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5173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幼儿园和学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育的紧迫感,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也为时太晚。

学龄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占的比重非常大。

  五、错误看法:

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

  这是把教育看得太神秘了,把智力等同于知识,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知识只有老师才能教好。

  正确做法:

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小到一个话题的交谈,大到意志力的培养,攘括了智商和情商两大方面。

其次,不管你有无意识到,你都在当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师,你随时随地都在给孩子提供着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为幼儿期的孩子与你朝夕相处的时间最多,你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就将有什么样的苗苗在生长,与其推卸责任说不懂教,不如拿起书本来多学点家庭教育知识,多去家长学校听听课,多给自己灌输点正确的现代的、科学的家教观。

六、错误看法:

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

  借口自己工作忙,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

然而老人的教育观念多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

而且,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健康诸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和品行。

同时,祖辈抚养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易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其实,抽多点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亲自陪伴孩子成长,给予孩子必要的关心的爱护,知道自己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

教会孩子自己懂得的一切,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要的是什么才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

勿入早期教育的误区

[2006-10-1923:

10]

 

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必须以其相应的身心发展的成熟为前提。

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定促进作用。

这就是著名的“成熟势力说”。

它告诫人们:

当某种技能的生理结构尚未达到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

进行亦无效。

只有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状态时,训练才能奏效。

著名的“印记学习”理论特点有二:

一是没有明显的强化物;

二是有一定的关键期。

在关键期之前,无此学习;

过了关键期,亦无此学习。

研究发现,儿童许多行为的形成,亦存在着关键期现象。

目前,已经发展并取得普遍承认的有:

2——3岁,是学习口语的第一关键年龄;

2.5——3.5岁,是教育孩子守纪律的关键年龄;

3——5岁,是培养音乐能力的关键年龄;

5岁前后,是学习口语的第二关键年龄,也是培养数的概念的关键年龄;

5——6岁,是掌握汉语词汇的关键年龄;

学习外语的关键年龄有两种说法,一是7——8岁;

一是10岁前后。

因为,在汉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学习外语需要以汉语为基础。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

3——6岁幼儿思维以其直觉形象为特征,还没有内化的思维,他们很难把外部规则内化为自己的需要。

因此,规则学习对他们是不适合的。

直接、机械地对他们进行诸如语文、数学、外语等正式教育是不恰当的。

因为无论学什么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规则为前提。

适合3——6岁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在游戏中学习,即借着对事物进行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学习中,教师边示范边教,幼儿跟着学。

轻松地实践,并将实践潜移默化思维活动,进而把有关知识连贯起来。

早期教育存在四大误区

把婴儿当成病人把教育当成备考

目标定得太高盼孩子是“神童”

由于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早期教育就是为了能让孩子出类拔萃,因此使早期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

近日,全国妇联“中华育婴工程”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的调查显示,由于早教中存在误区,致使本来促进孩子发展的早期教育“伤害”了孩子。

参与了此次调查的天津市幼儿早期教育专家郭建国介绍了其中四个主要的误区:

误区之一:

把婴儿当成病人。

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家庭认为婴儿是脆弱的小生命,要像对待病人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

婴儿不是病人,他们从还是胎儿的时候就有了各种能力,一出生则有72种潜能,有惊人的适应能力。

婴儿对环境的要求,除了照顾以外,还需要运动、交流,甚至是“冒险”,以挖掘自己身体里的潜能。

如果把他们当成病人一样地照顾,他们的潜能就会一个个消失。

误区之二:

把教育当成备考。

专家们的调查显示:

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

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到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

专家指出,教育是能力的培养,不是成绩的取得。

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都不是能用成绩来衡量的。

它是要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掌握一项专门技能。

误区之三:

目标定得太高。

在家长们的心中,都给孩子设计了美好的未来,许多家长们认为: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要是晚认了几天字,少学了几个单词是天大的失误。

更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现在并不出色,以后也不会有“大出息”。

其实人生的起跑线不止一条,人生随时都有不同的起跑点。

误区之四:

盼孩子是“神童”。

调查发现,希望孩子“正常发展”的只有三成,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是“超常”的,最好是位神童。

其实,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90%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

如果家长非要给正常的孩子定一个超常的标准,那结果只能等于拔苗助长。

任悦

幼儿早期教育的四大误区

来源:

中国早教网 

2009-07-17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已开始出现问题,比如孩子应有的认知过程被严重破坏,导致孩子的“知识消化不良”,到上小学时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许多孩子在疲于学习中抹杀了自己的想像力,长期处在机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

甚至有些孩子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自闭症。

幼儿早期教育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

超前型。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孩子过早对学习产生厌倦。

误区二:

技能型。

许多家长存在重视幼儿学习珠心算、弹钢琴等技能,而忽视了幼儿智力、情感的发展。

这样会导致孩子将来缺乏独立思维的能力。

误区三:

跟风型。

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家长在选择的时候,不应盲目跟风,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误区四:

玩乐型。

幼儿不仅要过一个快乐的童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产生思索,为小学教育打下基础。

幼儿早期教育方法上的误区

目前有种观点认为:

真正教育儿童是上小学以后的事,小学以前只是让孩子吃好、睡好、玩好、身体好就可以了,他现在还不懂事,不必费那么多心思去教他,树大自然直。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让小孩子学小学课程、学钢琴、学书法、学美术、学电脑等等,而不顾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行施教。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错误的。

其实,幼儿在这5-6年里在不断的学习,他学会了说话、走路;

认识了各种事物;

懂得了各种道理;

还学会了不少技能。

幼儿在这段时期,求知欲特别强,学习能力也特别好,而且印象特别深。

在这段时期里,品德、性格、习惯、爱好在逐渐形成,是最容易接受各种思想观念的时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如果放弃对幼儿的教育,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好时机,以后化加倍的精力和时间也不一定能赶的上来,而且一旦形成一些不好的品德和习惯,以后要想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则更有害,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造成的伤害,将影响他的一生。

在教育方法上还有一些是十分有害的:

1、溺爱型教育,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累着、伤着或者影响学习,什么好的都给孩子,样样都顺着孩子。

孩子缺乏独立性,没有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2、挑错型教育,对孩子的缺点看的很重,总是挑毛病,而对孩子的优点总是看不见,很少表扬,相信优点不说不会少,缺点不说不得了。

甚至经常打骂孩子。

这样的孩子自卑感很强,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强,性格孤僻,不宜与人相处。

3、随意型教育,随家长心情的好坏而采用不同的标准,前后不一致,教育思想混乱,随便撒谎,不讲信用,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

所以,呼吁社会各界特别是那些家长和老师都来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支持幼儿早期教育的研究和普及。

本人将致力于早期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信交流和探讨,给予支持和帮助,在这里先谢谢了。

幼儿早期教育的意义

目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1世纪人们想在社会上立足、获得成功将越来越困难。

文凭、家势、金钱将不再能保证你立于不败之地,个人的素质将决定一生的命运。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和商品经济而处于主导地位。

企业的成败、国家的兴衰将直接取决于内部人员的素质高低。

但是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存在许多弊端,不能培养合适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虽然目前国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但是广大的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思想还存在不少的误区,很多的错误观念还很根深蒂固。

比如:

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只重视分数而忽视其他;

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除了学好书本知识以外再学些钢琴、电脑什么的;

重知识轻能力,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等等。

青海省西宁市第五中学高三学生卢晓珑因考试不理想,在高考模拟考试之后跳楼自杀。

九岁的夏斐因为考试成绩没达到母亲的要求而被母亲用棍子活活打死。

北京一位即将赴美留学的青年李兵因为受不了父母的管教而亲手杀死了父亲和母亲。

这些血淋淋的事例应该让我们仔细反省反省了吧!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

这说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

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的智力基础以外,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的情商如何,也就是这个人的品德、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如何,这恰恰是目前教育所忽视的。

而人们对于智力的认识也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比如:

认为懂得多就是聪明;

学习的目的就是记住各种各样的知识;

知识等于智力等等。

一般认为智力包括六个方面:

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智力就是获得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而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的定义,知识可分为四类:

一是“是什么的知识”,二是“为什么的知识”,三是“怎样做的知识”,四是“谁知道的知识”。

人们又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前二类是事实或科学原理和法则,是可以方案化,可以用编码技术做成软件,因而也是信息;

而后二类是难以文字化的知识,属诀窍类知识,只存在于个人的大脑中。

人类知识的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人们头脑中的难以文字化的知识,转变为可编纂的知识。

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有可能把绝大部分的可编纂的知识由计算机来完成,人类自身将主要生产难以文字化的知识,以及实现后者向前者的转换,也就是说生产观念、创意和心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真正的知识拥有者不再是背诵知识和掌握符号,而是能够不断地阐明未被前人所识别的问题的人,是能够不断地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办法的人。

传授知识不只是讲清事实(是什么)釉原理(为什么),而要着重教给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怎样做)。

抓住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的教育,就真正抓住了“少而精”的要领。

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所以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能力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而非智力因素以及智力的培养的关键时期在6岁以前,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我国古谚有: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

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

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早期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幼儿规则教育中的误区

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都源于童年时期。

就某一方面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障碍。

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孩子很小时就给他制定家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中的规则教育存在误区。

误区一

家长不能以身作则

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往往来自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如果成人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遵守规则,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家庭教育中规则的设立必然会失去意义。

案例一

妈妈在家里给5岁的小华制订了严格的作息制度:

每天晚上8时准时睡觉,早上7时必须起床。

刚开始,小华能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

可是每晚当小华睡觉的时候,客厅里还隐隐约约传来爸爸妈妈看电视的声音;

有好多次小华早上近8时醒来时,妈妈还在睡懒觉……

案例二

一天,小虎的妈妈带小虎过人行道时,恰好遇到了红灯。

见两边没有车,妈妈便一把拉住小虎的手直往前冲。

小虎不解地问:

“妈妈,你不是告诉我不能闯红灯吗?

”妈妈却不耐烦地说:

“一会儿妈妈还有事,要赶时间,哪有时间浪费在这里。

分析与对策

在给孩子设立规则的同时,家长必须考虑自己能否做到。

上述案例中的家长在给孩子进行规则教育时陷入了困境:

要求孩子按时睡觉、起床,自己却看电视、睡懒觉;

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却随意闯红灯。

家长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还有资格去要求孩子做到?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设立规则时言行不一致:

即在要求孩子时,总是“依法行事”;

而要求自己时,却敷衍了事。

这样的家长即使硬给孩子设立了规则,也只会事倍功半,而且严重时还会使家长失去权威。

误区二

用物质和“棍棒”

塑造规则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规则时,总是随心所欲。

心情好时,用物质来诱导孩子;

心情烦躁时,又以暴力相逼。

这样做,不仅不会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规则意识,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

案例三

明明的妈妈在为4岁的明明设立规则时,经常变换方法。

有时候喊明明吃饭,明明不听,妈妈便用物质诱导:

“乖宝宝,快来吃饭,吃饱了妈妈给你买变形金刚。

”这下,明明高高兴兴地去吃饭了。

可事后明明妈妈总以“叫你吃饭是为了你好”为由,经常不兑现诺言。

有时,晚上到了睡觉时间,明明不愿关掉精彩的动画片,妈妈便以暴力相逼……

给孩子设立规则,应该让孩子明确这是他应该遵守的,让他从内心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不要像明明的妈妈那样,用“多变法”来哄孩子或威胁孩子。

如果遇到类似情况,父母不妨采用“自然后果教育法”,让孩子经过亲身体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并体验到适度的痛苦和不快。

当孩子被饿上一两次后,想必下次叫他吃饭时,他肯定会乖乖地去吃了。

如果孩子赖着看电视,家长以后在孩子要看电视前也不妨先给他打招呼,告诉他,看电视只能看多长时间;

如果他不答应,就应该给予坚决拒绝,但也要态度温和地给他讲道理。

早期教育的三大误区解读

本文Tag:

2010-05-19

有很多人其实并不同意早期教育这个说法

那些反对早期教育的人其实对早期教育并不了解,他们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教宝宝识字、读书等技能性的知识性的东西,但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如果那些反对早期教育的人了解了这样一个事实,我相信他们从此会收回他们说过的反对早期教育的那些话。

这个事实就是:

从宝宝出生那天起,我们就在无意识地对他进行早期教育。

妈妈给宝宝喂奶的时候,妈妈充满爱意地看着宝宝,轻轻地抚摸宝宝,这就是在向他传递一种情感,传递一种能带给他足够安全感的社会交往方式。

妈妈给宝宝换尿布,妈妈对宝宝的小屁股的态度是嫌恶还是欣赏,都会给宝宝带来影响,这是在给宝宝进行早期的性教育。

如果妈妈总是以嫌恶的表情来面对宝宝的排泄物,他将来就可能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一种厌恶感,如果妈妈以欣赏、温和的态度来处理宝宝弄脏了的小屁股,他将来就能学会欣赏自己,珍爱自己。

这对他将来的性别定位,能否正确处理和异性的关系,婚姻生活是否幸福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宝宝出生那天起,我们就在无意识地对他进行早期教育。

妈妈每天都在跟宝宝说一些东西,所以他记住了周围环境中的所有物品,他的小脑瓜就像一个庞大的仓库,储存了大量的信息,正是因为这些信息储存进了他的大脑,他才能在3岁之前学会说话,学会很多技能。

有人说,早期教育就是强行教育  

宝宝一生下来,他本身就有学习的欲望,所以他不停地看、听、摸、摔打、琢磨,不停地问为什么,那是什么……没有比宝宝对周围环境更好奇的了,没有比宝宝更有毅力探索环境的了。

我们常常看见宝宝在一个小沙坑里玩沙子,把沙子铲起来,倒进小桶,倒出来,然后重复前面的动作,他乐此不疲,能玩上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毅力?

那就是因为他有一种内驱力在推动他不厌其烦地去做这个事情,因此,他才会以他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探索。

再比如,宝宝上了幼儿园,明明的爸爸来接他了,所有的宝宝可能都会喊:

“明明爸爸来了”而事实上,没有人告诉过他们,这个男人就是明明的爸爸。

看到停在面前的汽车,宝宝可能会跑到车后头,指着车牌问妈妈“这是什么?

”即便他很小,他也会对那些文字产生兴趣。

对宝宝来说,文字并非文化或者文明的存载物,它跟小猫小狗一样,只是一个存在于他眼里的物体,如果妈妈讲给他听,他就会记住这个物体。

而这些东西都将进入他大脑中的旧皮质,成为他潜意识的一部分。

仅仅3年的时间,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思想的小生命能够掌握很多的技能,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如果有条件,比如家里同时有说好几种语言的家人,他甚至能掌握多种语言),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就因为他的大脑就像一架照相机,不加选择,也无需理解就能将周围环境给予他的一切摄入大脑,所以他才能有如此惊人的能力。

既然宝宝有这样的能力,又有了解周围一切的内驱力,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又怎么能称之为“强行教育”呢?

宝宝那么小,一定要教给他识字读书吗?

宝宝虽然小,但是他并非我们想象的没有思想。

他不仅有思想,他还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所以他不会那么听大人的话,他常常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而那些对他不利的事物,他会本能地去抵制。

比如,宝宝累了、困了,你非要拎着他去识字、听故事,他会不顾你的训斥,全身放松,闭上双眼进入梦乡。

相反,他对某个故事特别感兴趣,你说了好几遍不讲了,他还会缠着你讲了一遍又一遍。

或者他认识了某些文字,在外面见到这个字,听到这个字,他会兴奋地叫:

“那是小猫的猫字。

”“刚才广播里说‘十’了,十个的‘十’。

”宝宝的这些特点告诉我们,他不需要我们去强行教育,强行教育对他也是行不通的一种方式,我们“强行”得多了,他就会逆反,就会自我保护来给予抵制。

但是如果我们以他感兴趣的方式对他施以早期教育,他会很享受我们的这种早期教育方式。

我的观点就是,只要宝宝感兴趣,什么都可以给他讲,也包括识字读书,而且早期的阅读对宝宝的成长确实是非常有好处的,并不会给他带来不利的影响。

给他带来不利影响的不是早期教育本身,而是爸妈早期教育的错误方式。

当宝宝对周围环境表现出这种好奇的愿望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借着这个时机满足他的好奇心,给他讲一讲,引导他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呢?

不要把早期教育变超前教育

教育 

超前 

.pagebox 

期教 

2010-08-06

  

近年来,年轻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这本来是个好现象。

然而,由于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有些家庭的早期教育步入了误区。

应该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早期教育呢?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请教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教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

记者(以下简称记):

有人把早期教育说得神乎其神,甚至挂出了“神童教育”的牌子,他们的口号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你怎样看待这些现象?

怎样评价早期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赵忠心(以下简称赵):

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并没有错,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利的。

确切地说,科学、适时的早期教育是有益的;

不科学、任意超前的早期教育不仅无益,而且还是有害的。

科学、良好的早期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片面化、绝对化。

有人说“早期教育没做好,孩子这辈子就完了”,还有人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等,这些观点都太绝对化了。

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不能说哪一个阶段是最重要的,哪一个阶段是不重要的,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