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7230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进行拓展性学习,搜集马的艺术品(文字介绍、图片、光碟等),如唐三彩瓷马、徐悲鸿画的《奔马图》、名画《八骏图》、蒙古的马头琴、乐曲《赛马》等,体会中国人对马的喜爱,以及马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学习生字

本课有7个生字,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指导。

有的字要注意读音:

冶读做yě,不要读成zhì

;

“镫”读dè

ng,不要读dēng;

“凌”读lí

ng,不要读成lé

ng。

有的字要注意字形:

“局”不要多一竖,“廉”是半包围结构,里边不要少一横,“颇”注意“页”字最后一笔是点儿。

注意形近字区分:

冶(冶金)和治(治理),凌(凌空)、陵(山陵)和棱(棱角)。

多音字:

载(zǎi――三年五载zà

i――载重)踏(tā――踏实tà

――踏步)。

思考交流

答案在第7自然段,即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反复朗读体会其作用。

让学生领悟到这些词语的表达相当严谨、准确,同时

也传达给读者一种细致负责的态度。

阅读小提示

教师要让学生运用金钥匙提供的方法阅读课文,尝试快速阅读。

必要时可通过计时、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练习快速阅读的兴趣。

■参考资料

1.词语

辔头:

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鞍镫:

鞍,鞍子。

放在牲口背上驮运东西或供人骑坐的器具,多用皮革或木头加棉垫制成。

镫,马镫。

挂在鞍子两旁供脚登的东西,多用铁制成。

璎珞:

古代用珠玉穿成的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品。

2.“马在中国摄影图库网站”

3.阅读:

李国文《战马的精神》

《巩乃斯的马》

作家周涛对于西部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他的文章和他对西部的感情一样宽广而深厚,执着且激情澎湃。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希望成为这块土地的代言人”。

问他这块土地的魅力在哪里?

他说“辽阔”。

“辽阔”正是他的文章表现出的艺术张力,《巩乃斯的马》借助对马群奔跑场面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与渴求。

夏日暴雨下马群奔跑――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作者“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壮烈。

作者激昂大气的文风正是从西部广阔生动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文章一气呵成,使人读来心潮澎湃,这与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与独特的生命体验是分不开的,在第二自然段,作者的铺排显示出汉赋似的恢弘气势,每每读来荡气回肠,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极简练而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细腻的感受,如神来之笔,让人回味无穷。

1.教材中的文章只是周涛《巩乃斯的马》中的节选,节选的是文中最有艺术感染力的奔马场面。

原文中作家先通过对比,议论马不像牛、骆驼、驴子的形象,它在广阔的草原上“是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

马虽然接受了文明的洗礼,却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与人类是朋友而非奴隶,兼得文明与自然之长:

“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

它优美柔顺却不让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故而认为“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

很显然,马的形象寄托了作者自己对不受羁绊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原文,帮助学生理解。

2.文章中的两个场面典型地刻划出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的融合。

一个场面是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的场面,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

”马的狂奔与人的情感的宣泄合拍,生命的强力冲动抗拒着阴暗低沉的气候,在压抑的环境中使人重温到自由的快乐――了解了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作者何以如此钟情于马。

在另一个场面中,作者进一步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

这就是教材中节选的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

如果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地理解,尤其是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还是需要对文章有个完整的了解。

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这也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周涛的写作风格和个人气质。

1.读中感悟。

读文百遍,其意自现。

这样一篇极具特色的文章,一定要抓“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感染,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群马奔腾的壮阔气势。

为使学生能很好地进入语境,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

2.读写结合。

从文章中学习语言文字的用法,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是学习写作的精妙方法。

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中的比喻句多、奇、大气,是学习和积累的好资源,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读和想象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生动之处,并及时练笔,反馈收获。

为使学生的练笔有话可写,有感而发,可以为学生播放马群奔腾的影片片段,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心灵真正受到震撼。

本课有10个生字。

重点指导读音的生字是:

“挟”不要读成jiā,“罕”不要读成hān。

重点指导字形的字有:

“乃”共2画;

“缠”不要丢点;

魄”右边是鬼字。

魄(气魄)和魂(灵魂),愣(发愣)和楞(楞角)。

第一个思考题见教材分析。

让学生通过对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的描写感受到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的融合。

第二个思考题先让学生画出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也给学生拓宽了想象的空间。

第二自然段的比喻句主要是第三句话,把奔驰的骏马比做尖兵、比做大将;

把大喊大叫的声音比做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的声音。

参考资料

1.作者介绍:

周涛:

1965年考进新疆大学中语系,学习中亚语言。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喀什搞团的工作。

后因诗歌创作的成就,于1979年被部队特招,成为一名从事专业文学创作的军人。

目前是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新疆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

周涛的散文创作开始于八十年代中后期。

在他的散文中,没有风花雪月、多愁善感,有的是一个文人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

他曾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西北》的总撰稿人,并参加了另一部系列片《望长城》的拍摄,当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西部的每一块土地后,他说:

“大西北的历史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储藏量,而且那些事用我们一生也不可能吃透它……”(《新民晚报》2000/12/15)

2.推荐阅读: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马背小学》

这是一首浅显而又向上的儿童诗,全诗描写了牧民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牧民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牧区的孩子从小是在“高大魁梧的伊犁马”的马背上,伴着优美的“冬不拉”旋律成长起来的。

这首诗的前三节描写的是牧民的现实生活,马背上出生、喂奶、练跑、唱歌……这些都是哈萨克人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说明了“马”对于哈萨克人的重要性。

第四、五小节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牛羊像星星在身边闪光,牧草像绿云在脚下翻波涛”向我们描绘了牛羊成群,牧草鲜美的草原景象。

“机器人为我们挤奶接羔”,“剪毛机吐出来五彩的羊毛”向我们呈现出牧民实现现代化以后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六、七小节由“这难道是遥远的梦景吗?

”引起,说明诗中想象的一切即将变成现实,因为牧区的老师“骑马来了”,她带来了知识,她将把草原的儿女领进知识的大门,牧区儿女从小掌握了科学文化本领,牧区的将来有了新一代的建设者必将变得越来越美好。

1.现代诗表达的情感一般都比较强烈,本课选的这首诗也不例外,教学中应重视读中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2.现代诗行文比较活泼,但也有韵脚,指导朗读时应注意读中体会,培养语感。

3.诗中许多优美的段落、语句,在引导学生自主的选择某一小节体会读后,应鼓励学生积累下来,可以背,也可以抄写。

1.教学这首儿歌时,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上,朗读是最直接的语文实践活动,好文不厌百回读。

”可以采用齐读、指名读、比赛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牧区孩子们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未来。

并且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儿歌所描绘的画面,这样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陶冶美的情感。

2.对于学生个别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稍加说明,但不要过多的解释,如:

伊犁马、哈萨克、冬不拉等。

3.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草原牧民生活的资料,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牧民生活、草原景象的录像,播放给学生,使学生对牧民的生活有形象的感知。

畅所欲言

这一活动应该先是组织学生搜集带“马”字的成语和成语故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课外积累的兴趣。

然后,课堂上再组织学生当堂交流,交流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带“马”字的成语参考:

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失前蹄、马不停蹄、马马虎虎、一马当先、一马平川、万马奔腾、老马识途、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金戈铁马、汗马功劳、人仰马翻、厉兵秣马、驷马难追、当牛做马、千军万马、人欢马叫、人困马乏、害群之马、牛头马面、车水马龙、犬马之劳、声色犬马、指鹿为马、宝马良驹、心猿意马、骑马找马、青梅竹马、信马由缰、策马扬鞭、兵强马壮、马瘦毛长、戎马倥偬、马放南山、肥马轻裘、万马齐喑、墙头马上、牛高马大、鞍前马后、招兵买马、伯乐相马、鞍马劳顿、蛛丝马迹、非驴非马、悬崖勒马、单枪匹马、马前泼水、走马上任、盘马弯弓、塞翁失马、木牛流马、脱缰之马、呼牛作马、天马行空、率马以骥、兵荒马乱、盲人瞎马

初显身手

查找关于马的绘画、摄影、邮票、雕塑和音乐等艺术品的活动在学习了《天马》一文后即可组织,这是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对孩子的鉴赏水平和综合素养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交流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笔下生花

本单元的习作的内容是自由作文,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学生才能充分展开想象,写出真实的思想和经历,自主表达出单元的主题。

习作指导过程中,可以多回忆前面学过的文章,从中受到启示,打开学生思路。

习作后,老师的讲评课可以引导学生互评,悟出写评语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金钥匙

金钥匙的内容不宜单独出现,可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注意渗透倾听中要注意的问题,渗透性地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不要急于求成,破坏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课文首先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

高耸入云的山峰与低陷的峡谷形成了近万米的地形反差,因而产生了这样壮丽的景观。

  接着,课文列举确切的数字,与世界上其他几个著名大峡谷进行比较,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

  然后,课文从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了峡谷的奇异景观。

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从……到……”的排比句式,气势非凡,让人感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如神来之笔。

  读罢此文,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壮丽景观;

二是要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咫尺”,古代称八寸为咫,“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这句话形象地点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珠穆朗玛峰紧紧相邻,因此,高耸的山峰和低陷的峡谷形成的反差才显得格外突出。

“堪称”,“堪”是“可以、能”的意思,“堪称”是指“可以称作、可以称为”,这样的壮丽景观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应由学生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要把指导朗读、抓住课文叙述的要点、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并把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转述课文内容。

  2在学习方式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如:

  

(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不容置疑”的含义)

  

(2)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

为什么?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含有“从……到……”的句子多读几遍,感受大峡谷中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的范围之广,形态之多样;

引导学生想象大峡谷是怎样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还可以相机理解“千姿百态”“人迹罕至”等词语)

  3课文的语言富有特色,可以在学生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加以品味。

如,文中的“堪称”“号称”“美誉”,是在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

课文里有一些词语带有引号,如“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都表示特定的称谓,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体会。

  4学生练习介绍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各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句子。

如,“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除了课文中写到的内容,学生也可以补充介绍各自了解的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其他情况。

  5课文中要求会认的7个生字,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识记。

教学时可以安排时间稍作交流,以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独立认识这几个字。

另外,文中的“秘鲁”读bì

lǔ,不读mì

lǔ,应提醒学生注意。

  6“资料袋”中介绍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可以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其中的文字,观察其中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发现和测绘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意义,感受中国科学家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

  四、相关链接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偏北部,包括青海、西藏全部和四川、云南、甘肃、新疆四省区的部分县市。

青藏高原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84%,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巨大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一向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

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地区是世界上高峰最密集的地方,平均海拔达6000米以上,拥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50多座,其中10座山峰的海拔超过8000米。

中国、尼泊尔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上的最高峰。

黄河象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

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黄河象挖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

说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

  课文按不同方面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高大、完整。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

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其中第4自然段尤为重点,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简要地写地壳的变化。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理。

  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现出了独具匠心,要学习表达方法。

作者先写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黄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读者的好奇。

接下去写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

接着交代地壳的变化,使故事更具科学性。

最后写挖掘时人们亲眼看到的情景,点明了假想的根据。

这样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课文的四部分内容还可以按其他顺序安排。

比如,先写二、三部分,再写第一部分,再写第四部分;

也可以先写第四部分,最后写第一部分。

  教法建议

  1、关于预习:

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布置有弹性的预习内容,指导并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读生字新词,注意"

炙"

"

椭"

骼"

等易错字的字形、字音,引导学生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提出不懂的问题;

试着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写提纲等。

  2、交流、检查预习情况与字词教学、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交流和讨论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交流和讨论学生给课文分成几部分和写作的提纲……就使预习情况的交流、检查转入了对课文的阅读、探究的新阶段,课后练习第2题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落实。

  3、熟读课文,训练思维,练习复述。

  课后练习中的2、3题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思维的严谨性,复述的关键是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时可首先引导学生找到作者想象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根据,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的第四部分,挖掘时人们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这是教学重点,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图像,把文字描述的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

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想象得那么细致、具体是否合乎情理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这一环节,可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启发,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步,全班交流。

第四步,在此基础上进行复述。

  词语注释

  陈列:

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

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

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

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砾石:

经水流不断地冲击,磨光了棱角的石头。

  冲积:

高地的砂砾、泥土被水流带到河谷低洼地区沉积下来。

  一瞬间:

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时间很短。

  碧空:

蓝蓝的天空。

  挣扎:

用力支撑。

  炙烤:

炙,烤。

炙烤还是烤的意思。

  万里无云:

天气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没有。

  骨骼:

人或高等动物的骨头架子。

  尾椎:

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下颌:

口腔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

  假想:

想象,假设。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发掘一一挖掘碧空——蓝天假想一一假设

    推想——推测一瞬间——一刹那

  二、反义词

    掩盖——暴露承受——推卸昂首——垂头

  三、多音、多义字

    

  句段赏析

  1.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这里交代了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及其特点。

这些语句详细地说明了这具化石的高大和完整。

这样少有的完整,既不残缺也不破碎,就不可能是摔死或砸死的,这为科学家合理的假想提供了一个依据。

  2.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这里讲的是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时间“200万年过去了”,说明黄河象变成化石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这是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地壳发生了升降、起伏的巨大变化。

老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变成了化石。

  3.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这里写的是象化石被发掘出来时骨架的样子。

“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是“站立的姿势”,说明它没有躺倒,就不可能是病死或饿死的。

这是科学家假想的又一个依据。

由此得出,这头黄河象是失足落水而淹死的。

  文章导读

  这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介绍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科学家假想的这头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文章结构

  本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介绍了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高大、完整。

  第二段(第2至7自然段):

写科学家对这头黄河象来历的假想。

  第三段(第8自然段):

写二百万年以后,人们发现并挖掘了这具象化石。

  写作特点

  1.课文按照“陈列——假想——挖掘”的倒序方式来叙述,层次井然,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