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6607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

《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doc

专题:

生物与环境

3-4种群和群落

种群的特征Ⅰ

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群落的演替Ⅰ

3-5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3-6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2017年Ⅰ→Ⅱ)

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题号

分值

2017全国卷Ⅰ

5

6

2017全国卷Ⅱ

31

9

2017全国卷Ⅲ

5

6

2016全国卷Ⅰ

5

6

2016全国卷Ⅱ

5

6

2016全国卷Ⅲ

5

6

31

8

2015全国卷Ⅰ

4

6

31

10

2015全国卷Ⅱ

4

6

31

8

3-4种群和群落

种群的特征Ⅰ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黑体字)

【2015全国卷Ⅱ,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

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某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答案】2.2头·km-2;2头·km-2

(2)估算方法(小字)

①样方法:

概念、注意事项

【2016全国卷Ⅱ,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2017全国卷Ⅲ,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B

②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

【2015全国卷Ⅰ,31】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活动能力

【2016海南卷,28】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

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

回答下列问题: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_____者和______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

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

【答案】竞争;捕食;标志重捕法

2、年龄组成(年龄结构)

(1)概念

(2)类型(图)

(3)作用

【2017全国卷Ⅱ,31】(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015全国卷Ⅰ,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

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研究表明:

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答案】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1:

1:

1;保持稳定

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一)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

1、“J”型曲线

条件(黑体字)

【2017全国卷Ⅱ,31】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型。

【答案】J

2、“S”型曲线

(1)增长率曲线

【2015全国卷Ⅱ,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

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某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答案】2.2头·km-2;2头·km-2

(2)K值(环境容纳量)与K/2值的应用

【2017全国卷Ⅰ,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二)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

【2017全国卷Ⅱ,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一)群落的概念(黑体字)

【2016海南卷,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答案】D

(二)群落的特征

1、物种组成

丰富度:

概念(黑体字)

【2016全国卷Ⅲ,31】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015全国卷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2、种间关系(图)

(1)竞争

(2)捕食

(3)互利共生

(4)寄生

【2017全国卷Ⅱ,31】(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答案】捕食

【2017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D

【2017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

【答案】D

【2016海南卷,28】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

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

回答下列问题: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_____者和______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

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

【答案】竞争;捕食;标志重捕法

【2015海南卷,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2016海南卷,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2015全国卷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2016海南卷,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015海南卷,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答案】B

群落的演替Ⅰ

(一)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的六个阶段

(二)群落演替的特点

【2015全国卷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D

3-5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黑体字)

【2016海南卷,20】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

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

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

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

【答案】C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成分

(2)生产者:

作用

(3)消费者:

作用

(4)分解者

【2015全国卷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2016海南卷,21】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A.田螺

B.小球藻

C.大肠杆菌

D.草鱼

【答案】B

【2017海南卷,28】(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青蛙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营养级级别、消费者级别

【2017海南卷,28】(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青蛙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15海南卷,23】俗话说: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吃小鱼的大鱼

C.泥巴中的藻类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C

(2)数量变化及原因

【2016全国卷Ⅲ,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2015全国卷Ⅱ,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

回答下列问题: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树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

【答案】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动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一)能量流动

1、概念(黑体字)

【2015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

(1)能量来源

(2)能量去向:

自身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2015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D

【2015全国卷Ⅱ,31】(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大于

3、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016全国卷Ⅰ,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

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答案】B

【2016全国卷Ⅲ,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B

【2016全国卷Ⅲ,31】(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2015全国卷Ⅰ,31】(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答案】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015全国卷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答案】B

【2015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二)物质循环

1、概念(黑体字)

【2015海南卷,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2、碳循环(图)

【2015海南卷,28】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下图所示。

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图中A表示        ,生物成分E表示       ,生物成分F表示       ,   表示初级消费者。

 

【答案】CO2;生产者;分解者;C

【2016全国卷Ⅲ,31】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黑体字)

【2015全国卷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017海南卷,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形成原因

1、自我调节能力

【2017海南卷,28】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础:

负反馈调节

【2015全国卷Ⅱ,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016全国卷Ⅰ,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

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3-6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

【2016全国卷Ⅰ,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

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退耕还林、还草”是提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未考)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2017年Ⅰ→Ⅱ)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015海南卷,28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

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      (填“间接”或“潜在”)价值。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016海南卷,28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

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

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_______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

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_____能够传递下去。

实验(未考)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