上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

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

用“折腰”代替“做官”,足见词人的巧构匠心。

它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

“熏风”跟上片“霜侵”词意前后对照,上下呼应,共同渲染、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映衬着词人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险恶,不慕势禄(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沐雨的凄楚生活,却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

成功的艺术形象正是诗词的生命所在。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解析 词作上片前两句描写了词人的容貌形象,后两句则表现了词人的品质。

这位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圆睁地睥睨环宇;

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一个“怪”字写出了他容貌奇特的整体特征。

其中,“发短”暗对清朝的“长辫”,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

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精要点拨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其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所谓“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感情的产物,必然有着诗人的痕迹。

我们通过他的所见所为所想,可以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

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

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理解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关注其背景,知人论世;

其次要重点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及所处的环境等;

最后要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景象:

融情造境

3.(2012·

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①吴松:

即吴淞,江名。

鉴赏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

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摆动而惊得跳散开去。

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沛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

”孤舟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

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

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中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诗人融情于景,全诗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

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 本题从诗歌意象表达效果的整合和主体意象的作用的角度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1)先具体分析前两句所写到的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

“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

“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

“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

“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

(2)“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

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

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

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诗人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

“孤舟”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

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

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三、物象:

因物寻志

4.(2012·

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①糗粮:

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

通“正”。

鉴赏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主张抗金,正直敢言。

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

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

这首诗首联说野菊花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欣赏而减掉自己的幽香?

颔联描绘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的高洁。

野菊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颈联从色彩方面进一步描绘,意思是说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

其中的“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由此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解析 概括野菊形象,只要先抓住颔联中的“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概括其自然特征,再写出反问句揭示的内在品质就可以了。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

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Ⅱ 如何突破“意象”这个重点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重点和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什么是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

意即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

有的是事,有的是人;

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一般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则是“惜时光”“伤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意境:

意,作者的情感;

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

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鉴赏意象的关键在于把握“象”,鉴赏意境的关键在于把握蕴含其中的“意”。

捕捉“意”“象”的能力在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

鉴赏古诗形象的要点在于鉴赏意象。

高考考查意象,由浅入深地从三个角度入手:

①找意象,②析特点,③说作用。

一、找出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

无意象无以为诗。

古诗中使用的意象往往有多个;

高考题要求找出意象,都带有一个特定要求;

要找准意象,需要吃透题目要求。

再者,最重要的是表述,要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

不过,最终要看题干要求,如2009年江苏卷要求找出“风尘恶”的景象,表述则必须为主谓式。

即时巩固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

唐时,以相互送别为内容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

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送客的惆怅心情。

该诗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

这句中的“峡口”表示地点,是两山夹水的地方。

“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

“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第二句中,“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写到“客”“主”双方。

说明该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陈。

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

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

可见作者匠心独运,想象力较为丰富,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

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悲凄。

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空里飘。

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

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深刻复杂。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

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现出来的?

答案 暮春。

飞花。

解析 第一问从“花飞欲尽春”可以看出;

第二问重在转述,“花飞”应转成一个名词性的意象——“飞花”。

二、分析意象的内涵(特点)

①要揣摩把握诗中意象自身特点。

首先,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特征。

为此,要特别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

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

其次,要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

②诗中不少意象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以及民族特殊的审美习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如“柳”“月”“红豆”等,分析时可以联系,但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尤其是具体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时巩固2 (2010·

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①京师: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

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诗人先描写了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故乡之思。

然后又通过日落时分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场景的描写,暗示诗人为深重的痛苦所围绕。

既然只是因为思念故土,而惆怅失意,当然解除这一烦恼的最好方式是能回一次故乡。

但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是:

即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

送友归京,触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

这首诗是陈与义写于南京建立前的作品。

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同时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案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 本题考查意象。

“子规”即杜鹃,中国几千年来的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为一种悲鸟,一种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再联系诗人的经历,就可以确定“子规”意象的含义了。

三、分析意象的作用

分析意象的作用,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而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即时巩固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①董颖:

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

②摩挲:

用手抚摩。

鉴赏 这首诗既有阔大开朗、令人神往的境界,也有漂流浪荡、奔波不定的忧愁,明丽与哀怨同在,情思与景物相融。

沧江万顷,一碧汪洋,横无际涯;

秋高气爽,惠风和畅,天地清朗。

诗人荡舟沧江,极目长天,敞开胸怀,放逐心灵,天地为之开阔,世界因之精彩。

诗人看到了什么

呢?

蓝天白云倒映江中,青山绿树撞入眼帘,万顷沧江波光粼粼,轻盈白鸥翩翩飞舞。

人在江上游,如在镜中走,浑然一色;

山水相连,动静得宜,浓淡相配。

雪白的鸥鸟,勾勒出雪白的弧线,是流动的风景;

潇洒的诗人,站立出如痴如醉的情态,是凝固的风景;

一碧万顷,波光动荡,是浓郁的风景;

天地空明,万物萧索,是清淡的风景。

诗中藏画,景中含情,读到诗歌开头两句,我们和诗人一样沉醉其中,激动不已。

如果说诗歌一、二两句侧重于描写江上景,抒发愉快心情的话,那么诗歌三、四两句则主要是表达诗人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忧虑。

诗人怜惜这些清新娇嫩、生机勃勃的小柳树,诗人希望这些小柳树快快长大,等到绿柳成阴之后,就可以系住诗人漂荡的小舟了。

言外之意显豁,诗人希望停泊,希望结束这种长年累月漂流浪荡的生活;

现实境况是,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长年奔走异乡。

因此,期望之中流露出哀怨和忧愁,自由之下饱含不安和不愿。

诗人希望绿柳成阴系钓舟,流露出结束漂泊、归隐田园的意味。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壮丽的秋景,让我们目随心往,同时暗示人生,让我们若有所思,的确是一首意味隽永的好诗。

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有何妙处?

答案 写天空飞翔的鸥鸟,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组成一幅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

成双的鸥鸟反衬出诗人的孤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

Ⅲ 如何掌握形象题的审题答题规范

一、人物形象类

1.(2013·

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篆:

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鉴赏 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

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

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

修竹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

在作者所处的竹轩中,四时都有佳趣,而这首诗所描写的,则以夏季的景物为主。

开头两句: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

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幽雅的。

三、四两句: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

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作者的诗兴。

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

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

五、六两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

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

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

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

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

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

冬天,坐在这里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上的清景。

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

作者为诗,不求工而自工,从这几句诗中,也就可以使人心领而神会了。

结尾两句: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作者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

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

冬天是梅开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清,使竹轩更有幽致。

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咽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戛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

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

“莫移墙下一株梅。

”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

此诗清而不瘦,隽而不寒。

句句扣题,但并不拘泥。

作者尝从杨万里学诗,得其自然清丽。

就此诗来说,风格也和姜夔相近(姜夔诗风俊雅,受到杨万里的激赏)。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案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

“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

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志趣。

鉴赏人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②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点?

审题时要审清两点:

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

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入手。

答题的一般步骤:

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

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二、物象类

2.(2011·

山东)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