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2(文)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6713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必修2(文)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化学必修2(文)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化学必修2(文)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化学必修2(文)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化学必修2(文)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化学必修2(文)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化学必修2(文)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化学必修2(文)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必修2(文)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doc

《化学必修2(文)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必修2(文)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必修2(文)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doc

必修2化学会考复习

专题一: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Z

1.原子数AX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LMNOP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例题】1.某元素核外有三个电子层,其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此元素(C)

  A.S  B.C   C.Si   D.Cl

2.已知aXm+和bY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

  A.a=b+m+nB.a=b-m+nC.a=b+m-nD.a=b-m-n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1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2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3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4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5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6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

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

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

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

零族:

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

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电子排布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3)主要化合价

+1

+2

+3

+4

-4

+5

-3

+6

-2

+7

-1

(4)金属性、非金属性

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

冷水

剧烈

热水与

酸快

与酸反

应慢

——

(6)氢化物的化学式

——

SiH4

PH3

H2S

HCl

(7)与H2化合的难易

——

由难到易

(8)氢化物的稳定性

——

稳定性增强

(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

Na2O

MgO

Al2O3

SiO2

P2O5

SO3

Cl2O7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10)化学式

NaOH

Mg(OH)2

Al(OH)3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11)酸碱性

强碱

中强碱

两性氢

氧化物

弱酸

中强

强酸

很强

的酸

(12)变化规律

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

LiNaKRbCs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

FClBrIAt(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

金属性:

Na>Mg>Al

与酸或水反应:

从易→难

碱性:

NaOH>Mg(OH)2>Al(OH)3

非金属性:

Si<P<S<Cl

单质与氢气反应:

从难→易

氢化物稳定性:

SiH4<PH3<H2S<HCl

酸性(含氧酸):

H2SiO3<H3PO4<H2SO4<HClO4

(Ⅱ)同主族比较:

金属性:

Li<Na<K<Rb<Cs(碱金属元素)

与酸或水反应:

从难→易

碱性:

LiOH<NaOH<KOH<RbOH<CsOH

非金属性:

F>Cl>Br>I(卤族元素)

单质与氢气反应:

从易→难

氢化物稳定:

HF>HCl>HBr>HI

(Ⅲ)

金属性:

Li<Na<K<Rb<Cs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

Li<Na<K<Rb<Cs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

Li+>Na+>K+>Rb+>Cs+

非金属性:

F>Cl>Br>I

氧化性:

F2>Cl2>Br2>I2

还原性:

F-<Cl-<Br-<I-

酸性(无氧酸):

HF<HCl<HBr<HI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三看”):

(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⑴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推测元素的 原子结构 ,预测其 主要化学性质 ;

⑵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可找到 半导体 ;

⑶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 催化剂 和 耐高温 、 耐腐蚀 的合金材料。

【例题】1.X、Y、Z都是第三周期元素,核电荷数依次增大,X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强碱,Z的原子半径最小。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X是第ⅠA元素,Z是第ⅦA元素B.X、Y、Z三种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依次升高

C.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酸D.如果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难溶于水,则Y一定是Al

2.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均小于18,其最高正价数依次为1、4、5、7。

已知B的原子核外次外层电子数为2;A、C原子的核外次外层电子数为8;D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酸。

⑴A、B、C、D分别是Na、C、 P、Cl;(填元素符号)

⑵A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略  ,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略 ;

⑶C、D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HCl>PH3(写化学式,并用“<”或“>”表示强弱)。

四、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键型

离子键

共价键

概念

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成键方式

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

成键粒子

阴、阳离子

原子

成键元素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

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

非金属元素之间

离子化合物:

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只有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

(1)电荷: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

(2)[](方括号):

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3、分子间作用力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是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和溶解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4、水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是由于水分子中存在一种被称为氢键的分子间作用力。

水分子间的氢键,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所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使得水分子间作用力增加,因此水具有较高的熔沸点。

其他一些能形成氢键的分子有HFH2ONH3。

【例题】1.下列不是离子化合物的是                     (A)

A.H2OB.CaCl2C.NaOHD.NaNO3

2.根据原子序数,下列各组原子能以离子键结合的是          (C)

A.10与19B.6与16C.11与17   D.14与8

五、从微粒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1、

同系物

同位素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组成相似,结构上相差一个或多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

质子数相同中子属不同的原子互成称同位素

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

有机化合物之间

原子之间

化合物之间

单质之间

结构相似通式相同

质子数相同

分子式相同

同种元素

相差n个CH2原子团(n≥1)

中子数不同

原子排列不同

组成或结构不同

烷烃之间

氕、氘、氚

乙醇与二甲醚

正丁烷与异丁烷

O2与O3金刚石与石墨

专题二: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特殊:

C+CO22CO是吸热反应)

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②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C(s)+H2O(g)CO(g)+H2(g)。

④铵盐溶解等

3.产生原因:

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为“+”或△H>0

4、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与键能、能量的关系

放热反应:

∑E(反应物)>∑E(生成物)

其实质是,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

可理解为,由于放出热量,整个体系能量降低

吸热反应:

∑E(反应物)<∑E(生成物)

其实质是:

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

可理解为,由于吸收热量,整个体系能量升高。

5、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

B.ΔH>0表示放热反应,ΔH<0表示吸热反应

C.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无关

D.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ΔH<0

2.1gH2在O2中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的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D)

A、2H2(g)+O2(g)=2H2O(l);△H=-142.9kJ/mol

B、2H2(g)+O2(g)=2H2O(l);△H=+571.6kJ/mol

C、H2(g)+1/2O2(g)=H2O(g);△H=-285.8kJ/mol

D、H2(g)+1/2O2(g)=H2O(l);△H=-285.8kJ/mol

专题三: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1、烃的定义:

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烃的分类:

饱和烃→烷烃(如:

甲烷)

脂肪烃(链状)

烃不饱和烃→烯烃(如:

乙烯)

芳香烃(含有苯环)(如:

苯)

3、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

烷烃

烯烃

苯及其同系物

通式

CnH2n+2

CnH2n

——

代表物

甲烷(CH4)

乙烯(C2H4)

苯(C6H6)

结构简式

CH4

CH2=CH2

(官能团)

结构特点

C-C单键,

链状,饱和烃

C=C双键,

链状,不饱和烃

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环状

空间结构

正四面体

六原子共平面

平面正六边形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难溶于水

用途

优良燃料,化工原料

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

溶剂,化工原料

有机物

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

甲烷

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

CH4+Cl2―→CH3Cl+HCl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③高温分解

烯烃:

乙烯

(ⅰ)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ⅱ)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本身氧化成CO2)。

②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2、Cl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③加聚反应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ⅲ)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聚乙烯)

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

+Br2――→+HBr

—NO2+H2O

+HNO3――→H2O

③加成反应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定义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

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分子式

不同

相同

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子式可不同

——

结构

相似

不同

不同

——

研究对象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原子

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1、乙醇和乙酸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

饱和一元醇

饱和一元醛

饱和一元羧酸

通式

CnH2n+1OH

——

CnH2n+1COOH

代表物

乙醇

乙醛

乙酸

结构简式

CH3CH2OH

或C2H5OH

CH3CHO

CH3COOH

官能团

羟基:

-OH

醛基:

-CHO

羧基:

-COOH

物理性质

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俗名酒精,与水互溶,易挥发

(非电解质)

——

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俗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用途

作燃料、饮料、化工原料;用于医疗消毒,乙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75%

——

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得醋酸纤维、合成纤维、香料、燃料等,是食醋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

主要化学性质

乙醇

①与Na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乙醇与Na的反应(与水比较):

①相同点:

都生成氢气,反应都放热

②不同点:

比钠与水的反应要缓慢

结论:

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比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但没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②氧化反应(ⅰ)燃烧

CH3CH2OH+3O2―→2CO2+3H2O

(ⅱ)在铜或银催化条件下:

可以被O2氧化成乙醛(CH3CHO)

2CH3CH2OH+O2――→2CH3CHO+2H2O

③消去反应

CH3CH2OH――→CH2=CH2↑+H2O

乙醛

氧化反应:

醛基(-CHO)的性质-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H2O+2Ag↓+3NH3↑

(银氨溶液)

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

(砖红色)

醛基的检验:

方法1:

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

方法2:

加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加热至沸有砖红色沉淀

乙酸

①具有酸的通性:

CH3COOH≒CH3COO-+H+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与活泼金属,碱,弱酸盐反应,如CaCO3、Na2CO3

酸性比较:

CH3COOH>H2CO3

2CH3COOH+CaCO3=2(CH3COO)2Ca+CO2↑+H2O(强制弱)

②酯化反应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酸脱羟基醇脱氢

基本营养物质—糖类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

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人们习惯称糖类、油脂、蛋白质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

种类

元素组成

代表物

代表物分子

糖类

单糖

CHO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果糖

双糖

CHO

蔗糖

C12H22O11

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能发生水解反应

麦芽糖

多糖

CHO

淀粉

(C6H10O5)n

淀粉、纤维素由于n值不同,所以分子式不同,不能互称同分异构体能发生水解反应

纤维素

油脂

CHO

植物油

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含有C=C键,能发生加成反应,

能发生水解反应

CHO

动物脂肪

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C-C键,

能发生水解反应

蛋白质

CHO

NSP等

酶、肌肉、

毛发等

氨基酸连接成的高分子

能发生水解反应

主要化学性质

葡萄糖

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CH2OH(CHOH)4CHO(含有羟基和醛基)

醛基:

①使新制的Cu(OH)2产生砖红色沉淀-测定糖尿病患者病情

②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工业制镜和玻璃瓶瓶胆

羟基:

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

蔗糖

水解反应:

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淀粉

纤维素

淀粉、纤维素水解反应:

生成葡萄糖

淀粉特性:

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油脂

水解反应:

生成高级脂肪酸(或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

蛋白质

水解反应:

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盐析:

蛋白质遇见(饱和的硫酸钠、硫酸铵)盐析,物理变化

变性:

蛋白质遇见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变性,化学变化

颜色反应:

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鉴别部分蛋白质)

鉴别:

灼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的味道(鉴别蛋白质)

特殊的蛋白质,在合适温度下:

催化活性具有:

高效性、专一性

【例题】

浓硫酸

O2和Cu

△②

乙烯

B

C

聚乙烯

D

乙酸乙酯

H2O

1.(4分)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C=C

H

H

H

H

①乙烯的结构式为:

②写出B中含官能团名称羟基;

CH2=CH2+H2OCH3CH2OH

催化剂

D中含官能团名称羧基;

③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加成反应

2、.丙烯醇(CH2=CH—CH2OH)可发生的化学反应有(C)①加成;②氧化;③燃烧;④取代。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只有①③④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