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5674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docx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

一•名词解释:

主要概念,现象,定义

二•简答题;理论,功能,意义,条件,方法,步骤等

一.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

1.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

2.绝对感受性:

人们感觉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就叫着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E=1/R

3.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就是差别阈限。

韦伯定律K="1/1

4.差别感受性: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就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5.视觉感受野:

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他们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视网膜上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6.拮抗过程说:

(色觉理论的四色说)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

黑-白、红-绿、黄-蓝。

它们在光刺

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7.边界突出的马赫带:

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部分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强度上和该区其他部分相同,但是人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却出现了起伏。

可见,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即侧抑制的结果。

&视觉适应:

是由刺激物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1)暗适应:

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2)明适应:

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9.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较后像。

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

10.真动知觉:

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

11.似动知觉:

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12.盲视:

一个大脑视觉皮层受损的病人,其视野的绝大部分变成了一个大的黑点,但病人对呈现于这个黑点内的不同刺激进行区分,超过几率水平。

这说明,尽管病人看不到刺激,没有意识到刺激的存在,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并作出一定的反应。

13.注意的概念: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两个特点:

指向性与集中性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概念,动机也是如此

(1)不随意注意:

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

(2)随意注意:

指由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3)随意后注意:

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如骑车

14.内隐记忆:

一般没有意识过程的参与。

它具有自动的和无意识的特点,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语言表达。

外显记忆:

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它的形成一般由评估、比较和演绎等认知过程的参与,能随意地提取记忆的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

15.表象:

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型象:

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特点:

形象性和新颖性

16.概念:

是指对某类事物的概括。

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它主要通过语词表现出来。

每一个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两个部分,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概念的范围。

概念形成(概念掌握或概念学习):

是指个体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人工概念:

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真实概念的概念,他可以简化概念的进程,控制研究的变量。

17.问题解决:

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

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桑代克迷笼实验-尝试错误说:

苟勒-顿悟说

18.定势:

是指个体以特殊方式从事某一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

19•情绪调节:

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20^格是气质与性格的合金,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

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

21.气质:

是人格的一部分,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受到遗传与生理因素的影响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2.J性格:

是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它是人格的主体。

一般地说,人的性格

特征包括四个方面:

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及理智特征。

23.特质:

是持久的品质或特性。

这些品质或特性使得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24动机:

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

行为的基础。

动机的功能:

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功能

25^要」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是被有机体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的条件的必要性。

26成就动机:

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27权力动机:

是指人们具有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28.挫折:

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

应。

挫折情境也是产生挫折的原因:

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也可称之为内部因素,是个体的生理和心

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指个体生理上存在某些缺陷事之无法完成一定的任务。

客观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包括无法预料的自然灾害,社会包括道德规范等

挫折反应

(1)情绪性反应:

攻击,冷漠,退化,等

(2)理智性反应:

坚持目标,审时度势,克服困难

(3)个性的变化:

29.能力:

是一种心理特性,是顺利完成活动的一种必备的心理条件

30.高原现象:

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

心理学研究方法

1.分层随机取样法:

就是先将整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个类型(即层),然后根据类型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

之间的比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大单位的数量,最后按随机性原则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分层随机取样法的代表性和推论的精确性较好,但作出科学类比较为困难。

2•课题论证:

是对拟研究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预测和评价。

3.自变量:

就是在研究中有意加以改变、操纵的事务、条件或特征,如某些外在刺激、环境条件、被试及其暂时特征等。

4.操作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

操作定义最大的特征就是可观测性。

操作定义的作用:

(重要)

操作定义有利于:

①提高研究的客观性;②研究假设的检验;③提高研究的统一规范性;④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⑤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

5.参与观察即局内观察,指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环境当中,并通过与被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

6.非参与观察即局外观察,指观察者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

7.项目反应理论:

又称项目特征曲线理论或潜在特质理论。

“潜在特质”(用B表示)是项目反应理论一个重要概

念,他是指被试某种相对稳定的、支配其对相应的测验作出反应并使反应表现出一致性的内在特征。

项目反应理论

就是要研究被试的这种特质与他对项目的反应之间的关系(用0表示)

8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

9.几种主要观察策略及实施(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是重点)

观察策略名称

定义

适用条件

实施步骤

评价

参与观察

:

①观察者自身的

①界定问题:

①优点是:

结果较

 

策略(考过)

条件,如时间是否充足,能否与被观察者和谐相处又能进行观察记录;②被观察者的条件,如被观察者或团体是不是开放的,与观察者差异程度等。

2进入情景:

3记录资料:

4分析资料和呈现结果:

少受先入为主的偏见影响、观察效果较好和能收集到动态资料;

②不足是:

研究费时费力、收集的资料琐碎、信度较低、研究者能力的要求高等。

时间取样观察策略(重点)

指根据事先确定的维度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进行观察和记录的一种方法。

可用于收集三方面的资料:

某行为或时间是否出现或发生;出现或发生的频率;出现或发生的持续时间

适用于经常发生或出现的行为,平均来说至少15分钟就会出现一次;还适用于易被观

界定问题与对象编制记录表

记录与分析资料

优点:

省力、咼效、结果精确性和客观性较好并能进行量化处理。

不足:

缺乏连续性,缺乏背景信息和自然性,尤其在时间区间和行为单位很少时更甚。

察的一些外显行为,不适用于内因或隐敝性行为。

事件取样观察策略(重点

对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有选择的进行观察,但是选择的单位是行为的事件本身

可以研究各种行为,只要所研究的行为事件发生,观察者就可以对其详细观察和记录。

时间取样观察是研究事件或行为是否存在,事件取样研究的是事件或行为的特征。

首先应确定所要观察的特定事件或行为,并尽可能进行熟悉,使得研究的事件或行为一旦发生,就能及时迅速地辨认并记录下来;其次,应确定观察的时间和地点,并且观察的时间和地点要有代表性;再次,应确定要记录的信息。

最后,在收集、适用记录表和代码系统时,应遵循有关的原则和方法,并尽量使之简便易行。

优点:

可以冋时考察行为和行为发生的情境,易于进行因果分析。

不足:

不易进行定量分析

行为核查表策略(考过0

行为核查表是研究者用来核查某种行为是否发生或出现的一种简表,使用此表有助于观察目的的具体化,提高针对性,因此广泛应用。

常用的核查表:

行为出现状况核查表和行为特征核查表。

①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观察内容;②将观察内容进一步具体化为观察的目标行为;③在核查表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难易程度、顺序关系,组织排列目标行为;④根据所需要的有关信息来制定项目,如某一行为是否发生,第一次什么时间等。

优点:

简便易行、省时省力、针对性强、结果易于整理缺点:

几乎不能提供行为的性质、特征方面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包括:

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2.纵向研究:

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横向研究:

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3•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

4.自我中心性:

前运算阶段的一个特点,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如三山实验

5.同化:

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

6.顺应:

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7.平衡:

皮亚杰认为,平衡是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潜藏在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

8•格赛尔关于婴儿动作发展的“成熟势力说”:

该理论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

成熟更为重要。

格赛尔认为,儿童心理和动作的发展是一个顺序模式展开的过程,这个模式是有机体的成熟所决定的。

结合双生子爬梯子试验,格赛尔得出结论,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9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的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10.性别同一性:

是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无轮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

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

11.性别恒常性:

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与认识。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性别的时间恒常性,也称性别的稳定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着时间或年龄而发生变化;②性别的情境恒常性,也称性别的一致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服饰、发型及所从事的活动而发生变化;③性别的非机动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愿望而改变。

12.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如帮助、安慰、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

分享,对他人谦让,使他人愉快等,也被称为“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13.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表现为身体的攻击、言语的攻击或对其他人权利的侵害

14.观点采择是指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15智力发展模式,主要是指智力水平随年龄变化的轨迹,任何一种智力发展模式必须回答:

智力发展是单向还是多向的、单维的还是多维的。

中年人的智力发展模式是晶体智力继续上升,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

16•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贮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17•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普通心理学

1.鲁利亚的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没考过)

1•第一机能系统:

调节激活与维持清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

(1)组成:

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

“保持注意的选择性”

(2)基本功能:

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觉性,并实现行为的自我调节。

2.第二机能系统:

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1)位置:

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质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质下组织

(2)基本功能:

接受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刺激(视觉、听觉、一般机体感觉),对它们进行加工(分析与综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3•第三机能系统:

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1)包括:

额叶的广大区域。

(2)当这些区域受到破坏时,患者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

有研究证明,前额叶皮质受到损伤的病人,将

丧失计划与组织行动的能力,不能将行为的结果与原有计划、目的进行对照,也不能矫正自己的行为。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

2.声音的位置理论

共鸣理论

赫尔霍姆茨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

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反之,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

人的基底膜约有24000条横纤维,它们分别反映不同频率的声音。

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振动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

20世纪40年代,生理学家冯•贝克亚西提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步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

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

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部位也不同。

声音频率越低。

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音频的分析。

(强调振幅的作用)

3.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人本不是孤立地认识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认识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2)知觉的选择性:

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把知觉现象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或意义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A.形状恒常性:

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

但我们知觉到的物体的形状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恒常性。

B.大小恒常性:

但我们从不同距离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变化的,而知觉到的物体的大小却不完全随着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实际大小的恒常性也处在完全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

C.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相对明度或视亮度却保持不变,这就是明度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表面的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就是颜色恒常性。

4.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数量和性质。

3)人的态度和兴趣。

5.注意的功能(简答)

(1)选择功能。

人要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整合功能。

人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精细加工及整合作用发生在注意状态下。

(3)维持功能。

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4)调解和监督功能。

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

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6.注意的认知理论(考过过滤和衰减)

(一)选择性注意的理论

过滤器理论:

即前期过滤,是最原始的理论。

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注意的选择作用是由彻里开始的,布罗德

班特提出了过滤器理论。

神经系统存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

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获得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这种机制的外面,,

而完全丧失了。

神经系统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就完全丧失了。

这种理论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衰减理论:

即后期衰减(重要理论)格雷等人做了实验,特瑞斯曼提出了衰减理论。

输入刺激大概需要三类加工:

第一类是刺激的物理特征的加工或分析,对于言语材料来说,就是声学特征,

如声高等;第二类加工是决定这些刺激是不是语言材料,如果是的话,将其整合为音节和单词;第三类加工是识别_

这些单词并理解其意义。

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完成这三类加工,当进入感觉器官的各种信息可以彼此区分、不至于互相混淆时,对无关信息(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才停止,而对被追随信息的加工则继续下去。

(二)资源分配理论(没考过)

双加工理论:

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人类信息加工存在两类加工,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

自动进行的。

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的比较快,也不影响其它的加工过程。

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

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如我们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观赏风景;或者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等

7.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有许多不同之处)09年考过

1.加工深度因素的影响不同。

被试的内隐记忆并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影响。

2•保持时间不同。

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逐渐减少,内

隐记忆在这方面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同。

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

但这一规

律只适应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成绩随着所学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用知觉辨认测量的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

4.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同。

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

隐记忆测验的成绩,而对外显记忆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它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很好的说明

了这一点。

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不同,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

8.引起遗忘的原因(有可能考)

(1)由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

这是指时间上邻近的两种材料在保存上彼此发生的干扰作用。

这是长时记忆遗忘的

主要原因。

前面学过的材料可以干扰新材料的学习与保持,这种作用叫前摄抑制;后学的材料可以干扰前面学过的

材料,叫倒摄抑制。

(2)由压抑造成的遗忘:

这是由动机或情绪因素引起的遗忘。

例如,人们对某些令他悲痛、伤感、羞愧、内疚的往事抱回避的态度,它们希望从忘却这些往事中得到宽慰。

这种以往也叫动机性或情绪性遗忘。

(3)由脑损伤引起的遗忘。

9.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记忆效率(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

(1)及时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曲线,记忆的遗忘总是先快后慢,为了避免在大量以往后难于补救,做到及时复习是很重要的。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根据复习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复习方式:

集中复习和分布复习。

大量的实验都证明了分布复习的效果比集中复习好的多。

但是分布复习的间隔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

(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把阅读和试图回忆结合起来,其识记效果都远高于反复阅读。

把60%勺时间用于试图回忆,复习的效果最好。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

注意材料的顺序位置效应,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如上课时记笔记、读书时作卡片等。

9.思维的特征:

概括性,间接性,改组性或改造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没考过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核心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10.想象的功能:

(1)想象具有预见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以直接感知的。

(3)想象还有替代作用。

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11.问题解决的策略(考过论述)

算法式: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启发式:

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进行比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启发法:

手段-目的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