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5649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ocx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一级)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1]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本科师范类专业。

维度

监测指标

参考标准

课程与教学

1

教师教育课程学分[2]

必修课≥8学分

总学分≥12学分

2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3]学分

≥8学分

3

专业课程学分[4]占总学分比例

≥1/3

合作与实践

4

专业实践[5]和教育实践[6]时间

≥36周,其中教育实习≥8周

5

实习生[7]数与教育实践基地[8]数比例

≤20:

1

6

实习生[7]数与专业实践基地[9]数比例

≤20:

1

师资

队伍

7

生师比[10]

≤18:

1

8

专业教学法教师[11]

9

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12]比例[13]

≥学校平均水平

10

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14]

≥60%

11

“双师型”教师[15]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40%

12

兼职教师[16]与专任教师比例

≥1:

5

支持

条件

13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7]占生均拨款总额 [18]与学费收入[19]之和的比例

≥13%

14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学校平均水平

15

生均实践教学经费[20]

≥学校平均水平

16

生均专业类[21]和教育类纸质图书[22]

≥40册

每10个实习生配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材[23] ≥1套

17

微格教学、语言技能、书写技能、专业实验教学实训室等教学设施

18

校内专业技能实训场所[24]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二级)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1]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本科师范类专业。

  一、培养目标

  1.1[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国家、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为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和国家资历框架储备师资,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目标内涵]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教育情怀]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培育学生自信心,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3[工匠精神]树立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秉承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

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学会教学

  2.4[专业知识和能力]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必要方法。

了解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背景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2.5[专业实践能力]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标准,掌握技术技能形成规律,具备较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考取专业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等。

  2.6[教学能力]熟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和专业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德技双修,运用教育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学会育人

  2.7[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

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获得积极体验。

  2.8[综合育人]具有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意识,掌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能够有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同向同行育人活动。

了解职业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

有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劳动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初步体验。

  2.9[职业指导]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和政策,掌握职业指导知识和方法;掌握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和方法。

有参与职业指导或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的初步体验。

  ■学会发展

  2.10[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11[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具有与行业企业沟通合作的体验。

  三、课程与教学

  3.1[课程设置]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类教师标准、培养标准等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

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3]学分不低于8学分,专业课程学分[4]不低于总学分的1/3,教师教育课程学分[2]不低于12学分。

  3.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体现专业性、职业性与师范性“三性”融合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和工匠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开发或选用体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特色的教材,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引入课程改革和职业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产业发展变化和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3.4[课程实施]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强化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教学全过程。

依据毕业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能够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恰当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方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技能与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三字一话”、技能示范等从教基本功。

  3.5[课程评价]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

专业实践课程评价标准借鉴吸收行业企业相关评价标准。

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等利益相关方参与。

  四、合作与实践

  4.1[协同育人]与地方教育等相关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多方协同培养机制,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基地建设]建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9]和教育实践基地[8],每20个实习生[7]不少于1个专业实践基地和1个教育实践基地。

专业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基地均能够提供合适的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需求。

  4.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5]和教育实践[6]有机结合。

实践教学有明确目标和具体计划,累计不少于36周,其中教育实习不少于8周。

专业实践涵盖工匠精神养成、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岗位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等,体现生产实际需求;教育实践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4.4[导师队伍]实行高校教师与产业导师[25]、职业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实践的“三导师”制度[26]。

有遴选、评价和支持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

“三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4.5[管理评价]教育实践与专业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

实行教育实践与专业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

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与专业实践过程与结果进行有效评价。

  五、师资队伍

  5.1[数量结构]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10]不高于18:

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14]不低于6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13]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全员为师范生上课。

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团队,其中专业教学法教师原则上不少于2人[11]。

兼职教师[16]素质良好、队伍稳定,能够满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养的需要,与专任教师[12]比例不低于1:

5。

  5.2[素质能力]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德育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以德施教,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

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12]、兼职教师[16]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双师型”教师]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坚持企业实践制度,跟踪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吸收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双师型”教师[15]占专业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40%。

  5.4[实践经历]专业课教师了解相关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和技能要求,熟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对应的职业标准,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具有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累计半年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服务经历[27],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

  5.5[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

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

探索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或行业企业“协同教研”“双向交流”“岗位互换”等共赢发展机制。

  六、支持条件

  6.1[经费保障]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7]占生均拨款总额[18]与学费收入[19]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实践教学经费[20]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

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设施保障]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

建有师范生教学技能、专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践等实践教学需要。

信息化教育设施设备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

建有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6.3[资源保障]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

生均专业类[21]和教育类[22]纸质图书不少于40册。

建有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教材[23]每10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

  七、质量保障

  7.1[保障体系]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强、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2[内部监控]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3[外部评价]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职业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

  7.4[持续改进]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八、学生发展

  8.1[生源质量]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有一定技术技能基础或潜质的生源。

  8.2[学生需求]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8.3[成长指导]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管理服务育人,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8.4[学业监测]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和技术技能掌握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就业质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28]不低于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29]。

有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等的专业,毕业生要取得“双证书”[30]。

  8.6[社会声誉]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三级)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是国家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1]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本科师范类专业。

  一、培养目标

  1.1[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国家、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战略需求,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为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和国家资历框架储备师资,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目标内涵]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教育情怀]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培育学生自信心,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3[工匠精神]树立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秉承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

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学会教学

  2.4[专业知识和能力]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技术技能和方法。

掌握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背景知识。

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较复杂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

  2.5[专业实践能力]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标准,掌握技术技能形成规律,具备熟练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考取专业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等,具备参与职业技能考核评价的初步能力。

  2.6[教学能力]熟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德技双修,创设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促进技术技能形成。

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进行学习评价。

  2.7[融合创新]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专业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仿真、虚拟现实教学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

能够把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教学实践结合,整合形成专业教学知识,初步具备专业教学法应用能力。

具有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在专业实践中有创新或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学会育人

  2.8[班级管理]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

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实习实训组织、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获得积极体验。

  2.9[综合育人]具有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意识,能够有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同向同行育人活动。

了解学校文化、企业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

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自觉在校内教学和企业实践中有机进行育人活动,积极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劳动教育和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2.10[职业指导]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职业指导、职业启蒙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掌握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和方法,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经历,有指导学生创新活动和职业指导的初步体验。

  ■学会发展

  2.11[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自身学习和发展规划。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2.12[反思研究]深刻理解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企业实践、学生就业、用人单位要求等不同角度反思并改进教育教学的习惯。

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生科研、竞赛的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教育教学研究和竞赛能力。

  2.13[国际视野]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把握“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和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2.14[交流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具有参与技术研发、技术推广、产品生产和检验、产品营销等体验。

  三、课程与教学

  3.1[课程设置]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类教师标准、培养标准等要求,跟踪对接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前沿,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注重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

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3]学分不低于8学分,专业课程学分[4]不低于总学分的1/3,教师教育课程学分[2]不低于12学分。

  3.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体现专业性、职业性与师范性“三性”融合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和工匠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开发或选用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优质特色教材,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最新成果和国内优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产业发展变化和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行业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

  3.4[课程实施]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强化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教学全过程。

依据毕业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

教学技能与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形式多样,富有成效,养成师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三字一话”、技能示范、做中学、做中教等从教基本功。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教师教育特色,有利于养成从教信念、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3.5[课程评价]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

专业实践课程评价标准借鉴吸收国际先进行业企业相关评价标准。

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等利益相关方参与。

  四、合作与实践

  4.1[协同育人]与地方教育等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产教融合、合作共赢的多方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建教学创新团队、开展教学研究、建设实践基地、开展创新创业、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基地建设]建有长期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9]和教育实践基地[8]。

专业实践基地具有行业代表性、技术先进性、管理规范性,能够提供合适的专业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专业实践需求。

教育实践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风,较强的师资力量、专业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

每15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专业实践基地和1个教育实践基地。

其中,示范性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

  4.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5]和教育实践[6]有机结合。

实践教学有明确目标和具体计划,累计不少于36周,其中教育实习不少于10周。

专业实践涵盖工匠精神养成、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岗位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等,体现生产实际需求,单项技能、综合技能递进贯通;教育实践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和实习实训指导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和上课类型。

  4.4[导师队伍]实行高校教师与产业导师[25]、职业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实践的“三导师”制度[26]。

有遴选、评价和支持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

“三导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高,稳定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

  4.5[管理评价]教育实践与专业实践管理规范,能够对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

严格实行教育实践与专业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

能够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对教育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

  五、师资队伍

  5.1[数量结构]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10]不高于16:

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14]不低于8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