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5663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docx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

 

 

一、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

 

历史阶段

主要矛盾

总体特征

主要史实

结果与影响

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

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西葡荷英法争夺殖民霸权

“无敌舰队”之战

三次英荷战争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打败西荷法,确立了海上与殖民霸权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从英法矛盾到英俄矛盾

列强争夺海上霸权和欧洲霸权

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

克里米亚战争

拿破仑帝国覆亡,维也纳体系建立

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制改革进行

19世纪晚期到1918年

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普法战争

协约国同盟国集团形成

一战爆发

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德意志统一完成德国崛起

同盟国战败凡尔赛体系建立

1919年-1945年

从英美矛盾到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从战后初期的激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

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等的争夺

大西洋宪章

联合国家宣言

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四次国际会议

美国没有加入国联但取得与英国相等制海权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联合国成立

美苏两极格局

二战后至今

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

从两个阵营到三个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趋势发展

美国推行霸权政策

北约与华约两集团对抗

美苏争霸

南南合作南北对话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归纳与认识:

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而欧洲大国之间在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激烈角逐和斗争中,欧陆霸权几经转移:

法国(拿破仑战争)—俄国(神圣同盟)—法国(克里米亚战争)—德国(普法战争)—法国(一战)

 

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世纪10.20年代)

雅尔塔体系

(20世纪40年代)

多极化趋势

(20世纪80.90年代)

背景

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西欧日本衰落,美国独占鳌头,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

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

标志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雅尔塔会议

89年东欧巨变,91年苏联解体

凡尔赛和约

四国条约

五国条约

九国公约

美苏两分天下

(1)美苏划分政治版图及处置战败国。

(2)建立联合国。

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和平与动荡,紧张与缓和

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经济全球化,集团化。

工具

国际联盟

联合国

评价

(1)客观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国际合作新形式。

(2)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

各国间矛盾重重,必遭崩溃命运。

(1)反法西斯胜利的产生,其形成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科技进步。

(2)美苏势均力敌的产物,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3)两大集团对峙成为战后国际关系形势紧张根源。

(4)以欧洲为中心传统格局被两极取代。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调整

演变

(1)对法赔款:

道威斯计划,

—德国经济恢复发展。

(2)欧洲安全问题:

洛迦诺公约—欧洲进入相对稳定。

德国政治地位提高。

(1)47年,美苏对峙—冷战兴起,两大阵营对峙。

(2)50年代~90年代美苏争霸,雅尔塔体系演变。

瓦解

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36年德国开进莱茵河非军事区39年德国突袭波兰—凡尔赛体系崩溃。

918事变。

41年太平洋战争—华盛顿体系崩溃

西欧、日本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结束

 

 

★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各表均须结合课本掌握)

 

特征

主要矛盾

结果

17世纪-19世纪早期

西欧国家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从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英国打败荷兰、法国,成为殖民国家

19世纪晚期-一战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

 

一战摧跨了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美国和日本崛起,诞生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一战后-二战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瓦解。

从英美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到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此时期还增加了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经过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二战后

从冷战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

美苏矛盾、南北矛盾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世界格局的变化

分期

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

16-18世纪中期

①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②东方从属西方的国际关系格局开始形成

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70年代

①东方从属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开始受到美国冲击

③德国的崛起使欧洲关系紧张

19世纪晚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后起的日、美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局进一步受到冲击

③欧洲列强的激烈争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参战,开始插手干预欧洲事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建立:

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定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

作用: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局限:

凡──华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瓦解:

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

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

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1991年

美苏两极格局

建立:

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和影响:

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发展历程: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1991年-今

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重要的国际会议

 

时间

与会国

主要内容

影响

巴黎和会

1919.1.

27国,操纵国:

英法美

签订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9国,操纵国:

美英日

签订《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慕尼黑会议

1938.9

英法德意

签订《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开罗会议

1943

中美英

签署《开罗宣言》,宣告日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德黑兰会议

1943

苏美英

确定了对德作战方针,准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

1945年初

苏美英

美英苏分区占领战败后的德国;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

 

波茨坦会议

1945.7-8月

苏美英

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亚非会议

1955

亚非国家

 

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重要的国际条约

 

时间

内容

影响

《凡尔赛和约》

 

1919.6.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地区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德国应进行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赔款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签订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四国条约》

 

1921-1922

英法日美相约相互尊重在太平洋区域属地的权益。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1921-1922

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

5:

3:

1.75:

1.75。

 

《九国公约》

 

1922

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慕尼黑协定》

 

1938.9.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开罗宣言》

1943年冬

宣告日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波茨坦公告》

1945年夏

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重要的国际组织

 

建立

主要活动

同盟国

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核心是德国。

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大搞军备竞赛,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协约国

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核心是英国。

轴心国集团

 

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又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937年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

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

1940年6月法国投降。

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

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

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

政治上互相协作(二战期间四次会议)、经济上互相支持、军事上互相配合。

壮大了的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快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北约组织

1949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华约组织

1955

国际联盟

1920年1月。

宗旨:

维护和平,制裁侵略。

实质:

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联合国

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

总部设在纽约。

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作用:

初期为美国所操纵。

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

欧洲共同体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起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

①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高并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的主从关系改变,并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发展,这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

七十七国集团

1964年第三世界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

这个组织主要通过与发达国家在联合国进行谈判,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

 

三、主要大国间的关系

 

 

1.英法关系:

①基础史实

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

(七年战争)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

(第一次反法同盟)

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

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

②归纳认识:

双方关系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工业革命前,双方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利益,敌对关系居于主导;工业革命后联合居于主导,联合主要在于对俄、侵华、对付共同敌人德国共同主宰国联,推行绥靖政策.二战后两国国际地位下降.

 

 

2.法德关系:

①基础史实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

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

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

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②归纳认识:

法德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原因在于双方对欧洲霸权德争夺.普法战争对双方关系有重要影响,埋下相互仇恨的种子.20世纪中期以来法德关系改善.

 

 

3.英德关系:

①基础史实

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0世纪初,英国同德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

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30年代,英国对法西斯德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二战爆发后,英军在非、欧同德国作战。

 

 

4.英美关系:

①基础史实

1783年,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

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引起英国不满。

一战后期,美国参战企图同英、法等国争夺战利品。

一战后,英美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英国操纵国联,美国拒绝参加;在亚太英美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制海权,并拆散日英同盟.

二战期间英美联合反法西斯侵略,进行四次会议.

二战后英国接受美国援助,参加北约,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战略伙伴.

②归纳认识:

美国从英国殖民地独立而来.19世纪英国的势力优于美国,美国在对外扩张方面追随英国,在拉美展开一定争夺;一战后英美因争夺世界霸权的存在较多矛盾冲突,英国在欧洲居优势,美国在亚太居优势;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英国奉行追随美国的政策.

 

 

5.美日关系:

①基础史实

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大门。

20世纪初美国扶日抗俄,支持日本发动日俄战争。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美日矛盾尖锐

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美由纵容日本侵华发展为援华抗日。

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按照自己意图改造日本。

朝鲜战争后美国为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据点,大力扶植日本经济.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崛起,开始奉行相对独立自主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②归纳认识:

在美日关系上美国居主导;美日之间矛盾主要对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的争夺;美国对日政策基本经历侵略—支持—争夺—战争—占领—扶植的过程.

 

6.美苏关系:

①基础史实

十月革命后,美国武装干涉苏俄。

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表示援助苏联。

二战后期,苏、美首脑讨论协同打败法西斯和战后合作问题。

战后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同盟破裂,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苏争霸格局形成.

②归纳认识:

两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决定敌对关系占主流.既有合作又有对抗.

 

 

 

四.问题讲析

1.一战的结果和影响?

提示:

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角度思考。

要点:

政治:

①帝国主义力量大为削弱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③资产阶级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度高涨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经济:

①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包括俄国受战争影响经济出现困境②美日经济却利用一战获得发展,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国际关系:

①新的资本主义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等)

 

2.美国独立后至二战后初期,其外交政策的重点是怎样变化的?

其变化的原因何在?

配合不同时期的外交重点,美国推行哪些具体的外交政策?

答:

①19世纪到20世纪初,重点在美洲地区谋求霸权;原因是美国独立后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其综合实力仍落后于欧洲老牌强国特别是落后于英国;具体政策是:

门罗主义、泛美主义、大棒金元并用政策;②一战后,重点在拉美、东亚、欧洲,妄图支配世界事务;原因:

经过一战,美国国力大为增强,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具体政策:

在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中谋取支配地位、金元外交;③二战后初期,重点在推行全球霸权主义;原因:

经过二战,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经济、军事等具有突出优势;政策:

操纵联合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在中国“扶蒋反共”、侵朝、侵越、与苏联争霸等。

 

 

3.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50年代—60年代初期

60—70年代的美苏争霸

80年代的美苏关系

特点

既有紧张,又有缓和,互有攻守

总的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苏联处于战略进攻

美国转攻为守

美国转为战略进攻,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苏联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原因

历史原因: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种制度之间的根本矛盾

 

·勃列日涅夫改革增强了国力,军事上超过美国

·美国经济增长趋于缓慢,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西欧、日本独立自主的倾向不断发展;陷于越战泥潭;美苏军事力量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第三世界的崛起,动摇了美国霸权的根基

80年代起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苏联经济发展速度趋缓,长期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包袱,科技水平与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再次拉大

重大事件

缓和

与西方合作订立对奥和约

承认联邦德国

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

柏林墙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

勃列日涅夫在亚非进行一系列扩张,占领阿富汗

·美国:

尼克松调整对外战略,在亚洲进行战略收缩

·美国排挤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势力;推行星球大战计划,逼迫苏联展开军备竞赛

·戈尔巴乔夫寻求摆脱军备竞赛,从阿富汗撤军;改善与中国关系;放松对东欧控制,与美国进行裁军谈判

美、苏在不同时期的对华政策

战后初期

苏联与中国结盟,抗衡美国的冷战

美国扶蒋反共,孤立中国

争霸初期

苏联企图控制中国,关系逐渐恶化

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敌视中国

苏联霸权主义恶性膨胀,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美国调整全球战略,改善中美关系,中美建交

苏联全面收缩,改善苏中关系

中美关系时好时坏,但总的趋势向前发展

 

 

4.英国势力均衡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

先后被英国势力均衡政策打垮的国家有哪些?

势力均衡政策是英国传统的、历时最久的外交政策。

主要史实有:

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摧毁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欧洲的优势地位;19世纪中期联法制俄,发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欧洲宪兵”沙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主要对手德国,协调法俄关系,一战后,采取扶德抑法政策。

英国自16世纪到20世纪初,始终把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先后被此政策打垮的有西班牙、荷兰、法国、俄国、德国。

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使欧洲大陆国家保持均势,互相牵制和削弱,确保英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进而维护其世界殖民霸权,其出发点是维护英国的利益。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的话正是对此政策赤裸裸的道白。

5.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质和途径怎样?

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英法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有其深刻原因:

英法是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拥有广大殖民地,巴黎和会上也是国际既得利益者,然而一战后实力衰退,一个外强中干的霸主,自然希望国际局势稳定,因为局势动荡带来的只能是无所得而有所失;英国国内有强大的和平主义思潮,这既与一战造成的巨大伤亡有关,也同英国的世界地位有关;英国统治阶级仇视共产主义,它们希望利用法西斯的反共性来消除苏联的影响。

绥靖政策的实质在于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无原则的妥协退让政策。

其实施的主要途径有两条:

一是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国家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从根本上维护自己的利益;二是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第一途径实施过,第二条途径未达到目的。

慕尼黑阴谋是其最高峰。

绥靖政策的最大恶果在于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由局部战争走向大战的步伐。

而此政策的推行者英法也最先遭到攻击。

法国的沦亡是绥靖政策的直接恶果。

单边主义行动等。

 

6.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新格局。

②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

不同点:

①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就时间长和范围广而言,后者不及前者。

②扮演的主角不同。

前者是美苏在全球各地,后者是英法在欧洲,美日在亚太。

③形成的过程不同。

前者是在二战接近尾声至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后者是在一战结束后三四年内形成的。

④体系的性质不同。

前者是由于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具有反法西斯性质和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性质。

后者的本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五.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总统威尔逊宣称)总统再也不能像在我国如此之长的历史中那样仅仅是个国内人物了。

我国在力量和资源上已经上升到头等地位,从今以后,我们的总统必须永远是世界列强领袖之一……我们要把他看做是每时每刻都在担任海军总司令的人物,他可以命令我们到世界任何地方去。

——布鲁斯特·C·丹尼《从整体考察美国对外政策》

材料二 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就不理睬它。

材料三 联合国成立以来头三十年的成就,尚可予人深刻印象……但它在普遍裁减军备方面却一事无成。

它也未能制止苏美之间日益增长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肯定是对国际和平的威胁……然而,可以论断,联合国主要的贡献在于制止苏美之间发生直接冲突。

联合国由于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迎面冲突。

结果,种种危机愈演愈烈,成为剧烈的争吵,但未形成毁灭世界的大规模祸殃。

 ——材料二、三摘自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美国倡导建立国联的真实目的。

(2)据材料二、三,指出作者对于国联和联合国在制止国际危机方面的分析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3)从材料二、三中看,国联和联合国存在哪一相同的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