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5973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doc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期末复习提纲

专题二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

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来源:

Z&xx&k.Com]

⑶计算公式:

v=Δc/Δt(υ:

平均速率,Δc:

浓度变化,Δt:

时间)单位:

mol/(L·s)

⑷影响因素:

①内因:

反应物的性质②外因:

注意:

(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可以认为反应速率不变。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时:

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体时:

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练习:

1.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4NH3+5O24NO+6H2O(g),以下是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其中最快的是()

A.v(O2)=0.01mol·L-1·s-1  B.v(NH3)=0.02mol·L-1·s-1

C.v(H2O)=0.04mol·L-1·s-1 D.v(NO)=0.03mol·L-1·s-1

2.实验室用足量镁粉与一定量的某浓度的盐酸反应来制得氢气。

由于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操作。

为减慢反应速率,同时又不影响生成H2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的物质是()

A.CH3COONa固体B.NaOH溶液C.(NH4)2SO4粉末D.K2SO4固体

3.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A.加热B.加入硝酸钠固体[来源:

学科网]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D.不用铁片,改用铁屑

二、化学平衡[来源:

学_科_网Z_X_X_K]

(一)1、定义:

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各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来源:

学_科_网Z_X_X_K]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

例举反应

mA(g)+nB(g)pC(g)+qD(g)

混合物体系中[来源:

学科网ZXXK]

各成分的含量[来源:

Zxxk.Com]

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数一定[来源:

学*科*网Z*X*X*K]

平衡[来源:

学*科*网][来源:

学科网]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质量分数一定

平衡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平衡

④总体积、总压力、总物质的量一定

不一定平衡

正、逆反应

速率的关系

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molA同时生成mmolA,即V(正)=V(逆)

平衡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molB同时消耗了pmolC,则V(正)=V(逆)

平衡

③V(A):

V(B):

V(C):

V(D)=m:

n:

p:

q,V(正)不一定等于V(逆)

不一定平衡

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B,同时消耗了qmolD,因均指V(逆)

不一定平衡

压强

①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平衡

②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r

①Mr一定时,只有当m+n≠p+q时

平衡

②Mr一定时,但m+n=p+q时

不一定平衡

温度

任何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其他不变)

平衡

体系的密度

密度一定

不一定平衡

其他

如体系颜色不再变化等

平衡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影响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

物的浓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

(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也减小,V正减小,V逆也减小,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大的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

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缩小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增大方向移动。

注意:

(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不移动。

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总结:

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练习:

1.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气)+2Y(气)2Z(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①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

2②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③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Z,同时生成2nmolY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2.右图曲线a表示放热反应X(g)+Y(g)Z(g)+M(g)+N(s)进行过程

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若要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

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升高温度B.加大X的投入量C.加催化剂D.增大体积

3.已知反应A2(g)+2B2(g)2AB2(g)的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

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4.在一定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可逆反应2X(g)2Y(g)+Z(g)中,生成物Z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φ)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正确的是()

[来源:

Zxxk.Com]

三、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比值。

符号:

K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变化的浓度,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温度(T)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

K值越大,说明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

反之,则相反。

一般地,K>105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

(Q:

浓度积)

Q〈K:

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Q=K: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Q〉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四)平衡转化率

(1)定义:

物质在反应中已转化的量与该物质总量的比值

(2)表达式:

练习:

1.化学平衡常数书写

N2(g)+3H2(g)2NH3(g)

Cr2O72-+H2O2CrO42-+2H+

CaCO3(s)CaO(s)+CO2(g)

2.

(1)化学平衡常数K表示可逆反应的进行程度,K值越大,表示__________,K值大小

与温度的关系是:

温度升高,K值____________。

(填一定增大、一定减小、或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2)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3L的密闭容器中,一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催化剂为Cu2O/ZnO):

CO(g)+2H2(g)CH3OH(g),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各题:

①反应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表达式K=,

升高温度,K值(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在500℃,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

v(H2)=。

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处于E点的体系体积压缩到原来的

1/2,下列有关该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气的浓度减少b.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也加快

c.甲醇的物质的量增加d.重新平衡时n(H2)/n(CH3OH)增大

3.密闭容器中,CO和H2O混合加热到800℃达到下列平衡:

H2O(g)+CO(g)CO2(g)+H2(g)K=1.00

若反应开始时CO和H2O的浓度均为0.200mol/L,求达到平衡CO转化为CO2的转化率

四、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H(能量)判据:

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H<0)。

对于化学反应而言,绝大多数的放热反应能自发进行,且放出的热量越多,体系能量降低越多,反应越完全。

焓变(△H)是决定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

2、熵:

衡量一个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叫做熵,用符号S表示。

对于同一物质:

S(g)﹥S(l)﹥S(s)

熵变:

△S=S生成物总熵-S反应物总熵反应的△S越大,越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熵判据:

体系趋向于由有序状态转变为无序状态,即△S>0,且△S越大,越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3、正确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能够自发进行:

必须综合考虑反应的焓变和熵变

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练习:

1.关于自发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有不需要任何条件就能够自动进行的过程才是自发过程

B.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过程肯定不是自发过程

C.同一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在不同条件下都有自发的可能

D.非自发过程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变为自发过程

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焓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的方向性无关B.化学反应的焓变直接决定了反应的方向

C.焓变为正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D.焓变为正的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专题三

一、基本概念

1、定义:

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包括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物质

单质

化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

如SO3、CO2、NH3、C6H12O6、CCl4、CH2=CH2……

强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如HCl、NaOH、NaCl、BaSO4

弱电解质:

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

如HClO、NH3·H2O、Cu(OH)2、H2O……

混和物

纯净物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②SO2、NH3、CO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练习:

有以下10种物质:

①铜,②稀硫酸,③氯化氢,④氨气,⑤氟化氢,⑥二氧化碳,⑦乙酸,⑧氯

化钠,⑨碳酸钙,⑩氯气。

填表:

序号

符合的条件

物质的序号

(1)

电解质

(2)

非电解质

(3)

强电解质

(4)

弱电解质

(5)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

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2、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温度:

弱电解质的电离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

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

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

D、其他外加试剂:

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用可逆符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以第一步为主)

4、电离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

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表示酸,Kb表示碱。

(1)表示方法:

ABA++B-Ki=C(A+)*C(B-)/C(AB)

(2)影响因素:

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C.同一温度下,不同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

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

c(OH-)

c(NH3·H2O)

5、电离度:

(已电离的弱电解质的浓度/弱电解质的初始浓度)×100%

练习:

1.稀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

NH3·H2ONH4++OH-,若要使溶液中

增大,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加入少量盐酸B.升高温度C.通入氨气D.加水

2.下列电离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NaHSO4Na++H++SO42-;B.NaHCO3Na++H++CO32-;

C.HClO=H++ClO-;D.H2SH++HS-;HS-H++S2-;

3.已知一元弱酸(HA)溶液中含有1.01×1022个HA分子和1.00×1020个A-离子,则HA的电离度为()

A.10%B.9.8%C.1.0%D.0.98%

4.写出H2CO3和Fe(OH)3的电离方程式。

三、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一)水的电离

1、水电离平衡:

:

水的离子积:

KW=c[H+]·c[OH-]

25℃时,[H+]=[OH-]=10-7mol/L;KW=[H+]·[OH-]=1*10-14

注意:

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W值一定

KW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

2、水电离特点:

(1)可逆

(2)吸热(3)极弱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①酸、碱:

抑制水的电离KW〈1*10-14

②温度:

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是吸热的)

③易水解的盐:

促进水的电离

练习:

1.下列关于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水的离子积表达式是Kw=c(H+)c(OH-),Kw随溶液c(H+)与c(OH-)的变化而变化;

B.水的离子积常数KW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是同一物理量;

C.水的离子积常数仅仅与温度有关,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D.水的离子积常数KW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是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物理量;

2.液氨与水的电离相似,存在着微弱的电离:

2NH3≒NH4++NH2-。

对该体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定温度下,液氨中c(NH4+)与c(NH2-)的乘积为一常数;

B.液氨的电离达到平衡时,c(NH3)=c(NH2-)=c(NH4+);

C.只要不加入其他物质,液氨中c(NH4+)总是与c(NH2-)相等;

D.液氨中含有NH3、NH4+和NH2-等微粒。

(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pH=-lgc[H+]

2、pH的测定方法:

酸碱指示剂:

甲基橙、石蕊、酚酞。

变色范围:

甲基橙3.1~4.4(橙色)石蕊5.0~8.0(紫色)酚酞8.2~10.0(浅红色)

pH试纸:

将pH试纸放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试纸的中间,观察颜色的变化,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注意:

①事先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②广泛pH试纸只能读取整数值或范围

3、混合液的pH值计算方法公式

(1)强酸与强酸的混合:

(先求[H+]混:

将两种酸中的H+离子物质的量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其它)

c(H+)混=(c(H+)1V1+c(H+)2V2)/(V1+V2)

(2)强碱与强碱的混合:

(先求[OH-]混:

将两种酸中的OH离子物质的量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其它)

c(OH-)混=(c(OH-)1V1+c(OH-)2V2)/(V1+V2)

(3)强酸与强碱的混合:

(先据H++OH-==H2O计算余下的H+或OH-,①H+有余,则用余下的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c(H+)混;OH-有余,则用余下的O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c(OH-)混,再求其它)

4、稀释过程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

(1)强酸溶液:

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7)

(2)弱酸溶液:

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7)

(3)强碱溶液:

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7)

(4)弱碱溶液:

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7)

(5)不论任何溶液,稀释时pH均是向7靠近(即向中性靠近);任何溶液无限稀释后pH均接近7

(6)稀释时,弱酸、弱碱和水解的盐溶液的pH变化得慢,强酸、强碱变化得快。

练习:

1.分别中和10mL1.0mol/L的HCl溶液,消耗了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溶液,则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溶液的关系是()

A.所含溶质质量相等;B.所含溶质物质的量氨水多;

C.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等;D.电离度相等

2.体积pH=2.5的盐酸与10体积某一元强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碱溶液的pH等于()

A.9.0B.9.5C.10.5D.11.5

3.pH=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

A.11∶1B.9∶1C.1∶11D.1∶9

4.计算下列溶液在25℃时的pH:

(1)0.05mol·L-1的硫酸溶液

(2)0.1mol·L-1的氨水(电离度为1%);

四、酸碱中和滴定:

1、中和滴定的原理实质:

H++OH—=H2O即酸提供的H+和碱提供的OH-物质的量相等。

2、中和滴定的操作过程:

(1)滴定管:

O刻度在上,往下刻度标数越来越大,全部容积大于它的最大刻度值,因为下端有一部分没有刻度。

滴定时,所用溶液不得超过最低刻度,不得一次滴定使用两滴定管酸(或碱),也不得中途向滴定管中添加。

②滴定管可以读到小数点后两位。

(2)药品:

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

(3)准备过程:

准备:

检漏、洗涤、润洗、装液、赶气泡、调液面。

(洗涤:

用洗液洗→检漏:

滴定管是否漏水→用水洗→用标准液洗(或待测液洗)→装溶液→排气泡→调液面→记数据V(始)

(4)滴定过程

3、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

利用c酸V酸=c碱V碱(酸和碱的元数相同)进行分析,只有一个数据会变。

练习:

1.用标准的NaOH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选用酚酞为指示剂,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原因可能,

是。

A.配制标准溶液的氢氧化钠中混有Na2CO3杂质;

B.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的刻度,其它操作均正确;

C.盛装未知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未用待测液润洗;

D.滴定到终点读数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悬挂一滴溶液;

E.未用标准液润洗碱式滴定管;

2.用0.1032mol/L的HCl溶液滴定25.00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完成时,用去HCl溶液27.84mL通过中和滴定测得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五、盐类的水解

1、盐类水解:

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水解的实质:

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破坏水的电离,是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规律:

①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都水解,同强显中性。

②多元弱酸根,浓度相同时正酸根比酸式酸根水解程度大,碱性更强。

(如:

Na2CO3>NaHCO3)

4、盐类水解的特点:

(1)可逆(与中和反应互逆)

(2)程度小(3)吸热

5、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

①温度:

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水解吸热,越热越水解)

②浓度:

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越稀越水解)

③酸碱:

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H+促进阴离子水解而抑制阳离子水解,OH–则相反)

6、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①只电离不水解:

如HSO4-显酸性

②电离程度>水解程度,显酸性(如:

HSO3-、H2PO4-)

③水解程度>电离程度,显碱性(如:

HCO3-、HS-、HPO42-)

7、双水解反应:

(1)构成盐的阴阳离子均能发生水解的反应。

双水解反应相互促进,水解程度较大,有的甚至水解完全。

使得平衡向右移。

(2)常见的双水解反应完全的为:

Fe3+、Al3+与AlO2-、CO32-(HCO3-)、S2-(HS-)、SO32-(HSO3-);S2-与NH4+;CO32-(HCO3-)与NH4+其特点是相互水解成沉淀或气体。

双水解完全的离子方程式配平依据是两边电荷平衡,

如:

2Al3++3S2-+6H2O==2Al(OH)3↓+3H2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