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书《中国历史的教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6702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月一书《中国历史的教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每月一书《中国历史的教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每月一书《中国历史的教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每月一书《中国历史的教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每月一书《中国历史的教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每月一书《中国历史的教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每月一书《中国历史的教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每月一书《中国历史的教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每月一书《中国历史的教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每月一书《中国历史的教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每月一书《中国历史的教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每月一书《中国历史的教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月一书《中国历史的教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每月一书《中国历史的教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对下属一不合意就动手,作风确实简单粗暴,但了解背景后,对事情的理解会更全面。

朱元璋定都南京时,新政权面临大量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内外形势都很严峻。

战后社会经济凋敝,土地不均,农业基础设施阙如;

饥民遍野,人口数量下降;

各业不兴,社会无法正常运转;

矛盾尖锐,官民冲突时有发生。

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企图卷土重来;

蒙古鞑靼、瓦剌各部日渐强大,虎视眈眈。

特别是进城之后,明政权中许多官员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各派人马争权夺利,贪贿成风。

中央政府权威低下,政令不出南京城。

官风虚头巴脑,政权在文牍中空转。

总之此时朱家王朝基础不牢,随时可能夭折。

朱元璋忧心如焚,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整顿和改革。

他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税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各种措施,创新惠农利民政策以收拢人心。

在打击贪腐方面,朱元璋比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卖力,其手段之残酷可谓空前绝后,明初吏治因此稍微清明,政权的合法性迅速得到社会承认。

朱元璋大力整顿官吏作风,改善文风。

狠揍茹太素之后,他命令制定了行政文书规范,“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

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现存朱元璋的许多重要指示都是口语,乡下老太太都能听得懂记得住。

 制度加榜样,不着边际、不负责任的议事方式逐渐改变,使得明一代公文比较简练有骨,行政效率较高。

明后期有两个懒皇帝二三十年不上班,政权竟照常运转,不能说与此无关。

  史家认为,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封建君主之一。

他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200多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所谓“清承明制”。

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史鉴凿凿。

试想,当初如果朱元璋放任官员队伍混日子、玩虚的,把时间年复一年耗在文字游戏中,不要说成就伟业,就是当个“维持会长”都很难:

以当时的形势,朱氏很可能像后来的李自成一样昙花一现。

所以,茹太素这样没有使命感、紧迫感的官员,遇到有抱负、真干事的朱皇帝,不挨揍才怪!

 

雍正的另一面

老话说,当家三年狗都嫌,皇帝也不例外。

  

  如果让史学家评选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家,雍正当然名列前茅。

然而,当初他手下的好多干部,却犯过嘀咕。

  对于新君的治吏新政和一系列非常举措,有些人很不适应,嘴上不敢说,内心有看法,觉得他“刻薄寡恩”,严苛得不近人情、不留余地:

贪则坐牢砍头,懒则撤职辞退;

今晚偷偷搓麻弄点小钱,明早就会受到警告;

歌颂皇上讨个好也被骂得狗血喷头,还得去刑场观摩贪官受死。

弄得整天战战兢兢的,当官还有啥意思呀!

  他们看不到雍正“柔”的一面,那是许多“宽厚”无为的帝王所没有的,正体现了一个大政治家的特质。

  雍正十年,河南学政俞鸿图主持乡试期间,违反规定把21岁的小妾带了过来。

小姑娘对付老头子易如反掌,很快套取了试卷内容,然后让仆人出去找买主。

一万多两银子轻松落袋,小妾得意极了,哪里想到这笔买卖是多么划不来。

  一看平时根本不学习的“富二代”居然榜上有名,舆情汹涌,社会一片哗然,眼看要闹出群体性事件。

雍正要求从重从快处理,给社会一个交代。

刑部建议判处俞鸿图腰斩,雍正毫不犹豫地划了圈。

  清代连上刑场也需要贿赂。

因为是在办公室里直接被捕的,俞鸿图身上一文不名。

刽子手拿不到好处,下刀一再“失误”,给犯人一个慢死。

俞鸿图用手指蘸着自己的血,在地上连写了7个“惨”字。

  没等主事官员报告完执行情况,雍正连连摆手:

别说了、别说了!

随即指示:

以后轻易不用这种刑罚。

于是,俞鸿图成了最后一名被腰斩的死刑犯。

  科举是保证中国封建制度得以延续不变的压舱石,雍正对俞鸿图毫不手软,可谓执法无情。

但腰斩是我国古代最野蛮、最不人道的一种刑罚,敢于废弃始自春秋的老传统,显示出不忍之心,不能说他一味“嗜杀”吧。

  许多德才兼具敢担当的干部,更能感受到雍正浓浓的人情味。

比如在他们的报告上,他竟会这样批示:

你最近身体好吗?

好久不见,很是想念!

等你完成任务回来,咱俩好好聚聚。

  他关心干部的方式有时出人意料,诚意多于权术。

一天,某巡抚接到雍正亲笔信,让他即刻回京商量大事。

刚要动身,又一匹快马送来雍正的第二封信,说我找人给你算了一卦,你近日不宜远行,还是下个月再来吧。

  爱屋及乌,雍正对干部家属也很关心。

湖广总督杨宗仁重病卧床,雍正派御医赶赴武昌诊治,并要他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杨总督说,我儿子在陕西榆林当道台,要是他能请假过来服侍我,那就太好了。

雍正说,请假耽误他前程,不请假耽误你养病,不如调他到武昌当按察使,公私两便岂不更好?

  雍正五年,陈时夏升任江苏巡抚。

八十多岁的老娘一个人在云南老家生活,孝子陈时夏很不放心。

雍正急令云南巡抚鄂尔泰:

赶紧组织最好的轿子、轿夫,把陈老太太抬到苏州。

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吃饭,都听老人家的。

安全第一,不赶时间。

  同样是关心干部家属,有时候雍正又会由柔变刚,前后判若两人。

孙国玺新任台湾道台,由于这个岗位不允许带家属,他只得把老母亲留在海峡对岸。

雍正严厉批评吏部工作不细,又发一文,调孙国玺到福州工作。

  过了几年,老妈要过八十大寿了。

孙国玺觉得跟皇上关系不错,便请求恩赐匾额,给予诰封。

雍正拍了桌子:

你还有脸开口?

你这几年干了些什么,以为我不知道?

老太太就要被你这混球连累了,你还装孝顺,等着查吧!

  有趣的是,雍正有时在工作中突然冒出的几分孩子气,让人忍俊不禁,也让人深思。

  新君上任,正需要立威。

翰林院的孙嘉淦哪壶不开提哪壶,批评雍正跟兄弟搞不好团结。

在争取接班地位过程中,兄弟之间免不了恩恩怨怨,康熙晚年疾病缠身,60多岁就走了,就是被这事气的。

这个家丑不但涉及前后两代皇帝,还关乎体制问题,成熟一点的干部都会绕着走。

  果然,雍正脸都气白了,逼问翰林院:

一个从七品毛孩子这样狂妄,真是找死的节奏啊,你们打算怎么办?

你们不处理我处理!

  正在紧急关头,太子的家庭教师、吏部尚书朱轼咳嗽了一声,试探着说:

这小子确实狂妄,一定要严肃处理。

不过说实话,我很佩服他的胆量,有点魏征的意思呢!

  雍正毕竟是雍正,愣了一下,红着脸赶紧给自己找台阶:

嘿嘿,我跟朱老师一样,我也佩服小孙的胆量。

接着,把孙嘉淦越级提拔到司局级。

  这件事还刺激雍正开动脑筋,创设了秘密立储的皇位继承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兄弟“团结”问题,意义深远。

自从皇帝把接班人名单塞到“正大光明”匾牌后,皇子们只管正大光明工作就是了。

爱新觉罗家的统治能再延续近200年,与这项充满智慧的制度有关。

  有多大抱负就有多大度量,有多大度量就有多大成就。

雍正的博大胸怀和用人导向,是雍正新政的重要特点,不但吸引了天下英雄为知己者死,并且影响到他身后,为辉煌的乾隆前期储备了大量可信赖的干部。

  除了这些“花絮”,“摊丁入亩”之类涉及民生的重大改革,毫无疑问是德政、仁政。

清代原有的人头税制度十分荒唐,不管老百姓家里有没有土地,一律按人头交税,乞丐与富豪平等,穷人生不如死。

实行“摊丁入亩”之后,土地多的多交,土地少的少交,没土地的不交,不知给多少穷人卸下了沉重的枷锁,铲除了多少官员的摇钱树。

对地主老财和贪官来说,这当然算“严苛”!

  事实上,双管齐下是雍正治吏的基本特点。

一方面,对腐败的贪官、混日子的懒官、只会拍马屁的巧官出手很重,始终保持高压,尽管人治色彩浓厚,但是对一个封建帝王岂能求全责备。

另一方面,对待忠臣、清官、能人,雍正无不春风满面,呵护有加。

这才是一个完整的雍正、一枚双面的硬币。

  雍正的严厉和温情是有原则、有主题的:

他要打造一支铁的队伍,服务于改造中国的大棋局。

他自己说得明白:

就是为了让大家真心实意为国家做事。

  雍正是成功的。

仅用康、乾执政的十分之一时间,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许多奇迹,把中国古代文明推向了极致:

“雍正一朝,无官不清”;

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

康乾盛世的框架结构基本完工!

  那真是史上少见的革故鼎新、改天换地的时代,也是一个风云际会、大浪淘沙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抉择。

——我现在突发奇想:

如果能穿越回300年前,我是雍正手下的一名干部,我会如何抉择呢?

  理想决定立场,立场决定思想。

如果我站在苍生社稷、修齐治平的大格局上看雍正,自会紧跟时代步伐,不待扬鞭自奋蹄;

如果我满脑子升官发财当老爷的封建糟粕,一定感到度日如年,抱怨“官不聊生”、“舒适度”没了。

内心一有抵触,自然想方设法逃避、抵制、糊弄、贪腐,巴不得一切赶紧过去。

  思想决定行为,格局决定结局。

如果我选择前者,最终必然炼成亮闪闪的真金,人生的价值便厚重起来。

如果我选择了后者,我就是一粒无足轻重的沙子,被时代的洪流冲得不知所终。

  没有第三种结果。

庆亲王的作风问题

习骅

  一

  庆亲王奕劻虽然能力有限,名声不佳,却是清末政坛常青树,其地位之显赫,除了慈禧、李鸿章和袁世凯,就数到他了。

自1884年到大清倒台的27年中,他先后主管外事、海军、财政等重要工作,后期做到大军机和内阁总理大臣。

生逢乱世,肩上的担子又这样重,自然忙得四脚朝天。

但是庆亲王不但工作时间忙,业余时间更忙。

吃饭、打牌、挣钱这三件事,是庆亲王业余生活的主旋律,耗去了他的大量精力,也耗掉了大清最后一点生机。

  请客和被请客,是庆亲王每天的必修课。

宴席主题名目繁多,以庆贺生日为主。

哪里来这样多的生日呢?

这和当时的婚姻制度有关:

有权有势的人都是老婆一群、孩子一堆,排着队过生日也就不奇怪了,365天根本不够用。

所以,要是一天撞上好几个过生日的,就不得不跑场子,不到大半夜哪里能回家,常年如此,确实辛苦得不行。

  像庆亲王这样的成功人士,自家办生日宴会、顺便收点礼金之类,已经够他忙的了,考虑到礼尚往来的传统习俗,加上要照顾上下左右的关系,所以别的有头有脸人家的庆生活动,不去也不合适。

如此一来,庆亲王不是在举办宴会,就是在出席宴会的路上。

  至于打牌,过去宫中并不时兴,慈禧本人对此兴趣也不大。

但是庆亲王一贯要求进步,为了讨老佛爷喜欢,他竟然把麻将牌引入宫中,手把手地将搓麻技艺推广到人,使打麻将成了晚清皇宫中最流行的娱乐活动,从宫女到太监,无不乐此不疲。

  当时大清正是内外交困,慈禧自然是焦头烂额。

哗啦哗啦洗牌的声音就像美妙的音乐,对于舒解紧张烦闷的心情很有好处,所以慈禧对麻将引进工作十分满意。

  当然,这只是序幕。

庆亲王最高明之处,在于不时委派他的一个小老婆进宫,不是陪老佛爷、就是陪老佛爷身边工作人员来两圈。

这位女士是庆亲王所有配偶中麻将打得最烂的,每次进宫陪打,随身带去的银票总是不够输,中途还得追加。

庆亲王因此不断得到提拔重用,当有人提出异议的时候,慈禧诚恳地解释道:

  “我当然知道他才能一般,但是看来看去,还是他贴心。

  说庆亲王才能一般恐怕不够全面,至少他的理财能力是出类拔萃的。

  清朝中央政府官员的工资并不高,要想理财,先要解决无财可理的问题。

对此,监察部门直指庆亲王“细大不捐”,大钱不怕多,小钱不嫌少。

他的生财之道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卖官,他家俨然官帽子专卖店,明码标价,一分钱一分货。

最著名的一单生意,是中层干部段芝贵送来10万两银子,立马就买到了布政使、黑龙江代理巡抚的高帽子。

这样的事情多了,再加上他住的是和珅的老宅,社会上就给他起了个绰号:

庆氏公司总经理!

  经过认真调查核实,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里循披露,庆亲王奕劻的银行存款高达712.5万英镑——稍早,简·

爱小姐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年收入是30英镑,生活就比较体面了;

达尔文买了一幢带花园的豪宅,才花了2000英镑。

可见庆总企业的效益有多好!

  最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庆亲王在理财方面绝对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可谓前无古人,开风气之先。

虽然外国银行已经大量进驻中国,但是一来中国人觉得它不可靠,二来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硝烟未散,中国人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大家耻于与外国人打交道,更愿意到中国人的银行或钱庄存钱。

  而庆亲王却反其道而行之,格外信任和青睐外资银行,特别是英资汇丰银行,民族金融机构里没有他一厘钱!

莫里循之所以对他的存款数额言之凿凿,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估计与此有关。

  堂堂大清宰辅绕着本国企业走,真是耐人寻味;

庆亲王要是迟生一百年,不是个怀揣外国护照、见首不见尾的“裸官”,那就怪了!

  二

  庆亲王毕竟位高权重,他的业余爱好影响之深远,直接引领了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

  由于他的身体力行,当时北京的餐饮业、娱乐业十分发达。

从前门大街到八大胡同,觥筹交错,灯红酒绿。

洗麻将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澡堂子、戏园子,茶楼、青楼的生意也被带火了,成了上流社会重要的社交和娱乐中心,大小官员和成功商人永远是这里的主角。

日日嘉年华会,夜夜声色犬马,除此之外,这个国家的精英似乎没有什么正经事可做。

  由于言官冒死举报,买官的段芝贵在上任途中就被革职查办,而卖官的庆亲王却安然无恙,照样每天忙于饭局、牌局,进出外资银行,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事们的业余生活轨迹跟他毫无二致,梁士诒、那桐、曹汝霖等重要人物,都是洋银行的大客户。

至于今夕何夕,他们哪有时间去费这个脑子。

  对此,连老外莫里循都看不下去了,他毫不客气地写道,庆亲王的所作所为,简直是在坑害这个国家。

力主改变现状的湖北省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则仰天长叹:

“釜水已沸,而鱼竟不知!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日历已经翻到了1911年6月。

  辛亥枪响6年后,庆亲王奕劻寿终正寝。

已经丢了江山的清皇室这才明白过来,给他加的谥号是“密”,意思是“查找不足,认真整改”。

无论对于庆亲王本人,还是对于清皇室,这个时候再来总结经验教训,显然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读史可以明鉴”,对于身处民族复兴大时代的我们,庆亲王是一本居安思危的好教材,是我们可以照一照的镜子。

  乍看起来,庆亲王整天吃喝玩乐、纸醉金迷,是一个典型的“四风”不正的干部,其实,作风问题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做派。

内心既然没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位置,人就是丢了灵魂的行尸走肉,除了奢侈享乐、消极腐败,他会有别的人生乐趣吗?

他会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吗?

让这样的干部掌握国家命运,不要说处于王朝末世,就算是在康乾盛世,结果也不会好。

可见,干部作风问题折射出的深层问题,决定了一个政权的前途和命运。

  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是我们党对作风问题由表及里认识的升华,是一次志在标本兼治的重大政治行动。

只要我们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认真照历史的镜子,正自己的衣冠,特别是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就一定会胸襟浩瀚、志趣高远,一定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征服一切困难的气概,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摘句:

1、公务人员是政权大厦的四梁八柱,严明的纪律是梁柱的防腐剂,是保持其长久支撑力的基础。

2、清廉是官员的起码条件,否则,一切免谈。

贪能误国,懒也误国,无所作为的“清官”就是庸官,跟利欲熏心的贪官一样,都不是好官。

作风正派廉洁,工作上敢于担当,二者缺一不可。

3、好的制度恰恰是这样一种精巧的工具,它并不试图改变人性,而是承认人性的现实,顺应人性的规律,通过基于人性特点科学设计,诱导人们主动克服兽性,弘扬人性,主动选择做好事、当好人,并且,即便是天生的恶棍,也会这样选择,否则就不符合他的利益,无论是现实的,还是长远的。

4、中国封建社会足够长久,客观存在在人们内心深处一再强化这样的一是:

无官不贪腐,无贿不成事。

于是人们在下意识里对腐败行为进行了非罪化,最终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思想意识是上层建筑中最顽固的东西。

封建制度在中国的终结只有一百余年,而要涤荡2000多年的思想污垢、铲除代代相承的文化基因,百十余年显然太短。

人们下意识里隐藏着的错误价值观,正是我国现阶段腐败行为易发多发的第一顺位,也是最深层次的原因;

在惩治和防御腐败体系尚待健全的条件下,尤其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