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4821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文档格式.docx

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

——《君道》

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主道明,则下安;

主道幽,则下危。

故下安,则贵上;

下危,则贱上。

——《正论》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性恶》

3.《劝学》(节选)教学PPT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

借助ppt,教师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走近作者

ppt简介作者荀子。

●解题,“劝学”的“劝”,是“劝勉”的意思。

听讲

讲解,准确把握题意。

习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范读课文

轻声跟读,注意字词的读音,以及句子的断句。

木直中绳虽有槁暴日参省乎己君子生非异也

故不积跬步锲而舍之蚓无爪牙之利

提问:

首句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概括、发言。

强调阅读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提升语文素养。

明确:

①是全文的文眼和中心论点。

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

已(停止)。

研习第一段,请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一人朗读,其余人阅读、思考、标注、发言。

明确:

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

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

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师举例示范,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

最后总结本段论述重点。

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然后集体讨论,个别发言。

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

“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

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

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

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

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

“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

“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

“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輮、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

根据同样道理推论:

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

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本段论述的是学习的意义(能提高、改变自己)。

輮(同“煣”)、槁暴、受(经受)、就(靠近)、中(合乎)、知(同“智”,智慧)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请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一人朗读,其余找出这句话。

讨论、作答。

明确: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君子“善假于物”的?

本段又在围绕什么论述?

学生讨论、作答。

从四个方面说明,即:

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

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本段的论证核心就是学习的作用(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词语:

终日而思(表修饰关系)、假(凭借、利用)、水(游泳)、绝(横渡)、生(同“性”)

请学生齐读这两段。

齐读。

注意读音,熟读成诵。

●课堂反馈

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另外要求学生背诵所学的两个段落。

●板书

劝学(节选)

荀子

学学习的意义——能提高、改变自己

可学习的作用——能弥补自身不足

●课堂反馈

1.下列每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

C.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非常

课内阅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为了“劝学”,作者在本文段中采用了直接论证,接着又甩开笔墨,作了一系列喻证。

(1)本段的直接论证是(限16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喻证(比喻论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直接论证和喻证(比喻论证)推出了著名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限12字)

5.翻译下列句子。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课后测评(1-3题预习指导,4-7题选做)

1.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

①木直中(zhò

ng)绳②虽有(yò

u)槁暴(pù

)③不积跬(guǐ)步

④锲(qì

)而不舍⑤金石可镂(luò

)⑥驽(nú

)马十驾

⑦假舆(yí

)马者⑧輮(ró

u)以为轮⑨用心躁(cà

o)也

⑩生(xì

nɡ)非异也。

A.①②⑥⑧⑩B.②③⑤⑥⑧C.④⑥⑦⑨⑩D.①③⑤⑦⑨

2.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假(借助,利用)舟

楫者狐假(借助,利用)虎威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行将为(被)人所并为(为了)之奈何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专心致(尽,极)志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劝(用道理打动人)导劝(劝说,阻止)架

3.指出加点的多义词的正确义项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A.断,断绝B.极,非常C.横渡,横穿D.高超,绝妙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A.客舍、房舍B.住宿、休息C.放弃、不要D.施舍

(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A.金属B.黄金C.锣D.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课外阅读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

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

君子慎其所立

乎!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2)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3)居必择乡,游必就士()(4)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5)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6)君子慎其所立乎!

(7)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5.根据上下文翻译下列句子。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2)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6.分别概括以上两段的论点。

(1)

(2)

7.请举例分析本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手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课堂反馈

1.C(A.知,同“智”;

B.“生”同“性”。

D.“有”同“又”,“暴”同“曝”。

2.D(横渡)

3.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 

(2)第一,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第二,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

第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

第四,假舆马者,非利足,而致千里;

第五,假舟楫者,非能水,而绝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

(1)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

(2)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二、课后测评

1.A.③“跬”读“kuǐ”④“锲”读“qiè

”⑦“舆”读“yú

”⑨“躁”读“zà

o”

2.B.“为之奈何”中“为”意思是“介词,对、向”。

3.

(1)C

(2)C(3)D

4.答案:

(1)完整

(2)佩带(3)交往(4)像,依照(5)箭靶(6)立身行事(7)浸

5.

(1)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也会一起变黑。

(2)懈怠疏忽,忘记做人准则(王力《古代汉语》译作:

忘记了自身的利害)就会招祸。

6.

(1)要重视学习环境和交往对象的选择。

(2)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

7.(举例略)作用:

以常见的事情或现象设喻,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附参考译文: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

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西方有

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依照人的德行。

肉腐了生蛆,木朽了生虫。

懈怠疏忽,忘记了自身的利害,就会招祸。

太坚硬物体自己导致折断,太柔弱的东西自己会导致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把柴同样地放在那里,火总是向比较干的柴烧去;

地一样平坦,睡总是流向湿地。

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

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得茂盛了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

齐读第一二小节,再由教师点名背诵。

研习课文

指定学生朗读第四小节,纠正字音和断句。

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讨论、概括、发言。

本段主要谈学习的方法、态度。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

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焉(于之)、用(因为)、一(专一)

句式: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齐读全文,思考: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齐读、思考、概括,回答。

本文中心论点是:

学不可以已。

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有什么样的特点?

思考、概括,回答。

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

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课文中,荀子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

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

在荀子看来,学

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请学生齐读全文。

内容附后

已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于车马的人,不是脚长得好,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比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

2.解释加点的字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吾尝跂而望矣(  )

(3)假舟辑者,非能水也(  )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下列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雨兴焉  译:

风雨就会兴起。

B.积善成德  译:

积累善心,养成良好的品德。

C.而神明自得 译:

于是精神得到提升。

D.圣心备焉  译:

孔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用三个成语总结本段段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测评(1-2题预习指导,3-5题选做)

1.从下列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夫骥一日而千里,驾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

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

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

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

意亦有所止之与

(1)?

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

(2),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

倚魁之行(3),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

故学曰:

“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

”故跬步而不休(4),跛鳖千里;

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5);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

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6),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7),其出人不远矣(8)。

(选自《荀子•修身》)

【注释】

(1)意:

同“抑”,选择连词,还是。

(2)坚白:

指石头的坚硬和白色两种属性。

有厚无厚:

惠施提出的哲学命题。

他说: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认为平面从厚(体积)来说是无,但面积仍可大至千里。

(3)倚魁:

通“奇傀(归)”,奇怪。

(4)跬步:

见1.6注

(1)。

(5)崇:

通“终”。

(6)县:

同“悬”。

(7)多暇日:

指懒惰而不做事。

(8)人:

《集解》作“入”。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身不可以相及也 及:

到达

B.意亦有所止之与 意:

通“抑”,抑或

C.厌其源   厌:

厌恶

D.其出人不远矣 出:

超出

4.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荀子“有目标、有作为”观点的一组是()

①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

②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

③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

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

⑤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⑥事虽小,不为不成。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在选文的开头以“良马”、“劣马”为喻,以“一日而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作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并要有作为,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地,才能把事情做好。

B.荀子认为没有行为目的去走没有终点的路,只能骨折筋断,终身不可以相及;

如果有目的,那么潜力虽远,也只是早晚先后的问题,必定能走到目的地

C.荀子认为“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的辩说,因为并不精察,所以君子不去争论,就停下来;

倚魁之行,因为不难做,所以君子就停下来不去做。

D.荀子认为道路虽然很近,如果不走就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事情虽然很小,如果不去做就不会取得成功

1.B“利足”的意思是“走得快”。

2.

(1)每天

(2)提起脚后跟(3)游泳(4)兼词,

于之(5)没有用来……的(办法)(6)精神、智慧

3.C(A.兼词未译出,应加上“从这里”;

B.应是“积累善行”;

D.“圣”非专指)

4.①专心致志 ②积少成多 ③锲而不舍 

1.B(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2.①c②b③f④d⑤f⑥a

3.C。

C项中的“厌”,古今异义,结合语境,它应该是动词,作为“源”的施动者。

应该翻译为“堵塞”。

4.D。

①句是说想要走完无穷之路,追逐没有终点的所在;

⑤是说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六骥也到达不了远处。

这两句所表述的与题干的观点并没有关系。

只有D处不含两项,所以是正确的。

5.C.“非不察也”,是指“不能说

不精察”,而不是“并不精察”;

“非不难矣”是指“不是不难做”,而不是“不难做”;

“止之也”是指“君子有自己的追求目标”,而不是“停下来”。

所以选“C”。

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就能达到了。

但如果要去走尽没有穷尽的路途、赶那无限的行程,那么劣马就是跑断了骨头,走断了脚筋,一辈子也是不可能赶上骏马的。

所以如果有个终点,那么千里的路程虽然很远,也不过是有的走得慢一点、有的跑得快一点、有的先到一些、有的后到一些,为什么不能达到这个终点呢?

不知道那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是要穷尽那无穷的东西、追求那无限的目标呢?

还是也有个止境呢?

那些对“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命题的考察分析,不是不明察,然而君子不去辩论它,是因为有所节制啊;

出奇怪异的行为,做起来不是不难,但是君子不去做,也是因为有所节制啊。

所以学者们说:

“我迟缓落后了,在他们停下来等我时,我赶上去靠近他们,那也就不过是或迟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